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摘要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科技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信息化水平已然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标志。浙江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强省和信息化大省,凭借着自身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基于目前信息化的发展背景,研究浙江省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建立一套科学的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对国家和地区趋利避害、把握信息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评价总结的顺序结构展开。首先,对信息化的相关概念进行研讨。其次,运用PEST模型对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最后,通过构建区域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权重测算等方法结合实际状况对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发现浙江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信息化;指标体系;浙江省
MeasurementontheDevelopmentLevelofRegionalInformatization:CaseStudyofZhejiangProvinceAbstractWiththeadventoftheInformationrevolu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networktechnologyaresubtlychangingthedirectionofdevelopmentinvariousfieldsandindustries.Thelevelofinformatizationisanewsymboltomeasurethedegreeofmodernizationand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facountry.ZhejiangProvince,asapowerfuleconomicprovinceandabiginformationprovinceintheeasterncoastalareaofChina,isactivelypromotingtheinformationconstructionwithitslocationadvantageandstrategicposition.Basedonthebackgroundofthecurrentdevelopmentofinformatization,thestudyon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zationinZhejiangProvince,andtheestablishmentofasetofscientificindexsystemformeasuringthedevelopmentlevelofregionalinformatizationhasbecometheresearchfocusinthisfield,i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economy.Inthispaper,thesequencestructureofproblem-analysisproblem-evaluationsummaryisdeveloped.Firstofall,therelatedconceptsofinformatizationarediscussed.Secondly,PESTmodelisusedtoanalyzetheinformationdevelopmentenvironmentofZhejiangProvince,andthenthedesignideaoftheindexsystemofZhejianginformationdevelopmentlevelisputforward.Finally,throughtheconstructionofregionalinformatizationmeasurementindexsystem,weightmeasurementandothermethodscombinedwiththeactual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levelofinformatizationinZhejiangprovince,foundtheadvantagesandproblemsintheprocessof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inZhejiangProvince,andput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withpertinence.KeyWords:Informatization;Indexsystem;Zhejiangprovince
目录第1章引言 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科技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向,信息资源在全世界迅速地传播和共享。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高新科技。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信息化水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新标志。区域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乃至全球信息化的关键组成要素。其对促进区域的发展,进而实现国家的进步有切实的作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得知,目前国内外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评价方法和相关的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象大多为国家层面,以某个区域为研究对象的比较少。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差异,因此,将国家层面的指标体系直接套用到区域层面显然是不妥当的,更何况大部分的信息化测度方法只关注于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对该地区信息化质量和前景的评价甚少提及,对区域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义较小。浙江省不仅是我国开放较早的城市之一,还是著名电子商务品牌阿里巴巴的创始地。而且如今我国正是铆足干劲求发展的时候,近年来,浙江省发挥自身优势,还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在这个信息化发展瞬息变化的时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适用于浙江省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仍需要立足于浙江省特征进一步深入探讨。1.1.2研究意义对于铆足干劲求发展的中国来说,发展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一条捷径。未来几年将是我国运用信息科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与之科学融合的关键时期。近年来,信息化发展水平一直是政府和企业十分关注的话题。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制定,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方向都受其影响而发生改变。目前,我国信息化程度在持续提高,但发展的速度变慢,明显慢于“十二五”时期。而浙江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和信息化强省,研究浙江省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发现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具有深远的意义。1.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2.1研究内容本论文基于以上对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和相关评估理论体系匮乏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旨在结合浙江省的特征和国内外现有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方法,以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本文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本章首先介绍本次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了研究内容和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本文的技术路线。