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入股后的银行业控制权保护问题研究_第1页
外资入股后的银行业控制权保护问题研究_第2页
外资入股后的银行业控制权保护问题研究_第3页
外资入股后的银行业控制权保护问题研究_第4页
外资入股后的银行业控制权保护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资入股后的银行业控制权保护问题研究

一、外资参保是否会导致中资银行控制权转移亚洲开发银行(adb)于1996年1月开始投资于3.28%的四家银行股公司,创造了一家外国公司参与经营风险资本投资的先例。随着中国银行业战略引资改革步伐的逐渐加快和2006年12月的对外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选择以参股投资的途径进入中国银行业。截至2013年,已有41家外资机构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参股投资了35家中资银行,总投资额超过了360亿美元。(1)目前关于外资参股对中资银行控制权影响的研究,主要有“控制权不会转移说”和“控制权转移说”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控制权不会转移说”认为,外资参股有利于完善中资银行的治理结构,在参股比例的严格限制下,不会导致中资银行控制权的转移,如交通银行前董事长蒋超良(2008)认为,在国家政策的限制之下,外资机构参股投资不可能控制中国银行业;朱盈盈等(2008)认为,在现有制度和法律框架下,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会威胁到中国金融资源的控制权。“控制权转移说”认为,外资参股必然导致中资银行控制权的转移,如史建平(2006)认为,战略引资后中资银行极有可能被外资机构控制。然而,由于外资大规模参股中资银行的时间相对较短,很多隐性问题还没有彻底暴露,中资银行的战略引资行为在国内外也无经验可寻。目前的相关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定性争论阶段,不仅对银行业控股权和控制权的理论研究非常笼统,没有进一步将银行业控股权细分为绝对控股权和相对控股权、控制权细分为名义控制权和实际控制权,而且缺乏对中国外资参股政策存在局限的深层次分析以及对外资参股争夺中资银行控制权的方式、路径与案例的系统研究,从而导致相关的研究结论不具有逻辑说服力和现实指导性。有鉴于此,本文将首次从绝对控股权与相对控股权、名义控制权与实际控制权的全新视角,结合对中国外资参股政策存在局限的深层次分析,系统探讨外资参股争夺中资银行控制权的方式、具体路径与实际案例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期望研究结论能为确保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银行业控制权提供有价值的思路。二、外资机构通过“参奏行导”争夺中资银行控股权的可能路径外资参股后的中资银行控制权竞争呈现出新的特征:公司内部有了新的控制权争夺主体——外资机构。外资机构能否顺利实现对中资银行从“参股”到“控股”甚至“控制”的嬗变,取决于中国的外资参股政策是否为外资机构通过“参股”争夺中资银行控股权甚至控制权提供了现实可能。因此,在厘清控股权与控制权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外资参股政策的局限导致中资银行控制权可能丧失的方式、中资银行与外资机构的长期目标差异的分析,就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出外资参股争夺中资银行控制权的方式。(一)控制股权权与控制的双重理论与分离控股权与控制权均可以进一步细分,控股权并不等于控制权,两者之间呈现出非对称性。1、实体资格制度的转变控股权是指持有公司优势比例表决权股份的股东拥有能够决定股东大会、董事会人选或重大财务经营决策的法定权力,其中持有公司优势比例表决权的股东称为控股股东。对控股股东的界定标准,经历了由单一客观持股数量标准认定到多元实质控股标准认定的重大转变。一般认为,持有超过50%公司股份数量的股东即可认定为控股股东,然而,在现代大规模的股份制公司中,由于公司股权结构的逐渐分散,股东对公司控股权的实际行使并不以持股数量超过50%为必要条件,股东即使持有较低的股份,也完全可以通过董事兼任、协议转让等方式来实现公司事实上的控股权。因此,只要持有股份数量所享有的表决权能够对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股东即可认定为控股股东。与此相对应,控股权可进一步细分为绝对控股权和相对控股权,绝对控股权是指持股在50%以上的控股股东拥有的控股权,相对控股权则是指持股在50%以下的控股股东拥有的控股权。2、立足于制权的善意要求,股东具有控制权控制权是指对公司管理组织架构、可供支配和利用资源进行控制的权力,是建立在对公司控制基础上的一种集束权力。Aghion和Tirole(1997)认为,基于拥有权力和实际行使权力的不同,控制权可分为名义控制权和实际控制权。名义控制权是指理论上拥有公司决策的权力,通常来自于所有权,如股份制公司中的控股股东拥有名义控制权,即拥有最终决定公司重大决策的权力。实际控制权是指实际行使公司决策的权力,实际控制权通常来自于对技术、知识产权、品牌、销售渠道等公司关键资源以及信息的控制。随着现代公司股权多元化和分散化的加剧、董事会作用的增大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名义控制权与实际控制权开始逐渐分离,即拥有名义控制权未必同时拥有实际控制权。