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曲松县拉加里寺庙建筑遗址_第1页
西藏曲松县拉加里寺庙建筑遗址_第2页
西藏曲松县拉加里寺庙建筑遗址_第3页
西藏曲松县拉加里寺庙建筑遗址_第4页
西藏曲松县拉加里寺庙建筑遗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藏曲松县拉加里寺庙建筑遗址

凉山拉加里宫殿是一座大型的西藏宫殿(藏语称为“满章”)。它坐落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曲松县(原名拉加里)县城西南方(另有部分建筑建在今曲松县人民政府驻地之内),雄踞于河谷高崖之上,面临色曲河(色曲:藏语“产黄金的河流”之意),背依开阔的平原,是西藏目前保存不多的藏式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图版壹:1;图一)。1991年9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首次对拉加里宫殿进行了正式考古调查与勘测工作,现将勘察情况报告于下。夏宫夏宫拉加里宫殿是由一系列建筑年代不同、功能各异的建筑物组成的群落,现存建筑及其遗存共由三大部分组成,大致上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即早期:旧宫“扎西群宗”;中期:新宫“甘丹拉孜”(又称为拉加里上颇章)(图二);晚期:夏宫。旧宫扎西群宗建筑在甘丹拉孜的西南方向约200米处,地势略低于新宫。建筑面积南北长约100、东西宽约70米,约7000平方米。新宫甘丹拉孜是拉加里王宫建筑的主体部分,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南北长120、东西宽约130米,约15600平方米。新宫所在位置高出旧宫约20米,建在海拔3880米的高崖之上,北临河谷,与河平面相对高差约50米,显得巍峨雄壮、气势磅礴。夏宫位于曲松县城东北隅,今县人民政府驻地内,原建筑包括宫殿围墙、林卡、王宫浴池及宫殿等。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此外,还有作坊、仓库、马厩、工匠住所等一系列附属建筑,分布于宫殿区的四周。在旧宫扎西群宗及新宫甘丹拉孜的南、北两面,尚残存有部分宫墙与门廊建筑。二、建筑及其装饰(一)宫墙及门廊旧宫扎西群宗是拉加里法王的早期建筑遗存。原建筑由宫墙、南北大门、宫殿等建筑物构成,现除部分宫墙及门道尚保存外,余皆已毁颓不存。宫墙由石块、石片叠砌,现仅存西墙体的一段及南墙、东墙体各段。其中,西墙残长16、残高5~8米。南墙基本保存完整,长约40米。东墙大部保存完整,向外凸出并折转,并有内墙一段尚存。其中外墙长约75、内墙残长约40米。墙体均以较规整的石块叠砌,其间以黄泥作为粘合剂,朝外一面修磨整齐,转角处棱角分明,最高处达15米。宫殿建在宫墙中央,原设有南、北两座外大门,并建门楼于其上,现北外门己完全毁颓,唯南外门尚余建筑遗存。门道凹入宫墙之内,下层为门道,宽约6、进深4.6、高4~5米,门道上方用木料铺架。上建门楼,楼高两层,各层皆设一梯形望孔(图版壹:2)。进入门道之内,有用石块层层砌出的石阶,由下而上通向宫殿。此外,在宫殿北部,设有内大门一道,由正门及侧门构成。正门下设门廊,门向朝北。门廊宽7.5、进深2.6、高3.2米,设“”字形门柱2,柱高2米。大门宽5米,外设木质门档3重,由内至外分别雕绘出莲瓣纹、联珠纹等图案,门枋上彩绘出莲花、牡丹等花卉。两门柱上方之栌斗、替木皆施有雕刻及彩绘图案,上承门档4重,其间彩绘出莲花纹样(图版壹:3)。上设门楼,面积约10余平方米。侧门设在正门的东部,为一甬道式的门道,高6、宽1.6、残长约12米,全系石砌建筑,仅在门枋上设两朵木质斗枋以承门楣,门道顶部横铺细木条,上覆泥沙碎石。