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媒介生存与信息接受
随着电子媒体的繁荣和快速发展,传统的媒体内容即信息的研究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科学家们迫切需要理论来解释媒体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媒体场景理论”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一、媒介塑造环境:从受到媒体控制到塑造人类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场景和人们紧密相关,它构成了人们生活和行动的范围,不同的社会场景有着不同的规则和角色,“一个场景可能有一个‘基本框架’,但却有各种‘调整’方式。”(1)对场景的思考,能帮着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行为问题。场景主义者戈夫曼借用戏剧论的表演来描述社会生活,他认为任何个人在某个环境中的行为都可分为“前区”或台上行动以及“后区”或后台行为,场景规定了我们行动,角色的扮演对社会生活的平稳而正常进程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演员的态度差异不在于表演,而是取决于演员对自己角色的态度。媒介一直被认为是传递信息的渠道,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媒介理论家改变了这一研究思路,认为媒介也是一种环境。(2)英尼斯把传播媒介的控制看成是实施社会和政治控制的手段,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3)麦克卢汉用“感官平衡”概念补充了英尼斯的理论,认为媒介是人们感觉器官的延伸,使用不同的技术会影响人类感知的结构。虽然场景主义者和媒介主义者在各自领域解释了很多问题,但对于研究电子媒介对人的社会影响仍然缺乏有力的论证。媒介理论家描述了媒介如何塑造社会环境,但是并没有说明媒介塑造特定社会场景或日常社会行为的方式。场景主义者关注了某个社会的场景和场景行为,但是对于场景为什么以及如何演化知之甚少,同时面对面的交往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而以媒介为中介的交往成了研究的盲点。梅罗维茨批判地继承了上述理论,在总结二者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认为二者融合必须有共同的观念基础,“将对媒介的探讨同与地点有关的场景的探讨联系起来”,但最大问题是,“怎样理解媒介和场景关系的理论差距”。(4)媒介和场景的变化在整体上如何影响社会角色成了他研究的重要目标。二、社会场景的变化与角色效应场景主义和媒介理论并非只有差异,他们有着共同点,他们都认为“在一个系统中之研究低水平的变化是没有意义的”,“都注重整个环境结构所受到的整体影响”,尤其是二者“都隐含了相似的理念:接触的理念”,(5)这些成为了梅罗维茨继承和发展场景主义与媒介理论的基础,他从场景中信息出发,认为“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6)这种转变改变了场景的定义,面对面或者有中介的交往已经不再是研究关注的焦点,信息流动的模式模糊了物质场所和媒介场所的界限,“地点和媒介同为人们构筑了交往模式和社会信息传播模式”。(7)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借助媒介平台的信息流动早已突破了地域,信息系统产生了新的社会场景。随着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的介入,场景不再局限于交往的物质场所,通过媒介信息流动所建立起来的场景和物质场所信息流动的场景基本一致。不同的场景规定了不同的角色和行为,电子媒介对场景边界的影响,给我们研究电子媒介对行为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梅罗维茨通过研究大多数社会场景统一界定的条件,分析了“中区”、“深后区”、和“前前区”的行为以及行为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解释了电子媒介背景下新的社会场景和社会行为。传统上,不同的人隶属于不同社会场景,电子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规定,社会场景在媒介信息流动的影响下,进行了新的重组,这必然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新媒介通过改变各类社会人群所接触的场景类型,改变了我们对各种社会角色的认识。”(8)梅罗维茨通过社会信息的相对关联,后台或台上的区别,物质地点的关联三个变量,分析了三种角色类型,即隶属或者“作为”(群体身份)的角色,转变或者“成为”(社会化)的角色,以及权力(等级)的角色,揭示了“媒介变化引起社会变化的原理和步骤”,(9)解释了媒介变化时社会角色变化的原因。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信息的传递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媒介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占住市场,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信息不再是某些人享有的专利,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它打破了人口中不同群体信息系统的分离”,(10)使不同类别的人没有了界线。私人领域在电子媒介的关注下,成了公共场所,个人的情绪和感情失去了神秘感。电子媒介依照自己的传播特性,跨越了传统交流的地域限制,物质地点不再成为限制交流的障碍。电子媒介出现后,社会场景进行了新的重组,同样,社会角色也面临着变化。梅罗维茨描述了三类角色中群体身份的变化,他指出电子媒介所导致的不同形式场景的融合,“对群体身份产生同化影响”。