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升稳中有升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_第1页
稳中有升稳中有升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_第2页
稳中有升稳中有升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_第3页
稳中有升稳中有升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稳中有升稳中有升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

一、需求增长的内生性动力正在逐步增强1、上半年宏观运行的主要特点是“三速、两稳、三低、慢升”。今年上半年,GDP增长7.8%,与去年同期增长7.9%基本持平。三次产业的增长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差异,但变化不大。其中:一产增长2.6%,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二产增长9.6%,同比放慢0.1个百分点;三产增长6.6%,同比放慢0.4个百分点。从产出方面看,上半年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平稳的较快增长态势,但从需求和其它方面看,呈现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投资、出口和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5%,同比加快6.4个百分点;出口增长14.1%,同比加快5.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17.5%和5.9%,同比各加快12和1.3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和财政收入增长平稳。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名义增长率同比放慢1.3个百分点,实际增长率同比则加快0.1个百分点,应属平稳增长。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9.2%,同比放慢17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一季度仅增长3.4%,但考虑到不可比因素,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相对于经济增长来看应属常规的平稳增长。三是企业效益增长大幅降低,货币供应量增幅继续低位徘徊,价格总水平再次走低为负增长。今年1—5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8%,比去年同期增幅回落27.6个百分点。近三年(2000—2002)上半年货币供应量增幅为:M。,19.5%、7.2%、8.3%;M1,23.7%、14.9%、12.8%;M2,13.7%、14.3%、14.7%。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在2000年止跌回升后,分别在2001年11月和5月重新下跌,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分别下跌0.8%和4.7%。四是失业率缓慢攀升,总量供大于求和结构性供不应求并存。今年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比去年底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包含有下岗待业人员转为失业人员统计的因素。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吸纳就业潜力最大的应是第三产业,但今年以来却出现了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比重略有下降的现象,中高级技术工人甚至某些初级技术工人出现供不应求。2、今年上半年之所以出现超过预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国际经济复苏和“入世”正面效应带来出口增速明显回升,而进口冲击尚不突出。今年上半年实现外贸顺差134.1亿美元,同比增加53.9亿美元,去年上半年外贸顺差则是同比减少43亿美元,这一增一减合计近100亿美元,约相当于今年上半年GDP增量的30%。同时也不可否认,国内需求增长的内生性动力正在逐步增强。首先,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看,扩张力度并未加大,甚至相对有所减弱,但经济增长仍基本保持了去年同期的水平。建设性国债发行只是保持了前两年的基数,从增量角度对经济增长没有新的贡献。虽然预算安排的全年财政赤字增加625亿元,赤字率由去年的2.6%上升为3%,但建设性国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由2000年的最高值9.44%,2001年降为7.96%,今年进一步降为7.1%,国债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是逐年下降的。其次,从带动内需增长的主导力量投资需求看,对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上半年不含集体、个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4%,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2.9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这两者的增幅差距2.8个百分点基本相同。虽然国有单位投资高增长是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的带动力量,但预算内资金在全部投资资金增量中的比重只占8%左右,银行贷款比重也有所下降,自筹资金(增长25%)和其它资金(增长27%)合计所占比重在65%左右,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提高。上半年集体投资增长15.8%,个体投资增长19.4%,虽然仍低于国有单位投资增幅,但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了7.1和12.9个百分点。再次,从投资与消费以及需求与供给的互动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比较协调的。今年上半年投资的高增长主要在五个领域:基础设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础性原材料工业、房地产业。支持消费平稳增长的比较活跃的消费领域也主要是交通(包括购买汽车)、通讯、住房、旅游和医疗、教育等。可以说投资结构是与消费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基本对应的。今年夏粮减产2.9%,但上半年农业增加值增长2.9%,增幅同比还上升0.2个百分点。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1.7%,增幅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97.11%(6月份为98.19%),同比提高0.36个百分点,工业增长的行业结构与投资和消费增长的需求结构也是基本对应的。