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新闻评论发展演变历程的简略回顾_第1页
第2章新闻评论发展演变历程的简略回顾_第2页
第2章新闻评论发展演变历程的简略回顾_第3页
第2章新闻评论发展演变历程的简略回顾_第4页
第2章新闻评论发展演变历程的简略回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新闻评论发展演变历程的简略回顾

第一节西方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管窥

一、革命导师的报刊政论实践一、革命导师的报刊政论实践《新莱茵报》简介

《新莱茵报》全称《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刊于1848年欧洲革命大风暴中的德国工业中心科伦。这是一份面向大众的大型日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纸,对于欧洲大革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创办于1848年5月31日,停刊于1849年5月19日。《<新莱茵报>审判案马克思恩格斯的发言》

写作背景

1848-1849年,欧洲各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以意大利、法国、奥地利、波兰、捷克等国为代表。斗争中,无产阶级、封建贵族、资产阶级三方面构成了复杂的关系。马、恩1848年6月创办了《新莱茵报》之后,就对普鲁士政府、反动内阁、“痴呆”议会进行揭露,惹恼了政府。

本文的直接背景是“科伦工人联合会”创始人之一安内克被捕,《新莱茵报》发表相关报道,对宪兵和检察长茨魏费尔进行揭露。检察机关向法院控告《新莱茵报》。

《<新莱茵报>审判案马克思恩格斯的发言》

经典论断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目前报刊的首要任务就是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新莱茵报”被勒令停刊》

写作背景在有关《逮捕》报道一案和民主主义者莱茵区域委员会的所谓煽动叛乱案中,被告均被宣告无罪。政府当局经过两次法庭斗争的失败,不再借助法律手段,而直接诉诸警察。

《新莱茵报》无法再继续出版,马克思写下本文披露报纸被勒令停刊的真相。一、革命导师的报刊政论实践

从1851年至186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总共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了500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是时事政治评论。1917年3月至11月,列宁在《真理报》上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大多是简短的政论。二、西方资产阶级报刊评论的传统(2)《泰晤士报》1785年1月1日创刊,原名《每日环球纪录报》,沃尔特创办。1788年改现名《TheTimes》

泰晤士报办报特色在经营方面,该报完全割断和政府的联系,依靠广告和发行收入而充分自立。在报道方面,大量刊登国内外要闻,以独家新闻取胜在言论方面,标榜独立重视采用新技术,率先使用蒸汽印刷机、轮转印刷机,不断提高印刷质量和速度。二、西方资产阶级报刊评论的传统

《纽约时报》(NewYorkTimes)

雷蒙德(HenryJ.Raymond)(右图)1851年9月18日创办《纽约每日论坛报》1857年改用现名,至80年代才正式摆脱共和党影响,成为完全独立的报纸。新闻翔实、言论平和二、西方资产阶级报刊评论的传统

(一)普利策与《世界报》1、普利策(J.Pulitzer,1847-1911)——美国现代报业奠基人。创办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1917年设立“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

二、西方资产阶级报刊评论的传统

20世纪初叶,美国等西方国家报纸上出现了以“专栏作家”的名义撰写、发表的评论。20世纪20年代初《世界报》等纽约报纸率先开设“社论版对页”‘’二、西方资产阶级报刊评论的传统《世界报》(1883-1931)1883年5月9日买下该报,接手时每份8版,售价2美分,发行量1500份,经改革,至年底发行超过6万份,1884年以后版面增至12-14版,1887年发行量达25万份,创美国最大的报纸发行量。发展策略:1)注重社会重大问题的评论和报道,揭露时弊,反映民情,提倡改革;2)采用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报道社会新闻,制造社会热点,以广发行。二、西方资产阶级报刊评论的传统(三)、奥克斯和《纽约时报》(1896年接管)