第二章:信息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本章首先介绍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和概念,,阐述了信息化的内容和层次以及国内外常用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理论,最后对信息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三章: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本章运用PEST模型分析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环境,深入了解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现状;第四章:浙江省区域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介绍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其次提出指标体系设计思路,最后完成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确定权重设置方案。第五章:浙江省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本章主要阐述了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其次收集整理相关指标数据,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权重测算,获得信息化测度结果,同时对四大一级指标进行分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与实际状况总结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现状,发现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第六章:结论。对本文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
1.2.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五种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其是在确立研究课题的前提下进行的。通过收集、筛选和整理所研究领域相关文献,对比整理相关文献后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核心理论,并有针对性的深入学习。使笔者对研究领域有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更准确认识的方法。本文以“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看和分析近年来相关学位和期刊论文,总体掌握了研究领域的现状并获得一些理论依据和指导建议。第二,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在以基准数值为标准的前提下,与研究对象的相关数值进行比较,通过其差异程度不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和改进措施的一种研究分析方法。在评价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可建立横向比较的指标。通过比较浙江省与广东省、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可以迅速的发现浙江省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优势。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有利于推进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第三,PEST模型分析法。是通过整理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而分析其宏观环境的方法。一般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向展开。本文采用PEST模型研究对浙江省信息化发展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宏观环境因素,对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有利于掌握目前浙江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和现状。第四,指标体系法。指标体系法是指通过设计多个相对独立又存在联系的指标,将其排列构成可以反映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经济现象的有机整体的方法。本文通过采用指标体系法确定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和数据的获取难易程度,构建一个科学的、完整的、具有实际效益的指标体系,为后续的分析研究打下基础。第五,偏相关分析法。在进行相关性分析时,由于存在多个指标同时对变量指标产生影响作用,所以需要对其余非研究指标进行控制,剔除它们对变量指标的影响。本文在确定两个变量指标后,采用偏相关分析法,选择控制其余两个一级指标,计算得出相关系数。重复该操作后,整理得出相关矩阵,有利于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1.3技术路线根据上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图1-1技术路线
第2章信息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本章首先对信息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深入研究信息化的概念以及信息化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战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综述,同时详细介绍国内外关于信息化发展水平主流的测度方法。本章是构建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2.1相关理论信息化的涵义多种多样,由于对信息化的研究方向和角度的不同,当下学术界对信息化概念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定义。要精准地认识信息化的概念,就必需要对一些与信息化相关的理论进行学习。2.1.1信息与信息资源20世纪中期,逐渐出现了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学者,最为熟知的就是美国人香农。他首次以信息的功能为标准来定义信息。这一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因此被称为信息论的创始人。我国著名的信息经济学家乌家培(1997)将信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客观存在的信息,它不会因为人类的认识或者理解而发生改变和转移;第二类是接收者根据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所获得的信息;第三类是接收者对客观存在的信息经过自身的辨别选择后得到的信息[1]。从以上可以看出人们对信息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目前,关于信息的定义在学术界上获得较多人认可的是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们经过自身主观认识客观事物后的描述。信息资源是人们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归纳,使其成为能够产生效益的存在物,具有稀缺性、有用性的一种资源。如今,信息资源已成为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资源之一。人们认为信息资源与能源、物质资源共同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2.1.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人们对信息进行管理和处理而采取的各种技术的统称。狭义上来说是人们利用计算机或其它通讯设备对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的技术。如今信息技术渗入人们生活的点滴当中,带动了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软件技术等行业的发展。信息技术能得以被人们广泛应用是因为它能够与传统产业融合,能明显提升生产速度,较快地产生效益。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区域信息化的建设。德鲁克指出发达国家对知识资本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大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其中R&D经费占5%左右。2.1.3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信息产业主要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工作基础,是指从事信息的存储、处理与应用的产业即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产业。它不仅包括设计电子计算机软件及其延伸的相关部门、自动化部门等,还包括了传统的书籍、影视的出版。