二、调整型增长阶段的常态化由于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以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为触发点,从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由改革开放头20年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一个调整型增长阶段。其主要特点:一是潜在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可保持较快的增长。经济学通行的定义,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能够满足充分就业和保持通货基本稳定的可持续的最高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的景气周期,是围绕潜在增长率这个中心线上下波动的。但我国人口规模特别巨大,劳动力供给可视为是无限的,不宜生搬西方经济学的‘充分就业”概念来判识潜在增长率。而且我国经济体制转换已进入深层次改革攻坚阶段,经济结构性矛盾核心是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十分突出,这些都属于现阶段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世纪之交,由于国内市场供求格局,经济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迅速表面化,必然导致潜在增长率阶段性下降。但我国经济的高成长期远未结束,一些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仍可在较长时期持续地较快增长,主要是:良好的政治、社会前提,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高水平的储蓄率和投资率,特别丰富的低成本人力资源,业已形成的比较完整、实力比较雄厚并有一部分是比较先进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结构多层次以及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内含的巨大经济增长空间。以上两个方面的“既定条件”,决定了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由改革开放头20年的9—10%,在目前的“调整型增长”阶段降为7—8%。只要在指导方针和宏观政策上不出现大的失误,“七上八下”很可能成为调整型增长阶段的常态。即:国际市场环境好一些,年度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或略高于8%;国际市场环境差一些,立足于国内市场,凭借扩大内需,也可使年度经济增长率达到7%左右。二是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由于前一阶段主要是供给数量约束变为市场需求和供给质量双重约束,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性过剩并存成为调整型增长阶段常见的现象,通货紧缩趋势是宏观经济总量平衡面临的主要的、现实的问题,近期内尚不存在通货膨胀反弹的危险。中期内有这种危险,但其原因不同于过去商品供应短缺条件的通货膨胀,而在于金融风险和财政债务风险的积累。如果能较快地逐步化解高比率的银行不良资产和适度控制财政债务增长,并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加快结构调整,就可能避免通货膨胀反弹。三是企业利润一般较低,除非有特殊的政策性因素(如债转股、持续降息等)和重大技术创新出现。可是就业压力明显加大。中国人口规模特别巨大,近几年仍处于新成长劳动力高峰期,而在调整型增长阶段,虽然就业总规模仍会不断扩大,但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和改革攻坚、结构调整必然带来一定阶段失业率上升,要求做到充分就业是不现实的,必须也有可能做到的是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同时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不难看出,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虽然好于预期,但并未改变调整型增长的基本格局,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仍然较弱,通货紧缩的阴影挥之不去,就业形势严峻。这种局面,不可能很快就发生根本性的转折。扩张性宏观政策对缓解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是必要的、有效的,但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依靠宏观经济政策来根本解决深层次的体制、结构问题。只有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攻坚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取得了实质性的重大突破,我国经济才会走出调整型增长阶段,才会带来潜在增长率的再次提高。三、第三,“调整型增长”。在,1、提出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初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短期政策措施,其后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于为改革攻坚和结构调整创造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争取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减少体制和结构双重转换可能带来的经济震荡和社会阵痛,因而这项政策已经事实上中期化。2、通缩如同通胀一样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其成因并不一定或纯属货币政策引起的。在当前的扩张性宏观政策中,之所以只能由财政政策担纲主角,并以支出政策为主,收入政策(减税)为辅,货币政策不能不“稳健”,原因在于:现在面临的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压力,不同于一般景气波动引发的周期性紧缩,主要是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凸现所引发的紧缩,而金融体制,国有(公有)企业改革尚不到位,金融机构背负着巨额不良资产,信用体系严重缺失,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且很不规范虽然市场需求已成为决定企业经营行为的主导因素,但企业适应和创造市场需求的能力仍然较弱。3、自2000年宏观经济运行出现重要转机之后,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呼声渐高,争议渐多。我认为,既然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并不能代替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攻坚任务,而且持续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可避免要形成财政债务积累,那么积极财政政策“淡出”或至转向只是早晚之事。但目前就笼统地讲‘淡出”不合时宜。因为“调整型增长”的格局尚未发生决定性的转折,只是出现了重要转机,过早“淡出”或放弃积极财政政策将功亏一篑,得不偿失。而且现在对“淡出”的各种呼声也有各种不同的内含一种呼声是主张立即停止或绝对降低财政政策的扩张性,转而由货币政策担纲主角,这恐怕是不现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