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生强迫状态与自觉心理压力的关系_第1页
广州大学生强迫状态与自觉心理压力的关系_第2页
广州大学生强迫状态与自觉心理压力的关系_第3页
广州大学生强迫状态与自觉心理压力的关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大学生强迫状态与自觉心理压力的关系

强迫(obc)是一种以有意识地导致自我强迫和反强迫为特征的神经疾病,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某一念头或想象在头脑中反复持久地出现,或洗手、检查、计算等行为反复产生,明知没必要,却无法摆脱,并导致显著痛苦或严重影响生活。研究表明,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强迫症的总求询率达16.2%,在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中占居首位。近年来,对强迫症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是临床疗效较差。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强迫行为,或者强迫观念,程度尚未达到强迫症的确诊水平,这些称之为强迫状态。其痛苦程度虽不及强迫症严重,但任其发展可导致多种心理疾病,甚至造成社会功能障碍,而此种强迫状态与高校学生承受着学习、就业、情感等各方面心理压力有关。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1对象和方法1.1大机构量分配选取广东某医学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2类,每类按年级、性别进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800份,按照男女各400人、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各400人、大一至大五各年级各160人的总体思路合理调整分配。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向选出的样本人数发放调查问卷,发到各宿舍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独立完成后统一回收。共回收问卷755份,占问卷总数的94.4%,对问卷进行审核,剔除未应答、不合逻辑和缺失项超过20%的问卷,最终有效问卷为695份,占总人数的86.9%。1.2手机强迫心理调查以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手机为载体,观察大学生的强迫状态,采用经专家审评自行设计的手机强迫心理状态情况调查问卷。在调查问卷中,有关手机强迫心理状态的共12道题目,内容包括强迫观念、强迫行为等,按发生程度分为绝对会、一般会、视情况而定、大概不会、绝对不会5个等级,统计分数由5至1递减,最高分数为60分,最低分数为12分。在69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统计出最高分数为51分,最低分数为12分。问卷同时设置部分强迫症症状和强迫型人格障碍题目,以便区分3种强迫心理并研究3者及焦虑这4个因素的两两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对手机强迫心理状态与心理压力之间关系的探讨。心理压力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本量表采用4级评分法,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把20题的得分相加后乘以1.25,取整数得标准分,>40分可能有焦虑存在,>50分确定有焦虑存在,分数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经预调查问卷的信度为0.587,效度为0.610,对其稍加以修改后进行正式调查。1.3统计学分析将有效问卷统一编号后采用SPSS11.5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检验或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的统计采用Spearman进行等级资料分析。2结果2.1有需要进一步分析的观点,有3人从本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强迫心理状态得分12分的有1人,>12~<25分的有84人,≥25~<36分的有406人,≥36~<49分的有202人,≥49~≤60分的有2人。大学生强迫心理状态得分集中在25~48分,分数>25分的人数为610人(87.8%)。2.2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类型和儿童的自我评估2.2.1不同类型的学生焦虑自我评估的分布由表1显示,男女大学生分布比较,经秩和检验Z=-1.312,P=0.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焦虑自评的整体状况由表2显示,对医学类(355例)与非医学类(340例)大学生焦虑状况的结果整理分析发现,医学类学生自觉有焦虑程度(轻度、中等、较重)的有222例,占62.5%;非医学类学生自觉有焦虑程度(轻度、中等、较重)的有194例,占57.1%。不同专业类别的焦虑自评状况如表所示。经秩和检验(Z=-0.734,P=0.46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大一、大五、大五、大五、四五编码表1.0.05由表3显示,各年级学生焦虑状况比较,经秩和检验,大一、大二(Z=-0.532,P=0.045<0.05),大一、大五(Z=-1.289,P=0.012<0.05),大二、大五(Z=-0.689,P=0.016<0.05),大三、大四(Z=1.047,P<=0.04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学生焦虑与手机强迫心理状态之间的相关性2.3.1强迫状态较重的大学生在强迫状态中的焦虑程度情况将手机强迫状态发生的程度分为基本没有(12≤S<25),轻度(25≤S<36),中等(36≤S<49),较重(49≤S<60)。