而电子计算机、电子零件、通讯设备如手机、平板的生产不再包含于信息产业,被归类为制造业。但是当前学术界并未对信息产业有一致的定义,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会有不同的产业划分范围。中国著名信息经济学家左美云(1997)将信息产业归类为第四产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平齐[2]。信息经济通常来说是整个社会中由与信息息息相关的产业或者部门所产生的经济的总和,是一种以信息科学技术与传统产业相融产生的新型经济。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经济通常用来描述信息化背景下,以知识和脑力为主要组成要素的经济现象。而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只是信息经济某一特征背景下所形成的经济现象。本文认为,这种与农业、工业经济时代不相同的经济现象而言,以知识经济作为描述比较合适,因为知识是现如今信息社会的最为主要构成要素。李丘(1994)认为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相关产业所产生的经济现象,以信息经济来描述更为准确[3]。2.2信息化概念及其层次本节主要阐述信息化的概念及其层次,是构建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参考依据。2.2.1信息化的概念信息化作为概念出现是在20世纪中,由梅倬忠夫首次提出。信息化的提出,影响了日本20多年的政策制定方向。目前对于信息化涵义的解释有很多,但有一种定义已经获得学术界的共识,即信息化是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通过使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通讯设备、数据库等现代信息设备,使信息资源得到更好地处理、传播、和共享的过程。朱勤(2002)认为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是信息化的基础,缺少这两个要素就不能实现信息化,但信息化的发展又不仅仅表现为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的发展,信息化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也因此带动了很多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4]。王豫生(2009)提出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只要调节与之不够融合的产业和政策观念,坚持以信息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动力,就能精准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5]。2.2.2信息化的层次信息化是一种人们经济和社会形态发生转变、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过程,其在面对不一样的语言环境,就会有不一样的涵义。信息化还可以从微观到宏观划分成五个层次:产品层、企业层、行业层、国民经济层、社会层。产品信息化又称消费层信息化,是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信息产品上较之以前有了更多的需求,人们在信息产品上的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越来越高。更多的传统产品融入智能化信息科技,使产品携带了可以被计算机设备管理识别的数字化的信息,例如智能音响、智能台灯、智能烤箱等。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等多个环节采用信息技术,通过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使产品的制造更加有效率,更有利于管理客户关系。例如ERP、CRM等方式。行业信息化指的是在整个行业中采用行业统一标准的信息技术的手段,以此来使行业生产率得到提升,使信息资源得到整合,并在行业内可以迅速流通、共享等现象。目前信息化在电信行业、服务业、农业、制造业等多个行业都有广泛应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含义在较早也有了比较完整的解释。尹征杰(2005)提出国民经济信息化就是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技术方式、使信息资源在各个行业之间可以流通和共享,将生产、运输、分配、消费几个环节连成一个完整的系统[6]。社会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前提上,信息化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渗入,将信息网络进行有效的优化和整合。推进有利于丰富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和生活的质量。例如,现如今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智慧城市等一系列信息化活动。2.3信息化的研究综述信息化自提出以来就受到来自各界的密切关注,关于信息化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向:研究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因素、研究有利于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战略。本节为后文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政策建议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2.3.1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战略研究崔利国等人(2014)通过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提出要加大政府干预,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缩小区域之间的信息化发展差异,成立信息化试验区,重视信息化技术发展,增大区域信息化辐射范围,优化信息化服务和信息化发展环境[7];李辉(2011)基于我国首都北京市的信息化发展情况和目前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认为信息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其发展潜力,提出了政策的制定可以合理借鉴国外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政策方向和趋势,提出发展信息化要以公众为中心[8];蔺彩霞等人(2013)基于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提出要推进多种语言版本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快科技信息的传播,构建适用地区范围广的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方便农业信息资源的集中和传递,政府要重视新型农民的培养,提高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等[9];石广宇等人(2015)基于区域信息化的发展角度,通过分析新疆环境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制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标准,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宣传信息化知识,加大信息化相关在职人员的职业培训,成立信息化建设管理机构,重视信息化人员的扩招等观点[10];廖希林(2006)指出政府要增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领导,设立针对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工作部门,并且理清部门职责,同时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要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切勿盲目跟风,政府要加大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等[11];方维慰(2007)对长三角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提出要创建信息化管理机构以及平台,改善区域信息资源的传播效率,信息化建设应该由中大城市开始,由点及面,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渐消除信息化鸿沟,统一信息化政策,发挥沪宁高速公路沿线的地理和区位优势[12]。2.3.2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张守健(2010)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研究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信息化外部环境、发送方、接收方、内在因素四个范畴,还将其细分成14个影响因素,通过确定14个因素之间有方向性的关系,指出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存在递阶结构关系[13]。