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务教材_第1页
管理学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务教材_第2页
管理学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务教材_第3页
管理学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务教材_第4页
管理学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务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SO14001:2004环境(huánjìng)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管理实务第一页,共184页。课程(kèchéng)的目的了解标准产生背景掌握ISO14001标准基本要求明确ISO14001在企业(qǐyè)中的作用强调的是通过贯标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改进,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第二页,共184页。不同之处对象不同

—QMS:产品的质量

—EMS:组织活动的外部存在------周围环境目的不同:

—QMS:提高产品质量(chǎnpǐnzhìliànɡ),增强顾客满意度,降低质量管理成本

—EMS:通过节能降耗,降低成本,降低或消除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提升组织的形象关注焦点不同:

—QMS:提供的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是否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的满意

—EMS:组织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有益和有害的

第三页,共184页。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biāozhǔn)产生的背景第四页,共184页。你知道下列生活废弃物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分别是多少年吗?烟头:1—5年 尼龙织物(zhīwù):30—40年易拉罐:80—100年 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 皮革:50年塑料:100—200年 玻璃:1000年第五页,共184页。

当前的环境(huánjìng)问题:人口与健康资源再生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能源(néngyuán)和气候生物多样性破坏与保护问题第六页,共184页。绿色消费(xiāofèi)宣言当人类进入新世纪的时候,面临着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浩劫所造成生存危机。当脆弱的生态难以维系,人类的消费将如何持续;当地球患了绝症,她的儿女们又能生存多久?我们(wǒmen)意识到对环境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愿意选择对健康有益的、与环境友好的绿色消费方式。绿色消费是一种权益,它保障后代人的生存和当代人的安全与健康;绿色消费是一种义务,它提醒我们:环保是每个消费者的责任;绿色消费是一种良知,它表达了我们对地球母亲的孝爱之心和对万物生灵的博爱之怀;那我们每个消费者在这样的时刻负有怎样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七页,共184页。全球环境恶化带来的压力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采取对策和行动ISO/TC207的成立各国标准的出台推动了ISO14000系列(xìliè)标准的发展1996年9-10月正式颁布了五项标准2004年11月15日正式颁布新版标准第八页,共184页。环境问题(wèntí)的恶化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酸雨臭氧层破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海洋(hǎiyáng)污染和海洋(hǎiyáng)保护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与保护问题第九页,共184页。

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wèntí)采取对策和行动1972年6月5日到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世界环境行动计划》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shēngwù)多样性公约》、《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第十页,共184页。ISO14001标准(biāozhǔn)的由来全球环境恶化带来的压力从七十年代开始的大量环境公约的相继出台;ISO于1991年建立了环境战略咨询组(SAGE)1993成立TC207技术(jìshù)委员会,并于1993/6/1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各国环境标准要求的增加推动了ISO14000系列标准的发展。

1996年10月正式颁布了五项标准。

2004年11月正式颁布了新的ISO14001标准。第十一页,共184页。ISO14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第一套关于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审核的通用标准。主要用于组织,通过经常和规范化的管理活动实现对减少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承诺和应尽义务。ISO14001目的在于指导组织建立和保持一个符合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EMS),再通过不断的环境监测、评价、管理评审(包括内审和外审)活动,推动这个体系的有效运行,达到环境质量不断改进的目的。ISO14000系列标准的适应范围是全球商业、工业、政府、非盈利组织和其他用户。它对改善每个组织的环境行为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与ISO9001系列标准一样(yīyàng),对促进世界贸易将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第十二页,共184页。前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蒙尔曼对环境管理标准作了如下评价:贯彻标准可以提高环境意识,改进环境行为和绩效,可以建立环境管理和促进持续改进的有效机制;可以减少环境责任损失,合理(hélǐ)利用资源;可以使环境保护标准化,造福于下一代。第十三页,共184页。ISO14000标准(biāozhǔn)结构——按属性基础标准(biāozhǔn)子系统:术语和定义基本标准子系统:环境管理体系环境(huánjìng)审核(1410-19)环境标志(1420-29)环境行为评价(1430-生命周期评价(1440-支持子技术系统ISO14000第十四页,共184页。ISO14000标准(biāozhǔn)结构—按功能生命周期评价(píngjià)环境标志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环境(huánjìng)管理体系环境表现评价环境审核评价产品评价组织ISO14000第十五页,共184页。ISO14001ISO9001环境方针环境目标、指标与方案法律与法规信息(xìnxī)交流应急响应环境初始评审监视与测量合规性评价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内部沟通资源管理产品实现监视(jiānshì)与测量质量和环境(huánjìng)管理体系的整合职责培训文件管理内部审核不合格纠正与预防管理评审记录第十六页,共184页。技术要求:

ISO9001——顾客的需求(产品质量(chǎnpǐnzhìliànɡ)标准)ISO1400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对象ISO9001------组织的产品产生ISO14001------组织活动中的环境是组织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管理思想——文件化——过程控制ISO14000与ISO9000关系(guānxì)第十七页,共184页。都是自愿性的国际标准遵循相同的管理系统原理,要求建立文件(wénjiàn)化管理体系通过体系建立、运行和改进,实现方针和目标体系结构和模式接近,PDCA循环实现改进都可能成为贸易的条件,消除贸易壁垒部分要素相同第十八页,共184页。标准(biāozhǔn)解析环境因素自身(zìshēn)能够控制的能够(nénggòu)施加影响的重大环境因素评价环境目标指标输入活动产品服务更新变化第十九页,共184页。ISO14001标准(biāozhǔn)概述第二十页,共184页。

ISO14001:2004标准(biāozhǔn)目录(P-D-C-A)

ISO前言引言范围引用标准术语和定义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4.2环境方针

4.3策划(PLAN)4.3.1环境因素

4.3.2法律法规和其它(qítā)要求

4.3.3目标、指标和方案

4.4实施与运行(DO)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4.4.3信息交流

4.4.4文件

4.4.5文件控制

4.4.6运行控制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4.5检查(CHECK)4.5.1监视和测量

4.5.2合规性评价

4.5.3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4.5.4记录控制

4.5.5内部(nèibù)审核4.6管理评审(ACTION)第二十一页,共184页。4.2.环境方针4.3.策划(PLAN)实现方针的计划安排和重点要求

4.4.实施与运行(DO)

实施计划并实现方针的相关要求4.5.检查(CHECK)

通过检查和纠正保证实施过程不偏离评审所规定的方向4.6.管理评审(ACTION)通过评审实现方针中有关(yǒuguān)持续改进的承诺.环境(huánjìng)管理体系要求第二十二页,共184页。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móshì)(PDCA循环)环境方针环境因素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目标(mùbiāo)、指标和方案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能力、培训和意识(yìshí)信息交流文件文件控制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记录控制监视和测量合规性评价

持续改进DOCHECK

ACT

PLAN管理评审第二十三页,共184页。ISO14001特点(tèdiǎn)自愿原则广泛适用性灵活性兼容性全过程预防持续(chíxù)改进原则第二十四页,共184页。

1.自愿原则

ISO14000系列标准的所有标准不是强制的,而是自愿采用的。

2.广泛适用牲

ISO14000系列标准,在许多方面(fāngmiàn)借鉴了ISO9000系列标准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又有所创新。

3.灵活性标准的灵活性或合理性是其适用性的基础。第二十五页,共184页。

4.兼容性

ISO14000系列标准是在ISO9000系列标准之后制定的,是同ISO9000系列标准性质相同的管理标准。

5.全过程预防“预防为主”是贯穿ISO14000系列各标准的主导(zhǔdǎo)思想。

6.持续改进原则持续改进是ISO14000系列标准的灵魂。ISO14000系列标准总的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十六页,共184页。体系(tǐxì)运行的特点体系实施的核心是持续改进体系实施的重点是污染(wūrǎn)预防体系实施的基础是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体系实施的起点是领导者的承诺和重视第二十七页,共184页。引言(yǐnyán)有效的环境管理需要组织实施结构化的管理体系;标准的应用遵循自愿原则,不增加、不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标准的应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标准的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标准的实施有赖于各职能层次,尤其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是认证性标准,提出用于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的要求;标准未提出对环境表现(行为/绩效)的绝对要求;采用“标准”有助于但不能保证取得最优化结果(jiēguǒ);环境管理体系不必独立于其他管理体系。第二十八页,共184页。1.范围(fànwéi)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要环境因素的信息,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与目标。本标准适用(shìyòng)于组织确定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哪些环境因素。但标准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第二十九页,共184页。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b)使自己确信能符合(fúhé)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c)通过下列方式证实对本标准的符合性;

1)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

2)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的确认

3)寻求外部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

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或注册);本标准旨在使其所有要求都能够纳入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诸如组织的环境方针、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运行场所和条件等因素。第三十页,共184页。适用于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通过下列方式(fāngshì)知识证实对本标准的符合1)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2)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对其符合性的确认3)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第三十一页,共184页。1.建立:是从决定开始到形成(xíngchéng)文件化的体系2.保持:是体系的实施及对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改正,在新情况出现时的调整修订,以及必要的支持性活动3.组织建立的EMS应符合要求,EMS文件应充分描述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三十二页,共184页。定义(dìngyì)环境environment

组织(3.16)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tāmen)之间的相互关系。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aspect

一个组织(3.16)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3.5)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3.7)的环境因素。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3.16)的环境因素(3.6)给环境(3.5)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第三十三页,共184页。环境因素与环境影响的关系(guānxì)项目环境因素环境影响活动产品服务搬运危险化学品产品改进车辆维护化学品泄漏产品体积减小减少废气排放土壤和水体污染节约自然资源降低大气污染第三十四页,共184页。

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EMS)

组织(3.16)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zhìdìng)和实施环境方针(3.11),管理环境因素(3.6)。注1: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和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的集合。注2: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3.19)、过程和资源。第三十五页,共184页。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objective

