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新乡县李大隶遗址20022004年度发掘简报
李大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余市西部,新乡县大武营市李大武村以北的高地,新湖路穿过遗址北部。(图一)遗址平面形状为椭圆形,中间高,四周低,南北宽约400米,东西长约500米。2002年3月~4月,郑州大学考古专业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和试掘,试掘工作从3月上旬开始至4月上旬结束,开挖探沟两条,发掘面积50余平方米。发现该遗址包含有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商文化、汉代墓葬等各时期文化遗存,其中龙山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出土一批石、骨、蚌、陶器,为研究豫北地区龙山文化向夏商文化发展以及与周邻古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资料。现将李大召遗址试掘的龙山文化遗存简报如下:一、早期灰坑地层本次试掘的两个探沟分别在遗址中心高台地的西南角和东北部,编号分别为02XXT01、02XXT02,方向为磁北方向。02XXT01探沟发掘面积为3×10平方米,02XXT02探沟发掘面积为2×10平方米。(图二)现以T01西壁剖面为例说明地层堆积情况。(图三)第(1)层:耕土层。厚0.2米~0.3米。分布全方,堆积较平。内含大量植物根系、现代建筑砖瓦、灰渣等,出土少量早期绳纹、方格纹陶片及近代瓷片等。第(2)层:黄灰色土。深0.2米~0.3米,厚0.2米~0.4米。土质较硬,分布全方,堆积较平。内含有植物根系及少量早期陶片、明清瓷片等。该层下发现近代灰坑一座(H6)。第(3)层:浅灰色土。深0.4米~0.7米,厚0.3米~0.35米。土质较硬,分布全方,厚薄不均。内含有少量红烧土颗粒,出土物以近代建筑砖瓦残片居多,另有少量陶器如盆、罐、瓮、碗等残片。该层下发现灰坑6座及灰沟1条,即:H1、H2、H3、H4、H5、H7、G1。第(4)层:深灰色土。深0.7米~1.05米。厚0米~0.35米。堆积不均,主要分布在探沟南部。该层土质较硬,含大量红烧土颗粒,出土有兽骨、蚌壳及泥质灰陶片,陶片以细绳纹、方格纹为主,器形有瓮、罐、澄滤器等,该层下发现灰坑1座即H8。第(5)层:灰褐土。深0.7米~1.35米。厚0米~0.3米。探沟局部遗存。土质结构较硬,含有红烧土颗粒,出土大量蚌壳以及少量兽骨。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夹蚌次之。器形有罐、瓮、盆、器盖、澄滤器等。该层下发现灰坑3座,即H9、H10、H11。第(5)层以下为黄色生土。二、遗物仅发现5座灰坑,依坑口形状分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1.坑底土细、结构H11平底袋状坑。位于T01西南部,开口于(5)层下灰坑H9下面,被(3)层下灰坑H3打破,坑口距地表1.35米,坑底距地表3.9米,暴露口径2米,底径2.54米。坑内填土呈灰黑色,土质上部较硬,下部疏松。内含大量红烧土颗粒、炭粒及少量兽骨和蚌壳等。出土陶片较多,包括少量夹砂夹蚌褐陶片。器形有高领罐、瓮、甗、刻槽盆、器盖等,另有一件钻孔蚌器出土。(图四)2.坑底土浅灰土H9弧壁内收,圜底。位于T01东南部。开口于(5)层下,被H3和H5打破。坑口距地表1.20米,坑底距地表2.5米,暴露口径2.26米,底径1.5米。坑内填土浅灰色,土质较硬。内含少量红烧土颗粒、炭粒及少量兽骨和蚌壳等。器形有罐、盆、器盖等。(图五)3.坑底土细、深基坑设计H10坑壁斜直外撇,稍呈袋状,底近平。位于T01东部偏南东隔梁下,开口于H2、H6底部。坑口距地表1.31米,坑底距地表2.15米,坑口南北直径2米,底部南北直径2.08米。坑内填土浅黑色土。土质疏松。内含大量红烧土颗粒及大量的炭灰。出土较多的碎陶片,以绳纹、篮纹、方格纹为主。器形有甗、罐、盆等,另有陶环、骨镞出土。(图六)三、遗物主要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1.