郭军升(2013)利用系统化思维将影响区域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用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从经济、知识、设施三个角度展开分析,关系图中加号表示某因素的增长会导致该关系中另外一个因素的增长,减号则表示负相关关系[14]。如图2-1所示。图2-1区域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关系图基于安徽省信息化发展状况,杨洋(2015)提出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化人才以及基础设施为影响传统产业与信息化结合的五大因素。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使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转变为现代化产业[15]。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优化了生产流程,区域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如图2-2所示。图2-2区域信息化效应图2.4国内外关于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研究综述如今信息化发展水平是国家和地区都十分关心的热点之一,它受到来自学者、社会、国家乃至全球的关注。但如果仅仅凭借主观判断信息化水平是非常不准确、不严谨的。因此,需要一套可量化的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去对国家或者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经过三四十年的研究发展,目前已有多套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体系比较完善。但人们都是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设立的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尚未构建出一套科学的、通用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本文主要介绍在国际上较为常见、应用较广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为后面构建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1.波拉特法波拉特(1987)提出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把信息部门抽取出来,并将其整合成独立的部门[16]。按照波拉特法,许慧玲(2008)将产业细分,把信息部门划分两部分:一部分包含向市场出售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的产业,另一部分包含企业、政府等[17]。具体划分细节如图2-3所示:图2-3波拉特法本文认为波拉特法优点在于将影响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因素从国民经济中提取出来。但只是注重于与国民经济相关的信息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忽略了非经济型影响因素对信息化发展的影响。这使测度不够全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测度的准确性。2.信息化指数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学术界出现了一种新的信息化测度方法,关于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研究有了新突破。它由小松崎清介(1994)提出,定名为信息化指数法。这一方法的出现,在社会有了极大的反响和重视。信息化指数法从人民生活中选取与信息化有关的11个指标,信息化指数由指标与选取的基准年数据比较得出[18]。具体信息化指数模型和构成要素如图2-4。信息化指数法与波拉特法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它改进了波拉特法对非国民经济领域研究薄弱的方面,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话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相关因素考虑进来,使信息化测度范围更全面,得出的结果更能反映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而且数据的收集也较之前变得更加容易,有利于测评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图2-4信息化指数法3.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2001年,我国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这使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实现质的飞跃,对我国的区域信息化发展方向有指导性意义。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一套基于中国国情,结合上述提及较为主流的信息化测度方法的优点,将对信息化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20个因素分为六大类。包含信息资源、网络、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专业人才、法规政策,这六大要素之前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如图2-5所示。图2-5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该指标体系的优点是科学的选取了评价指标,指标分类科学,并且选取的指标数据容易获取。但是其针对的是国家层面的信息化水平测度,因此对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指导性不强。21世纪以来,在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公布之后,有不少优秀的学者也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意义和实际价值的针对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的理论。陈春晖(2003)指出指标体系的构建,不能忽略区域的发展潜力、发展质量等方面的因素,他认为指标必须被量化统一后才能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了采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去确定指标权重[19]。姜元章等人(2004)提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信息化测度模型,同时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以对信息化水平测度提供有效帮助[20]。李旭辉(2006)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发现了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21]。宋周莺等人(2013)提出了采用构建IDI信息化测度模型来测量中国31个省市区信息化发展程度,IDI即信息化发展指数[22]。叶春姣等人(2016)综合了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和信息化发展指数法构建了指标体系,并采用了综合评价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23]。
第3章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目前我国信息化发展脚步相较于“十二五”时期有所放缓,但依旧保持持续发展趋势。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信息化是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中坚力量。信息化健康发展对区域乃至国家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区域信息化的发展受区域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章运用PEST模型对浙江省信息化发展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宏观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掌握目前浙江省信息化建设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和现状。1.政治环境-Politics(P)浙江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颁布很多相关的法规政策。2016年浙江省颁布的一系列“十三五”规划中大多数与信息化建设相扣。2017年颁布一系列“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加速各行业信息化进程。