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用到审美中国古代梅诗意象的嬗变_第1页
从实用到审美中国古代梅诗意象的嬗变_第2页
从实用到审美中国古代梅诗意象的嬗变_第3页
从实用到审美中国古代梅诗意象的嬗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实用到审美中国古代梅诗意象的嬗变

在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之后,人们对梅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民以食为天”,梅树在最初的引种栽培过程中,是以食用梅果为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经历了一个从食用、观赏兼用和观赏的引种栽培。《诗经》中,有一首《扌票有梅》的诗篇,“扌票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即“打摘树上的梅果,抛向意中人,果还剩下七成了,我的意中人别错过良机呀……”这是一首寓意至深的求爱之歌。此间的梅树引种栽培,可认为是以食果、药用为目的,而非以赏花为主。据《太平御览》记载,汉时的上林苑已植有双梅、紫梅、同心梅、粗枝梅等多种品种。到了六朝,梅花栽培较为普遍,亦有咏赞梅花的诗赋出现。可以说,梅花作为一种花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对象广为人们注意和欣赏。如曾做过丞相的陆凯,在早春梅花初开之时,自湖北荆州,摘下梅花,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范晔,并附短诗《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此时,梅花与梅果一样,可作为馈赠佳品,并有了象征春天的意象,它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密切联系。梅花的应用愈多,有关梅花的诗文、韵事就愈盛。宋、陈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庾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凡此种种,正如杨万里所云:“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时至隋、唐、五代,梅花栽培渐盛,品种有所增多,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关注,咏梅的诗赋大量涌现。杜甫有《江梅》,白居易作《新栽梅》,柳宗元写《早梅》诗,张九龄作《庭梅咏》,李白、韩愈、李商隐、杜牧等名家也都有诸多的咏梅诗。两宋时期,我国艺梅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新品种大量涌现,栽培技艺不断提高,咏家蜂起,名流加盟,诗词并茂,量多质好,可以说,宋代是一个梅诗梅词盛行的时代。宋以前的梅花审美大多以色香、习性等自然物色特征的认识把握为主,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道德品格意识的介入和渗透,构成了梅花品格美的价值取向。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对其意象的内涵进行探讨。一、效果不同,营造了联梦自由、以咏梅为中心的情感文学梅花成了诗人们思念远方朋友以及表达怀乡之情的媒介。南北朝陆凯所作的《赠范晔》就是以梅花传达友情,唐代不少诗人已经运用这个意象进行咏梅诗的创作,折梅赠远已成为常用的典故。到了宋代,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表达友情的意象逐步深化、发展。到了宋朝中期,梅花在诗歌里不仅仅是一个信物,更代表着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想起远在他乡的朋友。“岭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来”(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思寄愁绝”(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以及“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朱熹《清江道中见梅》);等等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愫。更有迁客骚人以咏梅抒发思乡的愁苦,“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陆游《客舍对梅》);“望远可无南北使,客愁定费短长吟”(尤袤《梅花》),诗人有感于世路艰难,抒发了思乡却不得归的怆痛之感。李清照的《菩萨蛮》是怀乡之作中的佳品。其词曰:“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词人由残破的梅花蓦然联想到残破沦陷的故国土地,好心情陡然一落,平淡中突现波折,就像词人晚年的生活,外表冷冷清清,内心却是心潮澎湃。南宋诗人葛起耕的《楼上》唱出的也是哀怨之曲:“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这里的江南指其故乡,诗人羁旅在外,听到悠扬箫声,百感交集,想借酒浇愁,奈何借酒浇愁愁更愁,他乡的点点雪梅,不禁又勾起诗人无穷无尽的乡愁。在这些强烈思念着故乡的诗人词人眼里,他乡的梅亦故乡的梅,他乡的梅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情,而这种思乡之情蕴蓄在梅花的意象之中,从而使韵味更加深远,情致更加令人沉醉。二、咏梅、美人的意象此情不只是上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多的是对心上人的爱恋之情。史达祖的《留春令·咏梅花》如此写道:“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词人是在春天的一个傍晚来到梅花溪的。此时太阳落山,情愁挂在烟梢月树之间,但见那梅树在如水的明月清光的映照下,银光素辉,清奇幽绝,分外动人。可是,那梅树梢头却因暮色尚未散尽,而月色冷寂,朦胧着梅花的冰姿雪容。这情景对一心赏梅,爱之情深的词人来说,自然是有触媒作用的,心中不觉浮起难以抑制的怨愁,显出百般无奈的神情,愁绪越发使梅花孤清、凄美,连无情的东风也多情起来,为之痴绝,它多像词人心许的女子那般令人陶醉。词不仅写出了梅瘦俏孤独的风姿,也写出了词人对女子的思念爱恋。而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与美人联系在一起的就更多了。他最享盛名的两首借林逋诗句命名的自度曲《暗香》和《疏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梅词,曾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暗香》词中:“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字字句句透出一股幽韵冷香,令人寒彻心底。这首词,将咏梅与思人交融,句句不离梅花,用梅花寄托怀人情思。上片的月下赏梅与下片的雪中赏梅统一在幽冷的环境和词人感情的范围之中。今昔对比,以人衬花,人花两见。又如《疏影》,用了五个典故,写了五个女性,此境中梅花更显幽静、寂寞、凄冷。寂寞成了梅的魂,轻柔飘渺,与罗浮山女神、杜甫笔下的佳人、出塞的昭君、着梅妆的寿阳和汉武帝金屋中的阿娇相缠绕。