骨1件,t0103件发现的生产工具较少,按质地分有蚌、骨两类。蚌刀1件。T01H11:1,弧背,单面刃,体稍弯曲,中部有两个穿孔,磨制,残长8厘米,厚0.4厘米。(图七:3)骨镞1件。T01H10:2,圆铤,三棱状,两棱有锋,近尖处一棱稍损。磨制精细,造型美观。体长9.8厘米,铤长3厘米,铤径0.6厘米。(图七:4)2.回采大口罐型主要为陶器,陶器分泥质、夹砂和夹蚌三类。泥质陶以灰陶为主,黑陶、褐陶次之;夹砂陶以灰陶为主,黑陶、褐陶次之;夹蚌陶则以褐陶为主,灰陶次之。纹饰以篮纹、绳纹、方格纹为主,另有少量素面磨光、附加堆纹、弦纹等。陶器的制法多为轮制,器底多留有切割痕迹,少量器物为手制或模制。器形有罐、高领瓮、盆、器盖、甗、刻槽盆、圈足盘等。罐15件。依沿的不同分三型。A型卷沿罐,5件。以唇的不同及唇面内侧有无凹槽分两式。Ⅰ式3件。T01H11∶15,泥质灰陶。方唇外侈,卷沿,束领,溜肩以下残。肩上部饰竖向粗绳纹,绳纹拍印较浅,胎较薄。口径16厘米,残高4.6厘米。(图八:2)Ⅱ式2件。T01(5)∶2,夹砂灰黑陶。圆唇外侈,唇面内侧有一凹槽,卷沿,束领,溜肩,肩以下残。肩下部饰竖向粗绳纹,绳纹拍印较深,胎较薄。口径12.8厘米,残高5.4厘米。(图八:1)B型折沿罐,6件。T01H10∶3,夹砂深灰陶。方唇侈口,折沿略宽,沿面内侧有一周凹槽,束颈,上腹壁近直,深腹,腹下近底处内收,小平底稍内凹,胎较薄。通体饰拍印较深的绳纹。口径20厘米,底径8.8厘米,高28.8厘米。(图九:6)T01H10∶4,夹砂灰陶。方唇侈口,折沿,沿面内有一周凹槽,束颈,深腹略鼓,腹下近底处内收,小平底稍内凹,胎较薄。通体饰拍印较深的绳纹,纹饰规整清晰。口径14.4厘米,底径7.8厘米,高20.8厘米。(图十:3)C型大口罐,4件。以口沿及造型不同分两式。Ⅰ式3件。T02(6)∶6,夹砂灰陶。子母口外卷,侈口较大,束颈,上腹壁近直,腹部略鼓。饰粗绳纹,排列不规整,胎较薄。口径24厘米,残高11.2厘米。(图九:1)Ⅱ式1件。T01H10∶6,泥质灰陶。圆唇外侈,折沿略宽,束颈,溜肩,肩部经过打磨,肩下内收,腹斜直向下,腹部饰桥形耳一对,自耳上端向下饰弦断篮纹,胎较薄。口径40.8厘米,残高31.2厘米。(图十:5)高领瓮6件。依领的形状不同分两型。A型2件。敞口,斜领。T01H11∶9,泥质灰陶。圆唇外翻,束颈,溜肩,胎较厚。肩部以下饰拍印篮纹。肩以下残。口径14.4厘米,残高8.4厘米。(图九:9)T01H11∶4,泥质灰陶。尖唇外侈,唇外微凹,斜直颈,束领,溜肩,肩部以下饰弦断篮纹。腹以下残。胎较薄。口径16厘米,残高15.6厘米。(图九:5)B型4件。直领,鼓腹,形体较胖。T01H11∶8,泥质灰陶。圆唇稍外翻,敞口,直颈,溜肩,肩以下残。肩部经过磨光,胎较薄。口径12.8厘米,残高5.2厘米。(图九:3)盆5件。依腹部的不同分三式。Ⅰ式1件。T02(6)∶7,泥质黑陶。火候较高,轮制。敞口,方唇外斜,腹壁斜直,下部内收,底残,胎厚,素面。口径36厘米,残高6.8厘米。(图十:1)Ⅱ式4件。T01H11∶16,泥质黑陶。圆唇外折,敞口,沿面较平,弧直腹,腹以下残。胎较厚,通体磨光。口径29.6厘米,残高5.6厘米。(图九:2)Ⅲ式1件。T01(5)∶4,泥质灰褐陶。圆方唇稍外卷,敞口,上腹外撇,下腹斜弧内收。腹以下残,胎较厚。下腹下部饰粗绳纹。口径28厘米,高6.8厘米。(图九:4)器盖10件。以磨光与否及唇部的不同分两型。A型6件。通体磨光,部分带钮,尖圆唇内敛,分两式。Ⅰ式1件。T01H10∶10,泥质黑陶。平顶,顶部饰桥形钮,斜弧腹,腹以下残。胎较厚。顶径10厘米,残高8厘米,钮高2.8厘米,长4厘米。(图十:2)Ⅱ式5件。T01(5)∶5,泥质灰陶。尖圆唇,敛口稍内折,口部外侧有凸棱一周,斜直腹稍弧,腹以上残,整体如覆钵。胎较薄。口径28厘米,残高3.6厘米。(图十:4)B型4件。覆碗式器盖,平顶,唇面有深凹槽一周。T01H11∶2,泥质灰陶。方唇,敞口,弧斜壁,近顶处弧壁内收,平顶较小,捉手较大。内外均有轮旋痕。口径18.6厘米,顶径6厘米,高8厘米。(图八:3)T01H11∶7,泥质灰陶。方唇,唇面有凹槽,敞口,斜直腹内收,腹以上残。内壁有轮旋痕。口径17.6厘米,残高5.6厘米。(图八:4)甗2件。T01H11∶26,泥质灰陶。