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古诗中的成都之行_第1页
杜甫古诗中的成都之行_第2页
杜甫古诗中的成都之行_第3页
杜甫古诗中的成都之行_第4页
杜甫古诗中的成都之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古诗中的成都之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末,伟大的诗人杜先生带着家人来到蜀中成都西郊的观华江,住在古老的草屋寺。第二年年初,他在这里建了一所稻草房。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迫于各种原因,杜甫不得已离开“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形胜地”(《怀锦水居止二首》其二),沿江东下,离开了曾令他魂牵梦绕的锦绣成都。其间,除去避发生在成都的战乱,羁留于梓(今四川三台县)阆(今四川阆中市)间外,实际上在成都的草堂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作诗249首(不包括短时间在蜀州、新津等游历所作诗)。杜甫的这些诗歌作品,与他早些年的长安诗、后来的夔州诗、湖湘诗,无论形式、内容、艺术风格均有明显的不同。杜甫居住过的草堂,也因为杜甫影响的逐渐加大,自晚唐以来,愈来愈受到后人的关注,今已被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现就相关问题尝试论之。一杜仲的成都诗杜甫一生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在后半生漂泊西南期间,曾在蜀中的成都度过了一段较为安定舒适的岁月。在他留下的成都诗作中,对这段恬静的生活,有过翔实真切的反映。研究这一段时期的诗作,对于深入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和完整的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杜甫的成都诗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从形式上看,杜甫的成都诗,近体多于古体,短篇多于长篇。据浦起龙《读杜心解》统计,其中五古24篇、七古18篇,共42篇,占全部杜诗古体的10.4%,占全部成都诗的17%弱。五律99首、七律29首、五言排律15篇、五绝15首、七绝49首,共计207首,占杜集中全部近体诗的19.6%,占全部成都诗的83%强。这些统计数字表明,杜甫在成都所作的诗中,近体占了绝大多数,古体仅占很小部份。杜甫的成都诗写得比较长的,一首是五言排律《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另一首是五排《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这两首诗与在长安所作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由凤翔回鄜州探家时所写的《北征》(全诗七百字)、以及后来在夔州所作的《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等巨幅长篇相比较,也要短许多。杜甫在成都写得最多的是99首五言律诗。四十字的小诗,在杜甫笔下,犹转丸之运于掌,写得非常圆熟,其艺术表现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充分发挥。同样,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都得到杜甫的精心打磨,表现出特有的魅力,取得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这些诗当中的名篇佳句俯拾即是。特别是那些美不胜收的描写自然景象的佳作,更是令人百读不厌。就是把它们放在全部唐代诗歌中比较,它们也堪称诗苑的奇葩,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二雨是真之初发现的神品就诗的内容而言,杜甫的成都诗与在此前和以后所作的诗比较,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环境客观景物的倾情关注方面。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作品,是他成都诗中最杰出的代表,是非常优秀的绿色之诗、生态之诗。这类作品不下一百四十首,占他全部成都诗的60%左右。其中腾播众口的名篇《春夜喜雨》,把成都特具的物候景象写得十分精致传神。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是杜甫来到成都的第二年春天所作。成都春夜的濛濛细雨一定给诗人留下了极为深刻、极为美好的印象,所以写出了如此精美动人、细腻可感的咏雨诗来。杜甫对雨非常敏感,在《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其一中写道:“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雨成了杜甫作诗的催化剂,凡是有雨便动了诗兴,忍不住要写上几句,所以杜集中咏雨的诗不少。另一位大诗人李白,就不太关注上天下不下雨,集子中就几乎没有留下咏雨的诗。其他诗人的咏雨诗也很少。不少研究者注意到这一现象,曾写专文讨论杜甫的咏雨诗。但杜甫的咏雨诗中,绝大多数表现的是愁苦的情绪,像本诗这样轻松、明快、愉悦的则不多见。诗的首联破题,点明这是春夜下的一场小雨,且是令诗人喜悦的好雨。