宫殿建筑现已被拆毁或改建为民居,其原貌已不清楚。(二)伟部分的保存新宫甘丹拉孜又称拉加里上颇章,是拉加里宫殿建筑中最为宏伟的部分,保存较完整。整个建筑布局略呈四合院式,北面和东面两面临于高崖,西面原设有宫门一道,南面以封闭式的宫墙环绕,形成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形势。主要建筑现分述如下:1.门廊石岸文化旅游空间王宫位于整个建筑群的西北隅,北临深谷,分为东、西楼两个部分,其间底层以甬道式过洞相连接,建筑面积约5200平方米(图版贰:1、3;图三、四)。西楼是王府成员的生活起居以及处理政务的场所,原有上下5层,现仅存3层,最上面的两层近年来被拆毁。各层建筑的主要情况如下:(1)底层:底层建筑主要有门道木梯及酒窖、仓库等。门道底层为三级台阶,用长条整石砌成。门道宽2.7米,门向朝南。门道内设有3排并列的木梯,各宽0.7、高2.2米,正中供宫内贵族通行,左、右两侧分供一般庶民男子及妇女通行。门道西侧,为王室酒窑;门道东侧及北部均为仓库,供装盛粮食、马料之用(图五:1)。(2)第2层:第2层建筑主要包括有门廊、会议厅、法王处理僧、俗事务的办公地点“赤恰康”、礼会殿充钦等殿厅(图五:2)。门廊位于南部正中位置,门道木梯两旁立有门柱二,内有廊柱六。面阔二柱三间15、进深三柱四间18米,面积270平方米。门廊内六柱呈网格状排列,柱径约40×30厘米。柱上为横梁4排,粱上架圆木斫成的椽木,直径约15厘米;再上为小木条横排铺成的望板,上铺泥石覆盖。两门柱柱底至斗部高1.68米,柱体方形,底径0.31×0.31米,向上收杀,柱上部雕饰如意云头,斗座饰联珠纹一周,为卷云纹,斗身两而刻梵文。斗上承以翼形替木座,高0.13米,正面刻绘狮首,背面刻如意宝珠,两翼各饰卷叶纹,其上为替木,下沿出云头,替木下沿刻饰卷云纹一道(图六、一七)。内柱式样与门柱大致相同,唯装饰纹样略有变化,替木座正面刻出梵文组成的“朗久旺丹”吉祥符号,两侧饰卷草纹,背面正中饰如意宝珠,两侧饰卷云纹。替木正面正中为粉彩堆塑出的狮首,下沿出云头4朵,并刻出云纹状饰带一道。替木上并且用蓝、黄、红、绿色等绘出莲荷纹饰。门柱之上承接横梁4排,上饰法轮、盘龙纹等相间。梁上为圆木斫成的椽木,直径约0.15米,上以小木条横陈为望板,再覆以泥石。门廊地表铺设一层厚约0.08米的阿嘎土(阿嘎土: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主要成分为CaCO3,多用于建造居住面及屋顶,使用时捣成粉末状,渗水拍实、磨光—一作者),坚硬光洁,如同水泥。会议厅位于门廊之东侧,门道辟于西壁正中,宽约0.8米,会议厅面积4柱,面阔5.2、进深5.25米,略呈正方形,系王室召见内部重要官员的场所。赤恰康是山南法王的办公地点,位于门廊之西侧,其平面形制不甚规整,外间有一狭长的过厅,长5.8、宽2.5米,内间面积3柱,西北角向内呈直角凹入,面积约50平方米,南礼会殿充钦,是王室举行礼佛法事活动及每年征收租税之所,为该层的主要殿堂。充钦南面辟门,紧接于门廊之后,大门门宽1.25、高1.95米,门框三方由内至外刻绘有联珠、莲瓣、云朵纹各一周,门框宽0.24米。大门为双扇对开木门,采用整木做成,厚4厘米,上镶钉有四横二纵6道铜质护铁,门上共钉缀铜钉42颗。护铁表面为镂错的菱形莲纹四方连续图案,门框上方有藏式门枋头一排10个,枋头上皆绘出莲花纹。殿堂共16柱,面阔四柱五间,长13.5米,进深四柱五间,长12米,面积为162平方米。立柱高1.95米,中心二柱为擎天式高柱,直抵上层顶棚,各柱呈网格状分布,柱距2×2米。当心六间为天井式,顶棚为藏式亮棚,供通风采光(图版壹:4)。殿堂梁架呈井字形,由三道横梁、二道纵梁构成,梁上当心四面有装饰性枋头两重,枋头上各绘莲花纹一朵,梁、枋上彩绘祥云、莲瓣纹饰及梵文字母等。各柱栌斗及替木上也满绘纹饰图案:替木正中为头顶日、月图案的狮首,其两侧刻如意云头,以卷草纹饰相杂于其间,替木座上中央雕出火焰宝珠,两侧饰以莲荷的变形纹饰,使殿堂显得金碧辉煌。