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十版)课件 第1-8章 合同法概述-违约责任_第1页
合同法(第十版)课件 第1-8章 合同法概述-违约责任_第2页
合同法(第十版)课件 第1-8章 合同法概述-违约责任_第3页
合同法(第十版)课件 第1-8章 合同法概述-违约责任_第4页
合同法(第十版)课件 第1-8章 合同法概述-违约责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同法(第十版)“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合同法概述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违约责任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合同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目录合同的保全第五章合同的变更和转让第六章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 第七章借款合同保证合同租赁合同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融资租赁合同保理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仓储合同委托合同物业服务合同行纪合同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目录运输合同第十九章技术合同第二十章保管合同 第二十一章中介合同合伙合同准合同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分类和法律约束力 第二节合同法的含义、适用及争议的解决 第三节合同适用的法律原则 第四节合同的解释 第一章合同法概述总则一、合同的概念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分类和法律约束力(一)合同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协议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不存在从属关系、强制关系。合同的主体有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自然人是依照自然规律出生的、具有自然生命形式的人。(二)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二)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第134条第1款)。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合同是双方的合意,是双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基于对立的两个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一、合同的概念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分类和法律约束力(三)合同作为双方法律行为,可以设立法律关系,也可以变更或终止既有的法律关系合同是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行为。(四)合同是当事人法律行为创设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民法典》“合同编”所说的合同,是债权合同,是当事人通过实施法律行为创设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债权债务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一种。身份合同(如监护协议、收养协议等)不是债权合同。二、合同的分类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分类和法律约束力法律为常见合同类型赋予特定的名称并设定具体规则,这种合同称为典型合同,也称为有名合同。非典型合同(无名合同)是法律(《民法典》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没有冠以名称、未为其设定具体规则的合同。(一)典型合同与非典型合同诺成合同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成立的合同。实践合同又称为要物合同,是除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外,尚须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二)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要式合同是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具备特定形式才能成立的合同。不要式合同是法律未特别要求具备特定形式即可成立的合同。(三)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双务合同是当事人双方相互享有权利、负担义务的合同。单务合同是指一方只负担义务而不享有权利,另一方只享有权利而不负担义务的合同。(四)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区分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的主要意义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分类和法律约束力2.确定对价关系双务合同之双方的给付,构成对价关系。双务合同的对价,要求对应、充分,差距过大可构成显失公平的合同。单务合同不存在对价关系。1.确定义务的履行顺序双务合同的同时履行、先履行和后履行,可以产生履行抗辩权。没有约定或者没有规定履行顺序时,应当同时履行。单务合同因是一方履行义务,因此没有履行顺序的问题。3.确定风险的负担双务合同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时,无权要求对方履行;如对方已经履行,则应将其所得返还给对方。单务合同一般不发生返还的问题。二、合同的分类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分类和法律约束力根据合同当事人取得权利有无代价,可将合同分为有偿合同和无偿合同。有偿合同是指一方须给他方相应的利益才能取得自己利益的合同。给予他人利益而自己不取得相应利益的合同为无偿合同。(五)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根据合同的从属关系可以将合同分为主合同和从合同。确立当事人之间交易关系的合同为主合同。以主合同为存在前提,不能独立存在的合同是从合同。区分二者的意义在于说明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力关系、命运关系。主合同无效,从合同也无效,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六)主合同与从合同二、合同的分类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分类和法律约束力根据合同当事人取得权利有无代价,可将合同分为有偿合同和无偿合同。有偿合同是指一方须给他方相应的利益才能取得自己利益的合同。给予他人利益而自己不取得相应利益的合同为无偿合同。(五)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根据合同的从属关系可以将合同分为主合同和从合同。确立当事人之间交易关系的合同为主合同。以主合同为存在前提,不能独立存在的合同是从合同。区分二者的意义在于说明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力关系、命运关系。主合同无效,从合同也无效,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六)主合同与从合同预约合同也称为预约。预约是指当事人约定于将来某一时间订立某一合同的合同。预约是以订立另一合同(本合同)为内容的。本合同又称为本约,是依照预约订立的合同。或者说,对预约的履行,就是订立本约。本约和预约合同不是主从合同关系。(七)预约合同与本合同区分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的主要意义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分类和法律约束力.当事人的责任不同有偿合同,债务人的责任较重;无偿合同,债务人的责任较轻。而无偿保管合同的保管人轻过失可以免责。对当事人行为能力的要求不同有偿合同要求当事人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如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况不相适应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无偿合同之一种)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对善意取得的意义不同如果无处分权人通过有偿合同将不动产、动产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若为善意时,可以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通过无偿合同不能善意取得。三、合同的法律约束力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分类和法律约束力合同的约束力,来源于法律的强制力,来源于法律对当事人合意的认可。合同法律约束力的体现,是要求当事人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合同的履行效力,是法律保障的效力。