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作思维对写作技巧的影响
一、写作的想法和技巧(一)感官通感的形成感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写作审美活动。不同的颜色给人的感觉,易于产生通感。有的颜色有冷有暖,有的颜色有远近感,还有的颜色有重轻感。例如,红、黄、橙等颜色,类似太阳和旺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感,接近感;蓝、青、紫等颜色,类似蓝天和冷水的颜色,易于引起人们的寒冷感,深远感;色彩浓淡易于使人产生重轻感。这都是从一种感觉通向另一种感觉的反映。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有视觉感受,有听觉感受,似乎也有嗅觉感受。而“红杏”、“闹”都给人以“热”感,接近感。写作上的“通感”(即感觉的转移和代替),就是一种“替代”思维。且看以下这段描写:踏进房门,飘来一阵清奇的幽香,香味儿虽浓,但来得温雅,不慌不慢的韵律,如一曲柔婉的江南丝竹。——《卖花谣》(《文汇报》1984.6.24)这段文字何以那样传神?作者用的正是以“通感”为形式的“替代”思维。我们知道,“清奇的幽香”是一种嗅觉,如何把它传神地表达出来呢?若是以嗅觉写嗅觉是很难把它写活的。作者的高明之处,是以“听觉”来替代“嗅觉”——“不慌不慢的韵律,如一曲柔婉的江南丝竹”,这样,就把这一抽象的嗅觉,出神入化地描绘出来了。清代词人刘大槐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花树写之”诚如斯言!钱钟书先生在其《通感》一文中所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就是说,不同的感官之间,可以联系沟通,共同作用,从视觉中可以同时获得听觉的感受,似乎在看到某种东西形象的同时,也听到了声音;反之,从听觉中也可以同时获得视觉的感受,似乎在听到声音的同时,也看到了某种东西的形象。但通感产生的生理原因,据国外有的生理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一种感觉之所以会引起另一种感觉(形成通感),是由于外界信息进入感官之后,在向神经中枢输送时转了辙改了道的缘故(参阅美国汤普森主编《生理心理学》第6页,孙晔等编译,科学出版社,1981版)。由此看来,通感的形成及其在产生作用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凭借感觉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并有敏税的感受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据以进入想象、联想活动,才有可能把两种感觉接通,形成特殊联系,出现通感。朱自清先生在其《荷塘月色》一文中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果作者根本没有“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渺茫歌声”等的知识修养与生活经验,他能够把“清香”与“歌声”这两种感觉联系起来,形成通感吗?没有“光与影”,“旋律”与“梵阿玲”,“名曲”等的知识修养与生活经验,他又能够把“旋律”与“名曲”这两种感觉联系起来,形成通感吗?当然不可能。难以设想,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桔子的人,他喝了桔子水,就能把“桔子水”同“桔子”联系起来,形成通感,他在喝“桔子水”的同时,似乎就看到了“桔子”,就能够从味觉通向视觉,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是审美的心理四要素,这对一个有某些残缺的人来说,他怎么可能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呢?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19页)这样,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只有知识、经验掌握得愈多,材料掌握得愈丰富,记忆仓库愈充实,客观事物对我们的启发性也才愈大,愈深远,我们的想象力,联想力的彩翼,也才能腾空而起,飞向辽阔的蓝空。就写作实际而言,我们才可能充分地运用语言以及书面文字符号,借助描写、抒情、比喻、夸张、暗示、象征、比拟等等表现手法,充分调动我们的审美感官——眼、耳、鼻、舌、身的功能作用,准确、恰当地把握好审美对象的形、声、色、态,乃至味等等感性形态、状貌,通过完整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的审美过程,激活我们的审美感受与写作冲动,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充分运用通感这一联想的特殊形式,扩展知识、经验领域,开拓思路,形成多途径的写作技巧。(二)模糊性的运用模糊手法是文学模糊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也可视为一种写作技巧。这是由于描写对象的模糊性所决定的。我们知道,由于美国数学家扎得在1965年创造的模糊数学的影响,有人尝试把模糊集合概念引进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使得模糊表现手法获得了科学理论依据,成为写作思维方法论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与重视。特别是在当前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这种手法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综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不难看出,模糊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得以具体运用的——在以刻划人物为主的小说、散文等叙事文学作品中,这种手法主要表现在对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模糊描写上。在日常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身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各种模糊的特点。