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附答案与解析)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附答案与解析)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附答案与解析)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附答案与解析)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附答案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附答案与解析)学校:_______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1.古代士兵为了及时发现敌人的骑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蹄踏在地上时,地面发声较轻 B.马蹄声只能沿地面传播

C.马蹄声不能沿空气传播 D.大地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2.如图所示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的是(

)A.雪融成溪 B.气结成露

C.气凝成霜 D.水滴成冰3.舞龙舞狮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舞龙舞狮过程中,往往用敲锣和击鼓来助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锣鼓声响起时远近不同的观众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B.越用力敲击锣面,锣面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人们能区分锣声和鼓声,主要是它们的音色不同

D.锣鼓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4.中国“海巡31”轮船配有强音设备,可以定向远距离发射声音强度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用于警示海盗等人,发射器外形呈喇叭状可以减少警示音的分散。下列有关强音设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高达150分贝,指的是声音的音调

B.强音设备发出的声音不能传递信息

C.发射器的外形呈喇叭状,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

D.强音设备发出的声音只能在海水中传播5.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合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划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

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振动频率就越大

C.鼓声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观众听到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6.人只要听说话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出自己熟悉的人,依据的是(

)A.说话的响度 B.说话声的音色 C.说话声的音调 D.说话的语气7.下列图示中,属于声源的是(

)A.

关闭的收音机

B.

未敲击的音叉

C.真空实验中的闹铃

D.

博物馆内的编钟8.开启啤酒瓶盖瞬间,会听到“嘭”的一声,同时瓶口有一股“白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瓶内压强比瓶外大,气体膨胀时发出响声

B.瓶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C.瓶口“白烟”是瓶内喷出的蒸气

D.瓶口“白烟”是瓶口附近水蒸气液化形成的9.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B.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了“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后一会儿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10.在观察碘升华的实验中,使用甲、乙两种加热方式,都会出现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升华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B.甲中固态碘可能先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

C.甲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 D.做碘升华实验,选用图甲装置更加合理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11.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场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旗手帽子上的军徽熠熠发光,因为军徽是光源

B.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C.解放军整齐的脚步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D.解放军整齐的脚步声,是通过大地传人现场观众耳内的12.仿生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下列仿生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雄鹰在空中展翅滑翔时,不会坠落下来——飞艇

B.壁虎能够倒挂在天花板上不掉落下来——吸盘式挂衣钩

C.骆驼用宽大的脚掌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自如——履带式坦克

D.蝙蝠靠超声波辨别方向——雷达13.在炉火上烧开水时,当水沸腾后,在壶嘴上方常可看到一些“白气”,如图所示。这些“白气”是壶中的水经过物态变化形成的,其形成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包括(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14.如图的四种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A.平面镜中的像 B.竖直杆的影子

C.放大的邮票 D.拱桥的倒影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2.0分)15.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8s被探测仪接收到,则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是______m?这种方法______(能/不能)用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原因是______。16.如图所示,甲、乙两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出声音是因为______在振动,其中音调高的是______,用木棍敲打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高的是______。17.小强酷爱音乐,在音乐课上他自弹自唱不断按压使琴弦______而发声,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是改变吉他声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他“美妙”的歌声和吉他声是通过______传到同学们的耳朵中;自习课上他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此时他“动听”的歌声属于______(选填“乐音”或“噪声”)。18.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降低______污染。19.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于2021年10月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一群“热心”的亚洲象也赶往“赴会”。在工作人员观察和陪护象群时发现,大象之间可以通过频率小于20Hz的______声波相互交流,这是利用声波传递______,这种频率的声音我们人耳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20.位于闹市,嘈杂的马路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这些声音被称为噪声,噪声是由于物体______产生的,在路旁种树可以减弱噪声,这实际上是减小了声音到达人耳的______。21.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如图)。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______;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随着水面升高,小明在A处又看到了“硬币”。其实他看到水中的“硬币”是变______(选填“深”或“浅”)的虚像。22.甲、乙两车同时同地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若甲车比乙车运动慢,则甲车对应的s−t图线是图中的______(选填“a”或“b”),经过3秒两车相距______米。刹车时,两车轮胎表面温度升高,这是通过______的方式改变了轮胎的内能。

