西汉渭北五陵卫星城作用考_第1页
西汉渭北五陵卫星城作用考_第2页
西汉渭北五陵卫星城作用考_第3页
西汉渭北五陵卫星城作用考_第4页
西汉渭北五陵卫星城作用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汉渭北五陵卫星城作用考

陵邑,又称陵县,是一个有大量人口的行政区域。它以帝陵、后陵为中心,以满足古代帝王等修筑庞大陵寝园林、保护陵寝以及祭祀需要为目的,是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时期7座正式的陵邑中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坐落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史称“五陵原”。作为京畿特别行政区,陵邑对于京师长安大都市功能的实现多有裨益,被认为是都城长安的“卫星城”。为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陕西省政府建立起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km、南北扩展5~10km的西咸新区。该区是在古代城市体系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其中的秦汉新城组团就规划在咸阳塬上,历史考察和对比剖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当代城市规划,为秦汉新城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1陵邑的空间分布所谓卫星城,是借用了宇宙间卫星和行星的关系,借以表明卫星城与“母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一般来说,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在生产、生活方面与中心城市既有一定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新兴城镇,其综合水平(人口规模、配套设施、经济实力、产业布局等)可满足大城市不同程度地转移部分城市职能的需求。西汉陵邑恰好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自高祖起至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罢黜陵邑,期间各朝多次徙民迁豪,不仅利于“拱卫京师”,还对整个关中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渭北五陵起辅卫凭翼作用,实际上是都城长安的卫星城。班固《西都赋》云:“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黻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与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也。”1.1陵邑设置在城市区域陵邑制度始于秦代,《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曰:“园邑之兴,始自强秦。古者丘陇且不欲其著明,岂况筑郭邑,建都郛哉!”秦始皇丽邑是历史上帝陵设置陵邑的肇始之作。汉承秦制,西汉一代高、惠、文、景、武、昭、宣7帝帝陵和薄太后、赵婕妤二后后陵都设置了陵邑。渭河北岸的帝陵陵邑即正式的陵邑共有5处。长陵邑高祖设,故址位于今咸阳市秦都区韩家湾乡怡魏村。安陵邑惠帝设,故址在今咸阳市东北。阳陵邑景帝设,故址位于泾河南岸台地上,城址平面呈长方形。茂陵邑武帝设,故址在今兴平县东北,周长11190m,总面积5536500m2。平陵邑昭帝设,故址西自平陵,东至北上照村,南起渭惠渠,北到庞村一带,东西和南北长1500~2000m。从空间上看,渭河北岸的5座陵邑从东到西一字排开,全部置于成国渠沿线,均在汉长安城以北、半径35km的范围之内。平陵邑、茂陵邑与长安相隔(即汉里),长陵邑、安陵邑则距长安较近,只有三四十里(即汉里,约相当今天9.75~13km)1。1.2以“户”为单位,与土地人民分离西汉都城长安城市人口规模空前。众所周知,长安城内居住空间狭小。城内面积大约是36km2,而皇家宫殿、国家机构及公共设施所占面积超过6成。诸陵邑距离长安不远,渭河三桥又便利了两岸交通,将过于集中的人口分散至周围陵县,成为缓解长安人口压力的上乘之选。《汉书·地理志》载,长陵邑“户五万五十七,口十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茂陵邑“户六万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万七千二百七十七。”据王云渠先生估计杜陵人口总数在茂陵以上,当在三十万左右矣。由此推想,渭北五陵作为卫星城容纳了许多首都长安承载不了的人口。1.3兴农为利、兴商业贸易、专家系的分布陵邑随陵所处而设,是皇家专门用以守卫、祭祀陵寝的特殊建制。西汉之初特殊的政治背景,使得陵邑不得不在继承“奉山园”的传统上附加新的政治、经济功能,以护卫京师、安定社会。由于渭北五陵与长安同治一处,增强了都城的辐射强度,在其周围形成了次级职能中心。陵邑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汉王朝的内忧外患,不但巩固了京师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对防范匈奴的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渭北五陵还是政府官吏的重要来源地,关中地区“群士慕响,异人并处”,九卿以上的高级官吏籍隶诸陵者颇多。渭北五陵在振兴传统农业经济和地区商业贸易方面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五陵徙民中的许多都来自关东农业发达地区,他们经验丰富,又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生产技术工具,与关中地区的农业技术交流融合,推动当地恢复农业生产。由于农业所容纳的劳动力有限,故民多趋末“商贾为利”。人口云集的陵邑地区消费水平较高,由此创造的丰富商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西汉渭北五陵区的文化亦非常发达,是关中地区的文化中心。世家地主大都“好礼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其原籍就世修儒文,迁徙至关中后仍秉承家学,或聚徒授经,或拜师习经。