与组织所要实现的环境方针相一致的总体环境目的。环境绩效environmentalperformance

组织对它的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jiēguǒ)。注:在环境管理体系条件下,可对照组织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及其他环境表现要求对结果进行测量。第三十六页,共184页。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policy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的环境绩效正式表述的总体意图和方向。注:环境方针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jiànlì)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target

由环境目标产生,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须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第三十七页,共184页。污染预防preventionofpollution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jiǎnshǎo)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注:污染物预防可包括源的减少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恢复、再循环、回收和处理。第三十八页,共184页。程序procedure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注1: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程序所应具备的6要素(5W和1H):Who—由谁做What—做什么;Where—在哪做;When—什么时候(shíhou)做;Why—为什么要做;How—如何做。第三十九页,共184页。标准(biāozhǔn)要求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fāngzhēng)中承诺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以及进行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外,未提出对环境绩效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绩效的组织,可能都是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系统地采用和实施一系列环境管理技术,有助于为所有相关方带来更好的结果。然而,采用本标准本身,并不能保证取得这样的结果。环境管理体系能够促使组织为实现环境目标,在适宜和经济条件许可时,考虑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同时充分考虑到采用这些技术的成本效益。对各种管理体系要素的应用,可能因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相关方而异。环境管理体系的详细程度、复杂程度、体系文件的规模及所投入的资源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体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等。中小型企业尤其如此。第四十页,共184页。环境(huánjìng)管理体系要求

(4.1---4.6共18个要素)4.1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shíxiàn)这些要求,并形成文件。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形成文件。1.公司地址2.公司纳入认证(rènzhèng)的部门或区域3.产品范围范围第四十一页,共184页。实施标准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为了改进环境绩效。一个前提,即组织将定期评审和评价其环境管理体系,以确定改进的机会(jīhuì)并付诸实施。持续改进过程的范围、程度和时间表,组织依据其经济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来确定。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是为了实现环境绩效的进一步改进。第四十二页,共184页。组织有权自行灵活决定标准的实施边界,即是在整个组织,还是仅在特定的运行单位实施本标准,由组织自行决定。组织应当规定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以明确(míngqu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边界。当组织是一个更大组织在给定场所的一部分,对范围的确定尤为必要。边界一经确定,组织在此范围内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均须包括在环境管理体系内。在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时,应当注意其可信度取决于边界的选取。若组织的某一部分被排除在环境管理体系之外,组织应当能对此做出解释。如仅在特定的运行单位实施,可以采纳组织内其他部门业已建立的方针和程序,用来满足本标准的要求。第四十三页,共184页。4.2环境(huánjìng)方针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huánjìng)方针,并在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f)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g)可为公众所获取。第四十四页,共184页。4.2环境(huánjìng)方针最高管理者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的承诺;提供建立和评审(pínɡshěn)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文件化、实施、保持传达到全体员工

包括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所有人员为公众所获取环境(huánjìng)方针具有管理职责决策的一人或一群人第四十五页,共184页。环境方针(fāngzhēng)的管理要求:

a.最高管理者负责制定方针

b.形成文件

c.付诸实施(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

d.予以保持(贯彻执行、定期评审、适时修订)

e.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dàibiǎo)它工作的人员(宣传、教育与培训,理解与落实)

f.公众可获取(公开性)第四十六页,共184页。4.3规划(guīhuà)(策划)

4.3.1环境因素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还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kāifā)、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第四十七页,共184页。4.3规划(guīhuà)(策划)

4.3.1环境因素活动产品服务识别(shíbié)更新环境因素能够(nénggòu)控制能够施加影响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考虑重大环境因素评价判定新产品新制程新法规组织建立并保持文件程序重大环境因素体系覆盖范围内包括计划中第四十八页,共184页。建立并保持程序:对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及其相关信息的更新实行程序化管理;识别环境因素: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可以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还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具有或可能具有重要环境影响的;及时更新有关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信息: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的工作要动态适应客观变化;将重要环境因素转化为具体的环境管理对象:如目标的制定;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的结果是建立、实施(shíshī)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是实现体系其他要素的基础。第四十九页,共184页。活动、产品或服务。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八种类型:a)向大气的排放;b)向水体的排放;c)向土地的排放;d)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e)能源使用;f)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g)废物和副产品;h)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组织要考虑:生产活动、生产辅助活动、后勤(hòuqín)管理活动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识别(shíbié)的范围包括:第五十页,共184页。除了能够直接控制的环境因素外,组织还应当(yīngdāng)对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加以考虑。例如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及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在任何情况下,对环境因素控制和施加影响的程度都取决于组织自身。应当考虑的与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有关的因素,如:——设计和开发;——制造过程;——包装和运输;——合同方和供方的环境绩效和操作方式;——废物管理;——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分配;——产品的分销、使用和报废;——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第五十一页,共184页。对组织所使用产品的环境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因不同的供方和市场情况而有很大差异。例如,一个自行负责产品设计的组织,可以通过改变某种输入原料有效地对环境因素施加影响;而一个根据外部产品规范提供产品的组织在这方面的作用就很有限。一般说来,组织对其提供的产品的使用和处置(例如用户如何使用和处置这些产品)控制作用有限。可行时,可以考虑通过让用户了解(liǎojiě)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处置机制来施加影响。完全地或部分地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对环境的改变,无论其有益还是有害,都称之为环境影响。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之间是因果关系。第五十二页,共184页。环境因素举例(jǔlì)SO2的排放(páifànɡ)

