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亟需重视_第1页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亟需重视_第2页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亟需重视_第3页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亟需重视_第4页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亟需重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亟需重视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之一,它鲜明地表达了执政党在注重发展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同时,把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正义摆到了重要位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的事实摆在面前,那就是城乡居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突出问题。1中国居民的全球收入差距正在扩大1.1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总体现状基尼系数是经济学中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指标。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收入差距比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0.6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通常把0.4定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警戒线,把0.6定为两极分化的警戒线。尽管对我国基尼系数的统计随途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结果的差别不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均在波动中呈现出扩大的趋势。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31,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23;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上升到0.3692,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35。就全国而言,1990年全国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33,2000年突破0.40,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0.465,并且连续8a在上升(见图1)。据国内有关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联合调查,2004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53左右,比1988年的0.382扩大了0.15,即16a扩大了近40%。与国际各国相比,我国已超过发达国家,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数据。据2004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的基尼系数:中国已高达0.45~0.53,高于美、法、日、波兰的0.30~0.40,接近俄罗斯、伊朗的0.43~0.46,低于巴西和南非的0.59。因此,就基尼系数而言,自1990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总体上处于从合理向过大发展的过程,居民总体收入的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近几年居民收入的差距过分悬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前面讨论的主要是正常的合法收入,基本上没有考虑非法非正常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事实上,非法非正常因素对我国收入差距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陈宗胜教授等的研究发现,在我国,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不但总体上都略高于国家统计局的估算值,而且由于存在大量的非法非正常收入,如偷税漏税、官员腐败、走私贩私、集团消费转化个人收入等,全国居民、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实际基尼系数在1988—1999年间分别平均上升了17.82%、23.24%和31.86%。其中,偷税漏税的非法收入使全国居民、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平均上升了11.93%、17.19%和19.67%;官员腐败性非法收入使三者的基尼系数分别平均上升了1.66%、1.35%和3.93%;走私贩私等其他非法收入使三者的基尼系数分别平均上升了3.60%、4.70%和6.63%。从总体上看,由于非法非正常收入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全国居民收入的实际基尼系数早在1988年就已突破0.40,1994年和1995年更高达0.50,此后仍然维持在0.48~0.49的水平居高不下;而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实际基尼系数也先后在1994年和1995年突破0.40,此后一直维持在0.40的水平居高不下。研究表明,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和行业差距等方面。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整体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度最大,达到50%以上。国内许多研究对中国整体居民的收入差距做了分解,测度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整体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南开大学经济所的陈宗胜等在“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一文中测算的结果是,整体居民收入差距平均有50%是由城乡收入差距造成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林毅夫、刘明兴在《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中得出的结论是,城乡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影响最大,始终保持在一半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3年的研究报告则表明,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是决定整体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因素,其贡献度在60%左右。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见表1)。从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额看,1990年为823.9元,1995年上升到2705.2元,2000年进一步上升到4031.6元,2004年达到6485.2元。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额为7238元。从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看,199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最小,为2.2︰1;此后,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随着城镇与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不同而逐渐扩大,1994年差距达到最大,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86倍。“九五”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由1996年的2.51倍上升到2000年的2.79倍,2003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2004年为3.21倍,2005年为3.22倍。此外,如果考虑到农民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镇居民享受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应为6倍左右。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看,按可比价格计算,1990—2004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7.7%,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平均每年仅为4.5%,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必须根植于现实的经济、政治基础之上,收入机会均等、收入分配调控等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城乡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的存在实质是对财富占有不均等及收入分配不均等的集中反映。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2.1消费是拉动gdp增长的改革方案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有关研究表明,消费是最重要的增长因素,其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一般在50%以上,我国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80%左右,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但我国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过大,导致整个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农村有效需求不足。