因而作者在描写人物时,既要精确细致地刻划人物形象,体现出鲜明性,也不排斥在一定程度上用模糊的笔触,表现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模糊性。在人物描写中,心理描写是常见的一种方法,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流程常处于朦朦胧胧的状态,梦境、幻觉和所有潜意识都是朦胧模糊的。因此,有时为了更真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模糊情绪与心理,也经常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模糊表现手法,表现人的一种模糊不清的心理幻觉。许多艺术大师在这方面都有过成功的尝试。象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在他的力作《月芽儿》中,对女主人公“我”被骗失身的经过及其心理活动,就运用了模糊手法来描写的,效果却非常的鲜明生动:他的笑唇在我这脸上。从他的头发上看那也在微笑的月芽。春风象醉了,吹破了春云,露出月芽与一两对春星……我忘了自己,象化在了那点春风与月的微光中,月儿忽然被云掩住,我想起来自己,我觉得他的热力压迫我。我失去了那个月芽儿,我失去了自己。再次,在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包括散文诗)与抒情散文中,模糊手法的运用则具体表现于对意境、氛围的模糊渲染上。我国诗歌、散文的意境创造是既讲究形象的具体性、真实性、确定性,又讲求想象的丰富性、虚空性、不确定性的。既注意到由实而虚,由具体形象产生想象中的虚象,又重视由想象中的虚象返回到具体的实象,两者谐和成趣,想映生境的。“水光潋艳睛方好,山色空■雨亦奇”,苏轼这首著名的咏西湖诗,正是这个艺术规律的形象写照。诗文中的意境,明朗有明朗之美;模糊也有模糊之美,模糊渲染的意境也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从而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如李贺、李商隐的某些诗作,可以给人以朦胧缥缈印象,仍不失其美感。即使是以明朗意境诗作著称的杜甫,有时也以模糊渲染的手法来构成意境的。如他的“月傍九霄多”究竟是月多,还是九霄多,抑或月照之境多?“晨钟云外湿”是钟湿,还是钟声湿,抑或云外之物湿?仁者云仁,智者云智,模糊渲染产生出特殊的美感,它体现了“模糊美”的妙处所在,也体现了模糊意境的美学价值。模糊手法既是模糊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它的运用也并非随意性的,而必须遵循模糊思维的一般规律与原则。首先,运用这种技巧时,要视其是否能够真实地、合乎需要地反映了它们所要反映的客观对象(或对象的某个方面)。如果是精确的对象,又需要精确地反映,那就要用精确的思维方式与精确的写作技巧。适宜或必需模糊地反映时,那就要用模糊的思维方式和模糊手法。但通常人们的心理状态是理性与感性精确思维与模糊思维交错进行辩证活动的,因而在写作中,模糊手法的运用也往往不是一贯到底,单一无二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这也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三)写作手法与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的自然的都有大量的“反常”现象存在。在我们的写作活动中,也有一种“反常”的写作技巧。所谓“常”,就是平常、正常,就是“常规”、“常理”、“常事”、“常情”。所谓“反常”的写作技巧就是运用违反这些“常”字的一种方法进行写作,这样,常常能够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一个人沉湎于某种思念而入迷时,会说些违犯常规、常理、常情的话,人们习惯称之为“痴话”。就是这些“痴话”,在写作中,常常能够表现人物的强烈的感情、意绪及其独特的心理效应。这种艺术方法的运用是主观的,但在科学研究上,也有这种类似的情况存在。就写作范畴而言,以上所提到的“反常”现象,可以扩展到选取素材的广泛生活之中去,“正常”、“反常”现象俱在。而写作技巧的“反常”运用,则是作者写文章的方法问题。因此说,写作活动中的“反常”现象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是一个由主、客观所组成的统一体,总是相互依存,彼此作用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反常”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出乎传统常规、常理的一种一反常态的“心理现象”与“思维方法”。但在我们的写作活动过程中,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大量存在,且在实践上起着改革、创新的积极作用。因此说,对其规律性进行一些科学性的探讨、研究,不仅是艺术修养上的必要,同时,也可以从心理表现、从思维方法方面促进现代化写作学的发展。在写作技巧上,“反常”方法的运用,并不从今天始,我们的前人,已经为我们创造了许许多多具有较高写作水平的范例,并一定程度地为促进其发展而创造了必要的环境与条件。不过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律性的总结,形成一种新的系统理论,有意识的予以发展、运用,还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产生带普遍性的社会效果!有人认为,这种“反常”的写作技巧,主要是用于表现“反常”的生活现象或事物、事理。其实不然,它既可以用于表现“反常”的生活现象或事物、事理,也可以用于表现正常的生活现象或事物、事理。这种思考,主要是从能更好地产生与提高写作效果出发的,并不是一切“反常”的东西,都只能运用“反常”的方法去表现;而表现了“反常”现象的一切手法,也都就是“反常”技巧。这是写作过程中,作者运用审美观点选择艺术手法表现生活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表现生活的写作手法的选择、运用,也正是作者最佳思维方法选择、运用的反映(至少在作者是这么考虑的)。而这些也都是为了创造美的艺术形象服务的。《简明美学辞典》“反常”条:“艺术手法,用来表达不可思议的、出人意料的违反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的事物。……有助于人们从意外的方面来观察性格和生活现象。