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货币本位理论研究_第1页
中国近代货币本位理论研究_第2页
中国近代货币本位理论研究_第3页
中国近代货币本位理论研究_第4页
中国近代货币本位理论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货币本位理论研究

1890年至1935年,国际货币经历了从稳定到崩溃以及信用金融体系建立的时期。中国则走过了货币发展的异常复杂时期,从清中后期主要流通银两、铜钱和纸币(含私票),到晚清民初流通银两、银元、铜钱、铜元、纸币(含私票)等货币,以及废两改元确立银本位,再到发行金汇兑本位下的信用货币(管理通货)——法币。1在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货币体系以及相关的货币史和金融史的著作已经很多。2但依据金融学学理,仍有深化的必要。本文研究的近代货币特指自1890年中国机制银元产生至1935年法币改革期间的中国货币,力图将历史学、经济学(金融学)、钱币学三者结合起来,对中国近代货币体系进行分析,总结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一些规律。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中国的货币本位货币本位(standard)是一国货币制度所规定的货币的基本单位与价值标准。金本位是以一定量的黄金来表示和计算货币单位价值的货币制度;银本位是以一定量的白银来表示和计算货币单位价值的货币制度。此外还有因经济发展状况及金银供给等问题引发的两本位制,即金银平行本位制和金银复本位制。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平行本位下的金币和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而复本位制下的金币与银币之间的交换比率是以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3“金融与贸易密切相关。”4“任何时代金融交易都是贸易交易的自然延伸。”5金融的发展加速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进程。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崩溃、金本位制衍生的如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流行及向管理通货(纸币)发展几个较大的变动阶段。6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各参战国禁运黄金、纸币停兑黄金,导致国际金本位制实质上被废止。战后,随着1925年英国恢复金本位,7各国也相继恢复金本位,但实际上黄金的地位被大大削弱。除美国继续维持金本位制、法国和英国推行金块本位制外,其他国家则大多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即使实行金本位制的美国,为了减轻压力,极力主张以国际金银复本位制来替代金本位制。8金汇兑本位制经过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也岌岌可危。1931年9月,英国第二次放弃金本位。9为维持国际贸易,英、美、法均组织各自的货币集团。同时,世界币制也发生变化。随着中央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信用货币(管理纸币本位、管理通货)制度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建立。101840年后,中国被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然而,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本位并没有与国际接轨。近代中国的货币,种类极为复杂,在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有:银两、银元(自铸和外国银元两大种类)、制钱、铜元、银行券、私票等等。11时人多认为近代中国货币“芜杂紊乱”,12是“最复杂的一种”,13外国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货币“缺乏体系”,14甚至有中国经济学家认为“吾国历来,仅有货币,而无币制”。15具体到光绪朝中期以前的货币本位,学术界流行的说法有两种:银钱平行本位、16银铜复本位,17其学理来源均为上述西方金银平行或复本位制,实际均不确切。因为清代流通的银锭和铜钱都近似本位货币,但是银两是可以自由铸造的,18而制钱却被清政府严格控制和管理,严禁民间私铸,私铸首犯及匠人均治以处斩等重罪。这与金银平行本位制中金银均可自由铸造为币的原则大相径庭。此外制钱是由贱金属——铜及铅、锌铸造而成,这与西方货币本位制度中两种货币金属均由贵金属构成,有着明显区别。无论是对货币单位,还是主辅币制度,货币本位都有严格规定。但是,中国的称量货币——银两的基本单位“两”及成色在国内却千差万别。19此外,尽管清政府在清初就规定了银一两等于制钱一千文的比价,政府也极力维持,但实际上银钱比价随行就市、时有变化,银两与制钱并非主辅币关系,这与复本位制中两种货币金属的法定比价是不一致的。因而此时的货币与严格意义上的任何本位制度均有较大距离。那么,自光绪朝机制银元出现后,中国是否开始进入银本位时代呢?光绪十六年(1890),广东钱局银厂开始铸造银元,随后各省纷纷仿效,使中国的货币流通领域出现新的等价物——银元,掀开中国近代货币史新的一页。