顶部亮棚的东面墙体上,尚残余有壁画,面积约4平方米许。主尊为松赞干布像,结跏趺坐,头戴莲花宝冠,宝冠上方绘一化佛,身著白色僧袍,左手执法轮,座前供置以“五供”。主尊上方两侧各绘一尊赞普像,皆头戴宝冠,身旁立有莲荷,四周绕以云气,一作说法印,一手执宝轮,从图案布局特点来看应为松赞干布与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祖孙三尊”像。主尊下方两侧各绘有一僧人,头裹巾帻,身披红色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面部已毁,两僧之旁侧还绘出修行洞窟,洞外青松挺拔,飞瀑跌宕。主尊的光背上描金勾勒出海螺纹样。壁画线条流畅,舒展自然,色彩鲜艳(图七)。殿堂顶部椽木皆用圆木斫成,直径0.15~0.2米,上铺木条为望板。除上述主要殿堂外,该层在其西北、东北角上以及会议厅的东侧还各设有一仓库,分别放置藏戏服装、跳神舞道具等物品。(3)第3层:第3层建筑中央为天井式的亮棚,环绕其四周另建有申穷切姆、嘎当颇章、申穷不、龙神殿等殿屋以及4个小仓库(图五:3)。在建筑结构上,该层建筑的主要特点足其主墙体仍为石砌,厚重结实,外抹泥皮;而所有隔墙则全部采用西藏独特的干牛粪砖砌建,以减轻顶部的重量。牛粪砖尺寸统一,为47×26×13厘米(图八),隔墙立柱多用“隐柱”,柱体用刀斧劈砍出糙印,以加强其表面粘附力,再在柱间垒砌牛粪砖,外抹泥墙。立柱上承横梁,梁上架椽,上铺细木条,其上再铺卵石一层,厚10厘米,再上为厚15厘米左右的泥土层;最上夯筑阿嘎土一层。厚5~7厘米(图九)。申穷切姆:原建在该层正南方,面积四柱,约50平方米,系王宫内供置《甘珠尔》、《丹珠尔》等经卷之处。现墙体已全部倒塌,原南墙上,还绘制有全套反映西藏历史的壁画,今亦不存。嘎当颇章:建在该层的东南角上,辟门于北,外为狭长的门厅,内为正厅,面积二柱,计56平方米。南墙上装设有藏式木窗一排,采光充足。系王宫专用于接待拉萨噶厦政府官员等高级宾客的宫殿。申穷不:建在该层西南角上,东侧为狭长的门厅,内为正厅,厅内二柱,通面阔12、进深7.5米,面积90平方米,木质地板,系山南法王的静修之室。申穷不的北墙外,残存有壁画,面积约2.3×1.5米,内容可辨识者有:雄伟的藏式宫殿前,一赞普结跏趺坐于莲台,右手执法轮,两侧各有一侍童执钵、捧香,法台前设有“五供桌”,前有3人手捧哈达作进贡状;中间一组为一高僧右袒,于修行洞中作说法状,前有2人跪地听法,洞外4人,由一高僧引导之下恭迎负经白象。右下方绘一白象,背负法轮,上方有赞普二人,头戴花冠,站于莲台,结说法印。其右为一护法神将,右手执剑,左手执法螺,下方有一青色马,背负火焰宝珠。右下角绘出一藏式宫殿,二重檐上悬以铜铃,宫内帷幔施张,庭内一池,莲荷盛开;池外水中漂浮有法螺,上有火焰光。龙神殿:位于该层的西北角上,面阔7.5、进深6.5米,面积为48.75平方米,该殿原为宫内供置藏族古代神灵中之“龙神”的场所,现已大部颓废,仅存四面墙体。此外,该层还建有4个小仓库,分别存放皮毛、药材等贵重物品以及酥油、奶渣、青稞等食物。王宫的第4、5层建筑已被拆毁。据实地调查,第4层上原建有法王、王后的念经修习室以及一个小殿堂卓玛拉康,殿堂内供有三代山南法王的灵塔。另外,法王王母的起居室以及王族成员聚会、观赏跳神舞蹈的厅堂,也设在该层。第5层北部原建有拉加里的护法神殿“绒拉坚赞”,另有王宫成员的起居室、厨房等附属生活设施。东楼与西楼紧相毗邻,现存也为3层建筑,除底层用作储藏室外(图五:4),其上两层各建一护法神殿,是王室的重要宗教场所。第2层护法神殿辟门于西,殿堂9柱,面阔三柱四间,长9.2米,进深亦为三柱四间,长12.2米,上承横梁三道(图五:5)。其中,北部三间顶部为天井式,亮棚升至第3层。亮棚内北、西、东三面墙体上残余有壁画,主尊为莲花生像,四周环绕以小护法神像、吉祥天母等,吉祥天母单腿立于莲台,头戴花冠,佩钏,披璎珞,线条流畅舒展,像之四周还绘有山峦、云气、草木等加以点缀,色彩绚丽。