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_第1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_第2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_第3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一、学习目标1.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培养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认同感。2.说出私有制、阶级、王权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理解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培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3.分析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2.学习难点:早期国家特征。三、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课前导入图片导入:大克鼎,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大盂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毛公鼎,被誉为晚清“海内青铜器三宝”。1890年出土于陕西。鼎,是中国器物造型中最早的器型之一,其渊源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那么,鼎最早的用途是什么?鼎作为青铜器之一,随着国家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并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根据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从鼎切入,了解我国史前历史。教学过程史前时期与夏商周更迭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环节(一)——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1.教师出示文明的甲骨文写法,提出问题:什么是文明?文明的标志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2.教师解释文明诞生的过程,并引入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环节(二)——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教师展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知道读图的基本方法(看标题、图示、位置等)。2.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1页的表述与已有知识储备,分析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状态与分布特点。3.教师总结旧石器时代的特点:生产力十分低下,未产生阶级、国家、文字。4.教师展示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进行教学引导与分析。5.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3页的表述与已有知识储备,分析中国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状态与分布特点。学生能够认识到新石器时代是文明的曙光。6.教师总结分析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史前遗址的分布特点:环节(三)——典型史前遗存介绍(5分钟)1.介绍仰韶姜寨遗址与良渚遗址。2.教师分析总结:仰韶遗址与良渚遗址的不同建筑构造,标志着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文明开始蒙昧。夏朝时期环节(四)——夏朝的文明表现材料一:这件铜牌饰曾经的拥有者,是一位社会地位高、权力大的贵族。那么,这件铜牌饰是一种用以“明尊卑,别上下”的重要礼器。——佟洵、王云松《国家宝藏》第85页材料一:这件铜牌饰曾经的拥有者,是一位社会地位高、权力大的贵族。那么,这件铜牌饰是一种用以“明尊卑,别上下”的重要礼器。——佟洵、王云松《国家宝藏》第85页材料二:1.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随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材料二:1.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随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夏后氏百官。——《礼记》材料三:在考古工作中对中原地区夏代初期的文字、青铜礼器与城市的发现以及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确凿地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是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的中原夏人地区首先起源的。——李先登《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材料三:在考古工作中对中原地区夏代初期的文字、青铜礼器与城市的发现以及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确凿地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是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的中原夏人地区首先起源的。——李先登《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2.教师总结商周时期环节(五)——商朝的统治1.教师出示甲骨文片与一则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商朝的政治特征。2.教师简单介绍内外服制。环节(六)——夏朝的统治1.教师出示材料,提问:①分封制如何保障权利的继承?②分封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环节(七)——商周经济的发展1.教师简单介绍井田制与商周手工业的发展。课堂总结在还没有文字产生的时候中华大地上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文明。而随着这些文明的发展和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随后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国家产生并且先后建立起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和甲骨文也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发展起来,形成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由于没有丰富的文字记载,学习这段历史我们更多依靠出土的文物作支撑,印证后代的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内容。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