任何一方无约定或法定事由,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合同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当然也可以协商一致变更、解除合同。协商一致变更合同或解除合同,是以第二个合同变更第一个合同或者以第二个合同解除第一个合同。合同具有相对性,因此仅对合同当事人有法律约束力,依据法律规定第三人享有合同权利、承担合同义务的,该合同也约束第三人。一、合同法的含义第二节合同法的含义、适用及争议的解决合同法是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同法确立了市场交易的规则,对引导和规范市场交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说的合同法,在广义上是指调整民事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合同法确立了市场交易的规则,对引导和规范市场交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合同法作为市场交易规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法律规范。二、合同法的适用第二节合同法的含义、适用及争议的解决(一)合同法不调整具有身份性质的民事合同本书所说的合同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由合意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不论是涉外关系还是非涉外关系,合同法都予以调整。(三)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是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的,属于涉外合同。1.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2.特定合同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二、民事主体的分类(二)非因合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对“合同编”通则的适用(四)合同法在时间上的效力三、合同争议的解决第二节合同法的含义、适用及争议的解决(二)诉讼时效(一)合同争议解决的途径解决争议的途径有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和解是指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争议。这里所说的调解是指诉讼、仲裁程序以外的由第三人主持的调解。和解和调解都是当事人以自治的方式解决争议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成本比较低。仲裁,是指仲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过仲裁程序依法作出裁决,以解决当事人纠纷的活动。当事人将争议提交仲裁,必须依据仲裁协议。对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一方拒不履行的,对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执行。《民法典》第188条第1款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594条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四年。”“三年”是普通诉讼时效,“四年”属于特殊诉讼时效,也是仲裁时效。《仲裁法》第74条规定:“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的,适用该规定。法律对仲裁时效没有规定的,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一、平等原则第三节合同适用的法律原则《民法典》第4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平等是自由的基础,没有平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合同自由。在平等的基础上,当事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对利益的追求,自主地决定合同的订立及相关行为。在订立合同时,任何一方无权强制他人服从自己的意志。合同当事人没有单方处罚或惩罚对方当事人的权利。应当指出的是,合同约定违约金等,不属于“单方处罚或惩罚”。合同依法成立后,对当事人双方产生平等的约束力,不允许任何一方享有特权合同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平等地受法律的保护。二、合同自由原则第三节合同适用的法律原则《民法典》第5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该自愿原则,落实到合同领域,可称为合同自由原则。合同自由原则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合同自由原则,排斥不正当竞争和非法垄断,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活力。合同自由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当事人可以自主地决定是否订立合同,除非为了公共利益,法律并不强制当事人缔约当事人可以自主地决定与谁订立合同,当事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交易对象或伙伴。当事人可以自主地决定合同条件,在意思表示真实的条件下,当事人可以订立对价不充分的合同,这并不妨碍合同法对整个社会交易的公平性要求。当事人可以选择合同的形式,也可以自主决定合同的类型,既可以缔结典型合同,也可以缔结非典型合同从合意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当事人的合意,具有排除某些法律规范适用的效力,即按照合同自由原则,形成了“约定大于法定”的规则。从争议的解决来看,当事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解决争议的途径。三、公平原则第三节合同适用的法律原则《民法典》第6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原则落实到合同法领域,主要是规范当事人之间有偿合同的交易关系,它要求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要对等,不得显失公平。在有偿合同中,任何一方当事人既要享有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取得利益的同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不能取之太多,付出太少。对相互独立的主体,法律禁止无偿平调或强迫进行不等价交换,而提倡和保障公平交易。权利义务对等,要求双方当事人所承担的权利义务大体相当,不是指绝对等值,价格可以围绕价值变动。公平,不仅体现在两相对待给付的平衡上,还体现在对违约责任的承担和风险的承担上。当违约情况出现时,令违约人承担的违约责任应当公平合理,因违约产生的赔偿责任要受法定规则的限制(如合理预见规则等)。对与损失不符的约定违约金,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调整。当风险出现,造成财产损失,法律对损失的承担没有规定,当事人对损失的承担也没有约定时,应按公平原则要求当事人合理地承担或分担损失。四、诚实信用原则第三节合同适用的法律原则《民法典》第7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诚实信用原则追求合同的公平,从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它兼顾了自由与公平的要求,在二者之间起到了平衡作用。(1)合同自由,(2)合同依法成立后,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3)双务合同的履行,需要双方的配合(4)双务合同中,当事人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5)当存在合同条款不清、矛盾的情况时,应依诚实信用原则解释合同条款、履行合同义务。(6)在双务合同中,当事人的利益是对立的,但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在发生争议时如实陈述事实和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可以视为对自己利益的保护,也可以视为对对方利益的尊重。五、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第三节合同适用的法律原则《民法典》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合同行为应当在法律框架内实施。合同所追求的目的和实施结果,都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公序,是指社会公共秩序(生活秩序和市场秩序),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良俗,是指善良风俗。应当注意的是,善良风俗可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1)该项原则落实到合同行为上,要求当事人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解决争议等各个环节都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强行性的规定。