23.课堂上,老师演示如图所示实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同一个瓶子,发出声音的响度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由于瓶内水的高度不同,敲打不同的瓶子,可以发出不同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的声音来,这些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24.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______产生的。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的力度,这是为了研究声音的______与______的关系。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当刻度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很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此时刻度尺产生的声音与______(选填“声呐”或“海啸”)产生的声音都属于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25.人工降雨也称为人工增雨。它的方式之一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干冰______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______成小冰粒,这些冰粒在下落过程中_____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6.如图所示,是我国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正在演奏钢琴,钢琴上方放置的麦克风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听众闭眼聆听也能辨认出这是钢琴演奏而非其他乐器,这是由于不同乐器有着不同的______(以上均填声音的特性)。住在音乐厅附近的小明在写作业时,紧闭窗户以减小传进来的音乐声,这是在______减弱噪声。27.科学家研发的“激光橡皮”,用激光照射纸张上的字,黑色碳粉直接______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而用“相变材料”制成的“自动调温”衣服,当天气______(选填“炎热”或“寒冷”)时,相变材料会熔化,______热量,衣服穿在身上也就不感觉热了。28.非物质文化遗产--画“糖人”,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其作画过程是:艺人先将红(白)糖放在热锅里,由于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而熔化。然后用小勺子将糖汁淋在玻璃上或刻画有戏曲人物、小动物等的造型模板上,待糖汁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29.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0.0分)30.有四支温度计,测量范围分别是:

A.−10~110℃

B.35~42℃

C.−20~50℃

D.0~50℃

(1)若要测量沸水的温度应选温度计______。

(2)某同学准备用温度计来测量某液体的温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选择适当的温度计,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

B.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C.让玻璃泡跟液体充分接触;

D.取出温度计;

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F.整理器材。

请在横线上将这些实验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______。31.三个实验小组同时分别探究“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与“水的沸腾”,记录数据如表:时间/min01234567…甲的温度/℃97.097.598.098.098.098.098.098.0…乙的温度/℃35.040.045.049.554.058.362.566.6丙的温度/℃46.047.048.048.048.048.048.849.8…(1)在三个探究实验中,除秒表、酒精灯和铁架台外,都用到了的实验器材还有______。

(2)根据记录表,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甲是蜡,乙是海波,丙是水

B、甲是海波,乙是蜡,丙是水

C、甲是水,乙是蜡,丙是海波

D、甲是水,乙是海波,丙是蜡

(3)在上表所示2min~5min时间内,甲______热量,丙处于______状态。

(4)下面四幅图片是某种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其中与丙对应的是______。

32.喜爱动手的小凡学习了声的知识后,利用家中不同的梳子做了两个小实验.

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

实验2:如图乙、丙所示,用薄塑料片在两把不同的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一次.

(1)这两次实验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所要探究的问题是一致的,你认为小凡要用不同的形式探究一个什么问题?

(2)你认为小凡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33.在探究声现象的实验中:

(1)甲图装置能探究声音是由物体______而产生的;

(2)乙图装置,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乒乓球会跳动,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若在月球上敲击右边的音叉,则左边乒乓球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跳起,原因是______。34.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______(选填“A”或“B”):

(2)在实验的过程中,为了让水尽快沸腾,除了给烧杯盖上纸盖,请另外也说两种合理的方法①______

②______。

(3)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4)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后停止读数;时间/min012345678温度/℃9094979999999999①在第7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______℃;

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______图(选填“C”或“D”);

③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以观察到:加热初、水升温______,快要沸腾时、水升温______(均选填“慢”或“快”);沸腾时,如果把纸盖移开,水的沸点会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5)为了要证明水沸腾时要吸热,你的实验操作是______

(6)由图戊可知,两组同学的图象存在差异,请说出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35.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同学们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接触面积的大小;④物体运动的快慢.为此,小明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进行验证.

(1)实验中需用弹簧测力计______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根据______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猜想①时,利用下图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

(3)对比实验甲和丙,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填猜想因素的序号).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小明利用图甲实验装置验证猜想③,须再把木块______放,并按正确的方法拉动木块,发现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______(“有关”或“无关”).

(5)为了验证猜想④是否正确,小华同学用图甲装置进行了二次实验,实验记录如表:实验次数木块运动速度(m/s)测力计示数(N)10.050.620.100.630.150.6由实验记录可知,猜想④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6)在实验探究中,小华同学应用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______.

A.类比法

B.控制变量法

C.推理法

D.等效替代法.