实际控制权可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分配给特定主体,如股东可将实际控制权通过制度和公司章程的方式分配给董事会,此时,股东拥有名义控制权而董事会拥有实际控制权。在股份制公司内部,不同股东之间、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总经理与部门经理之间都可能发生名义控制权与实际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形。3、控股权与控制权的重合,其与控制控股权与控制权既可以相互重合又可以相互分离。控股权与控制权的重合:控股权与控制权都源于特定股东以自己意思表示对公司本身所产生的根本影响力,控股权是影响控制权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各国公司法都规定了持有表决权股份比例与董事会席位的对应关系,获得控股权,原则上就意味着获得公司董事会席位的多数表决权,从而法定获得了公司的名义控制权,在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获得了公司控股权也就获得了公司实际控制权,此时,公司控股权与控制权相互重合。控股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控股权是公司法明确赋予的权力,强调的是控股,以持有公司有优势比例表决权的股份为必要条件;控制权并不是法律明确赋予的权力,强调的是控制,并不以持有公司有优势比例表决权的股份为必要条件。获得了公司控股权有可能只是获得了公司名义上的控制权,并不一定能确保获得公司实际控制权,控股权只是获取实际控制权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两者之间呈现出非对称性。当公司名义控制权与实际控制权相互分离时,公司控股权与控制权也相互分离。(二)监督资金参与为确保外资参股后中国银行业的控股权与控制权,规范外资机构的参股投资行为,银监会对境外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规定了4项原则和5条标准以及参股最高比例限制。1、4中资银行选择外资机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督指引》(2006年4月18日银监会颁布)第6条的规定,中资银行选择外资机构应遵循的4项原则可概括为:长期稳定持股、优化治理结构、业务合作双赢和同业竞争回避;应坚持的5条标准可概括为:参股比例不得低于5%、股权锁定期3年以上、派驻董事、提供技术和网络支持、参股中资同质银行不得超过2家。2、特定中资银行的参与比例根据《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2003年12月8日银监会颁布)第8条和第9条的规定,境外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最高比例限制为:单个外资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外资机构对同一中资银行的参股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5%。中国外资参股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资机构可能带来的利益冲突、市场垄断,在短期内也确保了中资银行控制权不会丧失,然而,中国外资参股政策在中资银行控股权与控制权保护方面的局限在于:仅仅限制20%的参股比例并不能长期有效遏制外资对中资银行实际控制权的争夺。基于绝对控股权与相对控股权、名义控制权与实际控制权的视角,20%的外资机构最高参股比例限制,只能保护中资银行绝对控股权不丧失,并不能保护中资银行相对控股权不丧失,更不能保护中资银行实际控制权不丧失。(三)中国的银行和外国资本机构之间的长期目标差异中资银行引进外资机构的长期目标与外资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长期目标是有区别的。1、优化中方金融机构(1)完善治理结构。通过对境外金融机构股权持有期进行锁定和必须派驻董事、提供技术和网络支持的规定,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促使中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快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2)确保中资银行控制权。通过对境外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比例的限制,防止外资金融机构由于控股而控制中资银行;通过参股中资同质银行不超过2家和竞争回避的规定,防止外资金融机构对整个中国银行业体系的全面控制。可见,中资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长期目标,是希望用股权换机制、管理和技术并确保中资银行控制权。简言之:鼓励参股以改善治理结构、反对控股和禁止控制以确保中资银行控制权。2、控制中资银行实现长期最大化收益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外资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唯一目的。外资机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参股中资银行的获利途径主要有三种:(1)直接股利分红获利。