1、奥克斯(A.S.Ochs,1858-1935)出生于德国犹太移民家庭,印刷学徒出身。1878年,250美元买下地方报纸《查塔努加时报》,1896年接管濒于破产的《纽约时报》,经过努力使其成为美国居于领导地位的报纸。“我的殷切目标——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地提供新闻”二、西方资产阶级报刊评论的传统2、《纽约时报》——刊登一切适宜刊登的新闻发展策略:摒弃黄色新闻,坚持严肃办报方针。标题简洁明快,不刊登漫画;重点报道政府新闻,硬新闻;报纸用词不偏不倚,态度中立,纯客观报道。“《纽约时报》要用一种简明动人的方式,提供所有的新闻,用文明社会中慎重有礼的语言,来提供所有的新闻;即使不能比其他媒体更快提供新闻,也要一样快,要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地提供新闻,无论涉及什么政党、派别或利益集团;要使《纽约时报》的各栏成为探讨一切与公众有关的重大问题的论坛”。经营管理上,降低报价;聘用优秀的编辑;与《泰晤士报》建立交换关系(交换新闻)二、西方资产阶级报刊评论的传统纽约时报——档案记录报亨利·雷蒙德1851年9月18日创办,原名《纽约每日时报》1857年改为现名;主张新闻翔实、言论平和。1896年奥克斯接管。拯救了《纽约时报》,1921年,《纽约时报》广告费增加了10倍。《纽约时报》现已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高级报纸,到1994年共获得69项普利策奖1980年发行全国版。发行量:平日刊约120万,星期天刊180万,星期六刊110万。广告:居美国全国首位,广告收入和零售比例为3∶1纽约时报

主要特色:Allthenewsthat’sfittoprint新闻全面、准确、及时。强调新闻准确真实重于迅速,平实而不夸张;以公共事务为重点,强调新闻的意义重于趣味;社会新闻的处理采取严谨态度。篇幅长,版面多(平日刊一般都超过100版,星期天刊一般在400版以上)重视评论,但立论严谨,言论权威。国际时事评论以国际主义为立场,国内时事评论采取保守观点。版面古朴大方,不常变化。读者:政界、企业界、知识界三、各种媒体评论交相辉映的新格局关于脱口秀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馆,经常有一些年轻人就社会话题在那里聚众演讲讨论。作为一种电视和广播节目的形式,脱口秀最早诞生在美国,至今也是在美国最为流行。它最早流行是始于NBC的《今夜秀》(TheTonightShowStarringJohnnyCarson),经过60多年的发展,如今美国脱口秀百花齐放,可以分为深夜脱口秀、日间脱口秀和网络脱口秀。三、各种媒体评论交相辉映的新格局三、各种媒体评论交相辉映的新格局普大喜奔,这基本上是所有深夜脱口秀的态度。根据SamuelLichterofGeorgeMasonUniversity统计,2015年9月1日至10月30日,川普在脱口秀表演中一共中枪308次,包括扣熊夜间秀、肥伦秀(TheTonightShowStarringJimmyFallon)、鸡毛秀(JimmyKimmelLive!)、小崔每日秀(TheDailyShowwithTrevorNoah)等。相比之下希拉里中枪数减半,共计107次。川普的纪录连“脱口秀总统”奥巴马都比不了——作为2011年度脱口秀主持人最爱的调侃人物,他一年中枪了342次。三、各种媒体评论交相辉映的新格局三、各种媒体评论交相辉映的新格局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广播谈话类节目开始兴盛。《新闻联播》“慕尼黑危机”151次转播,85次新闻评论,树立了广播评论的的权威形象。20世纪50年代衰落。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谈话节目兴起;20世纪80-90年代广播地方化。20世纪50年代电视媒体崛起,为新闻评论提供了新平台。三、各种媒体评论交相辉映的新格局21世纪以来网络和新媒体相继出现:博客(blog)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第二节近代中国新闻评论的产生发展历程

