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淮北农业生产的土地平衡与土地开发建立用养结合-农牧结合体系是淮北发展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利辛县魏楼生产队基点研究总结
安徽淮北平原地势平坦,地势温暖,土地劳动力丰富。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人口巨大,生产潜力巨大。但历来旱涝灾害交替发生,低产土壤比例大,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片面追求粮食超“纲”,盲目扩大种粮面积,不顾生产条件增加复种,重用轻养或只用不养,这种广种薄收掠夺式的经营不仅使低产土壤越种越瘦,而且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恶性循环,生产长期处于后进状态。怎样改变淮北农业的低产面貌呢?近代土壤学认为,农业生产要有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与土壤管理三大环节。要想发挥生产的最大效益,挖掘土地潜力,使生产不断提高,三者缺一不可,因为三者之间有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我们根据这一观点在利辛县魏楼生产队进行了研究实践,针对这个队的实际情况与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起一个“用养结合一农牧结合”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增产与缺肥、用地与养地的矛盾,使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土壤肥力和社员收入都有较大提高。使这个地瘦低产、“三料”俱缺、多年“三靠“(吃粮靠回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典型穷队,走上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比较富裕的道路。一、粮食生产管理上的特点利辛县魏楼生产队有耕地470亩,178人,男女劳力72个。人均耕地2.6亩,每个劳力负担6.3亩。大小牲畜10头,其中役畜8头,平均每头役畜负担耕地59亩。每年农户养猪不超过30头。原有熟制以两年三熟旱作为主,搭配有一年两熟和一年一熟。农作物有小麦、山芋、大豆、高梁、玉米、棉花等,山芋的播种面积最大。绿肥作物基本没有,养地作物逐年缩小。树木寥寥,牧业谈不上,农林牧比例严重失调。有机肥料量少质差;役畜少而瘦小,劳役负担重;农活集中,耕地面积大。所以长期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当时全队每年粮食总产只有13万斤上下,其中山芋占了七成以上,粮食单产多年停留在二、三百斤,人均口粮只有三、四百斤,全队全年总收入不足万元,人均收入五、六十元,每个劳动日值虽仅0.2元左右,但从未进行过现金分配,是当地比较有代表性的穷队。从“一斑”窥“全豹”魏楼生产队就是当时淮北的一个缩影。通过对魏楼生产队基本情况的了解,及其限制生产发展主要矛盾的剖析,可以找出这个具有代表性的魏楼生产队,生产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一)化学成分少,商品肥料缺乏魏楼生产队距西淝河约三、四百米,土壤为淤土和砂姜黄土(砂姜黑土的黄土属),淤土的素质虽比砂姜黑土略好,但有机质含量仅在1%上下,速效氮、磷都属极低量。小麦单产只有102斤,也可反映当时的地力状况。有机肥料缺乏,仅靠10头弱牛的粪便沤制土粪,量少质差,商品肥料无钱购买。但全年播种面积799亩,其中耗地作物(指山芋、小麦、玉米、棉花等非豆科作物)占了80%。“僧多粥少”,远田簿地或山芋地势必白茬下种,越是低产越不得不多种,恶性循环继续发展,土地越种越瘦,产量越来越低。(二)养肥量的下降由于该队缺肥低产,精粗饲料供应有限,只能保证集体耕牛的最低需要,而且饲料质量差,蛋白质含量不足,耕牛普遍营养不良,劳役过重,体质瘦弱,冬春死亡的也屡见不鲜,这是造成耕作粗放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猪牛饲养量少,提供的厩肥远远不能满足农田的需要,平均每亩粪肥施用量仅仅10担上下(实际上有不少土地是白茬下种),不足以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土壤肥力下降,农业上不去也就不言而喻了。由此不难看出,归根到底还是肥料问题。如果把畜牧业当作主要矛盾来抓,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抓到肥料。有了肥料,则两业的发展就有了条件。(三)增加了粮食淮北广大农村生活燃料绝大部分依靠作物秸秆。一般情况下,每年缺少四个月的柴草,特别严重的缺少六个多月。淮北虽然也年年植树,但成林极少,也无法补充柴草不足部分。因此,农民不得不拔麦茬扫豆叶,把应该归还给土壤的残茬落叶都夺走了。有些地方甚至把牛粪也当作了燃料。可以说,到了“能烧的都烧了”的地步。不仅烧掉了饲料,也烧掉了肥料。区区薪柴牵连着千家万户,影响着农业生产的三大环节,所以对这个问题尤应重视。(四)粮食面积计算一由于上级规定粮食面积要占大比例;二是为了超《纲要》,必须大搞“帮忙田”;三是产量低,为了吃饱肚,多种一点保险。这样一来粮食作物而积占97%,经济作物面积只有3%。全年每亩平均产值仅20.80元(1973年),几乎没有资金积累,生产只好靠国家贷款,无力扩大再生产。因此,必须适当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改种经济作物,调整二者种植比例。上述四点是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的。由于这四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愈演愈烈。