外资参股中资银行后,可以有效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完善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随着中资银行经营业绩的显著提高,外资机构可以通过股利分红获利。虽然此种获利途径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也是中资银行战略引资所期望的,然而,由于外资机构只能取得中资银行部分股权、分得部分红利,并不能达到外资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2)股权锁定期后套现获利。中国外资参股政策虽然规定了3年的股权锁定期,但并没有规定到期不能撤出。外资机构参股3年后,如果中资银行股价大幅度上涨,外资机构就可能套现获利。虽然这种获利途径可以达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由于只是一次性的获取暴利,不具有可持续性。(3)控制中资银行实现长期最大化获利。如果控制了中资银行,那么外资机构既可以直接分红获利,也可以股权锁定期后套现获利,还可以取得诸多非股权超额收益,从而实现长期最大化获利的目标。可见,外资机构的长期目标是争夺中资银行的控制权以便获得长期最大化利益,这与中资银行战略引资的初衷是相悖的。(四)外国机构争夺中国银行现行监督的方法是争夺一家外国银行的实际控制外资机构争夺中资银行控制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第二大的股东地位由于控股权可分为绝对控股权和相对控股权,在中资银行股权分散或变化的情况下,外资机构参股比例即使低于20%的法定限额,也极易取得第一大股东地位,获得中资银行的相对控股权。获得相对控股权,外资机构就可以调整中资银行的董事会、总经理并全面介入中资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从而实质上获得中资银行的实际控制权。因此,外资机构参股后,可通过相对控股方式争夺中资银行的实际控制权。2、法定限额的情况由于名义控制权与实际控制权的分离,外资机构参股比例即使低于20%的法定限额,也不是中资银行的控股股东,但仍有可能利用其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获得中资银行的实际控制权。因此,外资机构参股后,可通过非控股方式争夺中资银行的实际控制权。三、中资银行实际控制权的确定外资机构可通过投资成为第一大股东、增资扩股、期权投资、联合“中国境内分行”投资等具体路径,分别直接、逐步、约定、间接获得中资银行相对控股权,通过相对控股权获得中资银行实际控制权。(一)不断调整经营架构,获得实际控制权以美国新桥投资(NewBridge)相对控股方式争夺深圳发展银行的实际控制权为例,2004年5月29日,新桥投资与深圳发展银行正式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投资12.35亿元人民币受让前四大股东17.89%的股份,由于深圳发展银行的股权结构非常分散,自第五大股东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其他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均低于2%,新桥投资参股投资直接成为深圳发展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新桥投资相对控股后,立即对深圳发展银行的管理架构进行了重大调整,2004年12月14日,由新桥投资主导的第6届董事会获临时股东大会通过,新桥投资不仅占据了董事长和行长等关键岗位,而且在15席董事会席位中独占7席,董事会下辖5个专门委员会的负责人也全部由新桥投资的派驻代表担任,这是外资机构首次通过相对控股方式获得中资银行实际控制权的经典案例。很快,2005年3月,同样的情形在荷兰国际集团(ING)与北京银行之间第二次上演,荷兰国际集团(ING)以17.8亿元人民币参股投资北京银行19.9%的股份而直接成为第一大股东,据此,荷兰国际集团(ING)通过对组织架构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全面调整,获得了北京银行的实际控制权。据各银行披露的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外资机构通过第一大股东地位获得中资银行相对控股权的案例已多达10例(含已退出第一大股东地位的外资机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二)股权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中资银行的股权结构并不会总是一成不变的。由于众多外资机构已参股成为中资银行的第二大股东,且其持股比例往往紧随第一大股东之后,在中资银行股票公开发行上市、持续发行新股特别是海外上市的情况下,外资机构可通过股份收购、股份互换、合资参股、债转股等多种方式增资扩股,导致中资银行股权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国有股权比例被稀释,外资机构成为第一大股东,从而逐步获得中资银行的相对控股权。如2004年9月,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投资1.43亿元人民币,参股齐鲁银行(2009年6月更名前为“济南市商业银行”)11%的股份,成为齐鲁银行第二大股东,仅次于第一大股东力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5%的股份。