1905年10月,清政府财政处拟定《铸造银币分两成色章程》十条,20确定了本位货币为库平一两;1910年又订立《厘定国币则例》,21规定了银币的重量及其辅币;1914年2月北京政府颁布《国币条例》15条,22对银币的面额、重量、成色、辅币等均作了相应的规定,有学者由此认为此时中国已为银本位。不过,这些条例仅是具文,当时流通领域中的银质货币——无论银两、银元还是银角,均按重量成色天天有行市,彼此之间并非主辅币关系,23从而谈不上银本位。对于晚清民初的货币制度,学者多因纷乱的货币现实而将之归为多元本位。24当时的中国处于世界发达国家均为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国际环境之中。那么,中国近代究竟具有一种怎样的货币体系呢?实际上,中国近代币制是十分独特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货币银行学学理上的本位涵义可以对应,其构成实质是十分独特的“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明代,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以铜钱为币的传统改变,铜钱和白银(银锭和银元)均开始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25清初沿袭明制,钱粮收银。顺治十四年(1657),“直省征纳钱粮多系收银。见今钱多壅滞,应上下流通,请令银钱兼收,以银七钱三为准,银则尽数起解,其钱充存留之用,永为定例”,26从而强化了白银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而在市场流通中,早在乾隆年间,市场用银已占据相当主导地位,当时朝廷下令“各督抚转饬地方官出示剀切晓谕,使商民皆知以银为重,不得专使钱文”,27商民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即使边远的西北地区也是如此。28之所以宜称之为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是因为近代市场上各自流通复杂多样的货币(纸币是硬币的货币符号)均以白银为核心兑换,并在市场上与之发生密切的关系。近代中国金融中心上海的货币市场,在1915年8月前为龙洋(龙洋折合银两数)行市,此后改为鹰洋行市。29自1919年6月到废两改元前,上海货币市场每天挂出各种货币行市以及相应银两借贷利率,分别为:每日银元一元合规元的“洋厘”;约期买卖的银元市价即“期洋”;银辅币十角合规元的“小洋”;规元一百两合铜元的“铜元”;银元一元合铜元的“兑换”;小洋一角合铜元的“角子”;小洋一角需贴水合大洋一角的“贴水”。这些每日公布的货币行市均是以银两、银元、银角标价的。此外相当于当时借贷市场基准利率的“银拆”(即规元一千两之日利)也是以白银标价的。30其他各地亦有相应的类似组织以银两和银元为标准,每日公布当地的货币行市。31可见,白银居于货币市场的核心地位。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与银本位的最大不同在于:银本位制要求的是单一银本位币及相应的辅币制度,而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没有单一的本位币,银元和银两均发挥着类似本位币的作用;同时没有辅币制度,银角、制钱、铜元实质上都不是银元或银两的辅币,均可独立在市场流通。整体来看,法币改革前,近代中国的各种货币都与白银关系密切,均可通过比价折合为银元、银两,但折合比价是动态的,这与西方国家货币本位中非常重要的比价严格固定的主辅币制度毫无共同之处。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是中国货币向银本位发展的阶段,发展过程是日益向银收缩。最初表现就是晚清民国后造币厂大量铸造的银元,一方面取替铜钱等传统货币,另一方面侵消市场上的银两地位,并导致虚银两制度形成。虚银两制度以一些区域性的大中城市为核心,并影响广大区域,如上海九八规元、天津行化、武汉洋例、绥远拨谱、营口炉银、安东镇平银、汕头七兑等。铜元随着银元流通及自身的滥铸,价值日低,使用范围缩小,实质是向辅币地位转化。1933年,中国政府废两改元,标志着中国进入银本位时代。32二、外国势力对中国货币制度的影响(一)产银地与银行利益中国近代货币体系的核心是白银,其货币表现形式是银锭或银元。1493年美洲新大陆被发现后,世界产银量最多的地区为北美中部、南部。17世纪秘鲁、巴西发现新银矿,18世纪墨西哥几占该世纪银产量之半。但是,以白银为币的中国银产量“殊无几也”。33明代以来,由于对外贸易发展,国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34至近代,中国产银量仍非常有限,35北洋政府时期最高年产量不足5万两。361925年调查发现中国的产银地仅有五省,总额为35569两,其地域分布如表1。因中国产银量有限,白银的输入自然十分重要。据杨格统计,1888—1931年中国共输入白银达103700万盎司。37白银由外部供给这一特点对近代中国经济影响巨大,晚清的白银外流和国民政府时期的白银风潮均可归结于此。由于白银的外部供给,中国货币市场上极易创造出新的货币(如私票),日益激化复杂货币体系内的竞争,还导致中国很长时期内都是商品和白银双入超的国家。38晚清中国国门被打开后,逐渐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国民政府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对白银的需求日增。1890—1928年中国净入超白银627177427海关两。391918年中国成为白银纯进口国,这一年净进口白银达23.5百万关两。1925—1927年的白银进口分别为63百万关两、53百万关两、65百万关两。