中国的论说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论说文代有名篇。论说文,又称议论文、说理文等,是一种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的文体。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直接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直抒己见”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早期报纸无评论:小报(邸报):“一律原文摘录,不加评论”(方汉奇)1、先秦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孔子:《论语‧学而》孟子:《孟子‧梁惠王》韩非子:《五蠹》荀子:《劝学》墨子:《非攻》孟轲韩非论语平易雅正深长的言论《论语》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及其门人,时人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审美理想是尽善尽美经典思想——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的性格形象——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孟子气盛辞壮的论辩——《孟子》“王道”、“仁政”《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对话体散文,由孟子和弟子万章等合著。全书共7篇,每篇分上、下。形神毕现的孟子形象——正气凛然、机智过人、刚直率真可亲。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充满论战性质,妙设机巧,引人入彀,欲擒故纵,归谬比附,善用比喻、寓言。荀子专论:《荀子》、严谨详密的论证:荀子散文以礼克法:“制天命而用之”;提倡性恶说《荀子》大部分为自著,小部分出于他的门徒。立意统一、严谨周详;理正辞雅,老练醇厚;多用比喻而少用语言故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韩非子犀利峭刻的议论:韩非散文基本观点是重质轻文,崇实反虚。《韩非子》自创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论证精密透辟,尤以驳论见长。深刻“明切”,词锋犀利,具有峻刻峭拔的风格。文体丰富多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墨子墨者集团,即是学术团体,又是生活刻苦、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提倡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等。质朴有文的逻辑文:《墨子》反对文采,讲究逻辑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襟三江而带五湖。法不仁,不可以为法。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非攻《非攻》是《墨子》中的名篇,先秦诸子散文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影响古今的和平主义,是平民主义的战争观。战争的残酷性、欺骗性、战争根源、和平道路。墨子战争观的人民性。游说诸侯游说诸侯是先秦社会传播图景的一朵奇葩。春秋战国之际以“士”为主体的知识分子阶层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陈说天下大势,提出自己有关政治、军事、外交主张和文化观念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知识分子阶层沟通社会联系的一种传播方式。2、秦汉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3、唐宋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韩愈:《师说》柳宗元:《三戒》欧阳修:《朋党论》苏洵:《六国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中文外报---中国新闻评论产生的源头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主编出版,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揭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其言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谈不上新闻性。《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不少评论直接触及现实矛盾,使评论开始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开设了固定的言论专栏,并在版面上做强势处理。二、华人报刊的评论先驱和戊戌变法时期的政论1.王韬政论的影响《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该报始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近代报刊政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人物介绍王韬(1828--1897):中国近代报刊政论第一人,1874年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评论时政,主张变法自强。主张学习西方,认为“变古以通今者势也”,要求对封建制度进行某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令富民出其资,贫民惮其力”,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又主张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认为“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所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3.王韬《循环日报》及政论的特色《循环日报》:

1874年创刊于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由黄胜、王韬等集资创办的“中华印务总局”出版。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政论报纸,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之一。3.王韬《循环日报》及政论的特色1.王韬认为文章重在表达自己思想见解,并使广大读者都能看懂。有感而发,议论时政,直抒胸臆。2.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平易朴实,畅达清晰,不事雕琢,行文浅显易懂。在阐明观点、陈述论据、安排材料及段落衔接等方面都非常严密,有一种逻辑力量。3.冲击了以桐城派为代表的保守文风,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流行,起了先导作用。梁启超的政论、时评1.梁启超政论、时评的影响梁启超是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的报刊活动家,在他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梁启超于1898年创办《清议报》,开设了《国闻短论》专栏,所刊言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及时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梁启超“时务文体”的特色“纵笔所至,略不检束”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梁启超代表性作品分析:

《变法通议自序》。3.人物介绍: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资产阶级改良派中最有影响的政论家,著有《饮冰士合集》。他使时务体(又称报章体,即适合在报纸上发表的议论文)脱离了传统的议论文,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体裁,奠定了现代新闻评论的基础。4、报刊政论及其特色政论: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

