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实名制互动网络社区生存状态探析_第1页
大学校园实名制互动网络社区生存状态探析_第2页
大学校园实名制互动网络社区生存状态探析_第3页
大学校园实名制互动网络社区生存状态探析_第4页
大学校园实名制互动网络社区生存状态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问题研究》课程论文5/5摘要:SNS,社交网络互动社区,是WEB2.0的经典模式之一,是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2005年,校内网()作为SNS在中国的最早尝试者,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以校园生活人群为主体,快速扩张,成为我国社交网站的巨头。校内网已经成为中国大学校园最热门的话题,大学生在社区中频繁互动,寻找“朋友”,联系“朋友”,展现自我,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校内网以实名制为基础,以高校校园为主要覆盖区域,以个人网页基点链接成校内网络,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网络社区,正在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关键词:网络社区校内网大学生生存状况网络社区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区(NetworkCommunity)也称为虚拟社区或者在线社区。1993年瑞格尔德(HawardRheingold)最早提出网络社区的定义: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同、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上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甚至每个成员皆在社群中具有身份,并具有某种规则的共识。在急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网络社区不断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社区匿名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可以在其中满足现实物理世界无法的需求。但是伴随匿名而来的是网络社区环境的恶化,欺诈、游戏的行为及心理充斥整个网络社区,人们逐渐对虚拟网络社区失去信心。因而,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可信的网络社区环境。在尝试了诸多方式后,实名制社区成为解决网络虚假的一种选择。本文将以大学校园生活中的一个实名制网络社区——校内网为例,探究实名制校园社交网络社区的发展状况。一、引言(一)SNS概念导入在互联网领域,SNS有三层含义:服务SocialNetworkService,软件SocialNetworkSoftware,网站SocialNetworkSite;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SNS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SNS是基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1934~1984)1967年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建立起来的,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Social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再配以150法则,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其中一种方式,现在一般所谓的SNS,还包括根据用户经历(如Facebook、校内)、根据空间主题(如Qzone、百度空间)、根据社交游戏(如开心网、社交游戏)进行凝聚等内涵。2003年3月起,SNS网站开始在美国悄然兴起。随后,类似的网站也出现自中国本土,中国的社交网站从初期的单纯模仿、定位相似而进入服务细分,开始会出现针对特定人群的SNS网络。目前,国内主要的SNS站点有以下几种比较大的类型:校园生活型、休闲娱乐型、职业商务型、垂真细分型、交友婚恋型、服务扩展型等。(二)校内网发展简介校内网()就是SNS类网站最早的尝试者,也是中国最早的校园社交网络平台。校内网成立与2005年12月,是现在最具影响力的校园类网站,覆盖2200多所大专院校,拥有超过1800万的在校及刚毕业的大学生用户,有着庞大的使用群体。根据艾瑞市场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校内网日均访问两2.8亿次,日登陆人次1200万,校内网的用户黏度已经超过主流门户网站。校内网正以其独特的社交方式吸引着大量的大学生参与其中,深入其中。在校内网网中依据地域、学校、专业、班级、好友等形成不同规模的社交圈,而这些社交圈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大的校园网络社交互动社区。二、真实的个人化社区校内网作为SNS在中国最早的尝试者,其成功发展主要是由于其覆盖群体及面向人群的合理选择,以及采取了较为完善的措施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这些帮助校内网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用户的信赖,一个依托真实世界的一定程度上复制了现实交往规范的网络虚拟社区逐步形成。同时,校内网独特的运作模式——用户创造社区,也在校内网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至此,真实性与“个人化”成为校内网最大的特色。(一)实名制的出现及实施机制以往的虚拟网络社区由于匿名性等原因,使得用户之间难以建立相互信任,建立其良好的交流关系,甚至出现一些借助网络社区的欺诈行为。这些使得用户对于以往的虚拟社区失去信心,出现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展现自我、追求自由表达、舒缓心理压力、填补情感空虚等心理原因,以及现在大学教学的安排机制给予了大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使得大学生渴望能够与人交往、与更多的人交往。但是现有的人际交往手段,有很大的时空限制,交流成本过高。超脱常用的书信、电话、面对面交流等方式的网络交流无疑是最经济实用的交流手段,也因此网络社区交流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必然选择。基于这些原因,一个既“真实”可以让人信任,又能补充现有人际交流手段不足的新型网络交流手段就有了现实的需要。而校内网刚好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出现,很好的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需要。校内网最大的特点是真实,“因为真实,所以精彩”。