401928、1929两年更为突出,分别净进口白银106.4百万关两、105.8百万关两。与此同时,黄金净出口近2百万关两。41货币量的多寡对经济是否发展影响十分巨大。因中国经济体内的货币量决定于白银的进出口,而白银的流动掌握在外人之手,导致了外国势力对中国经济的强力控制。(二)从上海运行到英国白银的输出入与近代中国的货币数量、价值、汇率及内外贸易均有着直接关系。中国大条银市场被国外白银市场控制的最显著标志就是上海的对外汇价以伦敦大条银价格为标准。42中国白银输入早期,由于外商对华贸易逆差,需要向上海输入现银抵补。随着中国在当时世界经济体系中位置的确定,即沦为原料的产地及国外商品的市场,中外贸易日益扩大,国外实行金本位使白银在国外成为普通商品,再加上中国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日益向银收缩,中国对白银的需要量日益增大。近代中国形成了对外贸易常年逆差而白银仍大量进口的奇异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居于世界金融中心的伦敦是唯一的白银市场。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的银价由伦敦银市确定,银价的涨跌操于伦敦银市。43伦敦市场有上海银条行市远期、近期两种价格,而纽约行市则仅有一种价格,一盎司白银的价格以便士或美金标明,每日9∶30均由汇丰银行与外汇行市一起挂牌公布。44中国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银输入国,一战前主要从伦敦白银市场通过外商银行购入白银。“伦敦银价的议定,常要探询汇丰、麦加利在上海交易的多寡;而伦敦现银的市价,则由上海汇丰银行隔日挂牌公布,决定当日上海对英汇价。”上海银市“大条银的交易,没有固定的市场,主要在银行、特别是在外国银行中进行,并且常常同外汇、标金互相套做”。4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美国经济地位上升、实力提高,特别是其对世界产银量控制的加强,46时人言:“银贵银贱,其价格定之于伦敦,定之于纽约。”47纽约银市地位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世界最大银市之一。上海大条银转而多从美国输入,数量超过了英国。如1931年,上海来自美国纽约的大条银达661000条,是来自伦敦112000条的5倍。48仅纽约一地就有50余家银行接受中国各银行代理白银的交易。49外国白银是支撑中国金融中心上海资金链的重要砝码。《申报》时常报道大条银由伦敦或纽约运至上海,在上海银炉熔铸成上海通用的银锭(二七宝银)的消息。50据统计,1919—1931年,上海进口的大条银有325000条熔铸为银锭,占进口总数的39%。51其余的大条银则转运至国内其他重要商埠,如天津、南京、杭州等地,铸造宝银或银元。由于大条银与英汇、印汇存在投机市场,故也有少量大条银再由上海重新出口,运至印度孟买或重返英国伦敦套利。521919—1931年,中国共计输出大条银41000条,占同期进口总数的5%。53(三)外商银行在上海的存金管理在近代中国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下,银行得银者得天下,银行的实力源于其对白银的控制力。汇丰银行就是如此。“建立以白银为基础的银行,是在中国实行资本迅速和大量积累的有效途径。”54晚清时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账户由汇丰银行掌管,款项存入该行。早在金本位时代,在中国的汇丰银行就控制了大量白银,向中国各省地方当局提供高额短期贷款,其利率要比付给各存户如财政金库的四厘利息高出许多。55为了更强有力地控制白银,汇丰银行在世界各地广设分支机构,业务上注重金银的兑换,强调与相关金银业务相关的新金融工具的开发。汇丰银行买入和卖出的外汇总值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量的60%—70%。56与此同时,近代中国连绵不断的战乱却对汇丰银行的存款持续增长十分有利。为了躲避战乱,使自己的财富更加保险,中国的有钱人将白银运到上海、香港,在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英国银行开立账户。57而汇丰又通过对资金的掌握控制了中国钱庄。“汇丰银行在中国建立买办制度。香港的董事会企图控制信贷,依靠买办提供的拆款作为担保将其控制力延伸至钱庄。”58真实白银的持有量更能说明外商银行在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1921年时,外商银行控制中国约70%的白银储备。59而1921—1934年的情况,从上海中外银行存银底数的比较中可窥见一斑。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大危机前的1925年,仅从单纯的白银持有量考察,在华外商银行在白银存底上占有优势。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尽管华商银行白银存底已占优势(1933年因白银巨量外流例外),但考虑到外商银行对白银进口及对伦敦、纽约白银市场的掌握,以及此后由于白银贬值引发中国白银数量的绝对猛增,在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法币改革前在华外商银行通过掌握白银而控制中国的货币是毋庸置疑的。60(四)从“关平”到“关立”的演变—外商银行操控银两制度外商银行除了控制中国的白银外,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与白银有关的中国金融制度。