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古代散文》第四次作业_第1页
西南大学《古代散文》第四次作业_第2页
西南大学《古代散文》第四次作业_第3页
西南大学《古代散文》第四次作业_第4页
西南大学《古代散文》第四次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散文》第四次作业一、解释题:1.春秋笔法春秋笔法:相传孔子编纂《春秋》时,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这种以一字为褒贬,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含蓄谨严而带有倾向性的文字,人们就称为“春称笔法”。2.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要正确掌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单从作品本身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3.赋赋:“赋”的原意是“铺也”,即“铺陈其事”,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到了战国后期,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始见于荀子《赋篇》,盛行于西汉。这种文体,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以内容的铺陈夸张和辞藻的绮丽纷繁为其基本特征。4.清峻通脱清峻通脱:指建安时期的散文风格。所谓清峻,即简约严明,指用语简捷,词气峭厉,反对烦琐迂腐。所谓通脱,即随便之意,指率心任性,表达真情实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受经学的束缚。5.苏海韩潮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6.六一风神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并不刻意选择人物、场景以及按照某种寓意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只是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事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他的散文一般具有笔触多情的特点,常着眼于感情的抒发。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的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要之,这种绝世风神的特点是: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纯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7.古文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8.四六文四六文:骈文讲究对偶、辞藻、用典、声律,句式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又因李商隐把他的骈文集取名为《樊南四六》,故骈文又称四六文。宋代的骈文叫宋四六。9.文以明道文以明道:韩愈在《题欧阳生哀辞后》中说:“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韩愈在这里所说的“古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也就是儒家道统。韩愈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题欧阳生哀辞后》)。即是说,学习古道的途径是学习古文,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即学习儒家思想。写作古文就是为了讲明先圣先王之道,宣传儒家道统。韩愈的“明道”具有政治上复兴儒学、重振王纲、反对分裂的重要内容;从文学改革的角度来说,“文以明道”就是要批判骈文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写作有为、有用之文,而不作徒有华丽形式而没有实际价值的浮文、空文。10.不平则鸣不平则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继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认为诗文是“不平则鸣”的产物,把“明道”与批判社会不公,抒发郁愤结合起来,指出了古文与现实的关系,揭示了散文发愤抒情的独特功用。11.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所谓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指作家要无拘无束,自由抒写,又要波澜横生,千姿百态。文理要出于自然,姿态要千变万化。12.义法义法:方苞的古文主张。“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又书货殖传后》)就是说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若结合方苞其他论述作总体的归纳,则“义”主要指文章的意旨、论断与褒贬,“法”主要指文章的布局、章法与文辞。二、简答题:1.先秦散文的"深于比兴”、"深于取象”。答:陈骙《文则》卷上丙:“《易》之有象,以尽其意。”指出了《周易》具有“取象明理”的艺术手法。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更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他若纵横驰说之士,飞箝捭阖之流,徙蛇引虎之营谋,桃梗土偶之问答,愈出愈奇,不可思议”。所谓“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是指文章富有形象性,大抵指善用比喻,多用寓言,这确实是先秦散文的一大艺术特征。《尚书》中就有“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等有名的比喻,《孟子》、《荀子》的比喻也非常出色,特别是荀子常常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问题。《战国策》有七十余则寓言,《庄子》一书,“寓言十九”,《韩非子》全书寓言三百余则,居先秦散文之首。寓言在先秦很兴盛,我国的有名寓言大多产生在先秦,但它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散文作家运用它们以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2.《春秋》记事的特点。答:①文辞简略,叙事简若大纲,往往一二短句便记一事,有点类似今天的标题新闻;②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③“简而有法”,用语严谨精确,一字不苟。3.《冯谖客孟尝君》是怎样刻画冯谖形象的?《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也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文章刻画冯谖的形象,欲扬先抑,层层深入,愈转愈奇。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待。一旦有了车又像小人一样向朋友炫耀。后来写他自告奋勇为孟尝君收债“市义”,行为出人意料而又荒唐奇特。直到孟尝君去相归薛时,方看出冯谖的高明。而此时冯谖却又有更远的谋虑,要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到全文结束,冯谖深谋远虑的奇士风采才充分展现出来。文章还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4.《论语・侍坐》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答:子路:有抱负,坦诚,但鲁莽、轻率。冉有: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5.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答: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

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6.贾谊、晁错散文的异同。答:贾谊和晁错都主张重农抑商、削弱诸侯势力、抗击匈奴侵扰,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但贾谊颇有迂阔之论,不如晁错之文具体切实,极少空疏之谈。贾谊之文富于文采,有战国纵横之风;晁错之文气势恢宏,明快畅达,论析透辟,冷峻严谨,颇有先秦法家之风。

7.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答:所谓“史家之绝唱”,首先,这是集先秦、汉初之大成的文史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它记事博大精深,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其次,《史记》结构之严密,体制之完整,也可以说是空前的。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的通史体例,给后世史家树立了法则。再次,是《史记》表现出的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这一点不仅是空前的,而且,至少在阶级社会里,也是绝后的。

