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僧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_第1页
北魏僧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_第2页
北魏僧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_第3页
北魏僧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魏僧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佛教在皇权的支持下广泛传播。虽然少武帝的出现在早期,但佛教非常繁荣。有许多僧侣和尼姑。在后期,“规模略高于僧侣和尼姑的大众规模,有3000多条寺庙。”。僧尼和寺院数量的空前庞大,使僧尼的素质良莠不齐、出家目的各不相同,国家也背上了沉重经济负担,随之也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僧尼违律违法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有僧尼起义的发生。这种状况必然要求国家需设立和完善针对佛教事务的机构、官员和制度规章,从而使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得到有序的管理控制,保持世俗政权和宗教团体之间的合理关系。一、监福曹改革为昭玄寺的时间和条件“初,皇始中,赵郡有沙门法果,诫行精至,开演法籍。太祖闻其名,诏以礼征赴京师。后以为道人统,绾摄僧徒。”北魏在建国初期,就设立最高的僧官道人统法果来掌管全国僧尼,由此可以作为北魏政府将僧尼群体纳入国家管辖之下的开端。在《释老志》和《高僧传》中可以考见的北魏初期的道人统除法果之外,尚有法达、师贤。文成帝即位后恢复佛教的合法地位“师贤仍为道人统”,可知在太武帝灭佛禁佛之前,师贤已经是北魏的道人统。“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北魏的最高僧官由道人统改称为沙门统,有时也称沙门都统。此后,孝文帝曾敕任思远寺主僧显为沙门都统,任皇舅寺僧义首任都维那就是证据。僧显之后的沙门统,目前考证可知的还有惠深、僧暹、僧敬。北魏的最高僧官为沙门统,其副职就是孝文帝时设立的都维那,都维那的在职人数也不限于一人,《释老志》中高肇奏言“而都维那僧暹、僧频等,进违成旨,退乖内法,肆意任情,奏求逼召……”可见都维那有两人同时任职的情况,而僧暹先后担任过都维那和沙门统两个职务。佛教最高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完善,必然需要建立相应的机构。目前所见史料中还没有明确记载北魏佛教最高管理机构设立的时间,在《魏书·释老志》高祖孝文帝部分有“先是,立监福曹,又改为昭玄,备有官属,以断僧务”的记载,可知北魏佛教最高管理机构经过两个阶段,而《释老志》将这一变化放在孝文帝在位时期佛教情况中记载,可见从监福曹改革为昭玄寺的时间就在孝文帝在位时期。在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四章佛教之北统有如下引文《释老志》曰:魏先立监福曹,孝文帝时改成为昭玄,备有官属,以断僧务。可见其依据《魏书》的版本对福曹改为昭玄寺明确记载于孝文帝时。此外,《释老志》孝文帝部分还第一次明确记载北魏全国佛教僧尼和寺院数量,“自兴光至此,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太和初年佛教的这一情况是文成帝恢复佛教合法化之后,北魏佛教达到的最大规模,僧尼和寺院数量的激增客观上也要求国家需要对管理机构的改革;《释老志》还记载“太和十七年,诏立《僧制》四十七条”,最高佛教管理制度确立也要求有相应级别的管理机构执行落实。这两点事实也为监福曹变革为昭玄寺在孝文帝时期提供出客观的依据。