答案和解析1.【答案】D

【解析】解: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地面振动发出声音,由于马跑的很快,振幅较大,声音的响度也很大,故A错;

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气体中传播,所以马蹄声可以通过地面和空气传播,故B、C错;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所以士兵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是因为马蹄声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是一道基础题。2.【答案】A

【解析】解:A、雪融化成溪是固态的雪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

B、气结成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B不冰符合题意;

C、气凝成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水滴成冰是液态的水遇冷后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固过程,凝固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3.【答案】C

【解析】解:A、锣鼓声响起时远近不同的观众都能听到,说明观众距离锣鼓声不是太远,声音传到观众耳朵的时间较短,观众感觉不出来,不能说明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故A错误;

B、越用力敲击锣面,锣面振动幅度会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

C、人们能区分锣声和鼓声,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锣鼓声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3)不同的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一样的,根据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声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有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特性、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等知识点,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基础。4.【答案】C

【解析】解:A、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高达150dB,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故A错误;

B、强音设备发出的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B错误;

C、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故C正确;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故D错误。

故选:C。

(1)分贝用来表示声音的响度;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3)喇叭状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

本题考查了声现象在高科技设备上的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和科技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5.【答案】B

【解析】解:

A、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运动员敲鼓的力量越大,鼓面振动的振幅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鼓声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C正确;

D、观众听到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D正确。

故选:B。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音调、响度的区分,是声学中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简单。6.【答案】B

【解析】解:不同人说话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所以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的人是谁.

故选B.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根据音色的定义来分析题目要求.

本题考查学生对音色定义的了解,并掌握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7.【答案】C

【解析】解: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A、关闭的收音机,没有发出声音,不是声源,不符合题意;

B、未敲击的音叉,没有发出声音,不是声源,不符合题意;

C、真空铃实验中的闹铃,正在发出声音,是声源,我们听不到是因为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符合题意;

D、博物馆内的编钟,没有发出声音,不是声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能够发声的物体不是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才是声源,分析题干中涉及的物体,是正在发声的就是声源。

要抓住声源的定义进行判断--正在发声的物体,而不是能够发声的物体。8.【答案】C

【解析】解:开启啤酒瓶盖瞬间,开啤酒瓶盖时,瓶内压强比瓶外大,气体膨胀时发出响声;瓶内气体对外做功,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瓶口附近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飘散在空中,即我们看到的“白气”。而单纯的气体是看不见的。故ABD正确、C错。

故选:C。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例如气体膨胀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本题考查了内能改变的方法(做功)和白烟的成因(液化),属于基础题目。9.【答案】D

【解析】解:A、通常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故A错误;

B、舞台上的云雾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了“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后一会儿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二: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2)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物态变化条件、特点、种类的掌握和应用,是热现象考查的重点,要熟练掌握基本规律。10.【答案】D

【解析】【分析】

升华现象是物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熔化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汽化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要想弄清楚碘在受热时直接变成气态,就一定不要让碘发生熔化现象,也就是说不要让碘达到熔点即可。

【解答】

A、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所以碘升华就是指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故A错误;

B、甲实验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故B错误;

CD、乙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甲实验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因此更合理反映碘升华的是甲实验,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11.【答案】ACD

【解析】解:

A、军徽自身不能发光,是反射了太阳光,因此军徽不是光源,故A错误;

B、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的,故B正确;

C、军人整齐的脚步声,是地面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解放军整齐的脚步声,是通过空气传人现场观众耳朵的,故D错误.

故选ACD.

①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②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后面士兵反射的光线都被前面的士兵挡住了,故看到的队伍整齐划一;

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空气能传播声音.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光学和声学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此类型题也是中招的热点.12.【答案】BCD

【解析】解:A、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可知,雄鹰在空中展翅滑翔时不会坠落下来的原因是由于雄鹰的翅膀上下气流速度大小不同,流速越大,气体压强越小。上下两个压强形成一个压强差,产生托力,而飞艇里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使气球受到的浮力大于气球的重力,因而能升空,是利用浮力工作,故A错误。

B、壁虎的足类似“吸盘“,排出里面的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紧紧地压在物体表面上而不会掉下来,吸盘式挂衣钩就是根据此原理工作的,故B正确;

C、骆驼用宽大的脚掌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自如,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履带式坦克也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C正确;

D、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或电磁波回声定位工作的,故D正确。

故选:BCD。

(1)雄鹰在空中展翅滑翔时利用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艇是利用浮力工作的;

(2)“吸盘”是利用大气压强作用于物体表面;

(3)骆驼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履带坦克也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4)声呐仿照蝙蝠发射声波接收声波工作的。

此题综合性很强,既考查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大气压的应用等知识,物理是有趣的,这有趣就体现在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和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是有关的,多观察,多思考,才能学好物理。13.【答案】BC