(2)该项原则体现了对合同自由的适度限制。(3)该项原则要求当事人订立的合同不能具有社会危害性,不能过失或故意地危害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六、绿色原则第三节合同适用的法律原则《民法典》第9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该条规定的原则,被称为绿色原则。绿色原则贯彻了宪法保护环境的要求,是改善人与环境关系的倡导性原则,体现了天地人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同行为,也应遵循绿色原则。绿色原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10部分),在内涵上是一致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一、合同解释的含义和有关学说第四节合同的解释合同解释是对有争议的合同内容及合同行为含义和意义的理解和确认。具体地说,合同的解释,既包括对合意的解释,也包括对要约邀请、要约、承诺、解除、撤销等一方意思表示的解释。合同解释是合同法理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也是实务中经常面对的问题。表示主义认为:合同本质不是当事人的内心意思,而是当事人的表示意思。在表示意思与内心意思不一致的情况下,以外部表示为准,从而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规则和原则,包括文义解释规则、整体解释规则、按合同性质和目的解释规则、按习惯解释规则及诚实信用原则。二、合同解释的规则、原则第四节合同的解释(一)文义解释文义解释是指依据合同条款所使用词句的通常含义进行解释。对合同应当首先进行文义解释。通常含义,要结合合同的类型和背景等来确定,比如,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词句的通常含义与某技术领域所使用的词句的通常含义背景是不同的。(二)整体解释整体解释又称体系解释,是指对有争议的条款、词句进行解释时,要考察其与整体的关系。合同的条款要互相解释,以确定每一条款从整个行为所获得的意义。如果不把有争议的条款或词句与上下文和其他有关联的条款联系起来考察,而是孤立地去探究它的一般意思或可能具有的意思,则很容易走入歧途。二、合同解释的规则、原则第四节合同的解释(三)按合同性质和目的解释(1)合同性质可以从多方面来看,比如,是有偿合同还是无偿合同,是给付财产的合同还是提供劳务的合同,等等。合同性质不同,权利义务自有所不同。解释合同不能脱离合同的性质。例如,无偿合同应作对债务人一方有利的解释或作对债务人义务最轻的解释。有偿合同双方互负义务(存在对待给付),解释的时候要平衡双方的利益。2)解释合同时,应当考虑当事人的缔约目的。合同使用的文字或某个条款可以作两种解释时,应采用最适合合同目的的解释;当合同可以作有效与无效两种解释时,应当采用使合同有效的解释。二、合同解释的规则、原则第四节合同的解释(四)按习惯解释习惯分为生活习惯和交易习惯。对合同主要按交易习惯进行解释。交易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某一地域、某一行业或某类交易中普遍采用的做法、方法。交易习惯实际上也是一种规则。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不一致时,应当考虑当事人交易的背景,考虑交易背景中实际为当事人所依据的交易习惯。(五)按诚实信用原则解释按诚实信用原则解释合同,要求以善意为出发点,以公平为结果。诚实信用原则是其他解释规则的指导性原则,它们不是并列的关系。对有争议合同条款进行解释,有具体解释规则时,应在诚实信用原则指导下进行解释,不能直接适用诚实信用原则;没有具体解释规则时,才能直接适用诚实信用原则解释。第一节要约与承诺 第二节合同的成立第三节合同的内容与形式 第四节强制缔约义务、格式条款、悬赏广告 第五节缔约责任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总则一、要约第一节要约与承诺(二)要约的要件1.要约须是特定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2.要约应包含被接受时就受其约束的意旨3.要约的必要内容应当确定,能够在当事人之间建立起债权债务关系(一)要约的概念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具有经承诺而成立合同之效力的意思表示。具备一定的效力才能构成要约,这种效力表现为两点:其一,要约人不得任意撤销要约;其二,一经受要约人承诺,合同即成立。要约,在许多场合又称为发价、发盘。一、要约第一节要约与承诺01(三)要约的方式02(四)要约的效力要约一般采用通知方式。通知,可以采用口头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方式。口头方式可以当面提出,也可以用打电话的方式提出。书面方式,一般是通过寄送订货单、书信以及发送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提出。一方当事人也可以向相对人发出加盖公章或者签名的合同书作为要约。如果当事人未在发出的合同书上签名、盖章,说明当事人不愿受其约束,因此只能认为发出合同书为提出要约邀请。1.要约生效的时间(1)对话方式要约的生效时间。对话方式要约采取了解主义。“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第137条第1款)。以当面交谈、哑语、打旗语、打电话、在线视频等方式发出的要约,在受要约人了解其内容时生效。(2)非对话方式要约的生效时间。“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一、要约第一节要约与承诺03(三)要约的方式04(四)要约的效力要约一般采用通知方式。通知,可以采用口头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方式。口头方式可以当面提出,也可以用打电话的方式提出。书面方式,一般是通过寄送订货单、书信以及发送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提出。一方当事人也可以向相对人发出加盖公章或者签名的合同书作为要约。如果当事人未在发出的合同书上签名、盖章,说明当事人不愿受其约束,因此只能认为发出合同书为提出要约邀请。1.要约生效的时间(1)对话方式要约的生效时间。对话方式要约采取了解主义。(2)非对话方式要约的生效时间。“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2.要约对双方当事人的效力(1)对要约人的效力。要约生效后,要约人就丧失了撤回的机会。要约生效后,在特定情况下,要约人可以撤销。(2)对受要约人的效力。要约生效,即意味着受要约人获得了承诺的资格,也意味着受要约人有承诺权。此时,能决定合同是否成立的一方是受要约人。一、要约第一节要约与承诺05(五)要约的失效06(六)要约的撤回1.要约被拒绝2.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3.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4.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约人阻止要约发生效力的意思表示。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要约撤回,有两种情况:其一,撤回通知先于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此时不会给受要约人造成任何损害,自应允许撤回要约,要约不发生效力。其二,撤回通知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此时受要约人也不会因信赖要约而行事,不会产生损害,撤回通知也足以消灭要约。在要约生效前对发送的要约的修改,其效果等于旧要约撤回、新要约产生。一、要约第一节要约与承诺07(七)要约的撤销1.要约撤销的含义要约的撤销,是要约人消灭要约效力的意思表示。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后,要约对要约人产生拘束力,此时不发生撤回的问题,但要约人尚有可能撤销要约。要约的撤销采用通知的方式。在要约生效后、承诺生效前对要约的修改,其效果等于旧要约撤销、新要约产生。要约撤销和要约撤回的区别是:目的上,要约的撤销在于消灭要约的效力;要约的撤回在于阻止要约生效。时间上,要约的撤销是在要约生效之后、承诺生效之前;要约的撤回是在要约生效之前。如果承诺生效,则合同成立,要约既不能撤回,也不能撤销,否则就等于允许当事人撕毁合同。一、要约第一节要约与承诺07(七)要约的撤销2.不得撤销的情形要约撤销,是撤销一个已经生效的要约,为保护受要约人的信赖利益,对要约的撤销应当有所限制。依据《民法典》第476条的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1)要约人以确定承诺期限或者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1)要约人以确定承诺期限的方式明示不可撤销。2)要约人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下(2)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做了合理准备工作。二、要约邀请第一节要约与承诺要约邀请又称为要约引诱。“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示。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债券募集办法、基金招募说明书、商业广告和宣传、寄送的价目表等为要约邀请”(第473条第1款)。要约邀请可以对不特定多数人发出,如上述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等;也可以“一对一”地发出,如甲给乙发短信、打电话提出要约邀请要约邀请的概念(1)拍卖公告、招标公告。(2)招股说明书、债券募集办法、基金招募说明书。(3)商业广告和宣传。(4)寄送的价目表。