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

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

说,坐而论道。王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是我国报刊政论的奠基

人或代表性人物。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

具备现代新闻评论的雏型,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5、早期时评及其特色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现。1904年创刊的《时报》(主办人狄葆贤),专门设置《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事一议,大致相当于现在报上的“短评”或“编后”,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三、辛亥革命时期报刊评论向新闻评论的转型

《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创刊于日本横滨。是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刊期、样式都和《时务报》相似。但是编辑水平比《时务报》有明显的提高,栏目丰富,门类清楚。《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宗旨:主持清议、开发民智1901年12月21日出至100期后,因馆舍及设备失火焚毁而停刊。《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创办,半月刊,实际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仍是梁启超。宗旨:“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内容:始终围绕培养民德、开发民智、造就新民的宗旨作文章。大力鼓吹“民族御侮论”和“民权救国论”。代表作:梁启超《新民说》。长达11万字,从创刊号起断续连载34期。

《新民丛报》政治倾向:以1903年冬末、1904年春初为界限,《新民丛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新民丛报》积极向人们鼓吹一整套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道德观。介绍了大量的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理论知识。后期1903年12月间,梁启超从美洲考察游历回到横滨之后,言论大变。从1904年以后,《新民丛报》极力鼓吹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对日益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实践活动,竭力反对,成为阻碍革命的绊脚石。狄葆贤和《时报》狄葆贤(1873—1941)号平子关于《时报》是保皇会直接出资在国内创办的日报。它是保皇会在国内的重要喉舌。主编陈景韩(笔名:冷、冷血)特色:时评《谁谓我政府乏财》

镑亏矣,镑亏矣,而今日乃有镑一千数百万以上。广西以灾与乱而捐,捐之溢款又达百万以上。奉天以乱离而赈,赈之溢款又达二百万以上。然则苟有一于国于民不利之事也者,政府必得多金。一、革命党人的第一个机关报

《中国日报》办报原因:1、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2、与改良派、保皇派斗争的需要。3、伦敦被难的启示。

《中国日报》创办:1900年1月,香港。陈少白。性质:兴中会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这份报纸被誉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办报特色:为准备起义服务。停刊时间:1913年,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革命报刊。于右任与“竖三民”(1)《神州日报》(2)《民呼日报》(3)《民吁日报》(4)《民立报》《神州日报》

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报纸取名神州是为了“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激发潜伏之民族意识”,以期再造神州。因此,这份报纸重在宣传民族主义。《民呼日报》

1909年5月15日,在上海租界创办。办报宗旨:于右任认为要把《民呼日报》办成“炎黄子孙的人权宣言书”。办报特色:报纸在版面上分为三大板块:言论、记事和丛录。1909年9月,在该报创办第92天,清官员串通租界当局和上海道将于右任驱逐出租界,查封了报馆。《民吁日报》1909年10月,在《民呼日报》被封20余天后,在上海租界创办。1909年11月19日被查封。这张以反帝为特色的报纸只存在了48天。

《民立报》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租界创办。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因而阵容强大。于右任出任社长,宋教仁、陈其美、章士钊、张季鸾等报界俊秀任编辑。“有独立之言论,始产生独立之民权,有独立之民权,始卫其独立之国家。”武昌起义胜利后,随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它实际上就成了临时政府的机关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是互相衔接的,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武汉《大江报》1911年1月3日改名。前身《大江白话报》。詹大悲投资创办,并任总编。湖北著名革命党人黄侃、何海鸣、宛思演等均参与编撰工作。两大特色两篇文章两大特色一是以新军士兵何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二是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

两篇文章1911年7月17日,发表的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1911年7月26日,发表的黄侃写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奇谈(黄侃)