二、建立“用养结合—抓主要矛盾,建立“用养结合——农牧结合”体系上述低产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地瘦和缺肥。因此培肥土壤(土壤管理),是低产穷队为了发展生产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利用现有的豆科作物养地,恢复地力;同时扩种绿肥压青培养地力,发展畜牧业,提供优质厩肥,也就是发扬我国传统的有机农业优点,建立“用养结合——农牧结合”体系。则在生物循环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下,原来受破坏或受影响的各个环节,得到了恢复和改善,使农业生态体系的能量转化与物质循环迅速地运转起来,必然能收到增产效果。但是,要建立这个体系,必须解决一些问题。我们在魏楼主要抓了以下三项措施:(一)调整好粮食与绿肥压缩是为了发展,应在不影响粮食总产,保证提高单产的前提下,谨慎地进行。生产水平低、家底薄、没有国家投资的生产队尤应如此。压缩的对象是夏山芋和其他低产细粮,但须维持细粮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单产以保证不减少粮食的总产量。因为夏山芋产量低,腾茬晚,在轮作中不利因素多。腾出来的土地,主要扩种豆科绿肥、大豆和油菜、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在各方面条件好转以后,再作较大的调整。从下表可见,1977年以前,这个生产队主要是摸经验、探路子。在绿肥利用找到出路、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多量粪肥以及资金有所积累以后,开始了大幅幅度的调整。重点是基本稳定粮食与绿肥面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和副业,以积累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在后期的调整中,则根据国家计划、劳动管理、科学种田水平和各种作物所能创造的价值等条件,再作适当调整,逐步稳定。魏楼生产队在发展经济作物时,出现过某种盲目性,如1979年油菜扩大到140亩,不仅与小麦争肥,管理、收获劳力也很紧张。花生面积虽不算大,但收获时占工较多,不利于其他作物的管理,影响粮食作物的收、种,所以不宜过大。大豆作为秋种作物的前茬,约在175—190亩之谱。通过多年调整,根据这个队当前生产水平,认为绿肥面积保持100亩左右,可适应畜牧业发展和培肥地力的需要,为主攻单产创造物质条件。粮食作物主攻保收的小麦、高产的水稻和养地的大豆,春夏山芋作为搭配,调剂人民生活和推粉发展副业。经济作物根据国家需要、价值高低和自身的技术水平,主攻棉花;油菜一方面作为经济作物积累资金,另方面又作为提供优质肥料培肥地力,主攻粮食和棉花单产的保证。(二)草的生态计算农区要发展畜牧业,加速畜一肥一粮一畜的循环,必须先抓绿肥,把绿肥作为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的纽带。在具体做法上主要是利用冬闲地和作物调整以后小麦让出来的土地,种植冬季豆科绿肥(光叶苕子和箭舌豌豆)。以光叶苕子为例,按其含氮量估算,每亩产鲜草5,000斤,其粗蛋白含量相当于400斤豆饼,若搭配富含糖类及矿质营养的作物秸秆,如山芋、稻麦秸秆等,实为营养丰富的青、精、粗混合饲料。关于牲畜种类,应以草食动物牛、羊、兔打先锋,然后向多种类畜禽发展。豆科绿肥根茬养地,茎叶养畜,家畜养殖起来以后,提供的粪肥,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指羊兔粪养分含量量高),促进粮食生产和副业生产,进而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这样便形成了能提供优质厩肥和畜产品的“以草养畜,以畜增肥,以肥增粮,以粮促牧”的合理循环。这个生产队发展畜牧业,先是饲养山羊,但养羊需要专人看管,否则啃树毁林,糟踏农田,经济价值也不高,后来便慢慢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牛、兔、猪。当前饲料供应和牲畜数量与种类比较适应,农牧结合的优越性正在发挥。(三)农牧结构调整说以上三条措施,头两条是合理的农业结构所必备的条件。如果说调整作物组成和农牧结合是开源,那么解决燃料问题就是节流,是前两个环节得以较好发展的保证。调整的目的是要逐步提高经济作物和养地作物的比重,以培养地力,使用养结合的轮作制与农牧结合紧紧连结在一起,发挥增肥改土、提高产量的作用。同时,使种植业内部粮食与经济作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并促进多种经营、畜牧业及副业的发展,在农业总产值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提高林牧副渔产值比例,降低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以此来体现农业结构的合理性。三、土壤肥力改变通过九年实践,“用养结合—农牧结合”体系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限制生产发展的四对矛盾已基本解除或有所缓和,魏楼生产队的地力已得到恢复,土壤肥力正在提高,有机肥料日益增多。农业和牧业、副业的比例,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以绿肥为主的养地作物比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以及种植业、畜牧业与副业等方面的产值大幅度上升,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已逐步转向良性循环,原来的粗放经营也开始走向集约经营。其成效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粮食生产企业:一个总体的调整1979年7月在调整之前,土地利用率比较低,而且一年中光温资源最丰富、生物生长量最大的时期(4—10月),由于作物单一面积大,往往因劳畜力紧张而造成收种不及时,很多空地闲置在那里。