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_第1页
浅谈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_第2页
浅谈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_第3页
浅谈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随着改革的深入,公司和事业单位的薪酬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员工的固定工资在收入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但奖励工资(包括年度单一奖金)在收入中的比例正在增加。这一趋势仍然在发展。因此,作为企事业单位的财税人员,应当充分运用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合理避税,保证员工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一、次性激励的概念按照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9号)的规定,全年一次性奖金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员工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员工发放的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以及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年终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员工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他各种名目的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属本文讨论范围。二、以长期方式承担7个月的工资、薪份,按“月”发不同单位的税收负担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关于年终奖金计税方法的规定,自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以来,经历多次调整。1996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取得奖金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6号)(以下简称“国税发206号”)规定:对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一次取得数月奖金或年终加薪、劳动分红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不再减除费用,全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直接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款。如果纳税人取得奖金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不足800元的,可将奖金收入减除“当月工资与800元的差额”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应纳税款。该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没有考虑奖金的所属期,加重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有失公平。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单位把奖金分解,按月或者按季发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单位的年度考核,不利于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只规定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收入征税,但未限定政策适用的次数,部分单位多次发放奖金,多次适用政策,导致不同单位之间税负的不公平,产生了税收漏洞,使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收入征税的政策难以准确落实到位。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9号)(以下简称“国税发9号”)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并按通知规定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三、全年一次性得分的处理根据国税发9号文件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的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计算方法如下:第一,先将员工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如果在发放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当月,员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员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第二,将员工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工资薪金适用的税率表中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征税,计算公式如下:一是如果员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应纳税额=员工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二是如果员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应纳税额=(员工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员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四、个人所得税的年平均收入(一)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根据国税发9号文件规定,对个人某个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可以先除以12个月,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按以下计税办法:先将员工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如果员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个税免征额)的,则将一次性奖金全额作为应税所得额,计算应纳税额。适用公式为:应纳税额=员工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商数对应的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而在这个规定之前,也就是按照国税发206号规定,个人所取得的年终奖金是全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来寻找适用税率及速算扣除数的。具体公式为:应纳税额=员工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奖金全额对应的适用税率-对应的速算扣除数。可别小看这“12”,如此这般将年终奖先除以12,所得税率可就大大降低了,能为员工减轻不少税负呢。比如,某企业员工A年终奖为12000元,按原有规定,12000元作为单月收入,对应的适用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为375元,则这笔年终奖应纳个人所得税款为2025元(12000×20%-375)。但若按照国税发9号文件,12000元年终奖先除以12,得到商数为1000元,1000元对应的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25.因此,按照国税发9号文件,员工A只需交纳个人所得税1175元(12000×10%-25)。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国税发9号文件,员工A可少交850元的个人所得税。换而言之,员工A实际拿到手的税后年终奖可以多850元。(二)根据《合同法》第5条的规定,可将其作为第2种的税收,其符合以下规定的法律依据对于日常每月工资较低的个人,年终奖还会有另一层税收优惠。按照国税发9号文件规定,如果在发放一次性奖金的当月,员工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即个税免征额,2008年3月1日后全国统一为2000元),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去“员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额,再按前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具体如下:如果员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应纳税额=(员工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员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比如,某企业员工A月薪只有1200元,年终奖6000元。按照国税发206号规定,6000元奖金对应的所得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为375元,员工A需要被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为825元(6000×20%-375),实际拿到手的税后奖金为5175元。而按照国税发9号文件规定,员工A这笔年终奖可以先除以12,得到商数为500,对应的所得税率为5%,速算扣除数为0。同时,由于员工A当月的工资收入只有1200元,比国家规定的2000元费用扣除额还低800元,因此,员工A这笔年终奖实际的应纳税额为5200元(6000-800),其应该被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为260元(5200×5%-0),实际拿到手的税后奖金有5740元。(三)税收征管中,个体与共同所得的税收分配简称工艺2当全年一次性奖金或奖金余额除以12个月后的商数,为对应应税纳所得额某档的最上限数据时,和当全年一次性奖金或奖金余额除以12个月后的商数为对应应纳税所得额正好是相邻上一档的最下限数据时,其应纳税所得额相差即全年一次性奖金最少相差0.12元时,其应纳税款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即可能会出现全年一次性奖金多0.12元的员工实际得到的奖金反而比全年一次性奖金少0.12元的员工得到的奖金还要少的现象。比如,员工A全年一次性奖金是6000元,按照国税发9号文件规定:应纳税所得额为500(6000÷12)元,按照个人薪金的税率,500元的对应税率是5%,速算扣除数是0,得到6000元奖金后应缴税300(6000×5%-0)元,税后收入为5700元。而员工B全年一次性奖金是6000.12元,其应纳税所得额为500.01(6000.12÷12)元,按照个人薪金的税率,超过500元对应税率是10%,速算扣除数是25,得到6000元奖金后应缴税575.01(6000.12×10%-25)元,税后收入为5425.11元。出现了税前奖金增加0.12元,但税后收入却减少了274.89元的现象。由以上可以反推出只有员工B全年一次性奖金为6305.56元时,才和全年一次性奖金为6000元的员工B税后所得一样为5700元。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税九档税率,从上例可以推断出每到个人所得税率进级区间均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全年一次性奖金纳税所得额总有一个区间的税后所得,比其税率低一档的最高税后所得要少,且奖金越多,税率越高,出现的最大差额值就越大。当全年一次性奖金为1200000.12元时,税后收入为675375.1万元,比全年一次性奖金为1200000元的税后收入730375.1元要少55000.17元。只有全年一次性奖金为130万元时,才和全年一次性奖金为120万元的税后所得一样。依此类推,纳税所得额在下列区间,员工实际所得与全年发放的一次性奖金并不全部呈正比关系,全年发放的一次性奖金或奖金余额在区间两端税后所得一样,其余区间的奖金或奖金余额和税后所得虽成正比关系,但都低于区间两端数据。特别是对于区间前端最少额奖金的税后所得,区间其他奖金或奖金余额都会出现奖金多而税后所得少的现象。奖金或奖金余额税后所得异常区间如下:6000元~6305.56元,24000元~25294.12元,60000元~63437.5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