渭北五陵地区名彦硕儒层出不穷。长陵有《易经》博士施雠,茂陵有杜邺、孔奋、董仲舒、司马相如,平陵邑则云集了如朱云、张山拊、郑宽中、吴章等名冠当时的大儒。2以“九形成”的“九成效”,可实现从长安至长安凭借邻近都城的区位优势,渭北五陵起到了卫星城的作用,其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沟通渭河两岸的交通网络。“八街九陌”中的“九陌”可能指长安城内通往郊区的9条大道。例如专供皇帝乘舆行走的驰道就可以连接长安和长陵、安陵2邑。除此之外,当数复道、阁道等特殊的立体道路形式和渭河3桥的作用最为显著。2.1复道的汉长在宫廷内设置,多为土复道,即上下有道,皆可行人行车,类似于现代道路交通系统中的高架桥。秦始皇就经常利用复道往来于渭河两岸的宫室之间,“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又“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汉代继续利用这种空中立体交叉的复杂道路。如长安城内的桂宫就有复道直通渭河以北,“桂宫周匝十里,内有复道,横北渡,西至神明台。”又“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阁道是复道的一种变化形式。与复道不同的是,阁道应是单层建筑,多为高大建筑周围的架空通道。秦代宫殿之间多筑阁道相连。如渭北的咸阳宫“在咸阳北阪上,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渭南的阿房宫“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西汉长安城亦有阁道直通渭北。《汉书·霍光传》载:元平元年(前74年)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昌邑王刘贺在昭帝丧期“上前殿,击钟磬,召内泰壹宗庙乐人辇道牟首,鼓吹歌舞,悉奏众乐。”如淳注曰:“辇道,阁道也。”牟首即牛首池,是上林苑西头的池陂,看来长安城中有阁道直通上林苑西端。沿阁道经上林苑过便桥至咸阳北坂可谓通途。2.2长安西适应在西汉“至高陵休止”之时又行东适桥渭水是黄河中游的重要支流,源自陇东,穿过关中平原。汉长安城正位于渭水之南,为了便于交通往来,秦汉时期在长安附近的渭河上架设有3处桥梁,以其所在的地理方位,分别称之为“西渭桥”、“中渭桥”和“东渭桥”,统称渭河三桥。渭河上最早的桥梁即中渭桥,介于秦都咸阳宫殿区以南与后来的汉长安城横门之间,故称“横桥”或“横门桥”,它是秦汉时期连接渭水南北的重要通道。秦汉时期渭河北岸最重要的3条道路蒲关道、渭北道和直道都需要通过中渭桥才能和汉长安城连接。文帝由代地至长安是“至高陵休止”再“驰至渭桥”,继而入京师即天子位的。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也是经横桥入长安的,“上自甘泉宿池阳宫。上登长平阪,诏单于毋谒。其左右当户之群皆列观,蛮夷君长王侯迎者数万人,夹道陈。上登渭桥,咸称万岁。单于就邸。置酒建章宫,飨赐单于,观以珍宝。”李广利将军也曾领兵过横桥跨渭水北击匈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出击匈奴,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与广利辞决。”东渭桥始建于西汉景帝五年(前152年),其目的显而易见,为的是解决长安和阳陵的交通往来。它既是长安和阳陵间的纽带,又是都城北通塞外的交通要冲。经东渭桥联通东渡黄河的蒲关道,北通汾晋、雁代。经过蒲关道入关者可选择西至阳陵,过东渭桥入长安。此道基本为一直线,较之前者走直角的中渭桥路更为便捷。《后汉书·刘玄刘盆子传》载:“军及高陵,与更始叛将张卬等连和,遂攻东都门,入长安城,更始来降。”《三辅黄图》曰:“宣平门,长安城东面北头第一门也,其外郭门名东都门。”“东都门”即“宣平门”叛军所取当即此路。西渭桥又称“便门桥”。其修筑与茂陵邑徙民事并论,同样是满足帝陵建设需要。昭帝平陵的营建,应该也是借用便门桥连接长安的。汉武帝将寿陵选择在咸阳塬的西端,物资运送无法利用东渭桥,只能从长安城以北的横桥北上,再西拐沿渭水北岸的道路前往茂陵,道路艰阻绕远,很难保证茂陵和茂陵邑施工的顺利进行,西渭桥的修筑则解决了这一困难。与此同时,还大大缩短了长安城西出前往西域的里程。“武帝作茂陵在渭北兴平县西南十里,秦世已有中桥,可趋兴平,迂迥难达,便门在长安西面,于趋陵得以为便。”3西咸新区及其周陵邑现代城市规划很多是在历史时期城市布局基础之上进行的,历史城市的发展变化对现代城市布局具有很大影响。秦汉新城的地域空间与渭北五陵基本一致,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良好,城市发育比较早,体系相对完善,可以说前者是在对后者继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而拥有很多共性。秦汉新城和渭北五陵具有共同的地域基础。秦汉新城是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重新规划成立的西咸新区管委会5个组团之一,总面积291km2,包括渭城区的正阳、窑店全镇以及渭城、周陵镇的部分区域,秦都区的双照镇,兴平市南位镇,泾阳县高庄镇的部分区域。与渭河北岸的5座陵邑所踞范围大致相当。二者不仅地理空间一致,发挥的作用也是大同小异,旨在推动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陵邑设置之初为吸引徙民充实关中,还在经济上给予移民“与利田宅”的特殊安置,在“贾亩一金”的关中,算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为促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大力扶持西咸新区,陕西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秦汉新城当然享受同样优待,为更好地辅助西安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作为西咸新区的一部分,秦汉新城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中也担当着卫星城的角色。按照西咸新区的总体功能定位,秦汉新城是大西安国际商务窗口区,近期重点是建设渭河北岸商务区,增进中心城市西安的经济实力,打造西部大开发新的经济增长极。这里还将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化聚集展示区和西安国际大都市生态田园示范新城。