过期药品的处理空油漆桶的处置汽车尾气的排放电能的消耗电池的废弃发电机噪声石棉废弃物的放置化学品的泄漏地下油库的爆炸含PCB的废变压器的处置含磷废水的排放废乳化剂的排放废油处理第五十三页,共184页。重大环境因素的识别流程建立程序—识别环境因素—整理环境因素—判定环境因素—确定级别识别重大环境因素—建立环境目标应考虑—环境因素的更新与重新识别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例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时,应对(yìngduì)所选择的地点进行地质勘察—识别过去遗留的环境因素如地底下有无存在环境危险源;在确定后应考虑施工过程中能够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验收通过交付后应考虑所用的原材料如装饰用的涂料以后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机器设备正常运转情况下能够产生什么环境影响;机器启动或停机时又能产生什么环境影响和机器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产生什么环境影响;天灾人祸发生时如火灾、地震等第五十四页,共184页。通过评审的方式(fāngshì)来确定当前的环境状况,以便对所有环境因素予以考虑,作为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评审应当包括以下四方面关键内容:——识别环境因素。包括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异常条件下(如启动和关闭)、发生紧急情况或事故时的环境因素;——确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他环境要求;——审查所有现行环境管理惯例和程序(包括与采购和合同活动);——评价此前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评审方法,可根据活动的性质,采用调查表、面谈、直接检查和测量,以及参考过去的审核或其他评审结果等方式。第五十五页,共184页。序号区域过程、活动、现状或产品产生的环境影响时态状态环境影响的方面评价项目控制方式过去现在将来正常异常紧急废水废气粉尘噪声固体废物资源能源火灾爆炸法律遵循M1发生频率M2影响范围M3影响程度M4关注程度M5总评分因子M重大与否引用文件(法规要求、文件规定、管理方案)01办公区保洁活动清扫场地、高出扫尘、干布擦拭等,扬尘●●●151119法规和规范说明:M1-法律遵循,M2-发生频率,M3-影响范围,M4-影响程度(chéngdù),M5-关注程度;M-总评分因子,即M=M1+M2+M3+M4+M5。当M≥15时该项定为重要环境因素。环境因素识别(shíbié)评价一览表编制/日期:审核(shěnhé)/日期:批准/日期:第五十六页,共184页。在识别和评价环境因素的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到从事活动的地点(dìdiǎn)、进行这些分析所需的时间和成本,以及可靠数据的获取。对环境因素的识别不要求作详细的生命周期评价。另外,还可以利用出自于规章或其他要求的信息。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的要求,不改变或增加组织的法律责任。第五十七页,共184页。4.3.2法律法规和其它(qítā)要求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适用于其活动、产品(chǎnpǐn)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

b.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加以考虑。第五十八页,共184页。

4.3.2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yāoqiú)

与体系(tǐxì)覆盖范围内

中环境因素相关的活动(huódòng)产品服务其他要求专业规范非法规性质的指导文件相关方的要求等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包括标准)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考虑这些适用的法律及其他要求确定如何作用于环境因素组织建立并保持程序第五十九页,共184页。“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所在国家、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制度等。“其它要求”——如产业实施规范、与官方机构的协定、非法规性指南(如国家有关部委发布的规定(guīdìng)、通知、标准、行业设计规范)及相关方的要求等。。组织还应建立获得上述法律和其他要求的渠道,包括对变动信息的跟踪。第六十页,共184页。建立并保持程序:对有关法律及其他要求的收集、适用性确认,建立获取渠道等工作进行程序化管理;收集和识别与本组织的环境因素有关的法律及其他要求确定适用的法律及其他要求;确定这些要求如何(rúhé)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建立有效的获取渠道,跟踪法律及其他要求的变化信息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加以考虑。第六十一页,共184页。对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yāoqiú)的考虑遵守法律法规的公开承诺(4.2);对法律法规要求的详细识别(4.3.2);法律法规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4.3.2,4.4.6,4.5.1);目标/指标/管理方案(4.3.3);对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全面评价(4.5.2);必要(bìyào)时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4.5.3);管理评审(4.6)。