第3层护法神殿也辟门于西,殿堂原为12柱,现存11柱。面阔三柱四间,长9.2米,进深四柱五间,长米(图五:6)。殿内南壁、东壁上残存壁画,画法是在黑色底色上用黄色线条勾勒轮廓,再以红、白二色点描人像的五官,图案为各种依怙神像,颈戴骷髅项圈,手执法器,面目狰狞可怖,为藏传佛教密宗的常见题材。东楼与西楼底层之间用甬道式的过洞连通,在过洞上方东西各出一攒木质斗棋,每攒出二踩,上承门枋;门枋上出三重假枋头,是一组精巧的藏汉结合式样的小木作结构(图一〇、一一)。2.马料等物品地方大仓库位于王宫的东面,是王室用来储存每年所征收的粮食、酥油、马料等物品的地方。其建筑式样也为藏式平顶屋,墙体石砌,墙厚0.7~1米,十分坚固结实。仓库共有上、下两层,共计有大小库房十余间,底层辟有3个门道。通面阔44、进深6~10米(图一二)。3.个人主体建筑内,条件3甘珠尔拉康(拉康:藏语佛殿之意)位于新宫的南面,是新宫中现存最早的建筑,也是拉加里法王礼佛朝拜的重要宗教场所。殿堂由大经堂与佛殿前后两部分组成。大经堂进深26、面阔23米,原有68柱,现除下层墙体尚存外,顶部建筑及殿堂内立柱等皆已被毁。佛殿位于经堂之南,平面略呈“”字形,由并列的二间殿堂组成,中有门道相通,西间稍大,东间略小,通面阔23、进深6米,原高2层,墙体石砌,外抹泥皮,现顶部已坍塌,墙体残高4~7米。西间佛殿的南墙上,残存有泥塑的光背,由圆形的项光及舟形身光合成,光环中塑出涡旋纹,下部多已残破,光背背屏上塑出莲花、祥云纹饰(图一三),光背中原当有泥塑佛像。佛殿四壁上,尚残存壁画痕迹,但已剥落不清。4.广场地面优质装饰图新宫的中央,为宽阔的广场,南北长约40、东西宽约80米,总面积约3200平方米。广场地面均采用经过精心拣选的白色、青色两色石块(砾径约10~20厘米)加以拼砌,并嵌砌出“雍仲”、莲花及佛教“八宝”吉祥图案等,颇具匠心。现这些图案已大都漫漶不清,仅可辨识出莲花图样一种。王室每逢重大宗教活动与节、祭日,均在此举行盛大仪式。5.作为紧急通道在新宫地下还开辟有一条秘密的地下通道,这条地道有两个洞口,一个开在新宫西楼酒窖地下,另一个开在今如古曲丹寺(即拉加里寺)的西北隅,两个洞口均有通道与地道相通,可直通到山下罗布林卡(罗布林卡:藏语“宝贝园林”之意,在今曲松县完全小学院内)。洞穴系在砾岩层中开凿,宽约1.5~2、高约2、长度达800米左右。洞穴内设有石阶,可拾阶而下。这条秘密通道的开凿,推测有两个用途:一是平时可供下山取水,二是遇有紧急情况时,可作为紧急通道,供王室人员秘密疏散,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性质。此外,在新宫甘丹拉孜的东南隅,原还有马厩,南部与西南隅有王府作坊、家臣及工匠奴仆的住所等附属建筑,现已大部被拆毁或改建为民居。(三)“罗布林卡”夏宫是拉加里王夏季居住的别宫,原建筑已经大部分被拆毁。据实地调查资料,夏宫在50年代尚保存完整并有所修葺扩建,其外围有长500、宽300米的宫墙,墙高2.5米,在正东、西方各建有双扇宫门,正北面设有一扇小门与宫外的江当布曲相通。整座宫殿坐落在长3000、宽500米的“罗布林卡”之中,每逢夏季,江水分南北两路穿林而过。夏宫建筑为四合院,具有汉藏一体的工艺与风格。此外,在夏宫东南方30米处还建有一王宫浴池,池底用乳白色的岩石板拼合而成,池壁以同色石条垂直垒砌,正面布有九级石梯入池,四周建有扶手。离池四周5米处栽有呈长方形的等距离柏树丛。目前,除夏宫四合院建筑尚存外,余皆已不存。这座四合院式的藏式与汉式风格融为一体的宫殿,大致坐北朝南,北面为正房一排三间,中央为一小院,其北、东、西面各设有阶四级,可拾阶而上进入三面房间。庭院东西面阔18、南北进深20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图一五)。