(5)“一对一”口头和书面的要约邀请。2.要约邀请的表现形式(一)要约邀请的概念和表现形式二、要约邀请第一节要约与承诺1.定性不同2.效力不同3.目的不同4.内容不同(二)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别(三)容纳规则容纳规则是指要约邀请的内容可以被要约所承继,要约的内容可以被反要约所承继,最终成为合同的内容。三、承诺第一节要约与承诺01(一)承诺的概念02(二)承诺的条件“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第479条)。承诺是对要约的接受,是指受要约人接受要约中的全部条款,向要约人作出的同意按要约成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与要约结合,方能构成合同。要约是一个诺言,承诺也是一个诺言,一个诺言代表一项债务,两个诺言取得了一致,就构成了一个合同1.承诺是对要约同意的意思表示2.承诺必须是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答复3.承诺必须是不附条件的同意要约的各项条款4.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三、承诺第一节要约与承诺03(三)承诺期限的起算04(四)承诺的方式承诺期限是在要约中规定的。要约有对话方式和非对话方式,方式不同,承诺期限的起算也有所不同。(1)对话方式要约,在对方了解时生效,要约生效时开始计算承诺期限。(2)非对话方式要约,承诺期限起算又分为两种:1)要约以信件或者电报作出的,承诺期限自信件载明的日期或者电报交发之日开始计算。信件未载明日期的,自投寄该信件的邮戳日期开始计算。2)要约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快速通信方式作出的,承诺期限自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开始计算。1.以通知的方式作出承诺2.积极的行为可以构成承诺3.消极的行为可以构成承诺三、承诺第一节要约与承诺05(五)承诺的生效04(六)承诺的撤回1.通知方式的生效(1)对话方式承诺的生效时间。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要约人了解(知道)时生效。(2)非对话方式承诺的生效时间。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到达要约人时生效。2.行为方式的生效“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第484条第2款)承诺可以撤回。承诺的撤回,是阻止承诺发生效力的意思表示。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承诺可以撤回,但不能撤销。也就是说,承诺尚未生效时,可以取消承诺;承诺于到达要约人时生效,如果承诺已经生效,则不能取消,即不能撤销。三、承诺第一节要约与承诺(七)迟到的承诺(八)承诺的内容1.因迟发而迟到的承诺《民法典》第486条针对“因迟发而迟到的承诺”规定:“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或者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按照通常情形不能及时到达要约人的,为新要约;但是,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除外。”2.未迟发而迟到的承诺民法典》第487条针对“未迟发而迟到的承诺”规定:“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按照通常情形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但是因其他原因致使承诺到达要约人时超过承诺期限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期限不接受该承诺外,该承诺有效。”1.对承诺内容的要求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即承诺应当是对要约的接受。2.实质性变更所谓变更,是指受要约人在对要约的答复中对要约的内容作出了扩大、限制或者增删。所谓实质性变更,是指这种变更提出了不同于要约的权利义务。3.非实质性变更(1)在承诺中提出了要约人的法定义务。(2)在承诺中增加了说明性条款。(3)承诺在授权范围内对要约作了修改。一、合同成立的含义第二节合同的成立合同成立,是指当事人就合同的必要内容达成合意的法律事实。成立必须有内容,即合意是关于当事人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意,不是空洞的合意。但当事人就必要之点达成合意即可,欠缺的某些内容还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填补,发生争议时可以由法院、仲裁机构依据法律的规定填补。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合同成立与合同订立不同。合同订立,强调的是订约的过程,即强调的是要约和承诺的过程。订立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成立合同,合同成立是订立的结果。当然,有订立行为,合同不一定成立。二、合同成立的时间第二节合同的成立01020304(一)一般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第483条)。承诺生效是合同成立的实质要件,也是判断合同成立时间的标准。(二)采用合同书形式、其他书面形式及履行方式时合同成立的时间(1)合同书形式是书面形式之一种,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手印,是当事人达成合意的外在标志,是合同成立的标志。(2)合同书不是唯一的书面形式,比如,双方通过信件往来成立合同,也是采用书面形式。(三)要求签订确认书的合同成立的时间“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要求签订确认书的,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四)电子合同的成立时间电子合同的成立时间,即通过网络进行要约、承诺时合同成立的时间。三、合同成立的地点第二节合同的成立01020304(一)确定合同成立地点的基本依据合同成立,是通过要约、承诺的程序实现的。承诺生效,则合同成立。因此,“承诺生效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二)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时合同的成立地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住所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1.对成立地没有约定时合同的成立地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对于合同的成立地点或者收件地点没有约定时,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的成立地点。2.对成立地或者收件地有约定时合同的成立地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对于合同的成立地点有约定时,自应从其约定。(三)以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时合同的成立地点“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最后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四)以行为成立合同时合同的成立地点行为可以构成承诺。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一、合同的内容第三节合同的内容与形式合同的内容表现为合同的条款。“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条款:(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二)标的;(三)数量;(四)质量;(五)价款或者报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七)违约责任;(八)解决争议的方法”(第470条第1款)。合同应当包含足以使合同成立的必要条款。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示范文本(比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合同示范文本)订立合同。合同的示范文本与格式合同有本质区别。合同示范文本,是由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拟定的,不体现任何一方的特定利益;格式合同是由一方当事人事先拟定的,体现拟定人的特定利益。