第六十二页,共184页。文件编号WI40101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一览表版本号A/01页码1/3序号法律法规名称发布单位实施日期适用条款应用场所/活动是否遵守备注已遵守未遵守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大2004-03-14第5、9、10、22、26条公司所有经营活动√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大2001-12-29第6章公司所有经营活动√00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1989-12-26第6、13条、第4、5章公司环保管理√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2008-06-01第5、13-15、19-24条、第4、5、6章现场水污染防治√评价情况总结/合规性检查总结:通过识别评价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收集的这些法律法规是适合我们公司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公司全体员工都应严格遵守,按照要求实施。希望各部门在执行的过程中,随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及时收集更新相应的法律法规。编制日期审批日期第六十三页,共184页。4.3.3目标(mùbiāo)、指标和方案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如可行,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以及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还应考虑可选的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shíxiàn)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方案,其中应包括:

a)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第六十四页,共184页。4.3.3目标、指标(zhǐbiāo)和方案如可行,目标和指标(zhǐbiāo)应可测量与环境方针相一致污染预防(yùfáng)的承诺目标指标具体建立、保持文件化法律及其它要求

(前提条件)

重大环境因素

技术方案、财务、运行、经营要求相关方的观点考虑组织各相关部门层次第六十五页,共184页。环境(huánjìng)方案职责(zhízé)规定实现(shíxiàn)环境目标和指标修订方案的时机新的开发新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新法规目标和指标修订确定方法和时间表有关职能层次组织建立、保持一个或多个第六十六页,共184页。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应在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目标和指标要具体、尽可能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目标和指标要适时评审、修订、更新(gēngxīn),以实现持续改进;建立和评审目标和指标要依据:a.法律及其他要求;b.重要环境因素;c.组织的技术、财务、经营状况;d。相关方的观点;目标、指标应与方针一致,应包括体现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守法承诺。第六十七页,共184页。——目标、指标的建立(jiànlì)与评审确定环境管理优先领域/项目是建立目标、指标的重要基础;应考虑法律及其他要求、重要环境因素、相关方的有关要求;应符合组织的实际,满足经济、技术可行性,考虑可达性;应包括污染预防的内容;目标、指标的设定应科学,尽可能设定适当的可测量参数,或采用具有明确特征要求的定性描述,以使其具有可检验性。制订并保持方案:规定如何实现全部目标和指标;方案应具有可行性,以保证全部目标、指标的实现;方案的内容应包括:

a.与目标、指标各有关职能与层次的职责;

b.为实现目标、指标而采取的方法、措施、资源配置,以及时间安排;第六十八页,共184页。目标、指标和方案(fāngàn)的关系环境方针承诺能源和原材料的有效利用优先项评审某工艺过程耗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3倍目标节约生产工艺过程用水量指标一年内冲洗水量在现有基础上减少25%方法方案见下页冲洗水回用(安装循环水装置,A过程水循环到B过程回用)第六十九页,共184页。方案(fāngàn)目标指标 方法及过程展开 主责部门协助部门时间表节约一年1.建立循环用水装置将生产内节冲洗(chōngxǐ)水回用过程约用1)循环用水装置设计技术科/陆环保科/王2.1-4.1用水水比基建科/张前年减少2)循环用水装置施工基建科/张环保科/王4.1-8.125%按装生产车间/李

3)试运行生产车间/李基建科/张8.1-11.15

环保科/王4)监测和验收环保科/王基建科/张11.16-12.30

生产车间/李

技术科/陆第七十页,共184页。序号环境目标完成指标现状及问题点管理方案实施步骤与预计资金完成时间责任部门检查人监督人1完成ISO14001:2004版的换版工作顺利通过ISO14001:2004认证运行ISO14001:2004标准1.高层领导决策与准备20**年2月高层领导环境推进委员会环境管理者代表2.组织相应人员进行新标准的培圳2***年4月体系推进3.完成体系策划、设计、文件编制、体系试运行等换版工作2***年10月体系推进及各部门4.第三方审核2***年11月审核机构预计资金:人民币2.5万元2确保废弃物正确处理,避免环境污染废弃物处理准确率100%各部门环保意识差,废弃物处理未严格按规定执行1.各部门设专人负责本部门废弃物处理工作,并在部门内建立教育、沟通和监督机制2***年2月各部门环境推进委员会环境管理者代表2.对公司各部门人员集中进行一次有关废弃物分类处理及相关意识的教育培圳2***年3月总务3.环委会每月度对各部门废弃物处理情况进行监督每月环委会3降低电力消耗1.提高能源利用率,单位产值达到16.0元/度电;2.2004年预计用电量为4400000kwh电力消耗尚有节约空间1.在A区大机器上增设变频器,减少电力消耗2***年12月设备环境推进委员会环境管理者代表2.各部门用电尽量避开高峰和尖峰期;每月各部门3.各部门员工节电意识培训、教育2***年5月总务预计资金:人民币5万元公司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guǎnlǐ)方案第七十一页,共184页。4.4实施与运行