反常法往往使东西具有完全不是它们所固有的那种职能,……列宁是这样提到反常法的:‘……对通行的事物把某种讽刺的或怀疑的态度,竭力把它翻转过来,多少带点歪曲,表明通常的东西的不合逻辑,这是令人费解的,却是有趣的!’……”我国历来谈狐说鬼的故事小说很多,仅就一部《聊斋志异》为代表而言,“它一方面把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等非现实的事实人格化、社会化,组织到现实生活中来,进行逼真细致的人情世态描写,通过人鬼相杂、幽明相间的生活画面,曲折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另一方面,它又充分利用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理想的生活境界,并给好人以美好的结果;给恶人以应得的惩罚。”(《中外文学名著简介》,第107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就是生活,凡是我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而《聊斋志异》是写理想生活的,是写“应当如此生活”的。这就是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经得起社会生活长期摔打的现实依据、美学依据。从写作技巧看,是作者运用“反常”技法和题材“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去表现“反常”的客观的现实社会生活——揭露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科举制度腐败以及赞美男女青年为争取爱情自由而与封建势力的斗争,胜利。而这种“反常”的表现手法,也正是在反常思维的积极作用下,产生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的。通过这种表现手法,正象列宁所说的那样:抱着某种讽刺或怀疑,竭力把它翻过来,表明那种通常的东西的不合理,看似不可思议的,出人意料的。可显示出的艺术效果却给人以无可怀疑的真实感觉,这种艺术力量是令人震惊的。我们在这里研究的“反常思维”问题,是作为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来思考的;而在写作上“反常”艺术手法的运用,只是“反常思维”这一思维方法的作用下而运用的一种写作技巧。以上我们所谈的“反常”手法的运用,都是有区别有差异地说明:同一题材,在写作技巧的运用上,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以这样和那样综合运用。而我们只是选择无数技巧之中的一种“反常”技巧,而它的思维方法则是“反常思维”,是“反向”考虑问题的。在文艺创作中的夸张(缩小也是夸张)、象征、比拟、影射、变形等等表现手法,也都可以说是“反常”技巧的运用。总之,在写作过程中,这种“反常”的思维方法,这种“反常”的艺术手段,虽较少见到系统的理论总结,但具体运用却是较普遍的,事例也是举不胜举的。其对思路的开拓与艺术效果的创造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对客观事物实质意义的挖掘,有着极具魅力的艺术力量!二、写作思维和写作技巧的培养(一)作文课的基本目标写作思维训练的基本目标在于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会想”。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1.培养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使写作者克服错误的思想,并从根思维品质是思维个体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写作思维品质是写作者在写作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主要包括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良好的写作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写作思维训练的重要方面。写作思维的敏锐性指的是在写作活动中能敏锐地捕捉写作材料,能够迅速积极地进行思维,并能够很快地组织语言材料进行表达。写作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从思维起点到思维过程,都体现出思维的灵活而合理。思维的灵活性强调思维的发散,强调多解和求异,它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要使写作者能够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获得多方面的效果。在写作过程中能够灵活地处理材料,全面、细致地思考问题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写出有灵性的、新颖的文章。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深刻性的培养,重要的是写作者应逐步学会抽象的理性思维,无论阅读和写作,能够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抽象的思维加工,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达到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对自己思维过程的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修正的智力品质。思维批判性的培养,主要应重视对自我意识的培养。要让写作者善于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思维课题、思维材料、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地调节思维方向,随时修正自己的错误。同时,要把批判性品质的培养和独立性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写作者做到既敢于和善于修正自己的错误,又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或结论。文章的修改是写作思维批判性的体现。