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与西咸新区中的其他新城相比,秦汉新城的最大特色是坐拥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周陵、秦咸阳宫遗址、西汉帝陵、唐顺陵等都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在保护文物古迹、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力推文化产业,这和渭北陵邑在西汉时期发挥的经济、文化作用是一致的。4区域中城的发展需要更紧密的衔接以激发更广泛的国际实践渭北五陵是西汉首都圈卫星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陵邑分布密集,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文地理区,对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现代秦汉新城作为西咸新区的五大组团的核心区域,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不可或缺的卫星城。目前,据西咸新区建设规划,秦汉新城正在努力营建“一轴、双核、三带、四区”的空间结构。建立世界秦汉文化综合展示中心,形成西咸新区的生态绿心,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北部的生态屏障。无论是西汉时期的渭北五陵,还是现代建设中的秦汉新城,它们都具有卫星城性质,对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大和发展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既然功能类似的城市古已有之,那么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更应该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纵观西汉渭北五陵的建设和作用,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就全国范围来说,秦汉新城需要提高地位。秦汉新城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影响力有限,各种优惠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和落实。此时应该践行“整合优势、文化强区”的理念,努力将秦汉新城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区。西汉时期,都城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卫星城陵邑不像普通县那样由郡统辖,而是由中央职官太常执掌,是国家级的特殊行政单元。当今西安不再是一国之都,仅是副省级城市,仅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小范围来说,是区域中心城市。包括秦汉新城在内的西咸新区作为西安市的卫星城是副省级新区,不由中央直属而是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其区域地位明显不及西汉陵邑,甚至和市内其他新区相比亦略显不足。例如西安市西南郊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级的高新区,东南郊的曲江新区是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目前的秦汉新城和以上两个新区还有一定差距。要想实现有突破性的创新发展,争取更多更有利的政策,秦汉新城必须聚集西安、咸阳两市的科教、信息、产业等资源,依托丰富的历史遗存,在优先保护的基础上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让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齐头并进,把秦汉新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示范区。二是就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区域来说,秦汉新城亟待完善城际交通设施。统一、协调、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是西咸一体化的必要保证。秦汉新城应尽快完善城际快速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比重。建立西安—秦汉新城0.5h交通网,解决市内和新城往来不便的问题。西汉时期,横亘于渭河之上的横桥、便桥和东渭桥,大大缩短了长安与陵邑的往来路程。两汉之际遍用的交通工具应以马为主。依皇帝乘舆行速较高时的情形,以现今最便捷路线的里程计,可日行60km左右。依当时的交通水平,远可日行单程,近可当天往返。另有,复道、阁道等专用高速道路连接都城长安与渭北五陵。复道、阁道都是专供皇帝车辇行驶的道路,它们伴随秦汉盛行的高台建筑因运而生,既方便帝王出行,又不影响民间交通往来,在充分保证安全的同时,又不用卫士清道戒严。秦汉新城的发展也注意到了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重要,如南起咸阳横桥,北至泾阳县的秦汉大道,就是秦汉新城南北向的一条重要交通干道。道路全长16.3km,道路红线宽100m,双向八车道。秦汉大道沟通了西安和咸阳,大大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但是,这条大规模道路的规划路线横穿秦都咸阳和西汉安陵,打破了五陵原上秦汉遗址的完整性,对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如果能够借鉴西汉时期复道、阁道等凌空而架的建筑方式,大力提倡互通式立交,将单纯的地上交通变为跨越式的组合交通,应该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增强交通供给能力,同时益于道路沿线秦汉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秦汉时期都城和卫星城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还很多,以上所论仅空间组合方面的一小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