其后,齐鲁银行的股权结构多次发生变动,澳大利亚联邦银行的持股比例不断增加,而力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持股比例则不断下降。截至2009年6月,澳大利亚联邦银行的持股比例已升至20%的法定上限,大大超过力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此时已降至10.22%的股份,成为齐鲁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从而逐步获得了齐鲁银行的相对控股权。(三)德意志银行的股份外资机构参股中资银行,最初的参股方式都是现金投资,但近年来逐渐出现了众多以期权投资的新方式,即双方协议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内,外资机构可凭协议约定的价格和条件追加投资到一定的股权比例,从而约定获得中资银行相对控股权。如2005年10月,德意志银行、卢森堡公司(德意志银行全资子公司)和萨尔·奥彭海姆股份有限合伙企业3家境外金融机构投资26亿元人民币参股华夏银行,其中,德意志银行参股7.02%、卢森堡公司参股2.88%、萨尔·奥彭海姆股份有限合伙企业参股4.08%。德意志银行与其全资子公司卢森堡公司的股份合计9.9%,距第一大股东首钢总公司14.29%的股份仅相差4.39%。根据2005年10月19日《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持股变动报告书》披露的信息,相关方签订的《股份转让协议》事实上赋予了德意志银行的期权增持股份权:反摊薄(华夏银行的股份变动不得降低德意志银行的持股比例)、优先受让权(德意志银行有权优先购买华夏银行变动的股份)、增持股份(德意志银行有权在一定的期限内以双方约定的期权条件,受让萨尔·奥彭海姆股份有限合伙企业的股份,即“买入期权”)。2010年3月15日,德意志银行以8160万欧元(约合1.216亿美元)收购了萨尔·奥彭海姆股份有限合伙企业在华夏银行的100%股份。此次收购活动完成后,德意志银行直接持有的股份增至11.27%,通过2个全资子公司间接持有的股份增至5.85%(卢森堡公司2.42%与萨尔·奥彭海姆股份有限合伙企业3.43%),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已达17.12%,从而超过首钢总公司13.98%的股份成为华夏银行的第一大股东。至此,德意志银行通过期权投资的方式,顺利实现了对华夏银行的相对控股。(四)中国外资机构可以之间“联合”获得相对控股权现有法规只是对“中国境外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比例进行了限制,而对“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比例并无限制。根据2006年12月11日实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外资机构可以在中国本地注册成立法人机构,截至2012年12月31日,已有49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42家外资法人机构、95家外国银行分行和275家法人机构分行及附属机构。(2)由于这些在中国本地注册成立的外资机构理论上属于“中国境内金融机构”而不是“中国境外金融机构”,也就不再受中国外资参股政策的约束。因此,外资机构完全可以联合其“中国境内分行”对中资银行进行必要的股权收购,从而绕过中国外资参股政策的限制而间接获得中资银行的相对控股权。以巴黎银行控股南京银行为例。巴黎银行早在1980年就在北京设立有代表处,1993年与中国工商银行成立首家合资银行——上海巴黎国际银行,2003年11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退出,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成为首家从合资转为外商独资并在当地注册的法人银行,2004年被银监会批准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2005年10月,巴黎银行通过其“中国境内”全资分行——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参股南京银行19.2%的股份(2012年12月减持到12.68%),2012年12月,巴黎银行又通过其“中国境外”全资分行——巴黎银行QFII从二级市场购买南京银行2.06%的股份。至此,巴黎银行通过其“中国境内”与“中国境外”全资子公司合计持股已达14.74%的股份,超过南京紫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2.33%的股份而成为南京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从而间接实现对南京银行的相对控股。四、实现单次经营控制权外资机构可通过签订投资协议、附加霸王条款、利用关联交易、凭借技术优势、多方金融参股等具体路径,分别获得中资银行管理、超额收益、利益输送、新业务、混业经营的控制权,从而获得中资银行的全部或部分实际控制权。(一)花旗集团与广大业团的关系银行属于服务业范畴,银行管理权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银行所有权更重要,拥有银行管理权就可以直接决定银行的管理架构、重大战略决策以及日常经营和管理。因此,如果外资机构通过签订投资协议而获得中资银行管理权,那么就可以事实上获得中资银行的实际控制权。