到2018年1月发布颁布的一系列关于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这一系列的信息化政策可以看出,浙江省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浙江省政府为打造“信息化强省”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这不仅在全省及各个地级市的政策制定中体现,全省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政策都在不断完善并朝利好的方向发展,为推进浙江省信息化发展和“互联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2.经济环境-Economy(E)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乃至各个城市来说都至关重要。浙江省发展信息化建设可以加速各行业的升级转型,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进而带动地方经济。2017年,浙江省GDP达到5.18万亿元,同比增长7.8%,全国GDP排名第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336.91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31.32亿元,大约占行业总投资额38.98%,能够看出浙江省的经济在持续发展的阶段并呈现增长趋势。3.社会环境-Society(S)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开放较早的城市之一。很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浙江扎根发展,浙江省还是著名电子商务品牌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地。2017年底全省总人口达4957.63万人,城镇化率为68%,同比增长1%,由此可见浙江省正在逐步实现城镇化,有利于促进了浙江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浙江省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起和壮大,也坚固了信息化发展的社会基础。4.技术环境-Technology(T)信息化的发展除了受区域政治环境、经济投入、社会环境影响之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的发展。浙江省2010年成立了信息化促进会,主要探索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战略制定,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完善。记者翁浩浩等人(2019)报道,浙江省互联网用户占浙江省常驻人口的79.2%,比我国平均水平高出19.6%;光纤普及率达71.9%居全国前列;超过2021万人注册浙江政务服务网,100%全覆盖实现市民办理事务“最多跑一次”的政策改革[24]。由此可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浙江省信息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且技术水平雄厚,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并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第4章浙江省区域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信息化指标体系目的是可以对浙江省的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以及可量化的分析,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时掌握浙江省发展进程有实际性帮助。通过与珠三角代表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差异,发现浙江省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对推进区域信息化进程提供现实的决策参考依据。4.1指标构建原则研究的对象不同,指标构建要考虑的因素也不一样。本次研究基于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评价对象的特点,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守以下四个原则。1.科学性与客观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的选择要以科学性与客观性为首要原则,虽然国外关于信息化测度的研究相对来说更加成熟,但本次研究是针对浙江省这一区域,因此要指标的选取和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浙江省的特点,不能一味地直接套用国外的测度模型,选取测度指标要有依据、具有相关代表性,数据的来源应具备权威性。2.系统性原则影响区域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众多,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因此设计测度指标体系必须要有系统性思维,理清指标之间的关系,逐层深入,构建一个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具有整体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修文群(2002)提出指标体系应能从不同层面反映信息化发展状况及其发展潜力[25]。3.可操作性与比较性原则测评指标体系里每一个指标的计算单位和计量方法要统一,评价指标设置必须清晰且具有代表性,指标相关数据要容易获得,采用的计算方法要易于掌握。这样才能保证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测度结果具有可比较性,比较结果具有说服力,有利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把握信息化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政策制定。4.发展性原则虽然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对信息化的涵义达到统一,但是通过大量研究理论对比可以得出信息化是瞬息变化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不一样的研究背景,不一样的经济水平,不一样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也会不同。因此,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有发展性原则思考,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借鉴适用的评价指标,同时增加需要的评价指标。4.2指标体系设计思想通过第三章对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更深入地掌握了影响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的环境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目前的经济环境稳定并呈现增长趋势,有利于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经济基础;在互联网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在生活中对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有了更深的需求和依赖,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因此不断提高;政府的重视和有利的政策,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的环境,同时信息技术的提升、政府的支持,也带动了信息行业的发展。本节基于以上的分析结果和第二章对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以及国内外典型信息化测度方法的研究,以指标构建原则和我国信息化发展国情为前提,提出浙江省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如图4-1。图4-1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图4.3指标体系建立基于以上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本文完成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如表4-1所示。