4.4.1资源、作用、职责(zhízé)和权限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yùnxíng)情况以供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七十二页,共184页。最高管理者提供(tígōng)资源指定(zhǐdìng)专门管理者代表人、财、物、技能(jìnéng)、技术、时间实施、保持EMS明确规定:作用、职责、权限确保按ISO14001要求建立、实施与保持EMSEMS运行情况-向最高管理者汇报-提供EMS改进依据规定文件化传达作用、职责、权限有效的EMS管理者第七十三页,共184页。各级管理者应确保为体系实施与保持提供必要的资源:人力(rénlì)、专业、技能和财务、基础设施。以文件形式规定各层次的职责、作用和权限,并予以传达;最高管理者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可不止一人,可专职或兼职),明确其作用、职责和权限,确保其:a.按“标准”要求建立、实施与保持体系;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体系运行情况,为体系改进提供依据和建议;第七十四页,共184页。4.4.2能力(nénglì)、培训和意识组织应确保所有为它或代表它从事被确定为可能(kěnéng)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该能力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或经历。组织应保存相关的记录。组织应确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并保存相关的记录。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使为它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

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他们工作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和实际或潜在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能带来的环境效益;

c)他们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符合性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d)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第七十五页,共184页。4.4.2能力(nénglì)、培训与意识

组织(zǔzhī)确定(quèdìng)培训需求工作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人员应经过培训胜任的工作能力符合方针和EMS的重要性;实际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工作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执行方针、程序和其它要求(应急准备与响应)的作用与职责;偏离程序的后果。有关的职能与层次的人员意识:建立并保持程序工作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人员应具备教育、培训或工作经验是否应包含对供方的培训?第七十六页,共184页。确保为它和代表他工作的从事被确定具有重要环境影响岗位人员都具备所需的经验(jīngyàn)、培训和能力,确保其胜任工作,并保持记录;确定不同职能、层次人员与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建立并保持程序确保为它和代表他工作的人员具有“四个意识”

a)、符合的重要性

b)、岗位的环境影响

c)、岗位的作用和职责

d),偏离的潜在后果第七十七页,共184页。4.4.3信息(xìnxī)交流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

b)与外部相关方联络(liánluò)的接收、形成文件和回应。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重要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则应规定交流的方式并予以实施。第七十八页,共184页。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xìnxī)交流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形成文件和答复应决定是否对它的重要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jìnxíng)信息交流,并将其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就应规定交流的方式并予以实施。4.4.3信息(xìnxī)交流组织建立并保持程序用于组织有关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主动的外部联络向工程施工商、供应商发出环境要求,环保监测,消防验收等.被动的接收、处理、回复相关方环境抱怨第七十九页,共184页。建立并保持程序:对与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信息的交流工作进行程序化管理;根据(gēnjù)各职能与层次的相互关系,确保有关的内部信息及时、有效、准确的交流;对于外部信息,联络的接收、成文和回应;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重要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并认真实施第八十页,共184页。信息交流的形式1、会议。2、签署发放(fāfàng)文件。

3、电话、网络、提案、通告、通讯传真.联络书。4、教育培训活动。5、报表。6、日常管理性监测等有形的管理活动和评审活动。4.4.3信息(xìnxī)交流第八十一页,共184页。1、法律、法规等对环境的要求。2、公司的质量/环境方针、目标、指针、管理方案。3、公司的质量/环境体系的监测、审核、管理评审的结果。4、废水、废气、噪声监查结果。5、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策划结果。6、日常检查的结果。7、公司的环境绩效(jìxiào)及环境改进情况、环境事故等。8、相关方的抱怨、质量投诉及要求.9、供方质量及环境审核的结果。内部信息(xìnxī)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第八十二页,共184页。当相关方对公司的环境体系提出查询或要求时相关方环境抱怨的处理客户产品有环保要求时行政部负责向工程施工商发出《入厂工程施工环保作业规范》明确环境要求行政部负责向车辆发出环保要求采购部向材料运输商发出《入厂车辆环境管理(guǎnlǐ)规范》或《来厂须知》采购部负责供方环境调查及向重点供方施加环境影响环境方针以适用的方式(如:宣传栏/单,网站等)向社会公开客户或相关方向公司素取重大环境因素信息时外部(wàibù)信息交流:第八十三页,共184页。4.4.4文件(wénjiàn)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b)对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的描述;

c)对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本标准要求(yāoqiú)的文件,包括记录;

e)组织为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第八十四页,共184页。应建立并保持结构化的体系文件,描述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zhǐbiāo)环境体系覆盖范围核心要素及相互作用的描述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组织为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包括记录。应明确获取相关文件的途径。对文件形式的要求:书面或电子媒体,或两种形式并存;根据组织实际,选择文件层次、形式和详略程度;可将环境体系文件与其他体系文件结合。第八十五页,共184页。4.4.4环境(huánjìng)管理体系文件以书面的或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方针、目标和指标;范围的描述;EMS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标准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组织决定的与重大EA相关的计划、实施与控制(kòngzhì)方面的文件与记录。第八十六页,共184页。文件包括:——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重要环境因素信息;——程序;——过程信息;——组织机构图;——内、外部标准;——现场应急计划;——记录。对于程序是否形成文件,应当从下列方面考虑:——不形成文件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环境方面的后果;——用来证实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需要;——保证活动(huódòng)一致性的需要;——形成文件的益处例如:易于交流和培训,从而加以实施;易于维护和修订,避免含混和偏离;提供证实功能;直观性等。——出于本标准的要求第八十七页,共184页。方针(fāngzhēng)、目标和指标手册程序文件规范或作业文件表格记录(jìlù)第八十八页,共184页。4.4.5文件(wénjiàn)控制应对本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4.5.4的要求进行控制。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以规定:

a)在文件发布前进行审批,以确保其充分性和适宜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pínɡshěn)和更新,并重新审批;

c)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

d)确保在使用处能得到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易于识别;

f)确保对策划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做出标识,并对其发放予以控制;

g)防止对过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如须将其保留,要做出适当的标识。第八十九页,共184页。以便:a)在文件发布前进行审批,以确保其适宜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pínɡshěn)和修订,并重新审批c)确保对文件的修改和修订状态作出标识;d)确保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发放到e)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标识明确;

f)确保对策划)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外部文件作出标识,并对其发放予以控制;

g)防止对过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如须将其保留,要作出适当的标识。建立并保持(bǎochí)程序组织(zǔzhī)4.4.5文件控制第九十页,共184页。应建立并保持程序:对所有与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有关的文件进行有效管理(批准、发放、使用、保管、更改、作废、撤回等);明确记录是一种特殊的文件。文件管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a.规定文件制定的程序和职责;b.明确文件定期评审、修订的职责和制度,保证文件的有效性、适应性,以及制定的连续性;c.明确文件修订的标识;d.确保(quèbǎo)相应岗位可得到现行有效文件,确保(quèbǎo)按正确文件操作;f.外来文件的来源及控制;g.具有法律性和(或)保留信息需要的失效文件,要标识清楚,以免误用。第九十一页,共184页。4.4.6运行(yùnxíng)控制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和策划与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以确保其通过下列方式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书面程序(chéngxù),以控制因缺乏程序(chéngxù)文件而导致偏离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情况;b)在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c)对于组织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并将适用的程序和要求通报供方及合同方。第九十二页,共184页。4.4.6运行(yùnxíng)控制程序应涵盖(hánɡài)会导致偏离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所有狀况;规定运行标准;对组织所用产品和服务中可识别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管理程序。

将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及合同方识别出重大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对上述活动制定(zhìdìng)计划,确保其在规定的程序下运行依方针、目标和指标确定建立并保持程序组织第九十三页,共184页。●废水、废气、噪声污染控制程序●废弃物管理程序●化学品管理程序●资源、能源消耗管理程序●新、改、扩建设项目环境(huánjìng)管理程序●设备管理程序●对相关方施加影响控制程序●清洁绿化管理程序■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的作业指导书。运行控制是环境管理体系实际运作过程(guòchéng),控制的对象是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第九十四页,共184页。建立并保持程序:对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予以确定并进行程序化管理,确保这些运行和活动在规定条件下进行。针对有关的运行,策划程序,确保它们在程序控制下实施;运行控制程序应重点考虑:a.对没有程序指导可能偏离方针、目标的所有运行制定(zhìdìng)指导程序,预防可能的偏离;b.对有关的运行规定运行与操作的具体要求和准则;c.对相关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可识别并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建立并保持程序和管理要求,并予以通报,使其行动符合组织的要求。第九十五页,共184页。——实现要素要求的关键工作直接控制和改善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yǒuguān)的运行,是实现4.4.6要素要求的关键;要科学、全面地识别并确定出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活动或过程;针对所确定的运行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考虑控制环境影响的措施和预期效果,由此策划相应的控制程序,规定运行程序以及具体的操作要求和标准。第九十六页,共184页。——运行控制可能涉及:研究开发中的设计采购订立承包合同原材料的搬运和储存生产(shēngchǎn)和维护实验室工作产品运输能源供应后勤服务其它有关活动第九十七页,共184页。4.4.7应急准备(zhǔnbèi)和响应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环境(huánjìng)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制定响应措施。组织应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作出响应,并预防或减少随之产生的有害环境影响。组织应定期评审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特别是当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第九十八页,共184页。确定潜在的紧急情况或事故《紧急状态一览表》规定响应措施-------应急准备

应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做出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应急响应

《应急预案》应定期评审(pínɡshěn)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试验/演习/内审等.)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对其进行修订.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试验/演习)建立并保持(bǎochí)程序组织(zǔzhī)4.4.7