【解析】解:壶内的水沸腾,是水的汽化现象,壶嘴喷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

故AD错误,BC正确。

故选:BC。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14.【答案】ACD

【解析】解:A、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错误;

B、竖直杆的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被挡住形成的阴影,故B正确;

C、放大的邮票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C错误;

D、拱桥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ACD。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凸透镜成像等。

本题考查光的传播,能区别生活中常见光现象,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特点。15.【答案】600

不能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解:(1)发出信号遇到海底障碍物0.8s后接收到返回的信号,

声波从船所在的位置到障碍物的时间为:t=12×0.8s=0.4s;

由v=st可得,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s=vt=1500m/s×0.4s=600m;

(2)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因为地球和月球之间是真空,而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600;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由“发出信号遇到海底障碍物0.8s后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障碍物用的时间为t=12×0.8s=0.4s,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s=vt即可求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本题考查利用回声测距,时间是声波往返一共用的时间,这是易错点;同时注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6.【答案】空气

【解析】解:当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会发出声音,空气柱越短,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甲音调高。

若用木棍敲打瓶口,声音是由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出的,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水越少,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因为乙瓶的水少,因此音调高。

故答案为:空气;甲;乙。

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瓶中的空气;

(2)敲击瓶子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瓶子(包括瓶内的水)。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关系,要结合题意分析解答。重点是弄清发声体。17.【答案】振动

音调

空气

噪声

【解析】解:小强在音乐课上自弹自唱不断按压使琴弦振动而发声,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是改变吉他声的音调,他“美妙”的歌声和吉他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同学们的耳朵中;自习课上他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此时他“动听”的歌声属于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空气;噪声。

物体振动发声;音调的影响因素是频率;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造成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属基础题目。18.【答案】噪声

【解析】解:城区汽车禁鸣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因此它们的共同点是降低噪声污染。

故答案为:噪声。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19.【答案】次

信息

不能

【解析】解:大象之间可以通过频率小于20Hz的次声波相互交流,这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这种频率的声音超出了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我们人耳不能听到。

故答案为:次;信息;不能。

频率小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声能传递信息;人耳听觉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此题考查了次声波、声能传递信息、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属基础题目。20.【答案】无规则振动

响度

【解析】解:(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由于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2)在路旁种树可以减弱噪声,从声音的特性来说,这是减小声音到达人耳处的响度。

故答案为:无规则振动;响度。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由于发声体的杂乱无章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引起的。

(2)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本题考查噪声以及防治噪声的方法,难度不大。21.【答案】沿直线传播

【解析】解:小明看不到硬币,是由于碗的边缘部分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进入不到眼睛,所以眼睛看不到硬币,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随着水面升高,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浅的虚像。

故答案为:沿直线传播;浅。

(1)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

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属于常见题。22.【答案】b

30

做功

【解析】解:

(1)甲、乙两车同时同地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比乙车运动慢,即运动时间相同时,甲车通过的路程短,所以甲车对应的s−t图线是图中的b;

经过3秒两车距离为:60m−30m=30m;

(2)刹车时,车轮在地面上摩擦,轮胎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轮胎的内能。

故答案为:b;30;做功。

(1)甲、乙两小车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越大,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由图读出经过3秒甲乙车运动的距离之差;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过程是能量的转移过程,而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本题考查了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应用,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23.【答案】不同

音调

振动

【解析】解: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同一个瓶子,则瓶子振动的幅度不同,即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

由于瓶内水的高度不同,敲打不同的瓶子,则瓶子振动的频率不同,即音调不同;这些声音是由瓶子的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不同;音调;振动。

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响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以及声音与响度的关系分析解答。24.【答案】振动

响度

振幅

海啸

次声波

【解析】解:

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的力度,力度不同,振动的幅度不同,响度不同,这是为了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当刻度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尺子的振动较慢,发出的是次声波,海啸产生的声音属于次声波,人听不到次声波。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振幅;海啸;次声波。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

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③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25.【答案】升华

凝华

熔化

【解析】解:

人工降雨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干冰迅速升华为气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冰粒在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水滴下落而形成雨。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物体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本题考查了人工降雨的原理,人工降雨就是利用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工作的。26.【答案】响度

音色

传播过程中

【解析】解:(1)麦克风可以使声音变得更大、更响亮,所以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不同乐器有着不同的音色,故用音色来区别各种乐器。

