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_第1页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_第2页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_第3页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_第4页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穿井得一人》--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设计思路】

《穿井得一人》是部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寓言四则》中的一则文言寓言。它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在教学中常常被轻轻放过。但实际上在它浅显文字背后潜藏着复杂的人性。该单元人文主题是关于想象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语文要素是学习快速阅读,阅读时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与想象,把握的思路,深入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特点,积累重点词语。

2、学会用诵读体验法,词句推敲法欣赏文章,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课前预习】

1、熟读文章

2、结合解释翻译

【教学流程】

(一)游戏激趣

师:课前我们先做个小游戏,他的名字叫.传声筒。每一组的第一位同学手上都有一张小纸条,你们将纸条上的话悄悄地说给下一个同学听。开始。好,基本上每组最后一位同学都得到传递的信息了。来来,我请这组最后一位同学说说他听到的话,第一位同学将纸条上的话读一遍。

学生纷纷启动,吃吃的笑声四起。

师: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有没有同学想过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穿红衣服的小姑娘,你来。

生1:因为在传话的时候,前面的同学说得太小声了,后面的同学听不清。

师:同桌有不同的想法,说说看。

生2:我觉得是有些话在传的时候被误解了,传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师:你的意思就是听的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添油加醋?

生2:是的。

师:嗯嗯,你的看法也有道理。

(二)读故事之言

师:这个游戏在古时候就有,今天学习的就是关于它的一个记录。我先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课文读一遍。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gàijí],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生读。

师:读得很流畅,预习工作做得不错。结尾有个句子,我刚刚没听清节奏,请你再读一遍,速度放慢。

生读。

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她这一读啊,我就知道她已经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你把意思说一遍给大家听。

生:像这样听到消息,还不如没有听消息。

师:句子的节奏是和它的意思紧密相连的。大家一起把最后一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咱们也来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

生齐读。

师:这篇古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同学先对照解释,复述课文。然后大家先在组内复述,如有不会的解释或有疑义的地方,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也可以举手一起讨论解决。

生1:有户人家打了个水井就跟人说他家打井得到一个人,后来这个事情传遍了全国,国王也知道了,就问他。

师:嗯,将故事减缩了一部分,谁能将减缩的那部分加上去?

生2:有户人家没有水井,种田浇水就很麻烦,需要一个人长期住在外面。后来他们家打了井,那人就告诉别人: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听到的人就传播这句话说:“丁家穿井得一人。”接下来,全国都知道了,连国君都知道了。国君派人问,丁氏说:“是节省了一个劳力,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师:讲述得很完整,有些小细节还能调整,比如“国人”。

生3:国人是国都里的人,不是全国。

生4:宋君也应该翻译成宋国的国君,这样更清楚。

(三)品故事之人

师:故事里,有三类人讲过类似“穿井得一人”的话,注意到了吗?

生1:丁氏,传播的人,国人。

师:很好,我们就分别分析这三类人。

(一)关于丁氏

师:你觉得丁氏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生1:开心。

生2:我也觉得是开心。

师:理由呢?

生2:他们家原来没有井,打水很麻烦,现在有了水井,轻松多了。

师:有道理。你能结合原文的字词再次分析吗?

生2:“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看出原先没井很麻烦。

师:“溉”和“汲”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3:一个是浇田,一个是打水。

师:按我们日常的说话习惯,这两个动词的顺序应该是先汲后溉。为什么要调换顺序?

生3:不知道。

生4:强调“溉”吧。

师:为什么要强调“溉”?

生4:“溉”很重要,因为以前人们靠种田生活。

师:能结合历史分析,很棒。我们中国历来是个农耕社会,一个家庭的生存和发展依靠的是田地。灌溉对于他们来说通往的是生存的大道。没有井,打水灌溉的劳动量就增加了,增加到必须要专人负责。所以才在没井时“常一人居外”。同学猜测一下,这个“居外”的人会是丁氏家的小孩、壮年还是老人?