敞口外折,圆唇,沿稍外折,沿面近唇处有凹槽一周,溜肩,肩以下残。内壁有轮旋痕,胎较薄。口径28厘米,残高4.6厘米。(图八:6)T01H10∶20,甗足,夹砂灰褐陶。呈锥形瘦长,实心。通体饰粗绳纹。残高9厘米。(图八:5)刻槽盆2件,均残。T01H10∶15,泥质灰陶。盆形,平底,弧腹下内收,腹以上残,内壁及底皆饰较深的沟槽纹,器表饰篮纹。底径19.2厘米,残高9.6厘米。(图九:8)T01H11∶10,泥质灰陶。盆形,方圆唇外折,敞口稍敛,沿面有三周凹槽。弧腹内收,腹以下残。内壁饰较深的沟槽纹,器表饰篮纹。口径46.4厘米,残高10.4厘米。(图九:7)圈足盘1件。T01H11∶22,泥质灰黑陶。盘上部及圈足底部残。盘与圈足交接处外折,盘内平稍弧,圈足斜弧外撇。通体磨光。残高5.6厘米。(图八:7)陶环2件,均残。以剖面之不同分两式。Ⅰ式1件。横断面呈椭圆形。T01H10∶1,泥质灰陶。外径6.2厘米,内径5.2厘米,宽0.5厘米。(图七:1)Ⅱ式1件。横断面呈抹角长方形。T01(5)∶6,泥质灰陶。外径7.6厘米,内径6.4厘米,宽0.6厘米。(图七:2)三、结语1.这次钻探和试掘基本弄清了李大召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分布状况,确认了李大召遗址是一个保存较为完整、发育良好、延续时间较长的中型古文化聚落遗址。对它的发掘与研究将进一步完善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2.李大召遗址龙山文化根据地层关系及出土陶器可分为两期:第一期如H11、T02(6),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夹蚌褐陶次之。其中夹蚌褐陶器表粗糙,无纹饰,明显可见器表经刀刮抹的痕迹。大部分陶质疏松,夹蚌陶尤为明显。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方格纹次之,并有少量弦纹。其中绳纹较粗且浅,纹理竖向;篮纹斜向,较宽,深浅不均;方格纹以菱形多见。制法以轮制为主,少数手制。胎体除夹蚌者较厚外,均较薄。多见平底器的底部有切割痕。主要器类有小口高领瓮、卷沿深腹绳纹罐、覆碗式器盖、甗、圈足盘、刻槽盆等。第二期如H9、H10,陶器中的泥质、夹砂比例略相当,夹蚌陶未发现。该期陶器胎体普遍略硬,造型规整。纹饰仍以绳纹为主,方格纹、篮纹数量增多,另外还发现有戳印纹、指甲纹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子边字提花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甘薯曲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小学英语单词分类表-带音标
- 2025年02月湖北荆州市石首市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工作人员58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知识产险控策略与企业健康成长的桥梁
- 牛吧酒吧万圣节派对活动方案
- 研究型医院的技术流程构建
- 买卖合同履约金约定
- 知识产权与人才发展从教育到实践的路径
- 2024年云南省德宏州消防救援支队招聘考试真题
- 2022《化工装置安全试车工作规范》精选ppt课件
- Q∕GDW 12067-2020 高压电缆及通道防火技术规范
- 汽车系统动力学-轮胎动力学
- 《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教学大纲
- 10T每天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
- 中国民航国内航空汇编航路314系列航线
- 山西特色文化简介(课堂PPT)
- 电饭煲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 一元二次方程100道计算题练习(附答案)
- 储罐玻璃钢内防腐
- 机械设计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