表4-1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指标体系编号一级指标编号二级指标指标解释(或指标单位)A信息化基础设施A1长途光缆覆盖率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万公里)/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A2移动电话交换机覆盖率每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万户)/总人口(万人)B信息技术应用水平B1彩色电视机普及率彩色电视机用户数(万户)/地区总户数(万户)B2计算机普及率计算机用户数(万户)/地区总户数(万户)B3移动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用户数(万人)/总人口(万人)B4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率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万人)/总人口(万人)C信息产业发展C1人均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信息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总人口(万人)C2信息产业单位数量占比信息产业是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C3信息产业生产总值占比信息产业生产总值/全行业生产总值C4信息产业人员比例信息行业人员数量(万人)/城市就业人员总数(万人)D信息化发展环境D1专利申请数每万人专利申请数D2研发强度R&D经费投入(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元)D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均GDPD4在校大学生比例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反映了区域内与信息化有关的基础设施的建成水平。由于数据采集难度大,本文将用长途光缆覆盖率、移动电话交换机覆盖率两个指标体现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目前随着5G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传播和资源共享速度越来越快。移动电话交换机是分配无线信道和使移动用户与公用网用户之间正常接续的设备,其覆盖率越高,信息资源共享和传播的能力越高;长途光缆线路的长度越长,代表该地区信息化覆盖面越广。长途光缆覆盖率和移动电话交换机覆盖率反映了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完善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直观体现。由于相关数据涉及范围大,本文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细分为彩色电视机普及率、计算机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彩色电视机、计算机、移动电话作为传播和接受信息资源的设备,它们的普及程度代表了区域居民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程度。如今浙江省处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利好的信息化相关政策的时期,信息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信息产业发展对区域信息化的发展会产生促进作用,而信息化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因此,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区域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建设状态。本文将从人均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信息产业单位数量占比、信息产业生产总值占比、信息产业人员比例四个方面出发,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数据分析。信息化发展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区域信息化能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反映着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潜力。本文将从信息化创新、城市经济、人才三个方向展开,对信息化发展环境进行细分。信息化创新主要体现在城市专利申请数上,衡量城市自主信息化创新的能力,反映城市自有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城市的信息化发展经济水平主要由城市人均GDP和研发强度即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体现;在校大学生人数体现了城市发展信息化人才和使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能力。4.4权重设置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六个一级指标构成,指标的权重如下:资源开发利用15%、信息化法规政策16%、信息网络建设16%、信息技术应用18%、信息产品与服务15%、信息化人力资源20%。本体系主要保留了后四个要素,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四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比例可以近似地设置成16:18:15:20。但由于权重不仅代表指标对总评分的贡献程度,还代表了同级指标对上级指标贡献程度的大小关系,又因为同级指标之间权重之和为1,可以得出四个一级指标权重为23%、26%、22%、29%。再通过借鉴相似指标体系权重的设置,再结合本文指标体系的特点,设置二级指标权重。如表4-2所示。本文借鉴学者李芬英构建的指标体系[26]。如图4-2。图4-2李芬英构建的区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表4-3本论文区域信息化指标及其权重分配编号一级指标权重编号二级指标权重A信息化基础设施23%A1长途光缆覆盖率60%A2移动电话交换机覆盖率40%B信息技术应用水平26%B1彩色电视机普及率20%B2计算机普及率25%B3移动电话普及率25%B4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率30%C信息产业发展22%C1人均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20%C2信息产业单位数量占比25%C3信息产业生产总值占比25%C4信息产业人员比例30%D信息化发展环境29%D1专利申请数15%D2研发强度30%D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25%D4在校大学生比例30%
第5章浙江省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5.1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本次研究以浙江省作为评价对象,对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指标体系的四大指标进行发展水平评价和相关性分析,最后根据浙江省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了能够更全面、更具体地反映浙江省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本文收集整理广东省和全国的指标数据与浙江省进行分析比较。这不仅能够反映浙江省与全国信息化平均水平上的差异,还能反映长三角和珠三角代表城市在信息化发展上的水平差异,更有利于发现浙江省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优势和差距。本次研究相关指标的含义见表4-1,表中具体指标所需的相关原始数据均来自2017年《浙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浙江省互联网发展报告等。5.2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实证分析本节将基础数据按照测算方法处理后进行权重测算,得出综合测评结果。并将浙江省与广东省和全国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反映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四大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而发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浙江省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5.2.1基础数据根据上述构建的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实际收集的数据,按照指标含义,例如“占比、每万人、每百人”等进行统一换算后,得到的基础指标数据整理如下。见表5-1。