关于“太和十七年,诏立《僧制》四十七条”,先是魏朝已立有僧禁,至太和十七年帝因其欠详,乃与沙门统惠深等依正典,共立僧制四十七条,比较北魏其他皇帝关于佛教事务下发的诏令都是关于具体事务的单一诏令,而太和十七年的《僧制》有四十七条。此后,在孝明帝神龟元年冬,司空公、尚书令、任城王澄上奏建议加强对佛教管理的奏章中开篇就回顾孝文帝在佛教管理制度上重大创举,“仰惟高祖,定鼎嵩瀍,卜世悠远。虑括终台,制洽天人,造物开符,垂之万叶”。笔者认为孝文帝在位时期制定的《僧制》是北魏政府针对佛教事务颁布的最为系统全面且具有法律性质的制度规范,是北魏政府佛教管理制度健全的标志。孝文帝时期,都维那一职的设立、《僧制》四十七条的颁布、监福曹改革为昭玄寺专断僧务和昭玄寺官属的配备等等,这些在对佛教管理上健全机构、扩充职员和完善制度的系列措施,反映出国家适应僧尼寺院数量的激增和僧众事务的复杂的客观形势的要求,也反映了北魏佛教管理在制度上的健全和完善,孝文帝改革在佛教领域也有重要的举措。北魏的最高僧官制度,伴随道武帝的建国而创建,在太武帝灭佛时全面废止,文成帝重新恢复,孝文帝进行改革而达到健全完善。北魏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镇)郡县三级体制,僧曹和僧官也按照这一体制层层设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到具体寺院的僧官系统。《释老志》中关于周(镇)郡和寺院僧官记载以下内容:“州统、维那与官及精练简取充数”,“若为三宝巡民教化者,在外赍州镇维那文移,在台者赍都维那等印牒,然后听行”,“诸州、镇、郡维那、上坐、寺主,各令戒律自修,咸依内禁,若不解律者,退其本次”,“重被旨,所检僧尼,寺主、维那当寺隐审”。可见州(镇)、郡的僧曹分别设有州(镇)统和维那,具体的寺院设有上座、寺主和维那。在《魏书·食货志》“粟入外州郡仓七百石者,京仓三百石者,授本县维那”关于输粟卖僧官的记载,可以肯定县僧官中设有县维那。由此证明北魏的地方僧官系统没有断层,从州(镇)郡县直至寺院都有相应的佛教管理人员,州(镇)设有州(镇)统、州(镇)维那,郡设有郡统、郡维那,县设有县维那,寺院设有上座、寺主和维那。地方僧官中的“统”这一职务是沙门统的简称,沙门统作为一个职务名称,与相应的行政级别结合就形成了昭玄寺沙门统(沙门都统)、州(镇)沙门统、郡沙门统。而沙门都统就是指昭玄寺沙门统的别称,这点从维那这一职务中可以看出,维那也作为一个职务名称,与行政级别结合形成了都维那、州(镇)维那、郡维那、县维那和寺院维那,可见都维那这一名称中的“都”字有最高级别的意思,而昭玄寺纱门统是北魏最高僧官,称其为沙门都统就是要表明最高僧官的意思。昭玄寺对于地方僧官和寺院僧官具有垂直管辖的职权,《释老志》记“永平二年冬,沙门统惠深上言:辄与经律法师群议立制,诸州、镇、郡维那、上坐、寺主,各令戒律自修,咸依内禁,若不解律者,退其本次”。奏言中从州镇郡僧官一直到寺院僧官都要直接服从昭玄寺的命令,昭玄寺颁布的僧制,下级僧曹和僧官必须严格执行,不然昭玄寺有权力不经过地方行政机构干预可以直接对其进行降职或解职。二、寺院独立管辖昭玄寺作为北魏朝廷的一个独立行政机构,与其他行政机构并列,直接向皇帝负责,全国佛教事务只能有昭玄寺和其下属机构管辖,其他行政机关和地方衙门在没有皇帝的授权下都不能干涉佛教事务,沙门统惠深在永平二年的上言中有详细的体现。僧官系统对佛教事务具有专职处理权,对于佛教事务的管辖是全方位的,其权力相当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寺院经济管理权。文成帝时,昙曜奏:“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祇户’,粟为‘僧祇粟’,至于俭岁,赈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高宗并许之。于是僧祇户、粟及寺户,遍于州镇矣。”僧祇户和佛图户的普遍存在成为寺院经济的稳定来源,寺院的收益独立于国家的赋税之外,僧官可以自我管辖。