殿内正、厢房的门窗,皆作成汉式格子窗及版门式样,正房的明间与次间辟出版门共14槽,门上的垂檐、窗上的窗楣皆镂刻、彩绘以牡丹、莲荷、兰草、凤鸟等珍禽花卉的图案,完全依照汉地明、清时代的式样制作而成,但屋顶及墙体结构皆作成藏式平顶式样。三、拉加里家族在严格意义上仍有独立性山南拉加里王室是西藏历史上一支地位显赫、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割据势力。其在山南曲松县(旧称拉加里)境内兴起、发展以至衰亡,前后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程。关于山南法王及其王宫,以往除个别外国学者在其有关西藏历史、宗教的著述中偶有提及外,藏族史料记载十分零散缺乏。因此,在讨论拉加里王宫的建筑年代、建筑风格之前,有必要从文献记载、历史传说及实地调查资料几个方面入手,简略地梳理出拉加里王族的兴衰演变脉络,作为我们考察相关问题的历史背景。关于拉加里王族的起源,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看法认为,拉加里王族是吐蕃王室鄂松的后裔。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崩溃之后,王室后裔分裂成为两大对立的集团,一派以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长妃所抱养的王子永丹为首,另一派以朗达玛次妃所生的鄂松为首,各由大臣拥立,在王位继承权上展开了激烈斗争,拥兵自雄,交相混战,并由此引发了吐蕃各地领兵将领及其属部的反叛和大规模平民起义。混战之中,鄂松之子贝考赞于公元895年被奴隶军首领许补氏擒诛于娘若香堡地区(今西藏江孜域),其子吉德尼玛衰及其后裔西逃阿里,在原来吐蕃所辖的大、小羊同地区建立以今古格为中心的“阿里王系”,成为吐蕃王室后裔在大动乱后获得一席之地的幸存者,此后并下传数代。大约在公元!2世纪前后,居住在雅隆河谷地带的原吐蕃王室的一部分贵族,从阿里迎回了鄂松的一支后裔,首领名称埃尊赞布,在山南一带建立过一个小王朝,史称“雅隆觉卧王朝”。其后,埃尊的后代扎烈朗杰迁徙至今曲松县境内,并建立了一座较大的寺院,称为“加里寺”。所谓“加里”,可能是“古代吐蕃赞普之后裔所共有的一个标志”。后来,这支家族便开始自称为“拉加里”。“拉”,在藏语中含有“神”的意思,表示其权力由神授予。山此发展形成拉加里家族。而另一种看法认为,拉加里王族为永丹的后裔。云丹之后六代有人名察那意希坚赞,其子阿达赤巴生有4子,其中一子菩提罗扎在公元11世纪后半叶从师于阿底峡,成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的学者,被认为是后来拉加里家族的鼻祖。但这种意见不为拉加里家族的后代所接受。上述两种意见孰是孰非暂且存疑,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拉加里家族大约是在公元12世纪前后在曲松县境内开始发展起来的,寺庙与宫殿建筑只能是在此之后,进入公元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十三万户制度,并扶持西藏萨迦王朝对卫藏地区实施统治,拉加里虽然归顺于萨迦王朝,但在政治上具有独立性。公元14世纪中、后期,西藏帕木竹巴王朝兴起.推翻萨迦王朝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拉加里王又归顺了帕木竹巴王朝,向其纳税、进贡。但从帕木竹巴王朝未在拉加里建“宗”实施直接统治这一点来看,说明拉加里王朝政治上仍然享有独立性。大概也就是在这一阶段,这支王室家族与寺院佛教势力不断相互渗透结合,成为具有“政教合一”性质的“拉加里法王”,俗称为“山南王”。约在公元16世纪,拉加里王室分为三支,长房住在拉加里继承王位;二房住在夏江,称为“东府”;三房住在夏洛,称为“南府”,并对土地、农奴等也进行了分割。