它采取了多重手段来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首先,只对与校内网有协议的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开放,确保群体身份同一性。其次,校内网只允许用户使用与其有协议的高等院校的固定的校园ID地址进行注册。再次,真实的个人信息及(二)伦理价值问题依然存在伦理价值问题是网络社区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关键性问题,良好的网络伦理价值是网络社区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校内网依托实名制的使用以及单一化的用户群体选择,利用用户的较高素质,以及部分复制用户群体生活中的伦理价值,从而在发展初始期,成功地杜绝了一些常见的网络伦理价值问题。但是随着校内网的发展,尤其是社交游戏进入校内网平台后,校内网的伦理问题开始凸显,实名制带来的问题也第一次被人关注。校内网的社交游戏是依托实名制而建立的,实名制赋予了这些社交游戏迅速发展的可能。但是这些社交游戏中蕴含的伦理价值问题也不得不让人去反思。在对校内网现有的939个社交游戏的分析后,社交游戏中出现的伦理价值问题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格侮辱型,如“好友买卖”;2.崇尚暴力型,如“古惑仔”;3.性导向型,如“谁动了我的妃子”;4.诱使出卖朋友信息型;5.拜金主义型,如“大富豪”。其中,“好友买卖”先将一个或多个好友买为“宠物”,然后作为其“主人”可以自由对“它”进行处理,其中最让人关注的是“折腾他”——包括“在冰冷小黑屋关一天”、“痛扁他一顿”、“饿一天不给饭吃”、“在大街上当马骑”、“去黑煤窑挖煤”、“去通马桶”、“给我洗脚”等选项,这些选项都带有明显的人格侮辱的倾向,虽为游戏行为,但是由于发生行为的关系双方的实际关系的存在,这些选项就过于轻佻,其中暗含的人格心理的不健全也表现出来。然而这些社交游戏中出现的伦理价值问题并没有引起用户的关注,与之对比的是这些游戏的高受欢迎程度。另外,伴随实名制而来的网络社区性骚扰问题也凸显出来。一些“美女”的页面浏览量非常之高,且多为男性;同时,登陆者的留言也多充斥着性信息。(三)充分的信息共享校内网社区由用户定制个人网页,再由大量个人网页链接成一个总的网络。在用户定制个人网页的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自我的喜好及专长,上传或者分享各种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校内网社区的“新鲜事”功能被用户的好友所知晓,进而被查看、下载或者再次分享,形成一个信息传播流。因而在校内网社区中,大量的使用信息被转载浏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库。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全球急速变化,社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感知速度,但是这种发展客观存在。因而我们要正视这种发展。校内网社区就是这种发展的体现,校内网社区并不是一个虚拟的存在,我们所认为的校内网是一个虚拟社区是因为校内网所依托的通讯技术是虚拟的电子网络,校内网切切实实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中,并且对它的用户群体——大学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伦理价值及信息共享等方面。但是这些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与此,它将通过它的用户群体对于用户群体所在的物理社区以及其他的网络虚拟社区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并且伴随着校内网社区以及类似社区发展而不断扩大。四、未来的挑战随着大量高校大学生毕业以及校内网向企业在职人员开放,经过一段时间后,校内网用户中的在职人员及离校大学生将远远大于同时期的在校大学生,校内网社区的用户同一性将被打破,依托高校而建立可能的线下互动也将由于身份的过分差异、物理距离的加剧而更加渺茫。因此,校内网将在2010后迎来一次重大的转折,这一转折也将是校内网社区未来发展中的重大挑战。依据艾瑞市场咨询公司2007年关于校内网的调查报告显示,校内网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发展势头。校内网是中国社交网站的巨头,更为重要是它的主要面向用户是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发展中最主要的人力资源,它的发展将影响整个中国的未来发展进程。因而,校内网的健康发展与否以及大学生如何利用这一网络社区都将是我们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校内网作为一个真实的存在,它所引发的问题不因其技术的虚拟性而消失。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网络社区的研究往往将其定义为脱离现实物理世界存在。但是虚拟网络,尤其是实名制下的网络社区,将是一个不可改变的现实存在物,也对现实生活产生不可磨灭的客观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意识到网络社区已经成为一个不弱于现实社区的存在,值得我们去慎重对待。参考文献:[1]苏振芳主编,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少年社会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何明升、白淑英主编,网络互动:从技术幻境到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汪怀君,网络人际交往的伦理困境,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4]陈远、倪超群、邹晶,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述评,图书情报知识,2008年3月[5]郑宇钧、林琳,当校园SNS照进现实——校内网的人际传播模式探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6]柏希熙,探析当代大学生网络家园“校内网”的生存状态,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7]孙鹤,网络互动社区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分析——以校内网研究为例,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4期[8]刘梅英,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冲击和影响,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2月第1期[9]林子华,网络社区刍议,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第4期[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