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琵琶行并序》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琵琶行并序》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琵琶行并序》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琵琶行并序》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琵琶行并序》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朗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熊咆龙吟殷岩泉③惟觉时之枕席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潦倒新停浊酒杯⑦予左迁九江郡司马⑧低眉信手续续弹⑨钿头银篦击节碎⑩暮去朝来颜色故⑪却坐促弦弦转急再读课文,将三首诗与各自的创作背景连一连。《梦游天姥吟留别》因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困居两年。《登高》因受到权贵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后再度启程漫游。《琵琶行并序》晚年流落夔州,老病孤愁,生活困苦。根据你对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了解及初读课文的感受,推断下列评论各自针对的是哪位诗人。(1)诗不事雕饰,直写性情,能“道得人心中事”,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余韵。(2)雄姿逸气,纵横无方,其诗变幻恍惚,尽脱蹊径,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3)逢禄山之难,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其诗以意为主,体多严整,语多沉着。默写填空。(1)谢公宿处今尚在,。千岩万转路不定,。,仙之人兮列如麻。,使我不得开心颜?(2)风急天高猿啸哀,。,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3)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4)古人写作时常常化用前人诗文,如吴激《人月圆》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中“玉盘大小乱珠迸”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第一部分中,诗人是怎样通过衬托的手法来写天姥山的?阅读长篇古体诗时要学着划分层次,把握诗情推进的脉络。前人这样评说《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以次诸节,梦之波澜也。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梦极而与人接矣。”也就是说,“我欲因之梦吴越”是这场梦的发端,然后梦中之境时而“显”(明亮)时而“晦”(昏暗),让这个梦境波澜起伏。请你借助“显”和“晦”两个概念,梳理李白对梦境的描绘。《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七言为主,夹以杂言。在诗歌的最后一部分,有一句九言长句,请结合其内容鉴赏诗人在句式选择上的用心。下列对杜甫《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象,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中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之叹,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观照现实的结果。扣住“萧萧”“滚滚”两词,赏析《登高》的颔联。《登高》虽然抒写了诗人身世飘零的感慨和老病孤愁的悲哀,但诗境宏阔,气象高浑。请找出诗中拓宽诗境的词语。有感情地诵读《琵琶行并序》第二部分,梳理出琵琶女所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指出乐曲高潮之所在。赏析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对音乐的描写。《琵琶行并序》中有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其内涵各异、作用不同,试逐一分析。①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③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诵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1)用自己的话表述诗句“余响入霜钟”的意思。(2)运用《琵琶行并序》的学习积累,赏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蜀僧琴曲的魅力的。(3)比较《琵琶行并序》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谈谈对“(《江南逢李龟年》)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一篇《琵琶行》矣”这一评价的理解。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听一首你喜爱的乐曲,试着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200字左右。阅读下面的诗歌和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高沐斋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大概不同的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只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意气,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并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沙门礼佛修行,要临四大道场。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单说儒家。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说,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锺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有删改)(1)说说文人登高赋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2)诵读三首诗歌,另选一首你自己喜欢的登临诗,说说诗人在这些诗作中寄托的理想或感慨。诗题理想或感慨登幽州台歌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自选诗歌:(3)援引上述表格中或自己熟知的某一首诗,在《登高》选文的最后补缀一段文字。

答案1.【答案】依据;震动;醒;低眉,低头;落叶;衰颓,失意;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随手;打拍子;容貌;退回2.【答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因受到权贵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后再度启程漫游。《登高》——晚年流落夔州,老病孤愁,生活困苦。《琵琶行并序》——因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困居两年。3.【答案】(1)白居易(2)李白(3)杜甫4.【答案】(1)渌水荡漾清猿啼;迷花倚石忽已暝;虎鼓瑟兮鸾回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3)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别有幽愁暗恨生;铁骑突出刀枪鸣(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5.【答案】诗人一开始就以虚衬实,用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的虚无缥缈、不可寻求来衬托现实中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的天姥山;接着,诗人又以名山作陪衬,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天台山则倾斜着好像要拜倒在天姥山的足下一样,用夸张的笔法把天姥山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6.【答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写诗人梦中来到天姥山山脚,这是夜景,为“晦”。“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写天明所见,为“显”。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到“列缺霹雳,丘峦崩摧”,从“显”转“晦”。“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由此进入仙境,景色壮丽,是“显”。这一部分“显”“晦”交错,暗藏条理,生动地表现出梦境的瑰丽变幻。7.【答案】九言长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在这句诗之前,诗人对人生失意有了深切的体认,转而要去领略徜徉山水的乐趣。这一长句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此外,诗歌句式节奏上的变化,让诗人傲视权贵的心声更为强烈。8.【答案】C【解析】“抒发了怨天尤人之叹”说法不当。9.【答案】颔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萧萧”“滚滚”,叠词的使用,不仅增加了音韵之美,也让秋叶飘零、江水奔腾的画面更为形象化,让读者仿佛能听到落叶窸窣之声,看到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10.【答案】无边、不尽、万里、百年。11.【答案】诗人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第一阶段,琵琶女演奏的曲子幽怨凄凉,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第二阶段,琵琶女开始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令》,诗人选择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进行描写:第一乐段大弦和小弦交错,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演奏的高潮,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般激越、雄壮的乐音。12.【答案】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一是运用比喻,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形象化,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其二是运用双声叠韵词,如“嘈嘈切切”“幽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直接表现出来。其三是运用对比与动静结合的方法,短暂停顿之后便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由静入动,如同万匹野马,同时出动,万丈瀑布,瞬时倾泻。13.【答案】“别时茫茫江浸月”情景交融,溶溶月色中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转机做准备。②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用月色从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③“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空守孤船所见,萧瑟的景色渲染了她沦落天涯的凄清心境,使人感伤不已。14.【答案】(1)音乐终止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的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2)颔联“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语岀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锺期听声。”这两句用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传神。颈联两句写听琴的感受。出句“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对句“余响入霜钟”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的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意味。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的技艺高超。(3)《琵琶行并序》写被贬江州时碰到曾经“名属教坊第一部”的琵琶女,《江南逢李龟年》写流落江南时碰到曾经出入宫廷豪门的乐师,无论是诗人还是乐人,都处于天涯沦落的境地,在取材上颇为相似。《琵琶行并序》是长篇七言古诗,用赋的手法从多个角度详尽地呈现琵琶女的记忆和过去,以及诗人自己当下的境况;而《江南逢李龟年》是绝句,诗人用极为精练的笔墨,通过今昔对比,通过“落花时节”满目凄凉的环境烘托,没有对两人相逢的情状做任何描述,写出了沦落之感。此外,白居易被贬是个体的人生失意,而杜甫的飘零是国事凋零、时代沧桑的结果,内涵更为深厚,因此前人才有这样的评价。15.【答案】示例:在宁静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乐(那些弥撒曲和管风琴曲),是孔雀石一样蓝色夜空下的尖顶教堂正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教堂旁不远的地方流淌着这样的小溪水,九曲回肠,长袖舒卷,蜿蜒地流着,流向夜的深处,溪水上面跳跃着教堂寂静而瘦长的影子,跳跃着月光银色的光点……(选自肖复兴《小溪巴赫》)16.【答案】(1)共同点:登临高处,激发内心的远志和胸襟。不同点: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并不一样。(2)示例:诗题理想或感慨登幽州台歌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中无人理解的孤单寂寞。黄鹤楼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登金陵凤凰台人事变迁,忧国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