二、合同的形式第三节合同的内容与形式口头形式是指以口头语言表达合意。口头语言是作用于听觉的,即以听觉进行信息交换。口头形式多用于即时清结的合同。即时清结的合同,是指订立与履行同时完成的合同。口头形式的优点是迅速、简便,能够提高交易的效率;缺点是发生纠纷的时候举证困难,不易分清是非,不利于交易安全的保护。(一)口头形式1.合同书等书面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第469条第2款)。其特点是:第一,通过视觉交换信息(盲文例外);第二,一般以纸面方式负载、固定信息(布帛、竹片等较少见)。书面形式的合同是一种书证。2.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二)书面形式1.默示形式以行为表示意思而成立的合同,为默示形式的合同。行为可以构成要约,也可以构成承诺。这里所说的行为,主要是指成立合同的履行和受领行为。默示合同是与明示合同相对应的概念。2.混合形式混合形式是明示与默示形式的混合,如一方以书面通知的方式发出要约,另一方以行为承诺。这种情况在实践中也比较常见,它并不影响合同的成立。(三)其他形式一、强制缔约义务第四节强制缔约义务、格式条款、悬赏广告(一)强制缔约义务的含义强制缔约义务,是指合同的订立或者合同的内容不能自由决定,须按法律要求成立合同或者决定合同内容的义务。强制缔约义务,一是为保证国家计划的执行和实现,二是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二)强制缔约义务的要求1.为完成国家订货任务、指令性任务的强制缔约义务2.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强制缔约义务二、格式条款第四节强制缔约义务、格式条款、悬赏广告(一)格式条款的概念“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第496条第1款)。可能合同中的全部权利义务条款都是格式条款,也可能部分权利义务条款是格式条款,它们都可以称为格式条款合同。格式条款合同中经常有一些空白条款由当事人填写,如保险合同就是如此。格式条款是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反复使用的,这样可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格式条款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因而法律对格式条款有着更严格的要求。格式条款是事先拟定、事先设计的,而且相对人不能更改。这种不能更改的格式条款被称为“锅炉钢板条款”,相对人的合同自由受到了限制。非格式条款合同是当事人自由协商一致而订立的合同,未采用事先拟定的固定条款。二、格式条款第四节强制缔约义务、格式条款、悬赏广告(二)格式条款的订立规则(1)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该按照公平原则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能只顾一己之利。(2)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有免责条款等重大利害关系条款的提示、说明义务。格式条款制作人要向相对人提示免责条款,使对方注意到免责条款等重大利害条款的存在,能够理解其内容。免责条款是免除或者限制自己责任的条款。(3)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到重大利害关系条款的存在,或者没有理解重大利害关系的意义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未进入合同。二、格式条款第四节强制缔约义务、格式条款、悬赏广告(三)格式条款的无效1.格式条款无效的一般情形(1)格式条款具有《民法典》第一编第六章第三节无效的情形。(2)格式条款违背免责条款的一般规定。2.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自己的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无效利用格式免责条款“不合理地”免除、减轻自己责任的无效,“不合理”地加重对方责任的无效,“不合理”地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的无效。“不合理”,是对各类行为的定性,不能理解为“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的无效”“加重对方责任的无效”“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的无效”。是否“不合理”,要根据合同法原则结合个案进行综合判断。二、格式条款第四节强制缔约义务、格式条款、悬赏广告(三)格式条款的无效1.格式条款无效的一般情形(1)格式条款具有《民法典》第一编第六章第三节无效的情形。(2)格式条款违背免责条款的一般规定。2.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自己的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无效利用格式免责条款“不合理地”免除、减轻自己责任的无效,“不合理”地加重对方责任的无效,“不合理”地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的无效。“不合理”,是对各类行为的定性,不能理解为“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的无效”“加重对方责任的无效”“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的无效”。3.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排除对方主要权利二、格式条款第四节强制缔约义务、格式条款、悬赏广告(四)格式条款的解释规则1.按通常理解的解释规则通常理解是以一般人的正常理解为衡量标准。2.不利于表意人的解释规则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这是不利于表意人的解释规则的体现。3.采用非格式条款的解释规则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据此,手写体优于印刷体。非格式条款(包括手写体)是在后填写的,它们可以修正、改变格式条款。三、悬赏广告第四节强制缔约义务、格式条款、悬赏广告“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特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的,完成该行为的人可以请求其支付”(第499条)。悬赏的“悬”是征求,“赏”是给赏金。悬赏是指对不特定人征求完成特定的行为。悬赏广告按内容可以分为悬赏广告和优等悬赏广告。对于悬赏广告,一种观点认为是单方法律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要约,本书采要约说。悬赏广告作为要约,作出相应行为即构成承诺,即可请求报酬。优等悬赏广告是要约邀请,特点是把报酬(赏金)分成等级,按等级支付,需有人提出要约,再由悬赏人承诺。一、缔约责任概述第五节缔约责任缔约责任又称为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是翻译过来的词,过失实际上讲的是过错,也就是说,缔约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既可因为故意也可因为过失造成缔约责任。如欺诈就是一种故意。缔约责任是指当事人因故意或者过失违反先合同义务致使合同不能产生效力,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这种民事责任主要表现为赔偿责任。1.发生的阶段不同2.违反的义务不同3.救济的利益不同4.适用的归责原则不同5.责任形式不同(一)缔约责任的概念(二)缔约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二、构成缔约责任的要件第五节缔约责任ABC(一)当事人违反先合同义务先合同义务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合法原则产生的法定义务。(二)当事人有过错当事人有过错是指当事人于缔结合同之际有故意或者过失。缔约责任是过错责任。该过错导致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三)当事人有损失承担缔约责任的方式主要是赔偿。受害一方有损失才能要求赔偿,“无损害则无责任”。三、缔约责任的适用第五节缔约责任“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010203(一)假借订立合同进行恶意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1)违反强行性规定以及恶意串通、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等都可以构成缔约过错责任。(2)当事人在缔结合同过程中有可能接触到对方的商业秘密,如经营信息和技术信息,应承担保密义务,否则可能构成缔约责任,也可能构成违约责任。违反保密义务也是一种侵权责任。四、缔约责任的赔偿范围第五节缔约责任承担缔约责任的方式主要是赔偿损失。一般认为,缔约责任制度主要保护当事人的信赖利益,因此赔偿范围不包括履行利益(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具体的赔偿内容包括:(1)缔约费用,包括可行性调查费用、差旅费等。(2)为准备履行合同产生的费用。当事人有理由信赖合同能够有效成立而为履行合同做了必要的准备,由此发生的费用。(3)履行合同而发生的费用。当事人签订了合同,有理由信赖合同有效而履行了合同,但合同被撤销、被确认无效,一方履行合同发生的费用,过错方应当赔偿。(4)丧失合同机会产生的损失。丧失合同的机会带来的损失一般不予赔偿,因为当事人可以通过另行寻找交易伙伴而重新创造机会。如果机会是唯一的,或者是难以替代的,过错方对相对人丧失合同机会产生的损失应当予以赔偿。这时赔偿的数额可以与违约的数额相等。第一节合同效力概述 第二节附条件的合同和附期限的合同 第三节效力待定的合同 第四节因表见代理、表见代表订立的合同 第五节无效合同 第六节可撤销的合同 第三章合同的效力总则一、合同效力的含义第一节合同效力概述合同的效力,又称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的法律约束力。合同的效力,是法律赋予的。合同有效,则当事人应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实现债权,合同具有履行效力。如果无效,法律认定其不能产生当事人追求的法律后果,当事人不能按合同的约定履行债务、实现债权,故无效合同为不发生履行效力的合同,法律对当事人意图设立的债权债务关系不予认可和保护。合同有效,则合同是当事人履行义务、主张权利的依据,也是人民法院、仲裁机构解决当事人之间纠纷的依据。换言之,合同的内容是判断、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依据。