如小麦收割而要等降雨方能播种大豆和栽插夏山芋,使大面积土地闲置二、三十天;早秋高粱茬收后晒垡一到两个月等等,白白浪费了光能。调整后的1981年,在这一时期里,不仅收种及时,而且增加了水稻、棉花、花生、油菜等作物,提高了对太阳能的利用,创造了许多物质财富,丰富了人们多方面的物质需要。由于调整了作物种类和种植面积,春夏作物由过去单一种植变为多种茬口,把午、秋两季大忙、收种管顾此失彼的状况,变为一年四季忙闲均匀,收种管兼顾,并能精耕细作,精种高产,还能腾出劳力从事牧业与副业生产,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1973年每个劳力创造的价值为163.90元,1981年达1,405.80元,增长了7.6倍,每亩平均产值1981年比1973年增长了7.5倍。由于忙闲均匀,改变了广种薄收的旧习,实行集约经营。以小麦、春山芋、棉花为例,在作物调整之前,农家肥施用量每亩仅13—16担,单产分别为102斤、550斤(山芋干)和55斤(皮棉);现在,小麦亩施厩肥80担,春山芋施130担,棉花65担,单产分别为507斤、1,200斤(山芋干)和皮棉103斤。尤其在生产条件较差,产量较低,而且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情况下压缩粮食作物面积,特别是压缩保收的小麦面积,在主攻小麦的淮北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我们的实践证明,压缩过大的面积,能实现精耕细作,集中用肥,有利于提高单产,不仅不会影响总产,而且能逐年提高。魏楼生产队小麦种植面积由1972年占耕地面积的65.7%,下降到1981年的41%,但总产却由3.15万斤上升到9.73万斤,增长2.1倍(图2)。种植业内部的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粮食生产、没有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弊病。所以,调整的重点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的种类,以提高经济收入,促进其他各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又促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持续上升。表3体现了这种逐步上升的无限循环。粮食面积虽然逐年下降,但在其他各业的支持下,粮食总产却持续上升,1981年比1973年增长了1.37倍。全年农业总产值随着经济作物面积的扩大而增加(图3),经济作物的产值已略超粮食作物,为农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资金,显示出农业结构已趋向合理。复种指数虽没有多大改变,但在同等土地上生产出比以前丰富得多的农产品,说明了农业生产三大环节配置合理,正在起着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作用。以解决缺肥和培肥地力为中心,从调整作物组成和种植面积入手的三项措施在这个队实施以来,成效是显著的。从表4可以看出,粮食产量及经济收入成倍增长,其特点是有机肥料占主导地位,化肥投资虽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秸秆还田从无到有,虽然每亩还田量仅106斤,但说明群众烧柴问题不仅基本得到解决,而且有余,可向土壤补充,对培肥地力起了作用。从表4还可以看出,农业和畜牧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是适合的,因此表现出协调发展,产量、产值、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社员口粮从400斤增加到1,000斤,增长1.5倍,现金收入的增长更大,1981年比1973年增长了8倍。这种农牧副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趋势,反映出在当前其农业结构是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出现新的暂时的平衡,这种暂时的平衡并不意味着会回复过去的状态,而是从哲学的意义上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从表4可以看到,如果在复种上和林副业方面再挖一下潜力,农业生态系统又可达到更好的平衡,农业生产又会出现更大的发展。九年实践结果所创造的物质基础,已为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为农业生产更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四、经济和社会因素。立足于扩种和利用,实现救济的作用,三是两条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魏楼生产队的实践证明,我们对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原因的分析是正确的。限制生产发展的四对矛盾主要方面,在整个淮北中、低产类型的生产队是普遍存在的。针对四对矛盾所抓的三项措施,并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用养结合——农牧结合”体系,对改变魏楼生产队的低产落后面貌起了重大作用。从生产实践证明,这个体系不仅能改变低产面貌,而且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由于这个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加上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使魏楼生产队初步实现了草多—畜多—肥多—粮多—农牧副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二)“用养结合农牧结合”体系,是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两个中心环节。