外资机构通过签订投资协议获得中资银行管理控制权的案例,以2006年12月花旗集团参股广发银行最为经典。花旗集团虽然仅参股广发银行20%的股份,广发银行的股权结构也不分散,国家电网、中国人寿和中信信托等3名大股东各持有广发银行20%的股份,然而,由于广发银行是作为所谓的“问题金融机构”重组的,国家电网、中国人寿和中信信托等重组大股东也无银行业管理经验,经监管部门特别批准,花旗集团与广发银行签订重组协议时,将广发银行的管理权全部授予了花旗集团。不仅如此,重组协议还事实上赋予了花旗集团一票否决的特殊地位:管理权的行使无时间限制,管理权的变更需要广发银行79.9%以上的股份通过。花旗集团参股后,立即对广发银行的管理架构进行了重大调整。花旗集团不仅占据了行长、副行长、首席财务官、人力资源总监、技术和营运总监等关键岗位,而且在4名执行董事中独占3名、16名总的董事中独占6名、15名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中独占8名、5名董事会下属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中独占2名。可见,花旗集团仅以20%的股份,也不是第一大股东,就通过管理权全面控制了广发银行。(二)银行间的“保护型”条款外资机构参股中资银行时,有可能附加各种极不合理的霸王条款,从而获得攫取非投资超额收益控制权。这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搭售商业专利、金融产品和管理服务系统。外资机构有可能借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名义,在参股时对中资银行进行“技术锁定”——将某些所谓的商业专利、金融产品和管理服务系统高价搭售给中资银行,从而达到可以长期坐收高额使用费、维护费和咨询费之目的。这种现象在各个外资参股中资银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2)签订隐含担保的“保护性条款”。外资机构参股时,有可能同中资银行签订隐含担保的“保护性条款”,从而达到包赚不赔之目的。这在国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进行战略引资时都出现过。如根据中国银行2006年5月18日“为发行H股而编制的招股说明书”公布的资料,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境外战略投资者,获得了中国银行长达3年的每股资产净值担保:如果中国银行截至2005年、2006年或2007年12月31日止的合并每股资产净值低于2004年12月31日的水平,中国银行的国有股东汇金公司将补偿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价值减少的部分。淡马锡集团参股中国银行时也获得了类似担保,“保证该财团投资不受中行财务突然恶化和其他风险的影响”。与中国银行给予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淡马锡集团的“未来经营风险保护型”条款不同,建设银行给予了美国银行“资产泡沫风险保护型”条款。2005年8月29日,美国银行投资25亿美元正式从建设银行国有股东汇金公司受让9.1%股权时,双方协议规定如果美国银行购买股权定价的“理论基础”——建设银行2004年净资产存在“泡沫”,即在审计中发现被夸大,汇金公司必须根据泡沫情况向美国银行作出额外股权补偿。这一条款的有效期更是长达5年,也就是说,在2010年8月29日之前,美国银行随时可以从建设银行的“财务漏洞”中受益。(三)资银行的业务转移外资机构如果已在中国境内设立分行或法人银行,显而易见,外资机构参股中资银行与外资机构中国境内分行或法人银行之间事实上就成了关联方。外资机构有可能利用关联交易,获得利益输送控制权。外资机构与其关联方的关联交易主要有两种方式:(1)提供商业信息。外资机构可在参股时直接或派驻代表间接获得中资银行的客户资料等核心商业信息。如2005年6月,美国银行参股建设银行时,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美国银行将在信息技术方面对建设银行提供战略协助。然而,该协议的履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高建设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技术更新能力;另一方面,建设银行包括客户资料在内的大量核心商业信息必然为美国银行所掌握,美国银行完全可以利用其著名国际金融机构的优势地位吸引建设银行高端客户转移到其中国境内关联方。(2)拆借资金。外资机构还可能利用关联交易,从参股中资银行拆借资金给其业务范围或经营网络受到严格限制的分行或法人银行,由其关联方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运作。这种拆借资金的定价、交易和运作行为不仅对目前的中国金融监管造成巨大的冲击,而且可能伴随着相关的利益输送。如依据《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年度报告》公开披露的信息,恒生银行持有兴业银行12.8%的股份,是兴业银行第二大股东,2012年4月25日,恒生银行从兴业银行获得总金额高达20亿元人民币的内部基本授信额度,授信有效期长达1年。又如根据中信银行公开披露的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持有中信银行9.9%的股份,是中信银行第二大股东,2009年7月29日,西班牙对外银行从中信银行获得4.3138亿美元(约28.22亿元人民币)的内部基本授信额度;2010年5月27日,从中信银行内部融资3600万欧元;2013年8月28日,又从中信银行获得3亿美元(约18.54亿元人民币)的内部基本授信额度。