这与无效合同不同,无效合同虽然可作为诉因之一,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直接依法律规定而产生。无效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只能作为某种证据,不能作为判决和裁决的依据。二、合同的成立要件与有效要件第一节合同效力概述当事人就民事权利、义务达成一致意见,形成合意,合同即为成立。所以,合意是合同的成立要件。合同的有效要件是法律评价当事人合意的标准。按照《民法典》第143条的规定,合同有效的一般要件有三项:(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一)成立要件和有效要件合同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生效,所以合同成立是合同生效的前提。《民法典》区分成立和生效,一般认为,前者是事实问题,后者是法律评价问题。一般情况下,合同成立即生效,即成立和生效在同一环节同时发生。“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二)成立与生效的关系三、合同效力与解决争议方法条款的效力第一节合同效力概述《民法典》第507条规定:“合同不生效、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合同不生效包括生效条件未成就、始期未届至、应办理批准手续的合同未办理批准手续等。合同不生效、无效、被撤销,合同约定的实体权利义务不发生效力,而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属于程序上的合意,达成的是程序性合同。程序性合同具有独立性,不受合同不生效、无效、被撤销的影响,当然,程序性合同本身也要合法。合同终止,终止的是实体权利义务关系,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并不随之终止。

一、附条件的合同第二节附条件的合同和附期限的合同当事人对合同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附条件,是指当事人选定某种成就与否并不确定的将来事实,作为控制合同效力发生与消灭的附款。附款,是指附加条款,条件是合同中附加的决定合同效力的条款。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失效。条件的构成要件是:(1)须属于将来发生的事实,既成的事实不能被设定为条件。(2)须属于成就与否不能确定的事实,必成的事实和根本不能发生的事实,都不能被设定为条件。(3)须属于合法的事实,违法的事实不能被设定为条件。(4)须被设定为控制合同效力的条件,否则,该合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附条件的合同。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使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二、附期限的合同第二节附条件的合同和附期限的合同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至时生效。生效期限,称为始期。附终止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满时失效。终止期限,称为终期。比如,甲、乙双方2月1日签订合同,约定该合同自10月1日起生效,这是附始期的合同;甲、乙双方2月1日订立合同,约定该合同10月1日终止,这是附终期的合同。附条件合同和附期限合同的主要区别在于,期限为将来确定要发生的事实,而所附条件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是不确定的事实。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不相适应的合同第三节效力待定的合同《民法典》第145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订立合同是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表现。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有两类:一类是不需要其法定代理人(其监护人为法定代理人)追认就可有效的合同。纯获利益以及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认。另一类是须经其法定代理人追认才可产生效力的合同。对需要追认的合同,相对人(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缔结合同的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所谓“善意”,是指相对人在订立合同时不知道,也没有义务知道与其订立合同的人欠缺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第三节效力待定的合同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是指无代理权的人代理他人与相对人订立的合同。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此处所谓“善意”,是指相对人在与无权代理人订立合同时,不知道同时也没有义务知道代理人没有代理权。对无权代理行为的追认,追认的意思表示自到达相对人时生效,合同自订立时起生效。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追认的意思表示是单方法律行为,两者生效的时间点是不同的。例如,无权代理人甲在3月1日与乙订立了效力待定的合同,被代理人丙的追认通知在4月1日送达乙,则追认通知4月1日生效,合同自3月1日生效。“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被代理人已经开始履行合同义务或者接受相对人履行的,视为对合同的追认”(第503条)。以行为追认的,与明示追认一样,合同自订立时起生效。三、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订立的合同第三节效力待定的合同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订立合同,这种情况称为“自己代理”,代理人与被代理人是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合同的内容实际上是由代理人一人决定。这种只表现一人意志的合同,在法律上不能构成双方当事人的协议。这种合同如果经被代理人追认,视为表现了双方的意志,仍可有效,因此是一种效力待定的合同。(一)自己代理订立的合同一个代理人以双方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这种情况称为“双方代理”。双方代理实际上也是由一人决定合同的内容,不能反映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的真实意思表示。这种合同如果被双方被代理人许可或追认,视为表现了双方被代理人的意志,合同可以有效,因此这也是一种效力待定的合同。(二)双方代理订立的合同一、因表见代理订立的合同第四节因表见代理、表见代表订立的合同01(一)表见代理的含义02(一)表见代理的意义表见代理,是指代理人虽不具有代理权,但具有代理关系的某些表面要件,这些表面要件足以使无过错的相对人相信其有代理权,因此法律规定被代理人须对之负授权责任的无权代理。传统民法理论根据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的归属不同,将其分为狭义的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它们共同构成广义的无权代理。狭义的无权代理非经被代理人承认或追认,被代理人不承担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表见代理因相对人属善意的相对人,故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法律设立表见代理的意义在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维护人们对代理制度的信赖,维护交易安全,也有鼓励交易和倡导效率的作用。一、因表见代理订立的合同第四节因表见代理、表见代表订立的合同(二)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被代理人对第三人承担授权责任。表见代理一旦成立,在效果上如同有权代理,即代理行为有效。“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代理行为有效”(第172条)。代理行为有效,只是发生代理的效果,不等于合同有效。因表见代理订立的合同如无其他导致合同无效的原因,合同有效。被代理人承担有效代理行为所产生的责任后,可以向无权代理人追偿因代理行为而遭受的损失。一、因表见代理订立的合同第四节因表见代理、表见代表订立的合同(三)构成表见代理的要件2.相对人不知道行为人订立合同时没有代理权,且无过失1.行为人存在代理权的外观表见代理的字面含义,是表面上看有代理权。表见代理的第一个要件是存在代理权的外观。因是否构成表见代理发生争议的,由相对人就行为人存在代理权外观承担举证责任。行为人存在代理权的外观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因授权不明产生权利外观。(2)因授权表示而产生权利外观。(3)因代理关系终止但未采取必要措施而产生权利外观。相对人的善意构成,是不知情且无过失。相对人主张自己是善意的,被代理人应当就相对人不是善意承担举证责任。例如,李某代理甲与乙签订合同,甲主张李某是(狭义)无权代理,乙主张李某构成了表见代理,则由乙就李某存在代理权的外观承担举证责任,由甲就乙是非善意承担举证责任。二、因表见代表订立的合同第四节因表见代理、表见代表订立的合同01(一)表见代表的含义02(一)表见代表的意义表见代表,是指代表人有超越代表权的行为,而其行为足以使善意相对人相信其有代表权,因此法律规定由代表人所在单位负责任的无权代表。