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汇编(8):《战国策》《史记》(附例题+解析)_第1页
2023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汇编(8):《战国策》《史记》(附例题+解析)_第2页
2023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汇编(8):《战国策》《史记》(附例题+解析)_第3页
2023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汇编(8):《战国策》《史记》(附例题+解析)_第4页
2023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汇编(8):《战国策》《史记》(附例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篇十五、《战国策》【作者介绍】《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不明。主要记述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十多年(公元前452~公元前216年)。大概是秦汉间文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西汉时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内容简介】《战国策》共33篇,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的生活。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秦国变法以致富强,打破了六国均势的局面。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了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力,但也取决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取决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政治的巧妙运用。这时候,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行人,不得不变为善谈雄辩的说士。所以,《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这些谋臣、策士们急功好利、玩弄权术的行为以及耸人听闻、放言无惮的辞令,反映出战国时代的政治大事和各种社会矛盾。其中非常有名的有“苏秦以连横说秦”的故事。苏秦,家贫,学业有成之后,立志有所作为,于是他用连横之策上奏章十次游说秦惠王,主张扬秦国武力,兼并诸侯,吞灭天下,但是却没有被秦王接受。苏秦得到如此待遇却未“心灰意冷”,反而回到故里,更加勤奋地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头悬梁、锥刺股,刻苦攻读有关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对当时各国的具体形势作了充分的研究。当时,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于是,他改用合纵之策游说赵王。他对赵王说,秦国强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凭各国的实力,都难以单独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国而各国援助,则秦虽强,亦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亦可相安无事。因此,苏秦请赵王出面倡议六国合纵抗秦。赵王当即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拜苏秦为相国,派他去游说各国,以订立合纵盟约。苏秦遂又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去其余各国说以利害,并成功地得到各国君主的赞同。回到赵国之后,被封为武安君。此时,苏秦非常得势,千金、车马任他使用,路上往来威风十足。回到家中,父母对他刮目相看,妻子和嫂子对他俯首帖耳,再也不敢对他轻视了。【作品赏析】《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十六、《史记》【作者介绍】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到公元前90年以后去世。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长期任太史令一职。司马迁在父亲的指导下,自幼诵习经典,并师从孔安国、董仲舒等大儒,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二十岁以后,司马迁到全国各地游历,考察沿途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他还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地,又曾奉命出使西南,这些经历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和见闻。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一直有志于撰写一部历史著作,并已经完成了部分篇章,但该书尚未完成他就因病去世,临终前把撰史的工作托付给司马迁。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之后,有机会阅读皇室典籍和文献档案,积极搜集史料。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与公孙卿、壶遂、落下闳等人共同制定太初历,此后即开始着手著史。天汉3年(公元前98年),他因替败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入狱,被处以宫刑。他忍辱发愤,艰苦撰述,终于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一书。除《史记》外,其著作存于今者尚有《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素王妙论》等。【内容简介】《史记》记载了上起五帝时代,下至汉武帝统治时期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但因流传过程中有所佚失,其中《孝武本纪》《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律书》《三王世家》《龟策列传》等十篇仅存目录,“有录无书”,现存的这些篇章为后人所补写。《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迁在继承以往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纪传体这种比较完备的史学表述形式,成为后来历代正史的楷模;《史记》通过历史的纵横剖析和人物描写来探讨古今治乱兴衰以及人生正道问题,体现了作者从历史视角来思考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刻思想;同时,《史记》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擅长用生动形象、准确凝练、饱含情感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描绘历史人物,所描写的人物个性鲜明,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千百年后还仿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鲁迅称赞该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洵非过誉。《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的著作,如果有时间的话,建议最好全部阅读,但阅读顺序可以适当变通。《史记》的本纪部分按时间顺序列举国家大事,有些类似流水账,比较枯燥一些;十表是一些表格,八书专论典章制度,阅读起来难度都比较大。建议初读的同学们可从列传部分开始读起,然后再读世家,有了相关的基础后,再读本纪、表和书,感觉就会有很大不同。初读时可能会有不认识的字词,要勤查字典,也可通过上下文推测;同时建议结合考古发现、文物资料等来理解《史记》的内容,多去看看历史遗址和相关文物,以便与书中所获认识相印证,这样的话,对于《史记》的理解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文字。随着阅读量增加,专业修养提高,同学们还会逐渐发现《史记》中也会有不少失误之处,可以结合新的考古发现加以订正。如果时间比较紧张的话,建议同学把阅读重点放在列传和世家部分。【荐读版本】《史记》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也不断有学者为本书作注,早期的注解本,最有名的当属南北朝时期裴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后人把这三种注解本汇编到一起,这就是《史记》三家注本。在此之后,历代的整理和注解成果不计其数,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前四史”丛书所收录的《史记》三家注本,比较便于阅读(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共三册),对于古文基础薄弱一些的同学,可以阅读韩兆琦译注的《史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共九册)。相关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2.下列对文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答案与解析1.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而”在句中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其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子”代指的是“陈轸”,作“不贺”的主语,其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项。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含义相同”错。“约车”中的“约”是“准备”的意思;“与诸将约”中的“约”是“约定”的意思。两个“约”字含义不同。3.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错,由文中“西德于秦”可知,此处是指楚国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因为楚国如果和齐国断交,等于和秦国交好,是有恩于秦国的。故选B项。4.(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2)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曲沃。后来秦国想要进攻齐国,(但是)齐、楚结交,秦惠王很担心这个问题,对张仪说:“我想要攻打齐国,(但)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你为我谋划一下这件事,该怎么办?”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去(南方游说楚王)试试看。”(于是)张仪向南(出发)拜见楚怀王,说:“现在齐王的罪孽对于我国的君主影响非常严重,(因此)我国(才)想要攻打齐国,而贵国跟齐国交好。大王您若能关起国门跟齐国断绝交往,臣会劝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是这样,那么(楚国)的北面是被削弱势力的齐国,西面与(受到)恩惠的秦国(毗邻),并且还获得了商于的土地作为好处,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王十分开心,(把这件事)在朝延中宣布说:“不用一兵一卒便得到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群臣听闻(这个消息)的人全都(前来)道贺,客卿陈轸最后觐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楚怀王说:“(我)不发一兵一卒,没有伤亡一名将士,却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认为这是明智的,诸位士大夫都(向我)道贺,唯独你一人不道贺,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因为)我认为(不但)得不到商于的土地,反而祸患一定会到来。”楚怀王问:“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秦王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大王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国)。如今秦国的土地没有得到却先跟齐国断绝邦交,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索要土地,必然会被张仪欺骗。(结果是)在西面惹出了秦国的祸患,在北面切断了与齐国的外交,那么秦、齐两国的兵都将抵达(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于是)楚怀王派使者前往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