生:壮年。

师:健壮的劳动力。所以,井对于丁家而言意味着什么?

生1:意味着一个健壮的劳动力。

生2:意味着可以增加收入。

生3:水井意味着他们家来年粮食会更好。

师:是的,对于丁氏来说,穿井这件事代表的不只挖了一口井这么简单。它意味着,家里有了方便且专属于自己的水源,意味着灌溉这件事有了保障,意味着来年的收成得到保障,还意味着家里从此多了一个健壮的劳动力。

齐读一二两句。

师:快乐需要分享出去才有意义啊。于是丁氏"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同学们,丁氏会将这句话说给了谁呢?

生1:他的邻居。

生2:亲戚朋友。

师:你猜丁氏会怎么说?

生:他会眉飞色舞,喜笑颜开。

师:会用什么语速?

生1:快速,很激动。

师:你试试。

生读。

生2:我觉得应该是慢慢地,因为太得意了,要买关子。

师:也有道理。丁氏慢慢说时会重点突出哪个词?

生2:会突出“得”。

师:为什么?

生2:我家多了一个劳动力,很得意。

师:你试着说说看。

生读。

师:故事到这里,没什么奇特之处,之所以有后来的曲折情节,是因为什么呢?

生3:他没说清楚事情。

师:哪个字产生歧义?

生3:得。

师:从丁氏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什么道理?

生1:说话要说清楚。

生2:说话时不能让人产生误解。

(二)闻而传者

师:下面我们聊聊“闻而传者”。闻什么意思?这个字是个多义词。在文中它有多个解释。

生1:“闻而传者”的“闻”是听的意思。

生2:“闻之于宋君”的“闻”是使动用法,使听到。

师:很好,大家做好笔记。“闻而传者”听到丁氏的话,到底有没有听懂呢?

生1:我觉得听懂了,因为他们是熟人,知道丁家的情况。

师:他应该是怎么样理解的?

生1:丁家挖井得到一个劳动力。

师:听懂了,为什么要传?

生1:他既然是丁家的熟人,肯定是替丁家人高兴。

师:极善良的分析,有道理。

生2:我觉得这些人都是好事之徒,比较八卦,喜欢传人家的隐私。

师:人都有窥探心理。

生3:我觉得没听懂,听懂了,这件事就没有传播的意义,也就不会传。

师:那他是怎样理解的?

生3:丁家挖井挖到一个人。

师:什么人?

生3:死人。

生4:不对,应该是活人,这样比较有意思。

师:没听懂,为什么传?

生4:好玩,有意思啊,显得自己知识渊博。

师:这不算知识渊博,至多算信息广。如果是你,你觉得井里挖到活人的可能性大吗?

生4:不可能。

师:从“闻而传者”的身份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无论他听明白还是误解了丁氏的话,都不大可能认为丁氏挖到活人。那么这件传闻其实没什么新奇的,为什么依旧传到了国都?

生1:他们传的时候有歧义,让别人误解丁家挖到活人了。

师:那么“闻而传者”为什么要传?

生2:没事情干,找个话题

生3:他可能是为丁氏高兴,分享呗。

生4:说漏嘴了。定是故意的,这样别人才愿意听啊。

师:那就叫大嘴巴。或者显示自己的优越感,表明自己比别人懂得多。如果你是“闻而传者”,你会怎么传?能描述一下你的动作和表情吗?

生1:我会在茶馆说,那里人多。

师:什么语气?

生1:很神秘的。

生2:压低声音,显得神秘兮兮。

师:你能试试吗?

生试演,学生笑。

师:这种表情看出传播者绝对是故意传错。

生3:高声谈论,很开心。

师:你也试试看。

生试读该句。

师:这是没心机的传播者,真心在为丁家高兴。无论有意无意,作为丁家的熟人,传播有歧义的消息,应该吗?传播别人家的家事,合理吗?