表5-12017年信息化指标数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浙江省数据广东省数据全国数据信息化基础设施长途光缆覆盖率0.27170.30660.1088移动电话交换机覆盖率3.072.47261.7422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彩色电视机普及率1.791.01971.238计算机普及率0.9560.88290.808移动电话普及率1.34181.32481.0197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率0.4970.35290.2507信息产业发展人均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5879.440971892信息产业单位数量占比0.04280.03260.0327信息产业生产总值占比0.05630.04260.0322信息产业人员比例0.02390.01580.0246信息化发展环境专利申请数76.0767.3820.26研发强度0.02450.02610.0215城市经济发展水平920578108959660在校大学生比例0.02020.02060.01985.2.2测算方法本论文通过运用指标体系法对浙江省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为了更好的反映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将浙江省与广东和全国平均水平测度结果进行对比。在进行评测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主要有两个步骤:首先是要对数据进行同趋化处理,解决原始数据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关系对评价结果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要对目标结果产生负向影响的指标进行调整。本文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中所选择的指标都为正向性指标,因此不需要对数据进行同趋化处理。其次,是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指标体系中的数据存在不同数量级和不同的纲量单位的问题,不能直接用于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评分,常用的数据无量纲化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1.极值化。极值化是通过将数据与数据组的极值进行数学换算成介于0到1之间的指数,计算公式如下:其中,xi、xi'代表新指数值和原始数值,x2.均值化。xi=xi'x其中,xi、xi'代表新指数值和原始数值,3.基准值化。xi=其中,xi、xi'代表新指数值和原始数值,本文采用第三种方法,设置以全国平均数据为基准数值,即全国各项指标指数设为100,其余城市指标的信息化指数按上述计算方法获得。通过上述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获得各指标指数,本论文计算采用线性加权的算法,获得准则层即一级指标的指数,公式如下:ρ其中,ρi代表各区域第i个信息化指标的测度得分;n代表一级指标的个数;m代表构成第i个一级指标的指标个数;ωij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中第j个指标的权重;μij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中第j各区域信息化综合评分计算公式如下:ρ其中,ρ代表各区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评分;ωi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的权重;ρi为经过上述计算的一级指标的测度数值;n其完整公式如下:ρ通过以上计算公式,得出信息化水平测算结果。如表5-2所示。
5.2.3信息化指数测算结果表5-2区域信息化评价指数表区域A(23%)B(26%)C(22%)D(29%)综合排名浙江220.30150.78167.75159.69173.091广东225.84118.45120.57151.49153.212全国1001001001001003区域A1(60%)A2(40%)A(23%)排名广东281.8141.9225.841浙江249.7176.2220.302全国1001001003区域B1(20%)B2(25%)B3(25%)B4(30%)B(26%)排名浙江144.6118.3131.6198.2150.781广东82.4109.3129.9140.8118.452全国1001001001001003区域C1(20%)C2(25%)C3(25%)C4(30%)C(22%)排名浙江310.8130.9174.897.2167.751广东216.599.7132.364.2120.572全国1001001001001003区域D1(15%)D2(30%)D3(25%)D4(30%)D(29%)排名浙江375.4114.0154.3102.0159.691广东332.6121.4135.9104.0151.492全国10010010010010035.2.4测算结果分析通过对无量纲化处理的数据进行权重测算,得到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测评结果,从高到低进行排名,如图5-1所示。图5-1信息化综合测评结果图通过对图5-1和区域信息化评价指数表可以看出浙江省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领先于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方面有很强的发展优势。但在某些指标方面存在发展“跛脚”的现象,例如信息产业人员比例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长途光缆覆盖率、R&D经费投入比例即研发强度和在校大学生比例等方面与广东省相比有所欠缺。图5-2信息化基础设施分析图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反映了区域内信息化基础设备的建成和配置水平。如图5-2所示,浙江省长途光缆覆盖率达27.17%,大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倍,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2269万户,覆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6倍,比广东省高出24%,但在长途光缆覆盖率上低于广东省11.4%。长途光缆以光波作为载体,光纤作为信道来实现城市之间或者地区之间远距离的通信和信息传输,是通信系统的命脉,但浙江省在长途光缆覆盖率上还与广东省还存在差距。图5-3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分析图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区域信息技术普及程度的最直观体现。由图5-3可知,除移动电话普及率与广东省不相上下之外,其余3个指标均高于广东和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彩色电视机普及率方面,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5倍,高出广东1.76倍;在移动电话普及率方面,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高达134.18部,与广东水平相当,但依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大约每百人33部。由此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方面,浙江省在各个指标上都保持较高水平的发展,不仅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珠三角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代表城市广东省来说都存在着很大的优势。信息技术已经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是人们之间的通信交流、了解时事、娱乐消遣还是公事办理上的便利程度都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程度息息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能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图5-4信息产业发展分析图信息产业通过对信息产品的生产、销售和相关的信息服务不断渗入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机。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人均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俗称信息产业人均GDP是反映区域内信息相关产业所产生的效益对于城市的每一个人的影响程度,是衡量区域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如图5-4所示,浙江省在人均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上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高出3.1倍,与广东省相比高出178.4元每人,这说明在浙江省信息化产业所带来的效益对政府和人民来说都影响显著;在信息产业单位数量占比和信息产业生产总值占比上都明显高于广东及全国平均水平;在信息产业人员比例上与我国平均水平相当,但还是高于广东省水平。图5-5信息化发展环境分析图信息化发展环境由人才资源、城市经济水平、经费投入强度和科研水平共同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图5-5所示,在信息化发展环境方面,在城市人均GDP和专利申请数上都领先于广东和全国平均水平,在校大学生比例和R&D经费投入比例略低于广东省的水平。这说明在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过程中,浙江省的信息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科研水平基础存在优势,但在信息化人才储备和科研经费投入上存在劣势。图5-6区域信息化测度体系指标相关性矩阵本文构建的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且复杂的系统,构成指标体系的四大指标要素不仅对区域最终的信息化评测结果都有不同影响,它们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层层深化、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关系。