近代银两制度的确立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自明代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以来,流通领域或如东南沿海直接使用外国银元,或如内地将银元熔化成银锭使用。但直到清代中叶,百姓还是得简单分辨银两成色,除官方平砝外,使用当地平砝。政府只规定了税收中常用几种平砝,如户部库平、漕粮的漕平。近代以来,随着沿海沿江口岸的开放,英国商人和银行参与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几种银两制度的制定。61上海开辟租界后,外国银行和外国商行交易最初使用的是西班牙银元,后因西班牙银元停铸,乃由外商银行与商界公议,于咸丰六年(1856)起以上海豆麦行通用的“规元”为记账单位,所有商品交易往来收付都按银元折成“规元”入账。62其后规元制度辐射到长江中下游和江南一带,成为近代银两制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没有外商的支持,上海九八规元很难取得日后其在中国东南地区货币核心的地位。洋例银是近代汉口对内对外通行的一种虚银两,在长江中游影响较大。汉口开埠后,外商要求按上海规元之例,将当地估平宝银980两当做洋例1000两,以此为标准形成了新的洋例银制度,此后汉口商家相沿成习,以前各种平色的银两制度逐渐湮灭,洋例银成为主体。63关平银制度更是如此。64五口通商前,外商缴纳关税均为“本洋”(西班牙银元),行商收取后再改铸成纹银(关饷锭),上缴国库。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法、美签定的《五口通商章程》、《新税则》、《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规定海关使用银币收取关税:“交纳均准用洋钱输征”,65废止行商与公行制度,建立海关监督特许的海关银号。1843年7月13日经在广州分析测验,中英双方确认海关使用的银两在“平”上使用粤海关的“平”,成色采用纹银。粤海关的“平”即关平。这就是不平等条约束缚的新关税制度下产生的中国海关使用的银两——海关两。新开五口缴纳关税统一实行这种新的银两单位。以外国银币交纳关税,必须折算成这种银两单位。此后《天津条约》再次确认了这一原则。66再如民国年间仍在使用的青岛胶平银亦是如此。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青岛外国工厂产品仍以胶平银计价,中国人购买洋货仍需用胶平银,外商银行则可通过吸收洋商手中的胶平银,掌握其行市,进而操纵之。67三、中国币制的困境货币制度的确立有赖于币制的统一和规范,而币制统一和规范的前提是必须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晚清以来,中国币制极度混乱,中央政府难以对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实施有效管制,多次统一币制的努力均告失败。中国近代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正是中国近代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孕育的怪胎,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并给经济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一)银价走势:“尽义”由于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的核心——白银由外国控制,故而世界银价的变动会引发近代中国的经济危机,68从晚清时期的银贵钱贱,到20世纪30年代的金贵银贱及白银风潮,中国经济危机的发生均有世界银价变动的重要因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经济体会受到货币数量的压力,导致物价上涨或下跌,并由此引起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种种规律性变化。由于白银的进出掌握在外人手中,这种变化只能简单地传导世界银价变动,中国经济的管理者不能进行人为的调节和控制,从而对中国经济产生灾难性后果。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银价上涨和下跌引发的经济危机即可证明。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金贵银贱”风潮。世界黄金购买力日见升腾,金本位国家物价日见跌落,经济恐慌发生。69当时国际上除中国、印度还以银为币外,白银在其他国家已是普通商品。1929年12月底金价突涨,到1930年6月金价达到最高,与1920年白银价格相差近五倍半左右。70风潮牵动全国。这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在中国的反映。银价下跌一方面使货币贬值,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出口商品有利,从而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开工;并吸引了国外白银持有者涌入中国,使中国金融活泼,刺激了经济无序发展。71另一方面银价下跌却使中国人的财富无形缩水,实际购买力下降,关税、汇率、外债、商业均受损失,“吾国货币,于国际之购买力,已减少其三分之一。”72银价下跌对中国财政更是致命打击。“今银价如斯低落,则向以关盐两项作担保之外债,亦将入不敷出。”73为了避免从清代以来诸如“镑亏”等金银比价的变化对中国财政产生影响,1930年2月国民政府在关税收纳中实施海关金单位,从而在此领域尽量抵消这一影响。