诗的颔联,具体描写这场春雨的情状,是雨夜之所闻。只听到阵阵风声,却未曾听到雨声,表明这是一场小雨。因未闻雨声,故曰“潜”。随风而降的濛濛细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天地间万物。这一联诗非常准确地、细致地、形象地描绘了成都地区春雨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成都春雨的特殊感悟和欣喜之情。诗人所提练的“润物细无声”的意象,在今天看来已远远超越了雨之功能的意义,而被人们赋予更加深广的内涵。诗的颈联写雨夜所见。因为是雨夜,所以除了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明亮可见外,旷野与小道尽皆昏黑难见。诗的尾联写雨后,是诗人次日凌晨所见到的景象。这是给人视觉形象最明快的诗句。“红湿”、“花重”,是成都春天雨夜过后给诗人留下的最为突出、最为鲜明的印象。特别是“重”字,表现出杜甫极为高超的炼字功力。正所谓任何一字均不可替换者。这一联写得格外绚丽多彩,把成都的美极其精准地形象地展现出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杜甫的这首诗是他描写自然景物最为杰出的典型代表。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绿色的美、和谐生态的美。与上面这首诗一样,杜甫在成都所作的其他一些描绘自然景象的诗,对浣花溪畔环境的幽美,都有非常精细的表现。许多诗句都已成为杜诗,乃至唐诗中的名句。如像“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卜居》)、“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堂成》)、“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狂夫》)、“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田舍》)、“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江涨》)、“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南邻》)、“江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西郊》)、“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遣意二首》其二)、“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落日》)、“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鬚”(《徐步》)、“风鸳藏近渚,雨燕集深条”(《朝雨》)、“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进艇》)、“寒鱼依密藻,宿雁聚圆沙”(《草堂即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其一)、“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敝庐遣兴奉寄严公》)这些诗句仿佛是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展现于读者眼前,其强烈的可视性,给人留下拂之不去的深刻印象。杜甫的确是一位用诗歌表现自然之美的高手,他通过潜心把玩,精雕细刻,把在草堂居住期间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美好印象,用诗的语言留给了后人。今天我们再来读这些诗,仍然可以明晰地、亲切地目睹千多年前成都浣花溪畔草堂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生态环境。杜甫在《漫成二首》其二中写道:“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自然景象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难怪诗人离开成都以后,仍然念念不忘浣花溪畔的栖居之地。他在《怀锦水居止二首》其二中吟咏道:“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可以看出诗人对这片土地所怀有的深深眷恋之情。三以开诚布公的态度,把自己打造成关杜甫在成都所作的诗中,有一部份表现了诗人在草堂期间与邻里建立的友好亲善的关系。如果仅仅把它们看成是普通人际交往,我认为未免低估了这些诗的价值。实际上它们是杜甫立场转变的标志。他已经从斡旋于官场的知识份子,变成一位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通的文化人士。杜甫一踏上成都的地面,便对此地产生了强烈的新鲜感。他在《成都府》诗中说:“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所谓的新人民,当然就是成都人。很快,成都人就以他们特有的热情接纳了这位来自北方的落魄官员。杜甫也迅速地把自己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这位“野老”、“狂夫”已经融入了寻常百姓的大家庭中。人们也许会说,杜甫早年就关怀天下苍生,对民间的疾苦有所表现。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北征”不都是体察民情、关注民生的代表作品吗?的确如此。