中国情势,事事皆观死机,处处皆成死境。膏盲之疾,已不可为。然犹上下醉梦,不知死期将至,长日如年,昏沉虚度,软痈一朵,人人病夫。此时非有极大之震动,极烈之改革,唤醒四万万之沉梦。亡国奴之官衔,行见人人欢然自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革既为事理所必无,次之则无规则之大乱,于人民以深创钜痛,使至于绝地,而顿易其亡国之观念,是以无可奈何之希望。故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呜呼,爱国之志士乎!救国之健儿乎!和平已无可望矣!国危如是,男儿死耳!好自为之,毋令黄祖呼佞而已。第三节现代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成熟一、从民国初年到“五四”时期报刊评论的新变化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泛滥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短暂的繁荣,全国报纸由十年前的一百多种,陡增近五百种,其中1912年2月向北京民政部进行登记的报纸,就多达九十余种。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特别是那时的政党报刊掀起了出版热潮。袁世凯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与“癸丑”报灾1912年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亚细亚日报》——由帝制分子薛大可主编,是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二次革命期间,连续刊登帝制分子劳乃宣和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古德诺鼓吹复辟帝制的文章。袁世凯称帝期间,该报带头改用“洪宪”年号,称袁世凯为“今上”,记者署名“臣记者”。主要在北方创建,在上海出分版,遭到革命当人和爱国人民的强烈抵制,报馆两次被炸。“癸丑报灾”——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被称为“癸丑报灾”。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新闻立法活动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报纸条例》1914年4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1916年6月,黎元洪接替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通令恢复民国初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恢复国会。但是,新闻事业的复苏是短暂的,不久被张勋复辟和段祺瑞专权所扼杀。1918年10月段祺瑞颁布《报纸条例》,以加强对新闻事业的控制。

由于北洋政府实行言论禁锢政策,加上皖系、直系、奉系军阀轮番执政,各种政治势力明争暗斗,于是从属于各种政治势力的报人,报纸和整个报界出现了怪现象。报人、报纸品位低下报纸言论退化“鸳鸯蝴蝶派”文艺副刊的风行和黄色小报泛滥成灾出现了一些希奇古怪的报刊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摧残,并不能阻止新闻事业的前进,这一时期的通讯社还是有了发展。广州:1911年,杨实公创展民通讯社、

1912年,杨公民创公民通讯社长沙:1912年,湖南通讯社、湖南新闻社

我国的通讯事业在1913年—1918年的5、6年内有了长足发展。新创办的通讯社不下20家:上海:民国第一通讯社武汉:湖北通讯社北京:北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等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新闻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译报。自采的新闻很少,用复写和油印方式分送各报,质量不高,发行量少,有几份到几十份不等。1915年7月,邵飘萍在东京留学期间,组织《东京通讯社》,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它首先向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议中的“二十一条密约”的详细内容。

新闻编译社是邵飘萍于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的,以消息迅捷而闻名,每天晚上发稿一次,内容有本社采写的消息和翻译的外电两部分,“每日总有一二特殊稿件,颇得各报好评。”黄远生等名记者的出现黄远生:原名黄基,字远庸,远生是他的笔名。民国初期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久负盛名的记者。

黄远生记者生涯是1912年创办和主编的《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他被称为“报界之奇才”,1915年12月,在美国旧金山被国民党派人暗杀,年仅31岁,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特点表现在:(1)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2)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3)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4)是语言通俗生动。2、发明了“新闻日记”这种体裁,用日记的形式报道或评论当日新闻。3、黄远生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的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调查研究,

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为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黄远生邵漂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辣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讲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常常能够采访到别人所不能采访到的新闻。邵飘萍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有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他于1926年被奉系军阀杀害。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邵飘萍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有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他于1926年被奉系军阀杀害。