(2)住在音乐厅附近的小明在写作业时,紧闭窗户以减小传进来的声音,这是在传播过程当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传播过程中。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每个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2)减弱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及其特征、减弱噪声的途径,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中考的热点。27.【答案】升华

炎热

吸收

【解析】解:(1)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也就是发生了升华现象;

(2)当天气炎热时,相变材料会熔化,熔化吸热。

故答案为:升华;炎热;吸收。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吸热的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物态变化为:凝固、液化、凝华。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及吸放热,判断物态变化首先要弄清变化前后的状态,再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变化名称。28.【答案】吸收

凝固

【解析】解:艺人先将红(白)糖放在热锅里熔化,熔化吸收热量。

将糖汁淋在玻璃上或刻画有戏曲人物、小动物等的造型模板上,“糖人”就制成了,此过程中糖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

故答案为:吸收;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

(2)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

本题通过制作糖人考查了熔化和凝固,是比较简单的习题,体现了生活处处皆物理。29.【答案】保持不变

【解析】解:液体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保持不变。

液体沸腾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本题考查了液体沸腾的特点,属于基础题。30.【答案】A

BACEDF

【解析】解:

(1)沸水的温度约为100℃,因此要选取量程为−10~110℃的A温度计,故选A;

(2)实验步骤:

B.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A.选择适当的温度计,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

C.让玻璃泡跟液体充分接触;

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D.取出温度计;

F.整理器材。

因此,实验顺序是:BACEDF。

故答案为:(1)A;(2)BACEDF。

(1)沸水的温度为100℃,镇江的气温最低在−10℃左右,最高气温在35℃左右。能够根据测量的要求选用不同的温度计;

(2)温度计使用前需要估计被测温度,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然后进行测量,最后记录数据,据此排列顺序。

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能够根据测量的具体要求选取合适的温度计,首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以及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还考查根据具体实验过程,要学会如何才能进行准确测量。31.【答案】温度计

C

吸收

固液共存

A

【解析】解:

(1)这三个实验都需要测量温度,都要用到温度计;

(2)由表格中数据知,甲开始吸热升温,当温度达到98℃后,因为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达到了沸点,但还在继续吸热,所以甲是水;

乙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乙是非晶体,所以乙是蜡;丙开始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48℃时,温度保持不变,一段时间后温度又升高,所以丙是晶体即为海波;

(3)由表格中数据知,在2min~5min中内,水的温度达到98℃后开始沸腾,此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还在继续吸热;

丙是海波,海波在2min−5min时温度不变,是晶体,处于熔化过程,其状态是固液共存状态;

(4)丙是海波,海波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完全熔化完后吸热继续升温,据此可知A图正确。

故答案为:(1)温度计;(2)C;(3)吸收;固液共存;(4)A。

(1)实验中需要探究物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所以需要用到温度计;

(2)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完全熔化完后吸热继续升温;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根据温度的变化特点即可判断甲、乙、丙分别是什么物质;

(3)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晶体熔化前是固态,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是液态;

(4)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完全熔化完后吸热继续升温。

液体的沸腾过程和晶体的熔化过程温度变化特点类似: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断上升。32.【答案】解:(1)实验1: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一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因为第一次的频率高;

实验2:用薄塑料片在乙、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因为丙梳子齿密,频率大,所以,丙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探究的共同问题: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结论:音调的高低和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频率越大,产生的音调越高。

答:(1)探究的共同问题是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结论:音调的高低和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频率越大,产生的音调越高。

【解析】(1)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本题通过实验的方式考查了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属于基本内容。33.【答案】振动

空气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解:

(1)甲图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乒乓球弹起的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验还可以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2)乙图装置,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乒乓球会跳动,所以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若把此实验拿到月球上做,图中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发生振动,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起,因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右边音叉发出的声音无法传到左边音叉使左边音叉振动。

故答案为:(1)振动;(2)空气;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真空不能传声;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由于声音经过空气传递到耳朵里的。这种方法就是转化法,“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34.【答案】B

适当减少水量

适当提高水的初温

68

99

C

降低

撤掉酒精灯

水的质量不同

【解析】解:(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B的高度;

(2)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要缩短加热时间,可以给烧杯加盖,减少热量的损失;或适当减少水量;或适当提高水的初温。由于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用外焰加热,也可以缩短加热时间。

(3)温度计的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由图乙可知,水的温度是68℃。

(4)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腾,继续吸热;故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后停止读数;撤去酒精灯,水很快停止了沸腾,这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①水在第5min开始沸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