⑾群体的差异在信息的接受上,没有了区别可言,信息成了一种共享的模式,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甚至引发社会和政治斗争,以改变自己的传统群体身份,电子媒介成了群体反抗斗争的导火索。视听信息的传播,导致电子媒介不再像印刷媒介那样规定自己读者的层次,它突破了受众年龄和知识的限制,信息流通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电子媒介揭开了社会神秘的面纱,权威的角色失去了其神秘感,电子媒介对其的报道,使得受众对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从理论上解释了大多数人对权威质疑的原因。为了进一步揭示媒介场景的重组所导致的社会变化,梅罗维茨提出了“影响圈”的概念,分别从礼仪圈、媒介内容圈、领地接触圈三个变量,解释了新媒介对个人社会行为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媒介内容圈的分析上,梅罗维茨站在媒介场景理论中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的角度,论证了新媒介信息系统结构在影响人们行为变化的同时,又反过来引起媒介自身内容的变化。三、印刷媒介:传统的女性气质发生了改变为了更好的论证媒介场景理论,梅罗维茨进行了三个个案研究,即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成人和儿童,全国政治领袖表演观念的变化,与前面分析的群体身份、社会化、等级制度角色类别相呼应。这三个维度不光解释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同时也证明了电子媒介传递的信息改变社会场景影响社会行为的理论。电视信息的传播,传统的女性气质发生了重要变化,男女对信息的共享,使得女性的认识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她们对传统给予她们的束缚表示不满,女权主义意识在电视信息系统的影响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电子媒介弱化了男性场景和女性场景的观念”。⑿传统的印刷媒介,人们要想知道其中的意义,必须去解读。成年人可以通过控制儿童接触印刷媒介的次数,来影响儿童的视觉范围,或者儿童自身理解能力使自身在接受印刷媒介的信息时有了困难。但电子媒体出现后,改变了这一现状。电视成了儿童认知世界或者理解成人生活的一扇窗口,它拉近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距离,二者的界线也逐渐模糊。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让政治权威越来越认识到电子媒体的重要性,他们一方面借助电子媒体宣扬自己的政策,但同时也导致了自身神秘感的消失。政治英雄在媒体的报道下,身份逐渐被解构,普通百姓对他们的认识也由印刷媒介时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电子媒介的信息流通,影响了政治领导人的行为和政策的颁布,“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线也趋于消失。四、电子场景的研究梅罗维茨站在以戈夫曼为代表的场景主义和英尼斯、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媒介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两大理论的优势和劣势,改变了以往的媒介研究以媒介内容为主的研究模式,突出了大众媒介信息流动模式的重要性,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媒介的新视角,这也是《消失的地域》这本书的精华。作者从场景的概念出发,在电子媒介和社会行为之间嫁接了一座新的桥梁,为我们解释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为了使媒介的场景更为具体化,梅罗维茨提出了“场景结构”的概念,将面对面的交往研究和媒介研究联系在一起。整本书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作者的研究思路,提出理论假设—对理论假设进行分析—个案分析—结论,严谨的研究加强了读者对媒介场景理论的理解。但在分析印刷场景到电子场景的过程中,我们却看到了梅罗维茨在对主要媒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险有害因素辨识》课件
- 一活动的意义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有助于解除心理压力减
- 《员工手册培训讲义》课件
- 病案查阅、借阅制度
- 《基本营养物质》课件
- 《合成树脂与塑料》课件
- 企业培训研修班汇报
- 《吉林社保政策全》课件
- 《基因操作》课件
- 《公共卫生监测》课件
- (高清版)JTG 2111-2019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 网上竞价响应文件【模板】
-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课件
- GB/T 3077-2015合金结构钢
- 艾滋病初筛实验室SOP文件
- 《建筑力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 优秀记叙文范文《突围》
- 临时用电申请表.doc
-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完整版)
- 缠师心法荟萃(摘自悟多整理的缠中说禅博客回复)
- 英语课题研究: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研究材料汇编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