或者说,表见代表是指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代表人超越权限订立合同,因相对人属善意相对人,故代表行为的后果由该法人或组织承受的无权代表行为。代表人包括法人的法定代表人(1个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的代表人(1个或者数个自然人)。《民法典》第61条第1款规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第105条规定:“非法人组织可以确定一人或者数人代表该组织从事民事活动。”法律设置表见代表制度的意义与设置表见代理制度的意义类似,是为了保护善意相对人的利益,维护对整个交易制度的信赖,保护交易安全,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交易的效率。第四节因表见代理、表见代表订立的合同(二)表见代表的法律后果《民法典》第61条第3款规定:“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第504条规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外,该代表行为有效,订立的合同对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发生效力。”如果合同没有其他无效事由,则表见代表产生的合同有效。二、因表见代表订立的合同第五节无效合同一、无效合同的概念无效合同,是指虽经当事人协商成立,但因违反法律而不被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合同。无效合同自始无效,在法律上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追求的效果。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无效合同不发生效力,是指不发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效果。成立无效合同的行为可能具备因侵权行为、不当得利、缔约过错要件而发生损害赔偿、返还不当得利的效力。无效合同从一开始就不发生效力。无效合同的无效性质具有必然性,不论当事人是否请求确认无效,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都可以确认其无效。这与可撤销的合同不同,对于可撤销的合同,当事人请求撤销,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才予以撤销。第五节无效合同二、合同无效的事由01020304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虚假意思表示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违背公序良俗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05第五节无效合同三、合同部分无效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1)在给付(义务)可分割时,可发生部分无效的情形。例如,一份合同给付合法但定金超标(超过20%),超过的部分无效。再如,一份租赁合同除租期超长(超过20年)外,其他合法,则租期超过20年的部分无效。(2)在给付(义务)不可分割时,合同的无效,只能是全部无效,不可能是部分无效。例如,甲作坊把用工业原料做的有毒粉条卖给食品超市,由于给付违法,买卖合同无效,不存在部分无效的问题,该买卖合同的担保及约定的违约金等一概无效。(3)由于双务合同两个给付(双方的义务)的牵连性,一方的给付无效,另一方的给付也必然无效。例如,甲与乙签订金融业务合同,甲违反国家特许经营的规定,其给付无效,乙给付金钱的约定也必然无效。

第五节无效合同四、无效的免责条款免责条款,是当事人在合同中确定的排除或者限制未来责任的条款。免责条款无效是合同部分无效的一种情况。并非免责条款(包括格式免责条款)都无效,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免责条款才无效。“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一)造成对方人身损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第506条)。人身安全权是不可转让、不可放弃的权利,也是法律重点保护的权利,因此不允许当事人以免责条款的方式事先约定免除这种侵权责任。对于财产权,不允许当事人预先约定免除一方故意或因重大过失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否则会给当事人提供滥用权利的机会,也会使一方当事人对他方的财产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第五节无效合同五、无效合同财产后果的处理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利益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给第三人。第六节可撤销的合同一、可撤销合同概述(一)可撤销合同的概念可撤销的合同,是指虽经当事人协商成立,但由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并非真意,经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可以取消其效力的合同。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合同被撤销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争议解决方法的条款的效力。《民法典》规定了四种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包括因重大误解成立的行为、因欺诈成立的行为、因胁迫成立的行为、自始显失公平的行为。合同是法律行为,可撤销的合同也相应分为四种:因重大误解成立的合同、因欺诈成立的合同、因胁迫成立的合同、自始显失公平的合同。第六节可撤销的合同一、可撤销合同概述可撤销的合同,是指虽经当事人协商成立,但由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并非真意,经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可以取消其效力的合同。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合同被撤销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争议解决方法的条款的效力。(一)可撤销合同的概念1.撤销权的行使方式撤销合同的撤销权,是须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请求的权利,由法院判决撤销或者由仲裁机构裁决撤销,不能以通知的方式行使2.撤销权的归属撤销权由承受不利后果的一方或受害人享有。(二)撤销权的行使方式与撤销权的归属1.撤销权在法定期间届满后消灭(1)对撤销权限制的一般期间为一年。(2)对撤销权限制的特殊期间为九十日.(3)对撤销权限制的最长期间为五年。2.撤销权在权利人明示放弃或默示放弃后消灭(三)撤销权的消灭第六节可撤销的合同二、可撤销合同的类型01(一)因重大误解成立的合同021.构成重大误解的要件(1)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重大认识错误,其认识与事实相距较远。当事人对足以产生重大不利后果的事项产生了错误认识,可以认为是重大错误认识。(2)因重大误解实施的行为给行为人造成重大不利后果。(3)行为人的错误认识与重大不利后果有因果关系。(4)行为的结果与行为人的意思相悖,即意思与意思表示不一致(意思表示有瑕疵)。2.重大误解请求撤销权的排除《总则编解释》第19条第2款规定:“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存在重大误解,并请求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是,根据交易习惯等认定行为人无权请求撤销的除外。”按照该款的规定,行为人证明自己构成重大误解的,其请求撤销的请求权也可以被交易习惯等排除。例如,按照竞争性缔约程序(拍卖、招投标等)成立的交易合同,一方当事人构成了重大误解也无权请求撤销合同。第六节可撤销的合同二、可撤销合同的类型01(二)因欺诈成立的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在订立合同时,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者负有告知义务的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相对人基于错误认识而订立合同的行为。“构成欺诈的要件包括:(1)欺诈一方在主观上是故意。欺诈以引导相对人订立合同为目的。(2)欺诈的客观表现是对订立合同的有关关键性事实的虚假介绍或隐瞒。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相对人虚假情况,或者故意掩盖真实情况,是以作为的方式欺诈。负有告知义务而不告知,致使对方陷入重大错误而订立合同,构成不作为方式的欺诈。(3)被欺诈的一方因为欺诈而陷入错误,因错误而订立合同。也就是说,欺诈实际对订立合同起了作用,欺诈行为与合同成立有因果关系。第六节可撤销的合同二、可撤销合同的类型01(三)因胁迫成立的合同胁迫,是指一方或第三人采用违法手段威胁对方,使对方因恐惧而订立合同的行为。《民法典》第150条规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构成胁迫的要件包括:(1)胁迫方出于故意。胁迫人可以是合同一方当事人,也可以是合同以外的第三人。(2)胁迫属于违法的威胁。例如,以揭露隐私等进行要挟,就是违法的威胁。合法的威胁不构成胁迫,例如,以起诉相要挟,要求订立和解协议,就不构成胁迫。(3)被胁迫的一方因恐惧而订立了合同。