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科病证:鼻槁的诊疗_第1页
鼻科病证:鼻槁的诊疗_第2页
鼻科病证:鼻槁的诊疗_第3页
鼻科病证:鼻槁的诊疗_第4页
鼻科病证:鼻槁的诊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鼻科病证:鼻槁的诊疗鼻槁多因脏腑虚弱,鼻窍失养所致,以鼻内干燥、嗅觉障碍,或有鼻气恶臭,并见鼻内肌膜枯萎、鼻腔宽大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鼻病。女性较男性为多。相当于西医萎缩性鼻炎。[历史沿革]鼻槁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寒热病》说:“皮寒热者,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腊(音xi),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槁”为枯木,“腊”为干肉,鼻槁腊即鼻腔干燥枯萎之意。文中指出要用补手太阴的治法,说明此病由肺虚所致。《难经·五十八难》中也提出了鼻槁一词,但亦指症状而非属病名。后世医家对本病论述不多,且很少用鼻槁一词。因其症状有鼻腔干燥,故鼻干、鼻燥等古代文献资料亦可能与本病有关。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说:“夫鼻干无涕者,由脏腑壅滞,内有积热,攻于上焦之所致也。凡肺气通于鼻,主于涕,若其脏挟于风热,则津液不通,皮毛枯燥,两颊时赤,头痛鼻干,故令无涕也。”认为鼻干无涕系由肺脏积热,挟风热上攻而成。书中还列举了内外治方。金·刘完素《宣明论方》卷五指出:“鼻孔干燥者,金肺之本,肺藏气,以血液内损,气虚,或风则皱揭,热能耗液,皆能成燥”,认为鼻孔干燥症与风、热耗伤气血有关。明·万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鼻病门》说:“鼻干者,心脾有热,上蒸于肺,故津液枯竭而结,当清热生津。导赤散吞服抱龙丸治之。”提出了心脾积热蒸肺致鼻干的病因病理。清·唐容川《医学见能·鼻证》说:“鼻根红赤,孔内干燥结煤者,阳明经燥气也,宜加味升葛汤”,强调了阳明经燥气的影响。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理认识主要有三:一是肺虚,二是脏腑积热上攻,三是阳明经燥气使然。建国后,第四、五版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正式将本病定名为鼻藁(槁)。【病因病理】1.阴虚鼻窍失濡:鼻为肺窍。久病阴虚,或嗜烟、长期吸入粉尘,致肺经燥热,鼻失濡养;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阴津亏损,鼻失濡养,发为本病。2.阴虚湿热熏鼻:脾主运化。脾胃失健,湿浊内生,久郁化热,湿热之邪内耗阴液,上熏鼻窍,窍络痹阻,肌膜失养,发为本病。【临床表现】[病史]原发性者多在青春期发病,以女性居多,诱因不明;继发性者多有慢性鼻渊病史,或有害粉尘、有害气体长期刺激病史、鼻腔手术史等。[症状]鼻腔或鼻与咽喉干燥不适感,女性患者每于月经期症状加重;嗅觉障碍较重,甚则香臭不分(主要因鼻腔嗅觉上皮萎缩所致),部分患者有鼻内恶臭气而不自知;鼻腔堵塞不通或堵塞感(干痂堵塞鼻窍,或鼻腔感觉功能减退而缺乏呼吸气流刺激感所致);容易鼻腔出血,经常头昏、头痛,早晚吸入冷空气时尤甚。[检查]鼻腔黏膜干燥枯萎,鼻甲变小,尤以下鼻甲为甚,鼻腔宽大,甚则从鼻腔可直接看到鼻咽部;鼻腔或有大量黄绿色痂皮呈卷筒状充塞(彩图2),清除痂皮后见黏膜糜烂出血。若病变向下发展,在鼻咽部甚则咽部、喉部黏膜亦有类似改变。合并有鼻窦炎者,可见鼻道脓性分泌物引流。自幼发病者,可有鼻梁平塌凹陷,形成鞍鼻畸形。【辨证论治】1.阴虚鼻窍失养证[主证]鼻内干燥,鼻息灼热,嗅觉不灵,鼻黏膜萎缩,鼻腔宽大,或有鼻腔干痂较薄、少量黄绿秽涕,伴咽痒干咳,干燥季节症状加重。舌偏红少苔,脉细数。[证候分析]阴虚鼻窍失养,故鼻内干燥,鼻黏膜萎缩而鼻腔宽大;功能失司,故嗅觉减退;虚火上炎,故鼻息灼热;邪毒滞留鼻窍,故鼻腔干痂、秽涕。全身及舌脉所见,为阴虚证。[治法]养阴清热,润肺生津。[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方中生地、麦冬、白芍、玄参、丹皮、甘草养阴清热,润肺生津,濡养鼻窍;浙贝母、薄荷清热祛邪,清利肺窍。若大便秘结,酌加麻仁、蜂蜜之类润肠通便;若伴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等证,多属肺肾两虚,可用百合固金汤加减;若感秋燥而症状加重,亦可用清燥救肺汤加减。2.阴虚湿热熏鼻证[主证]鼻内干燥感,涕浊腥臭,如浆如酪,色微黄浅绿,嗅觉减退或丧失。检查见鼻甲萎缩,鼻腔痂皮量多,中、上鼻道有多量脓性分泌物,鼻黏膜色淡。伴见头昏头痛,舌质偏红,苔微黄腻,脉细濡数或细滑。