人亦梅魂,梅亦人魂,梅与美人已成一体,冰清玉洁的梅花已成了纯洁多情的美人的象征。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红梅》)。在吴颐《次邦宪宣德红梅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也有诗人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晁端友《梅花》);“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陆游《湖山寻梅》);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爱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张道洽《对梅》)。从中可见,宋人是多么爱梅花及以冰为肌、以雪为骨,天然浑成的梅美人,可谓一往情深。三、提出物质条件,表达对人格的教化宋文人作诗词多借咏梅表明自己与梅花一样斗雪开放、不畏严寒的品性。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写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如痴如醉地喜爱梅花,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世态度融入梅花意象中,真挚而贴切。上阕完全是情景交融,借咏梅道出生存环境的恶劣和词人的孤高。下阕却仿佛是作者的内心独白,也是全词重心之所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道出梅花孤傲清高,超凡脱俗的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最让人一唱三叹,唱出了对高洁、馨香生命的执著守望,也对后世影响至深。一首小令,让人浮想联翩,对词中梅花代表的洁来还洁去的品格生出无限爱慕。梅花高洁,孤傲,冷艳,劲挺,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不媚于世俗的精神,已成了词人自我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又遭受排挤的命运的写照。这种意义下的梅花已经焕发出坚贞不屈、死而后已的精神之美,也是作者寂寞愁闷而又不屈不挠品格的象征。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梅花》不仅有哲理,更有志向在其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借助梅花意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执著。陈亮的《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抓注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辛弃疾的佳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渗入了作者高洁、刚健,不向黑暗现实低头的人品及性格。这一类的梅花意象融入作家政治志向的表达、政治愿望的抒发,使作品的艺术境界得以深化。四、重咏的花与不所保诗人们或因仕途不利,被迫贬滴;或因生计所迫,四方流荡;或因家乡沦落,身落他处;或因亲人离散,漂泊他乡,往往会产生孤独感、无助感。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还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在咏梅诗中,就有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渗透着一种林下的风流。林逋,隐居于西湖畔,种梅养鹤自娱,不仕亦不娶,有“梅妻鹤子”之称,俨然一副遗世独立的高人面貌,对梅花的喜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山园小梅》中为人称道的咏梅的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极有梅花的神韵。朦胧的月色下,清清的浅水旁,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无意的横斜,清秀飘逸,高洁端庄,简直把梅的风韵写绝写尽了,梅花在“众芳摇落”的时候绽开,其味道是不引人注意的“暗香”,不似牡丹的味道那般浓烈招摇。这不正与林逋追求的避世、淡泊的精神相吻合吗?林逋选择了梅花,真心真意为之唱和,留恋忘返;梅花也选择了他,就在那个月色朦胧的黄昏,赋予了他刹那间的灵感,韵入庄生齐物化蝶之境。无独有偶,张道洽的《瓶梅》:“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横斜竹底无人识,莫与微云淡月知。”也传递出了一种隐逸精神。郑域《昭君怨》词中有“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词人甘心守着一间茅屋,守着一片竹梅,守着一份宁静,不愿开在热闹里,活在喧嚣处。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心境:不慕富贵,不为荣华所动,甘愿驻守自己独有的那份安宁及那份傲视富贵的高洁。世俗玷污不了这种洁净,喧闹也无法闯人这儿的宁静。梅花之所以能够寄寓这种绵绵情思,完全在于梅花自身的高洁、雅淡、瘦硬的骨气。梅花兼有桃杏之艳和冰霜之操,与世无争,但求活得潇洒美丽,活出真正的自我。这一点,不正是文人们孜孜以求的至高精神境界吗?五、见惯,咏梅梅在宋代已成为一种雅致所在,赏梅赋诗好比晋代兰亭集会时的曲水流觞,是文人间的风尚。有些人并非因有所兴寄表达才喜欢梅花,他们对梅花的亲近完全是为了“免俗”,其爱在骨。或是真正风雅,或是附庸风雅。卢梅坡的《雪梅》就体现了这一点,写得饶有趣味:“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做十分春。”杜耒的《寒夜》有类似的意境:“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在这些人眼里梅花可以帮人免俗,可以使司空见惯的常态变得不同寻常,这真是梅花奇妙之处。因酷爱梅花而咏梅,对于宋朝时的文人士大夫而言,“诗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觉有清意,自何逊之后用梅花不知几人矣”。可见,宋朝人咏梅花成了一种时髦。苏轼曾雅气地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苏轼眼中的竹与卢梅坡和杜耒眼中的梅岂非殊途同归?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两宋之所以出现咏梅热,满眼皆是梅花意象,是有其社会根源的。唐人尚牡丹,宋人喜梅花,看似时尚的差异,实则折射着唐的辉煌与宋的羸弱。盛唐时期的中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富而民安,故象征着华美富贵的牡丹便走进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从而催生出“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诗句)的时尚盛况来。与唐相比,宋是一个积弱积贫的王朝,开国伊始就处在外强的凌辱之下,与外族作战几无胜率,南宋以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