但有一点必须明确,诗人当时写这些诗,都是以客观第三者的身份来写的,多表现出旁观者的冷竣目光,并常带善良的劝勉口吻。从根本上说,作者还是把自己置于官方的立场上的。他的这种立场,是由杜甫的出身、理想抱负决定的。杜甫的壮游时期、困守长安时期,结交的多是官场中的诗朋酒友。他的主要精力,多放到官场的应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各种关系得到援引,获得一官半职,以实现效力于国的机会。经过二十多年的磨难以后,杜甫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在成都混迹于平民百姓之中时,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杜甫的成都诗中,有一首《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回头指大男,渠是弓拏手。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这首诗记叙诗人与邻家田翁一次饮酒闲谈的经过。日常生活中的这种事,成都人把它叫做“摆龙门阵”。诗中所写的是,作者被热情的田父邀请到家,田父拿出自酿的春酒请诗人品尝。到喝得兴高采烈的时候,老翁打开了话匣子,夸赞新来的府尹严武。又指着大儿子告诉诗人,他是一名弓箭手,在羽林军中服役多年,现今放归家中帮助务农。老翁杂七杂八地谈论着府尹,已经从卯时说到了酉时,还叫女主妇拿出大瓶倒酒,又高声讨要果栗。诗人想要告辞,却被拉住手肘留下。对田父的盛情,诗人不能拒绝,也不觉得他粗俗无礼。一直喝到月出东山,老翁还问客人能否再饮。这首诗通过铺叙细节描写,把田父的热情好客和直率爽朗的性格刻画得非常成功。清人杨伦评论此诗说:“夹叙夹述,情状声吻,色色描画入神。正使班马记事,未必如此亲切。千载下读者无不绝倒。”诗人所表现的是典型的成都人生活方式。成都人无论是新朋还是故旧、无论是有约还是邂逅、无论是同龄还是忘年,只要有缘相会,便可以摆半天龙门阵。大家都能随兴交流,留连忘返。这首诗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与田父之间的亲密关系,表明诗人与平民百姓所建立的是融洽、和谐的平等关系。诗人在《客至》一诗中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在《寒食》诗中写道:“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地遍相识尽,鸡犬亦忘归。”他在从阆中回归成都所作《草堂》一诗中说:“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胡芦。”在唐代的诗人中,能像杜甫一样甘当平民,与百姓的关系亲密无间到如此程度的并不多见,或许是绝无仅有。杜甫这位来自北方,曾在朝廷作过拾遗的要员,流落到了成都。他认同了这片沃土,认同了善良的成都人民,对他们淳朴的心性,对他们包容、热情、豁达、随缘的性格有了深刻的认识。成都人民也接纳了这位诗圣,并把他看作是成都人中的一员,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仍然以隆重的祭典来纪念这位人民诗人。四诗人对国家的信念和责任杜甫迷恋成都闲适、恬静的生活,有过“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寄题江外草堂》)的追求与向往。但他“到底不是陶渊明”(陈贻焮语,见《杜甫评传》),所以杜甫的成都诗除了表现日常恬美生活的绿色之诗、生态之诗,以及描述友善的邻里关系的作品之外,系心于国家与人民的诗篇仍然是杜诗的主旋律。他在《寄题江外草堂》诗中说:“干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在《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中写道:“四海犹多难,中原忆旧臣。……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表明国家和人民在诗人的思想或潜意识中的重要地位。《登楼》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首杰作:“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此前广德元年十月,吐蕃攻入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改年号,置百官,同年十二月陷松、维、保三州,严重威胁着蜀地的安全。杜甫有感于时事,写下这首著名诗歌。诗中所说“西山寇盗”,即指吐蕃的侵扰。锦江虽春色烂漫,百花盛开,却不能引发诗人的兴奋愉悦。正当国家多难之时,故而恰使诗人伤感无限。尽管如此,诗人对国家的前途仍然充满信心。认为“北极朝廷终不改”,告诫“西山寇盗莫相侵。”诗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联,“气象雄浑,笼盖宇宙”(《杜诗镜铨》卷十一引沈德潜语),可以激发读者对天地四方、古往今来的无穷联想,令人悲情难抑。此又不是一时一地一事可以局限的了。《大麦行》也是杜甫深忧边患之作:“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归故乡。”同样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对边境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士卒辛劳的体恤之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传播最广的一首杰作,也是成都诗中的名篇。