中国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是银本位,其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向银本位凝聚的过程。1929—193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国际金本位体系崩溃。从1931年9月到1932年12月,英国、日本、加拿大等17国先后放弃金本位。741933年,中国政府废两改元,标志着中国进入银本位时代。1933年3月美国放弃金本位,次年6月后推行白银政策,在世界范围内拉高银价,世界银价腾涨,75银本位下的中国,更强烈地因为国外银价的变化而发生经济危机。首先是引发中国白银巨量外流。1934年1—7月,上海出口白银达5000万元,8月份达8300万元。767月至10月中旬合计流出白银约2亿元。77至年底上海存银总额已由上年的3.93亿盎司降至2.53亿盎司。781934年4月至1935年11月,中国的白银储备从约6.02亿元下降到2.88亿元,79白银外泄在中国导致严重的金融恐慌,并引发经济危机。在金融领域,金融市场票据收解寥落,各业款项收付呆滞。80在经济领域则是物价惨跌,大批工商业者破产,国际贸易衰败。81(二)没有建立起主辅币制度经济发展要求货币是单一的价值尺度,货币自身发展运动的结局也是如此。货币作为计算单位(unitofaccount),重要职能就是简化商品价值比较,提高交易的效率和作用,是交换的润滑剂。82简而言之,交易成本是订立和实施作为交易基础的合同的成本。83“使用货币作为计算单位,减少了需要考虑的价格的数目,从而减少了经济中的交易成本。当经济日趋复杂时,货币作为计算单位的功能所提供的利益愈益显著。”84中国近代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由于没有建立起主辅币制度,货币体系的几个层次在市场上均是相对独立的计账工具。如市场上存在多种货币,且其相对价值时常发生变化时,货币作为计算单位的职能就会发生混乱。近代上海,企业家和商人手中常常要掌握银两和银元两种货币以应对市场,这在近代资本极为缺乏的中国不仅是巨大的浪费,更是货币对市场流通和商品生产的阻碍。货币价值尺度的紊乱失衡使得市场价格体系失灵。以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的核心银两和银元为例,市场上的商品以银两、银元两种货币定价,货币撕裂了市场。由于流通货币种类繁多,地方商会必须每天开会计算当天该地区市场上流通货币的相对价值。85银元和银两之间的价格变化导致了商品价格的波动,86价格成了误导生产和市场的标向,大大增加社会生产成本。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由于其不同层次可单独地行使价值尺度职能,还加大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铜币成为农民和市民生活的货币,而白银是城市、政府、商人的货币。复杂的货币体系还滋养了钱兑业等食利中介,是中国政治分裂、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之一。(三)货币单位的虚化。在这3综观中外货币史可知,困扰近代中国货币制度的一些现象,在百余年前的西方国家也曾出现过。近代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中最重要的层面——银两是称量(计重)货币。作为近代中国货币体系核心,银两一直未能完全从原来的计重货币,抽象蜕化为“货币的货币”。实际上作为中国传统货币的铜钱,经过漫长的演化才从名义上脱离了重量单位,抽象出“文”这一货币单位,发挥“货币的货币”的作用。而近代中国银两,亦经历了货币单位的抽取过程,第一步就是虚银两这种记账单位日益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各地不同的虚银两由于强烈的地域性,总体上仍然没有完成从重量单位向货币单位的转变。相反,欧洲人早就知道货币的计算,并不需要真正的硬币,“在比较不同硬币的价值时,货币的记账单位作为货币的货币就显得格外重要了”。87货币制度是金融制度的基础,币制落后,影响信用制度和金融制度的发展。西方学者评论民国初年仍在营业的山西票号业务让他们想起“17世纪晚期的欧洲”,88而民国初年兴盛的中国钱庄业类似于百年前德国货币复杂的情形。89更严重的问题是在一些重要的信用、金融制度的形成上,中国也难望其项背。早在12、13世纪欧洲就产生了结算制度及众多相应的信用工具,诸如追随商品交易而产生的信用——汇票。13世纪意大利商人利用汇票冲销债务,减少了易货贸易、现金支付的必要。9016世纪初,意大利通行的期票已十分普遍,本票也大量在市面上出现。“到了19世纪初,票据经纪人变成交换的供求之间的单纯的中间人;他们自负盈亏,依靠从银行得到的短期贷款。较大的票据经纪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成为贴现银行的。”91反观中国,传统的汇划制度出现于19世纪,而追随商品的汇票(而非山西票号等发行的单纯汇票)、庄票(特别是上海钱庄庄票)不但发挥作用的地域有限,而且出现的时期也很晚。92尤应注意的是,制度差异导致在西方基于货币制度自然出现并日益完善的金融制度,如股份制,93在近代中国大都还停留于制度引进的状态,呈现出传统经济制度下非自然的历史进程。这种经济文化差异,很值得深入研究。四、法币为币,调整世界地位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相对统一,中国的币制改革迎来转机。废两改元是中国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进一步收缩的重要环节,这一体系的核心由两元并用而收缩为只用银元,是政府、银行、钱庄在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