8.中唐、北宋古文运动的异同。答:北宋古文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它和唐代古文运动在提倡古文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之处;第一是北宋古文运动是和诗歌革新运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唐代古文运动就不是这样;第二是唐代古文运动在改革文风方面,主要是反对浮艳纤弱的文风,北宋古文运动除了要求革除浮艳纤弱的文风外,还要反对艰涩怪僻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缺陷。

9."唐宋八大家”称谓的由来。答:“唐宋八大家”,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唐宋时期出现的八个有杰出成就的散文作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10.韩愈散文的语言特点。答:韩愈的各体散文,各具特色,而气势磅礴,雄奇奔放,波澜曲折,富于变化是其总的特色。这一特点是说韩文如河海般广阔深厚,气势充沛;而又波澜横生,不拘常格,往往出人逆料。这是他"气盛言宜”论文主张的实践。韩文的风格特征,富于变化是说韩文构思章法,奇诡多变,文无定式,篇无定局,句无定法,完全依据叙事、说理、抒情的需要而"戛戛独创”。韩文的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

11.苏辙的"养气”说。答:苏辙论文提倡“养气”说。他继承孟子的“养气”和韩愈的“气盛言宜”的主张,强调养气对文章的重要作用。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苏辙所说的“气”,指作者的思想修养、精神状态,表现在作品里就是气势。“气”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靠后天培养的。养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内心修养,如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二是增加阅历和见识,如司马迁之行天下。后者突破了孟子、曹丕等人的文气说,是苏辙的贡献。孟子的养气说重在提高人格修养,不是据以为文,曹丕的文气说重在先天的体气,不是后天的修养见识,都不及苏辙的养气说精当。12.归有光散文的特色。答:归有光的散文作品,除了寿序,墓铭等应酬之作不甚可取外,一些记叙往事、哀悼亲人的文章是他散文中最有价值的作品,也是他散文创作的重要成就。他把生活琐事引进到“载道”的古文中来,使散文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写出了不少清新自然、生动感人的作品。《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都是为世传诵之作。归有光的散文,从内容上看,大多记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并无惊人的事件、曲折的过程,但由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于细微毫末处寄寓情意,给人的印象就异常深刻。从艺术上看,他善于即事抒情,用朴素简练的文笔剪辑刻划一些日常生活的断片,以寄托情感和理想,纡徐平淡,娓娓而谈,如叙家常,亲切动人,正所谓“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归有光的散文创作是他文学思想的具体反映。归有光生活的时代,正是“后七子”复古派为代表的复古倾向占据文坛之时,归有光对此甚感不满。他反对盲目复古、摹拟剽窃的文风,提倡文学创作要独树一帜。针对复古派“文必秦汉”的主张,归有光极力推崇《史记》及唐宋散文,主张散文要文从字顺,反对佶屈聱牙的艰涩之文。对“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归有光还曾专门著文予以痛斥。《三、论述题:1.试述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答:我国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因为散文是书面记载,它必须以文字的出现为前提。汉文字的产生,古籍中有种种说法。据《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安国《尚书序》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影响更大的是《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记述的仓颉造字说。这些说法并不可靠。事实上,文字是人民群众在不断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鲁迅先生曾生动地描绘说:“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门外文谈》)我国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文字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自1899年起陆续发现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的殷墟甲骨卜辞,证明我国至迟在殷商社会中期(约前14世纪)就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字和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甲骨卜辞是我国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记录,间或也有少量其它记事文字。卜辞作者即殷商时期身兼神、史之职的巫觋。殷人迷信鬼神,凡事必卜。占卜涉及狩猎、农业、祭祀和战争等。卜辞大都简短,现存的卜辞最长者不过百余字。这可以说是最简单、最朴素的散文形式。卜辞不但篇幅短小,而且文字简略,不成篇章,但记事清楚、准确,文句完整,语意显明,据事直书,无所文饰,反映了我国记叙散文萌芽时期的实际水平,标志着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产生于殷末周初的铜器铭文(或称为金文、钟鼎文),是商周时代铸或刻于青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记事铭文。这些铭文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可说是史家之文的源头,也是早期散文的萌芽。作为散文萌芽时期的作品,还有《易经》中的卦、爻辞。《易经》即《周易》本经,原为卜筮之书,以卦、爻辞指告人事吉凶祸福,是供巫史算卦所用的专门著作。卦、爻辞反映了殷周时期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并且有的还表达出一定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内容。卦、爻辞简短朴素,但却非常凝炼,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特别是善于取象,描写生动形象,颇有一些富于文学意味的作品,体现了散文的逐步发展。2.《战国策》的思想倾向。答:《战国策》的思想,不同于《国语》和《左传》,对传统思想有很大突破,其思想内容有了新的特征:它虽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对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有所揭露,对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能济困扶危的高人义士给予热情歌颂,但它的主要思想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束缚,表现出《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所完全没有的新思想,如不讲天道鬼神,不讲尊卑上下,不讲君臣之义,不讲忠孝仁义,而崇尚计谋,追求富贵利达,纵横之势,长短之术,诡谲之计,诈伪之谋充溢全书。就总体而言,主要反映了鲜明的纵横家思想。《战国策》所记主要人物大多为战国时代活跃于各国政治舞台上的谋臣策士、说客游士,特别是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等纵横家。作者对他们言行、计谋、大肆渲染,尽情鼓吹,策士的谋略成了决定一切的因素,并被称颂为威力无穷的法宝,表现出策略至上的政治思想特征。3.《庄子》的艺术特色。答:《庄子》散文不朽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其中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庄子》中层现叠出,令人于惊奇骇怪中获得非凡的审美享受,其真实思想往往不露痕迹地寄寓于千奇百怪的形象之中。诸如:奇大无比的鲲鹏、吸风饮露的神人、似有若无的罔两与景、形体残缺的支离疏、七窍皆无的浑沌、侃侃而谈的髑髅、望洋兴叹的河伯、其圆五尺的神龟……如此光怪陆离的形象纷至沓来,美不胜收。例如脍炙人口的“触蛮之争”:在一对微不足道的小小蜗角上,居然幻化出宏阔悲壮的战争场面。这显然是讽刺当时诸侯力战争雄、兵革不休的现实。通过这样的形象描绘,把读者引进了一个超时间、空间,不辨上下古今的艺术境界。这正是《庄子》特异的魅力之所在,也是他高于晚周诸子的一大艺术成就。《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说是“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其实,即使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也可说是罕有其匹。它那意出尘外的构思,超群绝俗的想象,美妙奇幻的意境,汪洋恣肆的文风,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所难及。它开辟了散文艺术的新境界,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飞跃。