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罕见的秋风秋雨袭来,诗人的茅屋被狂风刮破,大雨随之而至,一家人在风雨中彻夜难眠。在窘迫的困境中,诗人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诗篇。篇末吟咏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想到的不仅是自身的安危,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普天下的寒士。诗歌所表现的广博胸襟、仁者大爱、以及忘我的崇高精神,受到后人无限的崇敬与景仰。杜甫所表现的儒家的精神境界,比之于释迦牟尼、耶稣基督勇于承担天下所有灾难的精神,也毫不逊色。杜诗所体现的这种儒家情怀,同样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将与日月同辉天地永存。五独特领导实践杜甫的成都诗中,有一组诗特别引人注意,无论内容和风格,与其它诗有着比较大的差异,那便是《戏为六绝句》。对于这组诗,后人的认识歧义颇多,所争论的问题亦较繁复。郭绍虞先生曾为这组诗作过《集解》。陈贻焮先生《杜甫评传》中卷对组诗的内容亦有过详细的阐释。对过去的歧义和问题,应该说已经有了比较中肯的定评。因此本文不再对这组诗逐一加以述评,而只想就想到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第一,关于文学批评。今传的杜集中没有留下有关文学批评的专门论述,但杜甫曾经对此有过深入的思考,则是无庸怀疑的。他在长安所作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万卷书,我想应当包括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在内的有关文学批评的专著。我们还知道,杜甫对《文选》也有着特殊的偏爱,把它当成增强自己文学修养和培养儿子们的教科书。对于这些“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著作,杜甫一定给予过认真的关注,因此对与文学艺术相关的理论问题,一定有着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独自见解。他曾在《春日忆李白》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诗的前四句充分肯定和赞扬了李白诗歌的风格特征。但并不等于说,在诗歌创作的理念上,杜甫与李白就没有认识上的不同。因此在后四句抒写思念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欲与之重新细致论文的愿望。看来,在如何写诗的问题上,杜甫与李白在认识上存在着重大分歧。二人诗风的不同证明了这一点。仇注所罗列的多家评论也能说明这一问题。王嗣奭《杜臆》说得更加明确:“公怀太白,欲与论文也。公与白同行同卧,论文旧矣。然于别后另有悟入,因忆向所与言,犹粗而未精,思重与论之。此公之笃于交谊也。”(仇注引)《本事诗》所载李白《戏赠杜甫》诗:“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以谐噱的口吻表现出二人对怎样写诗看法上的不同。可惜杜甫在这方面没有给我们留下专门的著述。但就《戏为六绝句》这组诗而言,每一首、甚至每一句都阐明了杜甫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句酙字酌地以诗的语言传达出来的。这种方式,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或许比直接论述更有意义吧。第二,杜甫对文学创作的见解,是在成都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完成的,所以在草堂时期有了《戏为六绝句》。杜甫在此之前还写过一首《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这首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宣言。杨伦《杜诗镜铨》引邵子湘云:“首二句见此老苦心。”锤炼佳句、出语惊人是杜甫对于诗歌创作的刻意追求。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得有较长时间,较多的创作实践的经历才可能企及。杜甫来到成都之时,如果除去早年所作而从弱冠之年算起,差不多有二、三十年的创作经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而且在成都的生活节奏得到了暂时的舒缓,可以从容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可以从容梳理文学创作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可以从容审视文坛所出现的奇特现象,从而写出这组诗来阐述自己的见解。文学与艺术原本相通,杜甫对书法、绘画都有独特的见解。他在《戏韦偃为双松图歌》中说:“已令拂拭光凌乱,请公放笔为直幹。”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说:“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说:“书贵瘦硬方通神。”表现出杜甫对绘画、书法的认识,可以看出诗圣高人一等的艺术修养,没有高深的文学艺术素养是写不出上述诗的。