从上表可以看出,焦虑程度较重的大学生在强迫状态中等组占的比例最大(4.2%),而在强迫状态基本没有组占的比例最少(0.0%);手机强迫状态中等的大学生的焦虑程度也基本集中在轻度以上层次。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焦虑与手机强迫状态程度上呈正相关(r=0.371,P=0.000<0.05)相关系数r=0.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2学生焦虑与强迫和强迫的关系表53讨论3.1强迫与强迫人格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强迫状态是一种与强迫症相关的心理状态,有轻度的强迫症症状,但不足成为心理疾病。其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如仪式化行为、洁癖等。以手机为载体的强迫状态常表现为反复确认手机是否带在身上,总是以为自己手机响甚至出现幻听,发现未接电话异常紧张等。强迫性人格障碍(以下简称强迫人格)则是人格障碍的一种,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为特征(CCMD-3)。强迫症与强迫人格的确诊标准不同,两者并没有必然性关系。但较之于没有强迫人格的人,强迫人格患者更易在心理压力下或生活事件应激下发展为强迫症。以往研究显示,约70%强迫症患者有强迫性人格障碍。由表5可知,强迫症与强迫人格的相关系数为0.29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强迫症与强迫人格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轻微的强迫症状是比较常见的,正常人与患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程度而不是实质内容。强迫状态与强迫症的相关系数(r=0.434)在3者中最高,说明强迫状态最终有可能发展为强迫症,这也是研究强迫状态与焦虑状况两者关系的意义所在。3.2焦虑状况与焦虑的关系焦虑是一种适应性情绪,较短时间内轻度的焦虑不会造成大的身心伤害,甚至可以激发人的潜力,达到能力的最佳状态。但当其持续、全面、过度时,则发展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可以导致或伴随其他心理疾病。在本次调查中,(表2~表4)有47.9%的大学生自觉有焦虑,轻度的占27.1%,中等的占13.5%,较重的占7.3%。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群体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以无论男女、专业,大学生大部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各年级焦虑状况进行比较得出,得分均数最高的是大五,其次是大四,再次为大一、大三、大二。笔者认为大五年级得分均数偏高很可能与大五年级爱情并面临就业压力有关系,大一得分均数偏高可能与心理落差、环境变化、人际交流有关。强迫症与焦虑有一定的关系。经典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强迫障碍是个体对本我冲动的恐惧和自我的防御机制为减轻恐惧带来的焦虑而做出的反应导致的。在以往研究成果中,个人社会心理一直被认为是诱发强迫症的一个重要因素。20世纪末,美国精神疾病分类系统更将强迫症归类于焦虑疾患的范围。本次调查显示,(表5)焦虑状况与强迫症呈正相关(r=0.502,P=0.000),相关系数为0.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迫状态与焦虑状况的相关性大小,介于三者相关性大小之间(r=0.403,P=0.000<0.05),反映了强迫状态的产生与焦虑状况存在正相关的联系,焦虑倾向越明显,越容易产生强迫状态。3.3大学生对强迫状态的认识国内外学者研究已发现,由于学业、社交、生活与经济、择业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同龄人。心理压力增大常会以焦虑的形式呈现,参照上文得出的结论,强迫状态出现也会增多。从表1我们也可看到:出现轻度以上强迫状态(分数≥25)的人数为610人(87.8%),强迫症是大学生所患心理疾病中痛苦程度非常高的心理性疾病之一。据国内调查,其患病率为0.3%,大部分患者求诊心切,同时也有很多患者囿于传统观念等的因素迟迟没有就医。国外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从第1次有明显的症状到第1次寻求治疗的时间平均竟长达7年。故关注强迫症,加强对它的认识十分重要和紧迫,因其发生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功能性的正常发挥,还会导致器质性的病变。它不仅仅是影响到个人的问题,更是影响整个社会的问题,个人社会功能无法发挥,在造成患者自卑、恐惧等心理的同时,也给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等造成消极的影响。强迫状态虽还处于较轻、不足为症的强迫程度,但如果在强迫心理发生的早期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任由它继续发展,最终可能导致强迫症的发生。在强迫状态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现在,正确引导大学生关注强迫症、正确认识强迫症,有利于提早发现、提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