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全国新高考语文精准冲刺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意境_第1页
2024届全国新高考语文精准冲刺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意境_第2页
2024届全国新高考语文精准冲刺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意境_第3页
2024届全国新高考语文精准冲刺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意境_第4页
2024届全国新高考语文精准冲刺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意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全国新高考语文精准冲刺复习

诗歌鉴赏专题--意境提问方式1、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提问变体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答题时景、情、境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一、常见题型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应在描草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③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二、答题步骤及思路切入点1.雄浑壮丽、开阔苍凉、高远辽阖、雄伟壮阔、高旷壮阔、苍凉、雄浑、苍茫、辽阁、高远、深远2.幽清明净、和谱静谧、恬静自然、虚幻飘渺、安谧闲静、幽静深寂、恬静优美、主谧、膜胧、空寂、寂静、3.凄清暗淡、萧条惨淡、孤独凄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肃杀荒寒、荒凉、冷寂、肃穆、沉郁忧愁4.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清新明丽、清远含蓝5.繁华、热闹、高亢、雄奇瑰丽、富丽堂皇、慷慨激昂、华美壮丽三、诗歌意境用语供两两组合的词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幽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繁复—整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清冷—晓港、边茫、塞蕊、莲冬、荒凉、途家、荒芜、密朴、清丽(清新明丽)、恬溢、\遗洁、曲健三、诗歌意境用语常见意境术语举例雄浑雄奇,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極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说,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峰里,长烟落日狐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深远绵逃,如“孤饥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三、诗歌意境用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习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贺诗与黄诗都以登楼抒情,贺诗以“病后”登楼引发愁情,黄诗以“了却公事”引发快意。B.贺诗“倚楼”黄诗‘倚晴”,黄诗用“倚”字虚实相兼地展现了快阁之上的“晚晴”美景。C.贺诗与黄诗都以对美酒的贪恋和青睐来消解愁情,黄诗以典故表达了知音难寻的落寞无奈。D.黄诗尾联以与鸥鸟相伴来表达归隐之志,贺诗的尾联亦如此,借负菊花之约表达归隐之志。2.同样登高望远,贺诗的颈联和黄诗的颔联在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习题【答案】【小题1】D【小题2】贺诗颈联以斜阳、暮鸦、衰草、荒城等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透露出诗人的悲凉失意之恨;黄诗颔联描写了落木、千山、天空、江月等景物,营造出高远壮阔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投身自然的喜悦之情。【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借负菊花之约表达归隐之志"错。贺诗尾联"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令人伤怀,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思乡惆怅。据此看出未表达归隐之情。故选D。习题【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意思是乌鸦带引斜阳日光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结合注释“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的写作背景理解,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斜阳、荒草中融入萧瑟、凄迷的意境,寄托了诗人的迟暮之感与怀乡思乡的情绪和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落木干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意思是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描绘的是一幅清朗辽阔、高远壮阔的秋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的喜悦。结合全诗可知,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诗人办完公事后的喜悦之情,侧面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习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注】①1169年,张孝祥在荆州安抚使任上辞官,本诗作于其归隐途中。②沉累:指屈原投江。习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开头以“倦游客”自称,饱含仕宦不顺而退归的疲倦之情。“西风千里”两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经过漫长旅途,终于到达岳阳楼的感慨之情。B.上阕后部描绘词人登楼所见: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湘两岸的草木郁郁葱葱,一弯残月如帘钩般高挂于天。"日落"和“缺月”相映成趣,表现了词人对眼前晚景的陶醉。C.下阕开头“吞”突出岳阳楼视野开阔,“隘”点明岳阳楼位居险要。"人间好处”两句,意为人世间的一切好处,都比不上此处的景色。词人直抒胸臆,疑问中不掩赞誉之情。D.下阕后部抒发吊古伤今之怀,联想屈原的政治遭遇和不同流合污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同样不被重用的幽愤之情。"杜若满芳洲"美景写乐情,衬托出词人对未来的美好畅想。2.作者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也描写了“月”这一意象。关于“月”两首词在运用的手法、营造的意境、承载的情感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习题【答案】【小题1】C【小题2】①运用的手法不同。本词写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运用比喻手法。《过洞庭》中“素月分辉”,讲明月把自己的光分给洞庭,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运用江水之澄澈映衬月光的皎洁。②营造的意境不同。本词中缺月如钩,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过洞庭》中月光澄澈,营造了一种旷达清朗的意境。③承载的情感不同。本词中的“月”为抒发作者的离忧做铺垫。《过洞庭》里“月”是词人澄澈心灵的代指,表现词人的磊落胸怀。习题【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错误,这两句运用的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B“日落和缺月相映成题,表现了词人对眼前晚景的购醉错误,这里日营到缺月”是通过时空转换,表现词人凭栏久立的工工计百心月的悲凉。故选C。习题【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运用的手法不同。本词写一弯残月,“缺月挂帘钩”运用比喻手法,如帘钩高挂。《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运用江水之澄澈映衬月光的皎洁。习题营造的意境不同。本词写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水、湘水两岸的草木呈现葱绿,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缺月如钩,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月光澄澈,营造了一种旷达清朗的意境。承载的情感不同。本词中的“月”为抒发作者的离忧做铺垫,下阕中"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过洞庭》里“月”是词人澄澈心灵的代指,“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习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竹【唐】郑谷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1】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2】微夏荫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注:【1】萧骚: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2】莎:莎草,根茎细长,匍匐生长。习题1.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未见一个“竹”字,但每联都在写竹,仿佛描绘一幅幅清新典雅的竹画。B.诗人生动描写了竹子生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凸显竹子守节自持的品格。C.以“萧骚”借代竹子,既含有清风吹拂竹叶的声音,又带有疏朗清幽的意趣。D.“洗来”暗写竹子青翠之色,“疏净见前峰”则写出竹枝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