这一时期,有名的新闻记者还有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刘少少——“民初三大名记者”之一,有报界“怪杰“之称许彬彬——和黄远生、刘少少一起成为“民初三大名记者”,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林白水——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一。胡政之——1918年欧战结束后,他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回唯一的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张季鸾——创办的北京《民立报》最先披露袁世凯政府与六国银行团签定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

1.陈独秀和《新青年》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起,创办并主编了《青年杂志》。《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封建的伦理道德。他在主持《新青年》期间,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宣传策略与方针,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陈独秀也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他在主持《新青年》的7年中,始终坚持《新青年》的方向,和读者一起前进。82陈独秀83《新青年》:1915年在上海创刊,主编是陈独秀。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在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促使思想启蒙,推动文学革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84五四运动中的《新青年》8586《新青年》发展的几个阶段《新青年》发展的第一阶段:陈独秀主编时期(1915年9月—1916年2月),《青年杂志》宗旨:“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吾人之最后觉醒》等。87《敬告青年》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歌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独立、平等、人权等思想,但因为曲高和寡没有市场,终因销量太少而于1916年2月休刊。88《新青年》发展的第二阶段:陈独秀主撰时期,1916年9月—1917年8月主要目的是批孔——反对封建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易白沙:《孔子平议》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复辟与尊孔》《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吴虞:《家族制度与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等《新青年》的批孔运动,拉开了五四时期反对封建文化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功不可没。89《新青年》发展的第三阶段:北大教授轮值主编时期(1918年1月——1919年9月),编辑部共同研究,轮流主编“轮值编辑人”: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客员”: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等主要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双簧戏”90“双簧戏”:《新青年》第4卷第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一封是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辑部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一封是刘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致王敬轩信》,逐条批驳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这二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荆生》事件《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撰写,为了宣扬倡导民主与科学,哪怕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这是坚持反封建文化运动的战斗宣言,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传的基本总结。91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新文学的理论问题作了探讨大量译介世界近现代文学名著从四卷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直接推动了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新青年》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到1919年初,《新青年》销路日渐“兴旺”。92五四时期现代诗欣赏:鸽子胡适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相隔一层纸刘半农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93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叫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94《新青年》发展的第四阶段:陈独秀独立主编时期(1919年12月自第7卷开始独立编辑);上海;《本志宣言》开始否定资本主义,日益倾向社会主义。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文章。把7卷6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李大钊《MAYDAY运动史》1920年9月,《新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机关刊物。95《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a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c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惊醒了一代青年。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扬。《新青年》最高销量每期达一万五六千份。96李大钊: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最早歌颂十月革命。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6卷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简明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97李大钊98《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4开4版,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和《新青年》一样,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区别在于它“重在批评事实”。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1919年8月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99《每周评论》刊登的山东问题《每周评论》100《每周评论》的特点和影响:

(1)“读它的人可用最廉的代价最经济的时间,知道世界上最新最要的事件”。

——《新潮》《每周评论》内容丰富,议论精辟,栏目新颖多样,把新闻分门别类整理好有突发的重大事件发生时,随报赠送一张《特别附录》,专门刊登有关信息突出重点,对于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事件的选择比较准确、及时。101(2)五四运动期间,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作了连续系统的报道,并且紧密结合事实,做了及时的评论,从舆论上对学生和群众的行动给予了支持和引导。《每周评论》第一次把这场学生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1021919年5月4日《时事新报》的漫画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散发的《北京市民宣言》103其他一些启蒙报刊

毛泽东与《湘江评论》毛泽东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刊物《湘江评论》于1919年7月14日创刊,是一张4开4版的周报。刊物“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以评论为主,报道时事往往和评论相结合,采用述评的形式。第2期发表了署名“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影响很大。同年8月出至第5号时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是推进湖南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报纸。1041919年时的毛泽东与《湘江评论》105106《湘江评论》创刊宣言毛泽东