杜甫在成都期间所作的《戏为六绝句》组诗具有丰富的内涵,就诗歌创作所提出的见解,对于我们今天来认识六朝至初盛唐时期的文学思潮以及诗歌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六关于带着支撑的麻黄的私家车以上所述是有关杜甫成都诗的几个问题,下面谈谈成都杜甫草堂。老一辈诗人和杜诗研究专家冯至先生在他的《杜甫传》中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是的,自从杜甫在乾元二年(759)岁末来到这里,浣花溪畔的这片土地便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的杜甫草堂已经成为凝聚着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精髓的特殊名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这天,成都市民都喜欢来这里朝圣。杜甫草堂博物馆也要在这天举办隆重的祭祀大典和各种文化活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杜甫初到成都,寄居在西郊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他在奉答时任彭州刺史的好友高适的《酬高使君相赠》诗中说:“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诗中所说的古寺,经学者们的论证,就是成都的古草堂寺。现在通常称杜甫草堂博物馆为草堂寺,是有着历史渊源的。2001年,杜甫草堂博物馆在敷设地下管网的施工时,发现了一处地下遗迹,后经考古工作者的论证,确认为唐代民居的遗址。在这片遗址中,出土了一块残碑。碑上的文字大部份还清晰可识。碑文中有“垂拱三年”的明确记载。“垂拱”是武则天为帝时的年号,“垂拱三年”即公元687年,古碑记载了一位高僧的事迹。这就是说,在杜甫来此寄居的近百年前,这里确有一座古寺,当初古寺的香火颇盛,但百年后古寺已经衰落,所以有空房足以留杜甫全家在此暂住。杜甫在古寺里过完年,于次年初即着手营建草堂。据杜甫当时所写的诗可知,在朋友的帮助下选定了古寺附近浣花溪畔的一块景色宜人的地方为宅基,之后表弟王十五司马送来营建之资,又向当地附近的地方官吏索要了桤木、绵竹、桃树、松树,还向一位姓徐的果园坊主要来一些果木,不久,杜甫的草堂便顺利地建成了。从杜甫在草堂建成以后诗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见他苦心营建的草堂周边极为幽美的环境,体现出诗人的高雅情趣与追求。第一代的草堂是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地,它陪伴着诗人度过了三年零九个月的光阴。诗人在这里写下近二百五十首诗,于是共同完成了杜诗文化在成都的原始建树。由于各种原因,杜甫于永泰元年(765)离开了曾令他魂牵梦绕的成都草堂。此后草堂便逐渐荒芜。五代时期,诗人韦庄来到浣花溪畔,苦苦寻觅杜甫草堂的遗址,好不容易发现了当年茅屋的“柱砥”,即在原址上重建茅屋一间,以示纪念。韦庄还把自己的集子命名为《浣花集》,以表达对杜甫的敬重之情。韦庄所建的茅屋应该是草堂最早的纪念性建筑。自此以后的历朝历代,无论是政权如何变换,帝王将相怎样更迭,有一点却不变,那就是后代的人们没有忘记过心系天下、胸怀苍生的诗圣杜甫。一千多年来,每当草堂衰败之时,总有人出面倡导修复振兴,以彰显斯文。下面就历代草堂的再建设择其要作一些简略的介绍。宋代曾有两次对杜甫故居的修葺。一次是北宋神宗、哲宗时期。神宗朝,吕大防出镇成都,在浣花溪畔寻访到草堂遗址,当时已是“松竹荒凉略不可记”(胡宗愈《成都新刻草堂诗碑序》),出于对诗圣的崇敬之情,在此重建茅屋草堂,而且绘其像于壁上,供人瞻拜。稍后的哲宗朝,胡宗愈知成都府,录杜甫在成都所作诗勒刻于石,嵌于草堂壁间。这些情况,胡宗愈都记入了他在元祐五年(1090)所作的碑序中。这一次重建距杜甫离开成都已有三百余年。重建的规模当然比韦庄时宏大得多,这奠定了以后历代维修草堂圣地的基础,对草堂得以流传至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第二次培修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吏部尚书张焘知成都府兼安抚使,来到草堂,见屋宇、画像、诗碑皆已剥蚀脱落,损毁严重,认为“骞陊摧剥,何以昭斯文之光?”于是筹积资金,调集工匠,在旧有基础上广植竹柏,新建亭台,断石为二十六碑,遍刻杜诗一千四百余首立于其间,历时四个月,一座气象一新的杜甫草堂重新展现于成都西郊浣花溪旁。张焘主持培修的草堂,较之从前,已具备了祠宇性纪念馆的规模。这在中国纪念馆的发展史上,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明清两代还对草堂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整治。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四川巡抚都御史钟蕃,巡按御史姚祥鉴于草堂已陈旧残破,倡议重修。据明武宗时曾任大学士的杨廷和所作《重建杜工部草堂记》的描述,重建的工部祠大门临近官道,入门后有祠宇三间为工部祠。祠内供奉杜甫遗像。祠后建书院三间。院后引水横流为一小渠,上架桥与后面建筑相通。过桥处设一门,上署“浣花深处”,门后正中建草堂。堂东建三间房屋“选释氏之徒居之,以奉祠之香火”。西面三间房舍“则礼神之器舆、延宾之具皆贮焉。”院后空地,尽属草堂。又在偏东之地引水为池,“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草堂四周筑墙为界,垣内名花时果,盆池楚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