思维的独创性包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两方面,它是人类智力的高级表现。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应该在教学中尽量安排一些有利于思维创造的活动。要注意培养写作者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独立地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要注意培养写作者思维的发散性,使他们能够广开思路,在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所得答案或结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还要注意培养写作者思维的新颖性,使其所思考的结果含有创新因素。2.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正确的写作思维习惯可以使思维活动少走弯路,少做无用之功,从而使写作活动提高效率。有道是:好的习惯会受益终生,坏的习惯会遗害无穷。同样,好的写作思维习惯使写作活动顺畅地进行,而坏的写作思维习惯会使写作活动处处受阻,难以为继。例如思维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习惯,能够有效地使写作者写出好文章。在这里,要把思维习惯跟思维定势区分开来。思维定势指的是人们在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形成特定的效果,以后人们就习惯于采用同样的思维方法与思路研究、解决问题,日复一日,一次又一次,通过思维活动,观念和观念之间便形成了一定关系,而这种联系每重复一次,其联系就变得更为紧密一次,最终必然不顾时间与环境的变异而习惯于用这种固定的思维方法和思路去研究、解决问题。在写作活动表现为写出的文章老是一个套路。思维定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提高写作活动的速度,但是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容易使写作陷于僵化,所以对待思维定势应保持警惕,力求超越和突破。(二)工匠的技术是“死”的,文学设计学习写作技巧的途径很多,主要是多读、多看、多练。多读,注意在读书中取得借鉴;多看,注意在生活中认真思索;多练,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习写作技巧,不仅是方法问题,运用技巧是由作者的世界观决定的。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说:“有人认为艺术的技巧可以归纳为若干‘规则’,熟悉了这些‘规则’,就能写出有技巧乃至技巧高的作品。”“这就是把技巧问题孤立起来看,因而以为技巧问题可以依赖那一条一条的‘规则’来解决,而不知‘重要的艺术技巧问题,是要依赖作者人生观的深度,和他包罗生活现象的广度来解决的’(法捷耶夫:《谈文学》)。”茅盾批评的那些人,把写作技巧当成灵丹妙药,认为只要掌握了若干规则,就可以写出好文章、好作品来,这是行不通的。他们不了解写作技巧是形象思维的构成部分,是复杂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它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是受作者的世界观制约的。写作技巧与作者的世界观紧密联系的关系,我们不妨拿工匠的技术与作家的技巧做一下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工匠的技术是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是纯技术的,与工匠的世界观、思想感情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木匠可以用他的技术为富人造房子,也可以用来为穷人做棺材,木匠所做的物件的本身不能表现他本人的思想感情。作家的技巧却是与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不管是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吉林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衣物柔顺剂行业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荠蓝油市场发展现状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硅酸锆行业前景趋势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矿物棉市场营运状况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25波兰数学奥林匹克(第二轮)试题
- 2025辽宁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字文化与创新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美术学院《中小学教学名师论坛》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办公技能训练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修订解读课件
-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附答案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2024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学习解读课件
- 2024年2个娃儿的离婚协议书模板
- DB11T 527-2021 配电室安全管理规范
- 智能建造施工技术 课件 项目1 智能建造施工概论
- 单词连连看答题闯关游戏课堂互动课件1
- 物理学家伽利略课件
- 《WPS办公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课件-1. WPS初级-文字
- 2024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版)必考题库附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