自"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从前吾人所不置疑的问题,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缩的说话,于今都要一改旧观,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缩者不畏缩了。这种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任何什么人物,不能不受他的软化。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自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人类应如何生活"?成了一个绝大的问题。从这个问题加以研究,就得了"应该那样生活"、"不应该这样生活"的结论。一些学者倡之,大多民众和之,就成功或将要成功许多方面的改革。见于宗教方面为"宗教改革",结果得了信教自由。见于文学方面,由贵族的文学,古典的文学,死形的文学,变为平民的文学,现代的文学.有生命的文学。见于政治方面,由独裁政治变为代议政治,由有限制的选举,变为没限制的选举。见于社会方面,由少数阶级专制的黑暗社会,变为全体人民自由发展的光明社会。见于教育方面,为平民教育主义。见于经济方面,为平民教育主义。见于思想方面,为实验主义。见于国际方面,为国际同盟。107

各种改革,一言蔽之,"由强权得自由而已"。各种对抗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德莫克拉西,一作民本主义,民主主义,庶民主义)。宗教的强权,文学的强权,政治的强权,社会的强权,教育的强权,经济的强权,思想的强权,国际的强权,丝毫没有存在的余地,都要借平民主义的高呼,将他打倒。如何打倒的方法,则有二说,一急烈的,一温和的。两样方法,我们应有一番选择。(一)我们承认强权者都是人,都是我们的同类。滥用强权,是他们不自觉的误谬与不幸,是旧社会旧思想传染他们遗害他们。(二)用强权打倒强权,结果仍然得到强权,不但自相矛盾,并且毫无效力。欧洲的"同盟""协约"战争,我国的"南"、"北"战争,都是这一类。所以我们的见解,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在对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不主张起大扰乱,行那没效果的"炸弹革命"、"有血革命"。国际的强权,迫上了我们的眉睫,就是日本。罢课,罢市,罢工,排货,种种运动,就是直接间接对付强权日本有效的方法。

108

至于湘江,乃地球上东半球东方的一条江。他的水很清,他的流很长。住在这江上和他邻近的民族,浑浑噩噩,世界上事情,很少懂得。他们没有有组织的社会,人人自营散处,只知有最狭的一己,和最短的一时,共同生活,久远观念,多半未曾梦见。他们的政治,没有和意和彻底的解决,只知道私争。他们被外界的大潮卷急了,也办了些教育,却无甚效力。一班官僚式教育家,死死盘踞,把学校当监狱,待学生如囚徒。他们的产业没有开发。他们中也有一些有用人材,在各国各地方学好了学问和艺术,但没有给他们用武的余地。闭锁一个洞庭湖,将他们轻轻挡住。他们的部落思想又很利害,实行湖南饭湖南人吃的主义,教育实业界不能多多容纳异材。他们的脑子贫弱而又腐败,有增益改良的必要,没有提倡。他们正在求学的青年,很多,很有为,没有用有效的方法,将种种有益的新知识新艺术启导他们。唉!湘江湘江!你真枉存在于地球上。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传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最要的大问题,即是《湘江》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务。原载《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号

109周恩来与《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12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主编。该报为对开大报,日报,后改为三日刊。强调把改造中国和改造思想结合起来。周恩来以“飞飞”的笔名发表诸多评论,在读者中影响广泛。读者称赞它为天津的“新曙光”,“全国的学生会报冠”。110周恩来与《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11副刊的改革

五四之前,副刊的格调不高,文字附庸风雅,内容大多是消闲的低级趣味性质。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副刊完全突破了消闲性质,而成为了传播新文化、介绍新思想、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影响较大的四大著名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112①北京《晨报》副刊:《晨报》第7版经过李大钊的改革,成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播社会主义思潮的新园地。1921年第7版改成4开4版的单张出版,刊名《晨报副镌》,由孙伏园主编,注重介绍新知识、新思潮,提倡新文艺。鲁迅撰稿支持113