应急准备与响应第九十九页,共184页。组织都有责任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一个或多个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在制定这类程序时应当考虑:a)现场危险品的类型,如存在易燃液体,贮罐、压缩气体等,以及发生溅洒或意外泄漏时的应对措施;b)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类型和规模的预测;c)处理紧急情况或事故的最适当方法;d)内、外部联络计划;e)把环境损害降到最低的措施;f)针对不同类型的紧急情况或事故的补救和响应措施g)事故后考虑制定和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需要(xūyào);必要时,特别是事故后,分析原因并对原有关规定(程序、计划/预案等)进行评审和必要修订;h)定期试验应急响应程序;i)应急响应程序实施人员的培训;j)关键人员和救援机构(如消防、泄漏清理等部门)名单,包括详细联络信息;k)疏散路线和集合地点;l)周边设施(如工厂、道路、铁路等)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m)邻近单位相互支援的可能性。第一百页,共184页。4.5检查(jiǎnchá)

4.5.1监测和测量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程序中应规定将监测环境绩效、适用的运行控制、目标(mùbiāo)和指标符合情况的信息形成文件。组织应确保所使用的监测和测量设备经过校准或验证,并予以妥善维护,且应保存相关的记录。第一百零一页,共184页。环境绩效(水、气、声)运行控制(日常)1)水、气、声、渣的排放情况.

2)电、办公(bàngōng)用纸、原材料、油料的消耗情况3)化学危险品使用及保管情况.

4)消防设施等应急准备情况,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等运行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5)培训效果等.目标和指标的符合情况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定期)监视(jiānshì)和测量。

监测设备应校准并维护,保存校准与维护记录建立(jiànlì)并保持程序组织

4.5.1监测和测量第一百零二页,共184页。建立并保持程序;明确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的关键特性,实施例行的监测与测量;监测与测量内容应主要考虑:组织的环境表现、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有关的运行控制(kòngzhì);应对监测与测量仪器/设备保持校准和维护,保存相关记录。第一百零三页,共184页。——实现要素要求的关键工作识别与确定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针对有关的运行活动,判断其中的关键特性(对有效控制可能产生的严重环境影响起关键作用的活动、控制点、控制因子,包括特征性参数),是实现本要素要求的基础;要保持例行的(规定的方法、频率、内容和标准等)监测与测量;要注意对重要环境因素控制的成效实施监测与测量,判断污染预防成果、环境绩效的提高程度,为持续改进提供(tígōng)依据;第一百零四页,共184页。四级监控机制一.4.5.1监视和测量二.4.5.2合规性评价(píngjià)三.4.5.5内部审核四.

4.6管理评审第一百零五页,共184页。4.5.2合规性评价(píngjià)4.5.2.1为了履行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以定期评价对适用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qíngkuàng)。组织应保存对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4.5.2.2组织应评价对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这可以和4.5.2.1中所要求的评价一起进行,也可以另外制定程序,分别进行评价。组织应保存对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第一百零六页,共184页。定期(dìngqī)评价适用的法律要求的遵守情况;保存定期评价的记录;定期评价适用的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可将此评价与上述的评价合并也可单独建立程序;保存定期评价的记录;

建立(jiànlì)并保持程序组织(zǔzhī)

4.5.2合规性评价第一百零七页,共184页。建立并保持程序;明确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定期实施例行的监视与测量;合规性评价可针对多项或单项法律法规要求,方法包括:a)审核;b)文件和(或)记录评审;c)对设施的检查;d)面谈;e)对项目(xiàngmù)或工作的评审;f)常规抽样分析或测试结果,验证取样或(试验);g)设施巡视和(或)直接观察。第一百零八页,共184页。可将合规性评价方案纳入其他活动,如管理体系审核、健康和安全评价或检查、质量保证检查等;充分地评价了守法的符合(fúhé)性,开展的守法评价是否已覆盖了所有已识别出的法律要求;不仅需要关注污染排放指标,还应关注那些“管理”性的、“规范”性的要求;遵守法律法规与符合GB/T24001标准不同;从事合规性评价的人员是否具备知识和能力。第一百零九页,共184页。ISO14001认证不能替代法律要求,也不能替代由执法者就法律符合性事宜做出的法律裁定。审核员不是执法检查者;通过认证表明(biǎomíng)组织的体系符合ISO14001的要求,包括证实它的守法承诺;通过认证的体系可以为持续确保其法律法规符合性提供基础和支持;环境管理体系可以作为执法者和组织之间的对话工具,并成为可信任伙伴关系的基础。第一百一十页,共184页。4.5.3不符合、纠正(jiūzhèng)措施和预防措施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程序中应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a)识别和纠正不符合,并采取措施减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b)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并采取措施以避免再度发生;c)评价采取预防措施的需求;实施所制定的适当(shìdàng)措施,以避免不符合的发生;d)记录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结果;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和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相符。组织应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更改。

第一百一十一页,共184页。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程序中应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识别和纠正不符合,并采取措施减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b)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并采取措施以避免再次发生;

c)评价采取预防措施的需求,实施所制定的适当的措施,以避免不符合的发生;d)记录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结果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和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相适应。组织应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bìyào)的更改。建立并保持(bǎochí)程序组织(zǔzhī)4.5.3不符合,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第一百一十二页,共184页。环境不符合信息的来源可含:●管理评审中的不符合●相关方的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