显而易见,恒生银行和西班牙对外银行均通过关联交易获得了巨大的非投资收益。(四)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中心由于外资机构在信用卡业务、衍生产品业务、国际业务等新业务的客户分析与服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拥有较高的水平,外资机构参股中资银行后,有可能利用其技术优势,获得中资银行利润丰厚的新业务控制权。以花旗银行控制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为例。2003年1月花旗银行投资5.5亿元人民币参股浦发银行仅仅4.62%的股份,只是第四大股东。2004年1月,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虽然信用卡中心名义上是浦发银行设立的一个内部机构,但实质上则是由花旗银行控制的按公司化方式运作的半独立机构。首先,花旗银行的派出人员担任了信用卡中心的首席执行官和4个业务部门的主管;其次,信用卡中心的所有经营活动,首席执行官只需向一个由花旗银行和浦发银行各3人组成的“信用卡中心管理委员会”汇报;再次,花旗银行提供了信用卡中心最新版本的业务系统,所有的数据处理都要集中到花旗银行在新加坡的亚太数据中心进行;最后,信用卡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的薪资都由信用卡中心单独支付。可见,花旗银行已全面控制了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同样,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和德意志银行也分别控制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五)北京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中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监管体制,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合作。外资机构参股中资银行后,再同时参股中资证券和中资保险,就可以攫取整个金融行业的垄断超额利益,从而获得混业经营控制权。以荷兰国际集团(ING)的混业经营为例,早在1993年下半年,荷兰国际集团就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发起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只产业基金——荷兰国际集团北京基金。在银行领域,2005年3月,荷兰国际集团参股19.9%的股份直接成为北京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在证券领域,2003年1月,荷兰国际集团与招商证券联合成立招商基金管理公司(荷兰国际集团持股30%)。在保险领域,1998年10月,荷兰国际集团与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荷兰国际集团持股50%);2002年12月,荷兰国际集团与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首创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荷兰国际集团持股50%)。至此,荷兰国际集团已完成对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3大金融行业的全面布局,从而顺利实现了对中国整个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控制。同样,汇丰集团也完成了在中国的混业经营。在银行领域,2001年12月,汇丰参股上海银行8%的股份;2003年12月,汇丰子公司恒生银行(汇丰持有62.14%的股份)参股兴业银行15.98%的股份;2004年3月,汇丰与平安信托联合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后更名为平安银行,汇丰参股平安银行27%的股份;2004年8月,汇丰参股交通银行19.9%的股份。在证券领域,2006年6月,汇丰与山西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汇丰晋信基金管理公司,汇丰参股49%。在保险领域,2002年10月,汇丰参股平安保险10%的股份;2003年10月,汇丰与上海华域资产管理及北京中科筑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北京汇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汇丰参股24.9%。此外,美国AIG集团、英国保诚集团、美国保德信集团、德意志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也已经或者即将把触角伸至中国金融市场的多个领域。五、外资机构的控制权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实践证明,引进外资可以加快推进中国银行业的全面改革。