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无法泪沾耳。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壶卢。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胡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鲁迅: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114②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由国民党成员邵力子在1919年创办。大力宣扬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1920年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在邵力子、陈望道等的主持下,变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一个阵地。曾经翻译介绍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民国日报》总编辑邵力子115③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创刊于1918年,张东荪、俞颂华、李石岑、郑振铎等相继主编。五四以后,加强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介绍,积极宣传新思潮,学术气氛浓厚,常常连载专门性的学术著作。除此之外,对新文学的提倡也不遗余力,曾刊载郭沫若、张闻天等作家早期的文艺作品。116④《京报副刊》:孙伏园主编,1924年12月5日创刊。继承《晨报》副刊、《学灯》、《觉悟》等的传统,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持群众爱国运动,提倡新文化。一大批进步作家为该刊撰稿。1926年4月停刊。孙伏园(1894~1966),原名福源,字养泉。绍兴人。现代散文作家、著名副刊编辑。117二、中国新闻评论在战争动荡年代的成长与成熟五四运动前后报刊评论的变化

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

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出现了专论、社论、评论员文章(观察家评论)等各类评论形式,杂文、随笔、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

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三、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著名评论家简介陈独秀的政论:《谁能救中国?怎样救中国?》(1932.11.17)李大钊的时事短论:《最危险的东西》鲁迅的杂文:《电的利弊》邹韬奋的小言论:《肉麻的模仿》张季鸾的社评:《最低调的和战论》毛泽东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鲁迅(1881—1936):一生共发表杂文550多篇,其杂文特点:a、现实性b、生动泼辣c、短小精悍邹韬奋(1895—1944):《韬奋文集》其小言论特点:a、平民语言(如《硬吞香蕉皮》,讽刺旧中国军阀爱面子)b、爱憎分明,笔锋常带感情c、说理精辟,赋予辨证思想张季鸾(1889-1941):《季鸾文集》,其最辉煌的时期是主持大公报笔政的15年,1940年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大奖。a.文章基调:抗日;b、在某种程度上能做到公正;c、文章富有感情。张季鸾社评的写作原则《大公报》奉行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不仅是该报的办报宗旨和发行宗旨,也是张季鸾写作社评的最高指导原则。具体表现为“立意至公、存心至诚、忠于主张、勇于发表”。

立言为公,即“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言论独立,即“不以言论做交易”,不为政党所用,不为权势所迫,也“断不为金钱所左右”持论公正,即不随声附和,不一知半解,不感情用事,而是态度严谨,分析客观,判断公正。张季鸾社评的选题范围及政治态度虽然自1926年11月7日起,《大公报》社评取消了署名制,“若干重要文章且多系大家商讨后由一人执笔”。但在张季鸾担任总编辑的15年间,《大公报》绝大多数社评出自他手。由于兼具文人的深厚学养与报人的职业敏感,他的社评往往目光敏锐、视野开阔。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局的变动,其社评的选题范围和关注重点也不断拓展或转移:从百姓疾苦,到政府腐败;从时局变化,到前方战事;从国内事变,到国际形势……凡属值得评价、需要议论之事,几乎均有涉及。张季鸾的影响张季鸾先生灵堂张先生墓上同业人士送的石碑周恩来当年对人说,做报人,要像张季鸾那样,“腾龙飞虎,游刃有余”。而毛泽东则认为他是“士林矜式”,“功在国家”。第四节当代中国新闻评论经历的曲折与发展创新一、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1)1949年至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到“发右派”斗争之前

——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显增多。一、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

(2)1957年至1976年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即“反右派”斗争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是以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期。一、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

(3)(1976年至今)即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进入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次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传播领域的变迁

渐进式改革与中国社会转型新闻传播领域的改革:经济建设与经济新闻、人民生活新闻传播学进入中国,全国第一次传播学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了“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的我国研究传播学的基本态度。新闻业务的改进与习仲勋的“五字方针”“三贴近”报道方针与政治文明建设

“非典”事件与人民知情权、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