即胁迫与订立合同有因果关系。第六节可撤销的合同二、可撤销合同的类型01(四)自始显失公平的合同自始显失公平,是一方当事人利用对方的危困、缺乏判断能力等处境,致使民事法律行为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权利义务从一开始就明显不对等(对价不充分)的情形。“自始显失公平的要件包括:(1)须对价不充分。权利与义务明显不对等,一方得到太多,付出太少。(2)须为交易行为,有偿合同(交易行为)可能显失公平,而无偿合同则不存在显失公平的问题。(3)须自始显失公平。自始显失公平区别于嗣后显失公平,合同成立时公平,发生了新的法律事实造成显失公平的,为嗣后显失公平。嗣后显失公平可按情势变更的规则处理。(4)须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对方的意思表示有瑕疵。如果对方是自愿的,当然不能构成自始显失公平。这一要件包括以下两种情形:1)乘人之危。2)利用对方缺乏判断能力等处境。第六节可撤销的合同三、合同被撤销后财产后果的处理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无效,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一节合同履行概述 第二节合同的补缺 第三节金钱之债、选择之债、按份之债、连带之债 第四节向第三人履行和由第三人履行 第五节履行抗辩权第六节提前履行、部分履行 第七节情事变更原则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总则第一节合同履行概述一、合同履行的含义合同的履行,是指债务人完成合同约定义务的行为。从满足债权的角度来说,履行也称为清偿。履行效力,是合同法律效力的首要表现。履行,是消灭合同债务的正常途径。债务人是履行合同义务的主体,有时合同由第三人代为履行,同样可发生消灭合同债务的效果。第一节合同履行概述二、合同履行的行为方式履行一般是作为方式(积极行为),如交付标的物、交付货款、加工制作、运输物品等;履行也可以是不作为(消极行为),如当事人依照约定不参与某一交易。当事人可以通过合意设定履行义务,但履行不是任意行为。(一)作为方式和不作为方式交付是履行合同的最重要方式。狭义的交付,是指实物的交付占有、移转占有。占有是指对物的实际控制。广义的交付,还包括非实物的交付,非实物的交付是拟制的交付。(二)交付第一节合同履行概述三、法律对合同履行的基本要求ABC(一)按约履行、全面履行(二)诚信履行1.诚信履行的基本要求2.按诚信原则确定、履行附随义务(三)对社会的义务第二节合同的补缺一、合同补缺的含义补缺是对合同空白点或漏洞的补充,因此补缺又称为合同的补充性解释,也称为合同漏洞的填补。合同的内容,是通过合同条款反映出来的。当事人通过具体的合同条款,确立了相互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为保证合同目的的实现,保证合同的正确履行,防止发生争议,以及解决争议有所依据,当事人设计的合同条款应当具体、完备和全面。这是对合同条款的基本要求。事实上,当事人不可能将合同内容约定得天衣无缝,有时,当事人会将某些条款暂付阙如。条款不具体、不完备、不全面的合同是大量存在的,不能一概否认它们的效力,补缺就是一种经常适用的救济手段。第二节合同的补缺二、依照推定的意图补缺01依照推定的意图补缺,是指法院、仲裁机构根据合同的其他条款、交易习惯推定空缺条款应具有的内容。该内容视为合同的内容,即以推定的意思为当事人的意思。《民法典》第510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依照推定的意图补缺,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要求补缺时设想处于当事人的地位,以善意对待合同空缺部分应有的内容。公平原则要求合同补缺的结果是公平的,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比较均衡。因为,将推定的意思视为当事人的意思包含的一种思想是:双方当事人都意图追求一种公平的结果,双方准备接受的也是一种公平的结果。推定,不是凭空想象,必须有一定的根据。(1)合同由条款组合而成,空缺的条款可以根据已有的相关条款推定。(2)合同性质与合同目的是有关联的。(3)交易习惯未被当事人排除的,可以推定为当事人的意思是适用交易习惯。第二节合同的补缺三、直接依照法律规定补缺01根据《民法典》第511条的规定,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据前条(第510条)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1)“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按照推荐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按照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第511条第1项)。(2)“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依照规定履行”(第511条第2项)。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依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3)“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第511条第3项)。(4)“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请求履行,但是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第511条第4项)。(5)“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第511条第5项)。(6)“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因债权人原因增加的履行费用,由债权人负担”(第511条第6项)。第二节合同的补缺四、我国《民法典》规定的补缺步骤《民法典》第510条和第511条都是关于合同补缺的规则。第510条是关于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实际为推定)当事人意图的规定。这是以推定的意图对合同进行填补。第一步骤根据《民法典》第511条的规定,当事人就有关合同的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第510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第511条的规定,也就是直接依据法律的规定补缺。第二步骤第三节金钱之债、选择之债、按份之债、连带之债一、金钱之债以支付金钱为内容(为标的)的债权债务关系,称为金钱之债,比如购买货物的价款、租金、银行贷款等就是金钱之债。与金钱之债对应的是非金钱之债。比如,甲公司购买乙公司的一台激光切割机,乙公司交付激光切割机的债务是非金钱之债,甲公司交付价款的债务是金钱之债。货币是金钱。《民法典》第514条规定:“以支付金钱为内容的债,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债权人可以请求债务人以实际履行地的法定货币履行。”上述“实际履行地”,是指实际履行金钱债务的地点,例如,买卖合同有两个履行地,一个是交货的履行地,一个是付款的履行地,可以要求支付付款实际履行地的法定货币。第三节金钱之债、选择之债、按份之债、连带之债二、选择之债选择之债,是指当事人在数个债务标的中,可以选定其一为履行标的的债。选择权人属于债务人,但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选择权为形成权。1.选择之债可以分为约定选择之债和法定选择之债2.选择之债对应的是不可选择之债“标的有多项而债务人只需履行其中一项的,债务人享有选择权;但是,法律另有规定、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另有交易习惯的除外”(第515条第1款)。(一)选择之债的含义(二)选择权的归属第三节金钱之债、选择之债、按份之债、连带之债二、选择之债为防止久拖不决,影响交易效率,法律设立了选择权转移规则。“享有选择权的当事人在约定期限内或者履行期限届满未作选择,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选择的,选择权转移至对方”(第515条第2款)。有约定选择期限的,在此期限内选择,没有约定选择期限的,在履行期限内选择。1.选择权的行使方式及行使效果“当事人行使选择权应当及时通知对方,通知到达对方时,标的确定。标的确定后不得变更,但是经对方同意的除外”(第516条第1款)。2.选择权行使的限制“可选择的标的发生不能履行情形的,享有选择权的当事人不得选择不能履行的标的,但是该不能履行的情形是由对方造成的除外”(第516条第2款)。(三)选择权的转移(四)选择权的行使第三节金钱之债、选择之债、按份之债、连带之债三、按份之债“债权人为二人以上,标的可分,按照份额各自享有债权的,为按份债权;债务人为二人以上,标的可分,按照份额各自负担债务的,为按份债务”(第517条第1款)。(1)按份之债,须标的可分,不因标的分割而伤害其性质。例如,甲与乙(买受人)合买丙(出卖人)价格为1000万元的一间商铺,买卖双方约定,甲出600万元、乙出400万元。该案构成甲、乙的按份债务,货款1000万元为可分之给付。当甲或者乙不履行自己那一份债务时,丙不能要求甲、乙承担连带责任。(2)按份之债,分为按份债权和按份债务。按份之债是按份额对外发生效力的,此点区别于连带之债。(3)“按份债权人或者按份债务人的份额难以确定的,视为份额相同”(第517条第2款)。第三节金钱之债、选择之债、按份之债、连带之债四、连带之债(一)连带债务1.连带债务的含义连带债务,是指债务人为两个以上,任何一个债务人对债权人都有履行全部债务的义务。2.连带债务人的份额、追偿权、抗辩权合同连带债务人之间的份额通常由债务人自己约定,债权人可能知情,也可能不知情。“连带债务人之间的份额难以确定的,视为份额相同”(第519条第1款)。3.追偿权的扩张“被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