4.唐代古文运动的成就。答:在政治思想方面,排斥了佛老,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散文方面,对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进行了革新,确立了一种切合实际,便于表情达意的新散文,缩小了骈文的应用范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性散文,并由此促进了其它文学形式如传奇、变文的发展;在影响方面,对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明代的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清代桐城派的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我们可知,古文运动不是纯粹的文学运动,它服务于政治思想上复兴儒学,重振王纲的需要,通过文章复古,变革六朝以来的散文风格、体式、语言,以使散文更好地发挥经世致用的作用。5.韩愈的古文理论。答:韩愈的古文理论,除了“文以明道”,“不平则鸣”,“陈言务去”、“文从字顺”以外,还有下面一些重要主张。气盛言宜。“气”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孟子讲“养浩然之气”,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韩愈继承孟子、曹丕的文气说,把文气和语言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水和浮物的关系:“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韩愈认为气指作家思想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勤学若练、提高艺术水平两方面。他把气的内涵归结为:“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认为气是后天通过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和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刻苦学习培养起来的。有了这样的气,就能自由地驾驭语言表现自己的思想,而不必象骈文那样为声调的平仄和四六句式所束缚。韩愈明确指出作家思想道德和学识的好坏,一定要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强调作家必须提高道德和学识修养,文章才能气势充沛。韩文气势磅礴的特点与他实践这一主张有关。闳中肆外。韩愈《进学解》云:“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闳中肆外”指文章的内容深广而语言奔放。韩愈认为一个作家只要能“游之乎诗书之源”,向三代两汉的文章高手学习,能“沈浸醲郁,含英咀华”,很好地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就会使自己的文学修养达到一个恢廓宏大的境界,发而为文进行创作,才会融会贯通,纵横恣肆,使文章的内容深广丰厚,语言雄健奔放。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谓自己作文:“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只以自嬉。”这表明了韩愈追求文学风格的奇特。韩愈《答刘正夫书》说:平常的东西,大家都不爱注意,一件新奇的东西,就一定会有许多人去观看它。这和做文章的道理差不多。韩愈认为,没有一个善于作文章的人不追求新奇。一个作家,只要独自树立,别出新裁,不因循守旧,人云亦云,就会产生新奇的艺术效果。韩愈对“搜奇抉怪”(《荆潭唱和诗序》)的文风是非常欣赏的。他提出文章为世所珍非“常物”的观点和追求“怪怪奇奇”的文风,目的是为了“自树立,不因循”,为了促进作家独创性的发挥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这一文学理论,有导致作家因追求新奇而陷入只重形式技巧的偏颇,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执着追求,也不可能有独具匠心的独创。6.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特点。答:《张中丞传后叙》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困守睢阳,与城共存亡的壮烈事迹,表彰了几个宁死不屈、为国牺牲的人物,列举事实,反驳“小人之好议论”,是韩愈激于义愤、带有感情的作品。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主张政权统一。他表彰张巡、许远这些为国捐躯的人物,正是针对现实的需要有感而发的。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张巡传》之不足,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为睢阳保卫战中的几位英雄人物塑像立碑。前后两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内在联系:前者之议论为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扬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其次是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突生动,光彩照人。这主要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断。作者还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博闻强识、视死如归,许远之宽厚谦和、甘心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疾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此外,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再次,本文气势充沛,激情饱满,无论叙事抒情,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均极为浓厚,饱含其对英雄的信任与景仰。尤其是“守一城,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