公元17世纪之后,帕竹王朝崩溃,蒙古固始汗逐渐统一全藏,并开始大力扶植格鲁派(黄教)势力,建立黄教政权。这时,拉加里王朝所辖各寺院也纷纷改宗黄教。五世达赖罗桑嘉措(1617~1682年)也曾访问过拉加里法王,承认其在山南的统治地位,从此,拉加里地方政权开始进入半独立状态,一方面依旧受制于黄教格鲁派势力,同时在政治上还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公元18世纪初,蒙古准噶尔部入侵西藏,清政府派兵进藏,以驱逐准噶尔军。由于拉加里王朝协助准噶尔部抵抗清军,在准噶尔军败逃之后,受到西藏地方政府的严厉惩治,割其一些庄园、土地收归噶厦政府,并加强了政治上对拉加里王的控制,使拉加里地方势力遭到削弱。至辛亥革命后,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1876~1933年)为强化统治,进一步削弱拉加里王的权力,并增加了对拉加里的赋税征收,使拉加里王室势力日趋衰落。但即使如此,由于拉加里王是吐蕃王室的直系后裔,西藏地方政府仍然给予其相当大的特权,一直未向这里派遣过“宗本”(西藏地方政府派驻各地的僧、俗官员),而仍由拉加里王直接派员进行管理。而且,每当拉加里法王到拉萨朝拜,西藏地方政府都要派员到拉萨河渡口迎接,举行隆重仪式;拉加里新王继位或娶妃等庆典,地方政府也要派出四品级的官员前去祝贺。清代驻藏大臣也经常派员到拉加里王室宣布清朝皇帝的政令,并派遣官员教王室子弟学习汉文。直至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拉加里法王统治地区仍然拥右拉加里、桑日、加查、隆子四宗之地,方圆达一二百公里,下辖19个庄园、9个牧场、638墩土地,7000多只(头)牛羊、2000多户农奴、八九千属民,15个直接为王府服务的手工业作坊、三四百名家奴,并下辖有大、小9座寺庙。档案材料记载拉加里王室还可以制定法律、制造刑具、设立监狱、判决案件,成为实际统治这一地区的地方势力。规模宏大的拉加里王宫,正是这一家族显赫历史与政治地位的体现。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拉加里王宫现存建筑及其遗存的相对年代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已如前揭。这三期建筑的始建年代,我们试结合上述拉加里家族的发展历史、建筑风格等提出初步的看法。早期:旧宫“扎西群宗”的始建年代当为公元12世纪之后,系拉加里族的先祖从山南泽当迁至曲松县境内方开始营建的早期宫殿建筑。扎西群宗的建造,当地传说是在扎烈朗杰的前两代,一名为拉甲央·歇达尔的人主持创建的。当时的宫殿还没有围墙,门道辟在西、南两个方向,后来经过扩建,才新筑了宫墙和外围墙,形成今天所见到的形制。从残存建筑来看,明显有经过改、扩建的痕迹,其中南外门的门道建筑形制古朴,木结构朴实无华,可能系较早的遗存;而宫殿北部的内大门,其门廊木构件上的雕刻纹饰已十分华丽繁密,门柱的替木下缘曲线出云头三朵,其形已与17世纪以来西藏古建筑中的替木形制相近(图一四),说明在近代还经过修葺。考虑到拉加里玉族的先祖迁至曲松之后尚须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壮大势力,才有可能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庙宇,旧宫扎西群宗的始建年代,似定在公元13~14世纪较妥,而其下限则可能晚至17~18世纪,其间当然经过多次修葺增损,但其主体建筑的基本格局,似在14世纪已经形成。中期:新宫甘丹拉孜是拉加里王室分为三支之后方开始由其中继承王位的长房一支兴建的宫殿,其上限在公元16世纪。其中,最初修建的是甘珠尔拉康,之后方陆续兴建东、西楼及仓库等。新宫西楼第2层门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