然而,众多外资机构通过相对控股或非控制权方式获得中资银行实际控制权,已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因此,必须从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确保全面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银行业控制权。(一)银行间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银行业结构体系中,5大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和12大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光大、华夏、广发、平安、招商、浦发、兴业、民生、恒丰、浙商、渤海)是系统重要性银行。截至2013年12月31日,5大商业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43.34%,12大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17.66%,两者合计为61%。(3)可见,不同类型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5大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绝对主体,在整个银行业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不能确保5大商业银行的绝对控制权,将直接威胁到中国的金融安全;12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对中国的金融安全也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他银行的地位和作用相对较小。中国目前对不同地位和作用的银行执行统一的外资参股控制权保护政策,这种顶层设计政策思路既不利于吸引外资,也不利于保护中国银行业控制权。本文认为,中国应实行“总量控制”和“抓大放小”的顶层设计外资参股控制权保护政策: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放弃“一刀切”的做法,根据不同类型的银行在中国整个银行业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实行区别的外资参股控制权保护政策。即在总量上,设置一个明确标准,外资参股中国银行业的股份不能超过某一限度,以确保国家对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控制权;在具体中资银行的战略引资行为上,对5大商业银行实行控制权绝对保护、对12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控制权重点保护,对其他银行的控制权可在适度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外开放。这样可达到既吸引外资又保护整个中国银行业控制权之目的。(二)设立金股制度、加强监督,确保国家控股权与控制权自然实现目前中国关于外资参股后银行业控制权方面保护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缺乏相关的配套法规。因此,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不同类型的银行设置不同的外资参股比例。根据“抓大放小”的总体思路,对5大商业银行和12大股份制银行应继续维持银监会规定的比例限制不动摇,即单个外资机构参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外资机构参股同一中资银行的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5%;对其他商业银行可在适度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外资参股比例限制。(2)设立金股制度。由于5大商业银行和12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国有大股东,通常是财政部、汇金公司、社保基金、地方政府、国家控股的重点大型国有企业等,极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为保证国家对中国银行业的总体控制,中国可借鉴英国经验设立金股制度,在5大商业银行和12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控股权与控制权变动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的时候,可立即利用金股股份行使表决权。(3)制定中资银行第一大股东管理办法。由于获得了第一大股东地位,在某种程度来说就获得了实际控制权。因此,应从制度上确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为中资股东。5大商业银行应明确规定外资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12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控制外资机构成为第一大股东的数量,对已经成为第一大股东的外资机构,可通过金股等制度对其实际控制权进行严格约束;其他银行,对外资机构通过直接投资、增资扩股、期权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