为了剔除其他因素对变量因素的影响,本文将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SPSS软件测算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整理得出相关性矩阵,如图5-6所示。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指标体系各个指标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其他指标层次的基础,对其余三个指标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对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相较于其余三个层次来说较弱。信息技术与应用对信息产业发展影响程度比较高,但还是略低于信息化发展环境的相关系数。从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信息化发展环境与另外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均较为显著,对另外三个指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对区域信息化测度结果贡献比率也最高。因此,可以提出以改善信息化发展环境为主要着力点的方法,通过提升信息化发展环境,带动其他指标的发展,而实现最为直接、快速、最大程度上推动区域信息化发展的目标。5.3浙江省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由上述分析研究的测度结果可以看出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产业发展方面保持着大幅度领先于广东省的优势。但同时也可以发现浙江省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信息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研发强度和人才储备以及部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落后于广东省。为推进浙江省信息化建设进程,在测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强浙江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切信息化活动的基础。测度中,浙江省长途光缆覆盖率落后于广东省,说明浙江省在长途光缆建设方面存在短板,我们要抓紧长途光缆及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扩建工作,完善通信和信息传输信道,为已经向我们款款走来的5G网络时代打下基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区域信息化发展的加速剂。浙江省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出于领先地位,这是浙江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建议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联合信息化和通信企业,制定促进有利于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的方案。同时针对浙江省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进行分类调整,大力促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为浙江省信息化谋求更好的发展。第二,加大对科研的经费投入力度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科研的经费投入程度主要由R&D经费投入占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来反映,城市科技研发的强度与信息化测度结果息息相关,对区域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AgnieszkaPawlowska(2002)指出管理信息技术和资源主要培养信息化观念和习惯,而不是仅仅在加强信息技术方面上[27]。但就目前的人民信息化观念和习惯来说,与发达国家上存在差距,所以亟需提高人民信息化观念和习惯。这要从普及信息化知识和信息化技术开始,从信息化人才培养开始,而大学生就是信息化人才主要储备力量。信息化环境发展水平对区域信息化测度结果影响比率和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也最高,因此,在浙江省R&D经费投入比例和在校大学生比例亟待提升的情况下,浙江省政府应抓紧制定和落实信息化人才培养政策和吸引外资投入,为浙江省信息化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才资源和科学研究环境。第三,加快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加强浙江省政府对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信息化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信息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来带动区域经济,其次是通过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从而对传统产业的生产和管理结构进行改变和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的生产速度,进而产生经济效益。因而浙江政府要重视并积极推进浙江省的工业、农业等传统产业与信息化的融合情况。测度结果显示,浙江省信息产业人员比例较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信息产业是一种人才需求度比较高的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地方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因此,要加快信息化利好政策制定和落实的速度,完善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指导和监管职能。
总结随着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还促进了传统行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结构的升级改造。就我国信息化发展情况来说,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开始的时间较晚,尽管我国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的各方面建设,但我国信息化水平还是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不少。而且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谋经济发展的时期,推动信息化进程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重要手段之一。浙江省作为长江三角洲核心城市和经济强省,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因此,对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移动式UPS电源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球形关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水基铸造涂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手机喇叭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三相电子式有功(无功)电能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马海毛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集成表贴同轴介质压控振荡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节能疏水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绵羊绒围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男士防臭袜子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幼儿园中班歌曲《画妈妈》课件
- 崩漏病(异常子宫出血)中西医诊疗方案
- 2024年甘肃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体育教学论》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2024亚马逊卖家状况报告
- 2024年度考研政治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共六套)
- 挪威云杉叶提取物在油性皮肤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 智能建造施工技术 课件 项目1 智能建造施工概论;项目2 土方工程;项目3 基础工程
- 京东快递工作合同模板
- 汽车修理工劳动合同三篇
- 职业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