[证候分析]湿浊化热,熏蒸清窍,故见涕浊腥臭,如浆如酪,色微黄浅绿,痂皮量多,头昏头痛;湿热久郁化热,耗损阴液,鼻失润养,故见鼻内干燥感,鼻甲萎缩,色泽偏淡;鼻窍功能失司,故嗅觉障碍明显;舌脉所见为阴液不足,兼挟湿热之候。[治法]养阴清热,化浊通窍。[方药]甘露饮加减。方中生地、熟地、石斛、天冬、麦冬、生甘草养阴清热,润肺生津,濡养鼻窍;茵陈、枳壳行气化浊利湿;黄芩、枇杷叶清热,宣肃肺气。临证可加苍耳子、白芷之类化浊止涕;若浊涕量多色黄绿伴烦躁、口苦者,酌加龙胆草、鱼腥草、石菖蒲之类清热解毒,利湿化浊。若见倦怠乏力,舌淡苔腻,脾虚湿热者,可用四苓散加黄芪、党参、陈皮、石菖蒲、白芷之类补益脾气,化湿除涕。本病属久病,久病多瘀,二证均宜于主方中酌加丹参、归尾、桃仁、红花、赤芍、水蛭、地龙、穿山甲、土鳖虫之类以助活血通络,化瘀生新。【其他治疗】一、外治1.鼻腔冲洗:适用于鼻腔有脓痂者。用温生理盐水或1:2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鼻腔,每日1~2次。2.滴鼻:滋润鼻窍,常用苁蓉滴鼻液、复方薄荷油、鱼肝油滴剂之类,滴鼻,每日2~3次。或用生地黄、生大黄、牡丹皮、赤芍、麦冬各等分,加适量生麻油过药面,浸泡一夜,文火煎至赤芍焦黄为度,去渣,待凉后以油滴鼻,日2~3次。3.吹鼻:鱼脑石散适量,吹入鼻内,每日2~3次,以散邪解毒除涕。二、针灸治疗1.迎香穴埋线:常规消毒,局部麻醉,用埋线针将羊肠线1cm埋入迎香穴皮下。线头勿露出皮肤,术后以纱布覆盖3日。每月1次,连续3~6次。2.体针法:取迎香、禾髎、素髎、足三里、肺俞、脾俞等穴,每次2~3穴,补法,或用电针,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3.灸法:取百会、囟门、上星、足三里、迎香、绝骨、肺俞,每次2穴,温和灸10~15分钟,至局部灼热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4.耳针法:取内鼻、内分泌、皮质下、肺、脾、胃、肾,王不留行贴压,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周换压2次,10次为1疗程。【预防护理】1.保持鼻腔清洁湿润,经常冲洗、清除鼻腔内痂皮。忌用手指挖鼻,以免加重黏膜损伤。鼻腔禁用减充血剂。2.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豆类食品;戒烟酒,忌香燥炙煿之品。3.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减少粉尘吸入,保持周围空气湿润。【自学指导】1.本病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二类(见参考文献资料),其病因病理类型主要有二,即阴虚鼻窍失养、阴虚湿热熏鼻。2.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其诊断一般不难,主要有鼻腔内干燥,嗅觉减退,鼻腔黏膜萎缩,鼻甲变小,鼻腔宽大,或有多量脓痂呈卷筒状充塞于鼻腔。3.本病的辨证论治,阴虚鼻窍失养证,治宜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养阴清肺汤加减;阴虚湿热熏鼻证,治宜养阴清热,化浊通窍,用甘露饮加减。久病多瘀,故在内服药中,均应注意适当配合活血化瘀中药。4.本病治疗取效较慢,故应加强外治疗法,鼻腔有脓痂者应予冲洗;干燥者,则滴用复方薄荷油之类滴鼻剂,禁用减充血剂滴鼻。【参考文献资料】西医认为,萎缩性鼻炎的病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者病因清楚,多因慢性鼻窦炎脓性分泌物长期刺激所致,以及有害粉尘、有害气体(如吸烟)的长期刺激,手术所致鼻黏膜广泛损害,结核、梅毒、麻风等特殊传染病对鼻黏膜的损害等。原发性者常在青春期发病,女性为多,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内分泌紊乱、植物神经失调、细菌(臭鼻杆菌、类白喉杆菌等)感染、营养不良、遗传因素、血中胆固醇含量偏低等因素有关。也有认为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变早期,鼻黏膜仅呈慢性炎症改变,继而发展为进行性萎缩;黏膜与骨部血管逐渐发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海绵状静脉丛炎,血管壁结缔组织增殖肥厚,管腔缩小或闭塞,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黏膜、腺体、骨膜及骨质萎缩、纤维化,甚至蝶腭神经节亦可发生纤维变性;复层或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转化为无纤毛的鳞状上皮。上述病变常致鼻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