抓好这两个环节,农业生态体系中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就运转得快,循环量大,即自然资源能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能持续增产。在生产条件差的低产穷队要建立这个体系,首先要抓养地。养地的狭义说法就是指作物对土壤的反馈效应,一般地说豆科作物(绿肥)通过生物固氮作用,在其生长过程中,会馈送一定量的氮素营养给土壤。所以,在原有的轮作中要设法扩大豆科作物的种植面积,把豆科绿肥插进去。建立以养为主,用养结合的轮作制。广义地说,养地还包括每年向土壤补充的大量有机物质(如秸秆、残根落叶等),有机肥料(如厩肥)和矿质营养,而后者作用更大。无论是前者或后者,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扩种豆科绿肥。要扩种绿肥,必须从调整作物组成和面积入手。魏楼生产队的做法是压缩广种薄收的小麦面积和利用冬闲地扩种冬绿肥,根茬养地,茎叶养畜,先养草食家畜,然后多种畜禽综合发展,由畜牧业提供优质厩肥。这个体系对增肥改土、农业增产以及大农业中的各业发展,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三)“用养结合农牧结合”体系,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有机农业的精华所在。所谓有机农业,就是重视农业内部的有机联系,利用农业内部的能量循环的办法来发展农业生产。这种循环利用低能量消耗的有机农业,从近期看,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长远看,能使地力常新持续高产。这个体系不仅达到了近期的要求,就是从长远利益来看,其发展趋势也必然是这样的。但应该指出,这种农业内部能量的循环利用,不能是封闭的,应该是开口循环。即在这种循环中要不断增加外力,补充新的物质,如增施化肥,尤其是矿质肥料,机械装备等;否则将使循环转到一定时候停滞下来,不能适应大农业的需要。(四)当前肥料结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有机与无机肥比例失调,有些地方还出现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淮北土壤又普遍是有机质含量低,养分状况缺磷少氮。为适应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需要,必须调整当前肥料结构的不合理、不协调状况,应该大抓有机肥料,增施磷肥,适当补充氮肥。“用养结合农牧结合”体系能有效地解决有机肥源问题。它所提供的优质厩肥,不仅能有效地改良土壤,而且养分含量丰富、全面,还可以防止磷素的固定,提高磷肥利用率和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可以说,这是一种一举数得的有利措施。(五)旱、涝、瘦、碱是淮北农业生产的四害。但碱害面积小,大旱大涝不是年年发生,即使发生,也不是队队受害。瘦却是普遍的。因此解决地瘦、缺肥问题是当务之急。当然这并不排除淮北治水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但是,水利上小打小敲的修治,既不能解决大问题,而且需要大量投资,这不如把资金投放到农业上收效大,见效快。(六)森林是陆地生态平衡的主体。森林对涵养水分,保持水土,提高空气相对湿度,改善农田小气候等具有重要作用,对农田生态平衡将起保证作用。但目前淮北多数社队还未采用。我们从今年起,已腾出100亩土地植树造林,来作这方面的研究,并可为生产队彻底解决柴薪与增加经济收入创造条件。粮食作物面积,腾出的土地发展经济作物、扩大养地作物,为发展畜牧业打下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引种优良作物品种,实行精耕细作,主攻单产。在地薄人穷的生产队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限制因素,就是农业上提供不出充分的饲料。即使有也是青、粗饲料多,精料少,夏季草源多,冬春少。牲畜和生猪,因营养不足,多膘瘦体弱,生长不良,粪肥少,畜—肥—粮—畜的循环运转不起来,仅仅几头牲畜成不了畜牧业。在该地原有耕作制中,一般有30%以上的冬闲地和大面积广种薄收的小麦地,这既是畜牧业的薄弱环节,又是发展畜牧业的突破口。从整个农业生态系统考虑,解决群众烧柴问题,缓和“三料”矛盾,是这里的当务之急,而且越快越好。这个队利用“四旁”空地与划出部分农田,大种绿肥柽麻,开展肥(饲)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临时仓库租赁合同
- 梨园承包合同
- 水果蔬菜采购招标合同范本
- 二零二四年度电梯设备安装与维护合同协议书
- 商业租赁与销售代理合同
- 上海地区个人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二零二四年份影视作品制作与发行合同
- 入职劳动合同书范本参考
- 合作经营协议书范本:合伙合同样例
- 企业整体收购合同
- 植物繁殖委托合同
- 《地方执法评估体系研究》
- 9《正确认识广告》第一课时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市场营销学》讲稿
- 4.2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课件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
- 电网络理论专题知识
- 2024年专用:滑坡防治抗滑桩施工合同
- 电子化学品的市场分析
- 2024年客运资格证科目二考试
-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题库及答案
- 2024年知识竞赛-广联达算量知识竞赛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