2.1.1收入差别相对较低,增加了社会的不自由投资,导致社会安全风险加大合法性的收入差别是受国家法律法规所接受和保护的,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的合法性收入差别都是合理的。对于合法性收入差别合理性的判断,既取决于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还取决于人们的公平观。中国目前正处于分配制度的转型期,一部分群体通过合法经营进入了高收入阶层,这部分高收入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获得收入,其收入中的合法部分得到了国家的承认。与此同时,企业中的失业职工、农村居民等逐步落到了低收入阶层,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相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处于低收入阶层的人数是众多的。因此,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接受现存的合法性的收入差别。对高收入阶层而言,虽然已经获得了比其他人高的合法收入,但由于深受“不患贫而患不均”的传统思想的影响而不敢露富。他们宁愿将这部分收入隐藏起来,选择存入银行或者投资于股票市场,也不愿选择消费和实物投资。此外,随着收入差别的不断扩大,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跟上,社会中产生了一批无业游民,由此便产生了仇富心理。近几年发生的一些针对高收入者的杀害、绑架、敲诈勒索等刑事犯罪案件就表明高收入持有者的社会安全可能会受到威胁。因此,受人们贫富心理和公平观的影响,中国目前存在的合法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直接引致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2.1.2非法性收入差别的隐蔽的特性目前,非法性收入差别是我国收入差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转型时期各种法律制度尚未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致使相当一部分人通过垄断收益、腐败行为或各种非法手段变成了社会中的富裕阶层,他们掌握了整个社会的大部分财富。而为数众多的工薪阶层却逐步落到社会财富分配的底层。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变成了金字塔型的结构。由于全国相当一部分的私人财富为非法所得,其所有者不敢将这些财富和收入都进行消费和投资。因此,非法性收入差别的隐蔽性很强。通常情况下,非法收入的持有者不会以公开方式处理这些收入,而是选择隐蔽的方式,或用于购买金银珠宝等饰品,或转移到国外银行,或转移到国外挥霍浪费。因此,这部分收入很难转化为国内有效需求。2.1.3收入差别导致社会景观调整的严重。在高收入者收入差距过大实际上意味着社会中一定的总收入在社会中进行了两极化的分配,形成了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对高收入阶层来说,其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的,最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其可消费的最大水平,大部分的收入都无从消费,而且因为“马太效应”,高收入者的收入越来越多,社会中的财富又进一步流向这部分人手中,使高收入阶层持有了更多的收入,这些收入同样无从消费,最终导致社会总需求的严重不足。对低收入阶层来说,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要比高收入阶层高,所持有的收入也更容易转化为消费,收入水平是决定他们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收入差别过大使低收入者的处境更加恶化,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想消费却无钱增加消费。低收入者收入的绝大部分都用于支付基本的生活性消费,很少有闲置的收入用于进行享受性以及其它高一层的消费。因此,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过大,高收入阶层对于消费品的需求已经饱和,而低收入阶层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又无法消费,从而产生了消费需求的断层,导致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2.2城乡差距过大,对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2.2.1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显著的欠缺物质支出的优点贫富差距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之分。合理的贫富差距实质上是人的能力、素质的差距,是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结果,这种收入分配差距的产生和存在具有合理性,是人们能够接受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合理的贫富差距会直接带来效率的提高,这更多地体现在微观上贫富差距的拉开对效率的刺激作用上。首先,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在全社会逐步形成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人人力争率先致富的良好氛围。其次,合理的收入差距是一种激励机制,可以利用普遍的利益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落差压力,有效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增加供给,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有利于产生一种示范力量,形成一种后富追赶先富、先富向更高目标前进的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够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2.2.2既不合理也不适度,入分配差距大。在分配不合理的贫富差距主要有3种基本类型:一是合理但不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在我国现阶段主要表现为收入差距虽然是合理产生的,但是差距过大;二是不合理但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三是既不合理也不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不合理的贫富差距会直接损害经济的全面发展。首先,不合理的贫富差距由于其产生于机会不均等和机制不健全,收入差别与劳动差别的脱节不但不能产生效率,还会损伤劳动者和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经济的运行。其次,非劳动收入间的差别,如果是不合理甚至是非法的,这种收入差距一般主要源于机会不均等条件下的垄断和特权以及体制上的漏洞,这种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只会加重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破坏作用。2.3第三,社会的原因一个社会稳定与否,其影响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三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一是失业率。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很高,社会就会出现问题。二是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使得货币贬值,会损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人们对其容忍度是有限的。三是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极其复杂,它与人们的认知和心理承受力联系在一起。2.3.1农村贫困问题逐渐凸显城乡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在我国城镇特别是农村产生了规模较大的贫困群体,2003年贫困人口总数为2900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80万人,这些群众大都集中在农村。在农村贫困问题尚未解决的同时,近年来,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下岗失业人员比重增加,城市贫困问题也随之凸现。我国现阶段规模较大的贫困群体的存在会损伤社会的公正原则并降低社会的整合程度,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局面有可能诱发贫困群体对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强烈愿望。2.3.2农业的基础与社会稳定的系数在我国,由于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农民为了求得更多的经济机会、获得更多的收入,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纷纷涌进城市,而体弱多病的劳动力留守在农村。这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进一步削弱本来已经很薄弱的农业的基础地位。无农不稳,无农则乱。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一旦农业这个基础削弱了,社会稳定的系数就会随之降低。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基础是不行的”。此外,由于我国现存的城乡分治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进入城市的绝大多数农民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他们居无定所,四处流动。这种流动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也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对社会稳定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2.3.3社会富商利:“平等主体,困难的社会”保持基本的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根本保证。亚里士多德曾说:“内讧,都常常以‘不平等’为发难的原因……,内讧总是由要求‘平等’的愿望这一根苗生长起来的”。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