生1:我觉得不合理,应该要尊重隐私。

生2:我也觉得不应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容易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闻而传者”,听到朋友亲戚熟人跟你倾诉他的家事,你会传播吗?

生1:不会。这样不尊重对方。

生2:不会。

生3:不会,这样不好。

师:我们生活中有传播熟人小道消息的的事例吗?

生七嘴八舌笑答:有。

师:从“闻而传者”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生1:不要说人家的隐私,这样不尊重别人。

生2:说消息的时候要说清楚,不然会出错。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对,我们可以将这两点结合起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尊重他人隐私,不要添油加醋,说话不能含糊不清。

(三)国人

师:在有意无意的传播中,身在国都的人们也听闻到这个消息。如果你是国人,听到这样的传闻,你信不信?

生1:不信,土里怎么可能有活人?

师:你会不会传播?

生1:不会。因为是假的。

师:那么国人都是因为相信这个消息才互相传播的吗?

生2:我觉得不是。就算心里觉得消息可能是假的,也会传播。

师:听听理由。

生2:跟“闻而传者”一样,觉得有优越感,显得自己知道得多。

生3:觉得刺激,好玩。网上的很多消息都是这样。

师:一个人之所以会喜欢聊八卦,就是因为那些内容很离谱,让人很讶异,很新奇,或觉得很好笑。这大大满足了一个人的好奇心,因此越来越想去挖掘那些比离谱更离谱的事情。你呢?

生4:我想国人可能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以也传播。

师:人云亦云。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得到认同,有些人会选择抛弃是非,换取群体归属感。你们觉得在国人中有没有相信这样离奇传闻的人?

生5:有。

师:什么样的人会相信这样离奇的传闻?

生5:他本来就很愚昧。

师:这说明学习很重要,学习能让人有智慧。还有原因吗?

生6:因为说的人多了,就相信了。

师:好一个“说的人多了就信了”。在人群中我们常常会丧失辨别能力,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甚至,在传闻中,很多人无所谓信与不信,他们只负责传播。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就写出了人在群体中这种或那种心理。这就是流言产生的原因之一。我们一起读一遍。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师:这些隐秘的动机就是刚刚咱们分析到的:好奇、猎奇、自私、残忍、愚昧、盲从、偏执等。《穿井得一人》的背后藏着的就是人性。翻看历史典藏,从《诗经》中的人言可畏、《国语》里的众口铄金,还是《战国策》的三人成虎,甚至更多,都在揭示人潜藏在行为背后的隐秘的动机——人性。

(四)悟故事之意

师:批评这种传播谣言的现象同时,还悄悄告诉我们避免发生谣言的方法,你们注意到了吗?

生: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师:宋君和其他疼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他会询问。

师:从“问”这一行为中可见宋君是个怎样的人?

生1:是个明君。

生2:很谨慎,不轻信谣言。

生3:是个明察秋毫的明君。

师:在宋君身上突显两个字:慎和察。察,仔细看,调查研究。慎::谨慎;慎重。所以此篇被安排在《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同学在书本的解释1中将节选的篇目划出来,读书的时候要注意解释中的信息。其实在原文中还有这么一句: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师:这里提到圣人之所以谨慎的原因。大家读得懂吗?

生:是因为辞有歧义。

师:对,故事中的“得”就属于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词,所以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都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原文中接下来还有一句告诉我们如何判断传闻的方法,它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谨慎慎重呢?

生:要缘物之情及人之情。

师:缘,就是遵循的意思。我们要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这是一篇寓言,有人说:“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生1:我们在说话时要表达清楚,不然造成误解。

师:只是说话吗?这则寓言侧重丁氏的说,还是旁人的传?

生2:旁人的传。

师:寓言的结尾如果有议论的句子,一定要特别关注。请你读一遍。

生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生1:这样听消息,还不如不听。

师:“若此”什么意思?

生1摇头。

生2:像这样。

师请生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