宣武帝永平四年夏,诏曰:“僧祇之粟,本期济施,俭年出贷,丰则收入。山林僧尼,随以给施;民有窘弊,亦即赈之。但主司冒利,规取赢息,及其征责,不计水旱,或偿利过本,或翻改券契,侵蠹贫下,莫知纪极。细民嗟毒,岁月滋深。非所以矜此穷乏,宗尚慈拯之本意也。自今以后,不得传委维那、都尉,可令刺史共加监括。”可见僧官对于僧祇粟具有直接的支配权和经营权,从而才能放贷赢息谋取利益,由于过高的利息使民众无法承受致产生不满,宣武帝才下诏对其加以限制,令刺史共加监括,其后高肇的奏言主要反映的也是僧官对寺院经济独立管辖而产生的问题,因此建议予以限制。第二,寺院建造审批权。宣武帝时,沙门统惠深上言中提出“其有造寺者,限僧五十以上,启闻听造。若有辄营置者,处以违敕之罪,其寺僧众摈出外州”。可见在永平二年前,建造寺院的条件和审批程序较为简单,而昭玄寺在此时将寺院建造的审批权收归自己,并且必须有足够的僧尼人数,报昭玄寺批准之后才能建造,否则昭玄寺有权对其进行制裁和处罚。神龟元年,元澄上奏批评寺院建造的泛滥和昭玄寺把关不严的情况,最后提出“自今外州,若欲造寺,僧满五十已上,先令本州表列,昭玄量审,奏听乃立”的建议,虽然提出了建造寺院最后由皇帝批准,但是在昭玄寺在建造寺院审批中还是具有重要的权责,这也反映出昭玄寺在此之前对寺院建造审批权的独断。不过河阴之变的发生,北魏政局的动荡,使元澄的奏议也无法实行起来。北魏佛教寺院数量的泛滥,使建造条件和审批权限产生了一个不断上移的过程。第三,独立司法权。《释老志》中针对佛教事务方面的制度规范都经过皇帝的批准,以皇帝诏令的形式颁布,可见昭玄寺没有独立颁布行政制度的立法权,只是具有提案权,僧制的颁布都必须由皇帝批准。在僧制的执行上,僧官系统却具有独立的司法权,其他机构和官员都无法干涉。永平元年秋,诏曰:“自今以后,众僧犯杀人以上罪者,乃以俗断,余犯悉付昭玄,以内律僧制治之。”可见众僧除了犯杀人以上的罪行,其他触犯僧制的行为均由昭玄寺处理。永平二年,惠深上言:“僧尼之法,不得为俗人所使。若有犯者,还配本属。”不得为俗人所使包含有两方面的意思,即俗人不受僧制的制裁,俗人也不能干涉僧制执行,僧人犯法都必须由僧曹以律制裁,俗官无权处罚。之后,高肇弹劾都维那僧暹和僧频违法的奏言中,提议对僧暹和僧频进行处罚也是“请付昭玄,依僧律推处”,僧暹和僧频作为昭玄寺的副职僧官,其犯有过错也不必进行回避调查,而是在昭玄寺内部进行调查惩处,可见昭玄寺处理僧尼违律问题上具有绝对独立和最高的司法权。第四,佛教日常事务管理权。佛教的日常活动主要包括寺院内部宗教活动和僧尼的出游传教,其中剃度和出游是主要内容。在出家剃度对象的选择上,北魏文成帝有过明确的标准,下诏曰:“其好乐道法,欲为沙门,不问长幼,出于良家,性行素笃,无诸嫌秽,乡里所明者,听其出家。率大州五十,小州四十人,其郡遥远台者十人。”关于剃度人数的限制和标准,孝文帝太和十六年诏:“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听大州度一百人为僧尼,中州五十人,下州二十人,以为常准,著于令。”熙平二年灵太后令曰:“年常度僧,依限大州应百人者,州郡于前十日解送三百人,其中州二百人,小州一百人。州统、维那与官及精练简取充数。若无精行,不得滥采。”可见僧官系统直接负责剃度僧尼并且掌管僧籍,这是僧官系统最主要的日常事务。僧尼的传教巡游活动也要受到僧官系统的批准才可以进行,延兴二年夏四月,诏曰:“比丘不在寺舍,游涉村落,交通奸猾,经历年岁。令民间五五相保,不得容止。无籍之僧,精加隐括,有者送付州镇,其在畿郡,送付本曹。若为三宝巡民教化者,在外赍州镇维那文移,在台者赍都维那等印牒,然后听行,违者加罪。”管理外国僧尼来华传教巡游也是昭玄寺的职权,永平二年沙门统惠深上言:“其外国僧尼来归化者,求精检有德行合三藏者听住,若无德行,遣还本国,若其不去,依此僧制治罪。”此外,在《释老志》中道教部分有记载“又有东莱人王道翼,少有绝俗之志,隐韩信山,四十余年,断粟食麦,通达经章,书符录。常隐居深山,不交世务,年六十余。显祖闻而召焉。青州刺史韩颓遣使就山征之,翼乃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