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现代世界建筑工业革命时期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在建筑从旧形式走向新形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复古的建筑思潮。流行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它们的出现,主要由于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他们企图从古代的建筑遗产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主要包括:古典复兴(CLASSICALREVIVAL)浪漫主义(ROMANTICISM)
折衷主义(ECLECTICISM)
欧洲各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建筑创作中复古思潮流行的社会背景主要是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需要。1.古典复兴既有政治原因也受到考古发掘进展的影响。
法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巴黎的万神庙,雄师凯旋门。
英国以希腊样式为主,如不列颠馆、爱丁堡中学。
德国以希腊样式为主,如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
美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美国国会大厦、弗吉尼亚洲议会大厦。
2.浪漫主义始源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其表现分为两个阶段:先浪漫主义,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追求异国情调,如封蒂尔修道院府邸,布来顿的皇家别墅。后浪漫主义,常以哥特风格出现,又叫哥特复兴,如英国国会大厦。
3.折衷主义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也称为集仿主义,如巴黎歌剧院,圣心教堂,美国1893年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复古思潮盛行的大致年代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哥特复兴)折衷主义法国1760-18301830-18601820-1900英国1760-18501760-18701830-1920美国1780-18801830-18801850-19201760:工业革命自英国开始。1775-1781美国独立战争。1780:1776年美国成立。1820、1830:1820年代法国工业革命。1850: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伦敦)。1880:1870-1900年欧美主要国家生产力突飞猛进。1900:世纪之交1920: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古典复兴式建筑
古典复兴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声响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这类建筑采用严谨的古代希腊、罗马建筑形式,即以古典柱式,穹顶等古典建筑要素作为建筑立面构图的主要标志,又称新古典主义。这种思潮曾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由于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这就是古典复兴建筑思潮的社会基础。美术考古运动及出版事业发展的影响,对古典主义的批判,借助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语汇来表现资产阶级理想;注重理性、简洁、和谐。代表作:巴黎凯旋门、巴黎万神庙、柏林勃兰登堡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美国国会等。罗马复兴法国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1755~1792)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1808~1836,又称星形广场凯旋门)、马德兰教堂(1806~1842)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巴黎雄师凯旋门(1806-1836)高50米,宽45米,厚22米,尺度巨大,造成了格外庄严、雄伟的艺术力量拿破仑帝国时代,在巴黎建造了许多国家级的纪念性建筑雄狮凯旋门古罗马的提督斯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爱丽舍田园大街)
,是巴黎城一条著名的大街。法国人则形容她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香榭丽舍”这个译名是由徐悲鸿先生在法国留学时所赐,既有古典的中国韵味,又有浪漫的西方气息。“榭”是中国园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观景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而曾经的香榭丽舍就曾是一片水榭泽国,现在则是一个让世人流连忘返的巨形观景平台。弥漫着咖啡、香水、糕点香气的街道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香榭”,而街道两旁典雅的奥斯曼式建筑,被称为“丽舍”,毫不为过。地理位置北北拉德芳斯商业区卢浮宫香舍丽榭大街凯旋门广场西岱岛,巴黎圣母院1616年决定把卢浮宫外一处到处是沼泽的田地改造成一条绿树成荫的大道最重要的街道十七世纪中叶1828年1724年法国花园史上第一条林荫大道皇后林荫大道皇后玛丽·德·梅德西斯对卢浮宫前的杜乐丽花园的重新设计中延伸了花园中心小路的长度,新的林荫道从卢浮宫出发直至现今的香榭丽舍圆形广场。风景设计师勒诺特接手了皇家园林的建设管理,在此期间他们完成了香榭丽舍的全线规划工作昂丹公爵和玛雷尼侯爵改变了对香榭丽舍最初的规划方案:他们为香榭丽舍添加了喷泉、人行道和煤气路灯。设计师希托夫和阿尔方德雏形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耗时18年轰轰烈烈地扩建巴黎。奥斯曼主持扩建工程。为在阻塞的城市重新安排交通,奥斯曼把交叉路口的广场改为交通枢纽,为此扩建了许多街头广场,连接各大广场路口的是笔直宽敞的梧桐树大道,两旁是五六层建筑;远景中,每条大道都通往一处纪念性建筑物。塞纳省省长奥斯曼香榭丽舍大道修建历史
奥斯曼主要完成的工作:重整巴黎街道系统:废弃一些老路,重辟新路。将巴洛克林荫大道与城市其他街道形成统一的道路体系。延伸爱丽舍田园大道为巴黎东西主轴线。建立形成巴黎大十字骨架的南北向轴线。将林荫大道和城市街道扩展到郊区,扩大城区面积。形成两圈环路。进一步完善城市中心区改建:将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水面、林荫带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组成整体。美化巴黎市容,对道路宽度和道路两侧建筑高度规定了明确的比例。屋顶坡度也有规定。广场四周建筑屋屋檐等高,以形成城市立面。新建了巴黎主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立自来水管网、排水沟渠、煤气照明。建立行驶马车的公共交通网络。全市各区配建公园,城市东西轴线两端新建了布罗尼和维塞纳大森林公园。建设塞纳河沿河绿地和宽阔的花园式林荫大道。背景从雅各宾到拿破仑家族:资产阶级革命背景中的帝都建设的要求塞纳区行政长官的巴黎改造
财力与权力支持下的大刀阔斧。针对奥斯曼的批判:立场不值得提倡:大拆大建对待历史古城。为帝王树碑立传只做表面文章。只做表面文章:大部分是光鲜表面文章。未解决城市实质性问题。被盲目仿效严重近代巴黎的成型——奥斯曼的功过奥斯曼的功过协和广场星形广场圆点广场道路宽约70米约700米约1200米北西高东低地势塞纳河道路基本情况香榭丽舍大街基本格局交叉路口的广场为交通枢纽,如星形广场·巴士底广场等连接各大广场路口的是笔直宽敞的梧桐树大道,两旁是豪华的五六层建筑远景中,每条大道都通往一处纪念性建筑物。
广场道路纪念性建筑协和广场星形广场圆点广场林荫大道高级商业区北以自然风光为主,道路是平坦的英式草坪,绿树成行,莺往燕来,鸟语花香,是闹市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处。是全球世界名牌最密集的地方。而一流的服装店、香水店、靠近凯旋门一段商店最多。功能分布商业区人行道的改建1980年代香榭丽舍大街街景曾一度比较混乱,地面停车也造成行人不便。1992年街道被重新改建,以地下停车库取代原来的地面停车道,从而将步行道由12
m拓宽至24
m。香榭丽舍大街步行道改造前香榭丽舍大街步行道改造后24
m24
m约50
m人行道车行道人行道道路现状尺度人行道功能分区5
m建筑功能区6
m1
m旧人行道新人行道2m10m人行道铺地香榭丽舍大街的人行道路面全长都用简洁、连续的花岗石铺装,这也统一了街道中各种不规则的要素,如路面的高差、下到车库的斜坡等。人行道用浅灰色花岗石铺设,中间嵌有深色花岗石以装饰。餐馆可以在5米范围内设置玻璃屋为路人提供服务,这个区域剩余的部分则被用来提供露天服务较窄的带形区,用以设置景观、照明和街头家具较窄的带形区,用以设置景观、照明和街头家具——24
m——场所——街道场所——观景平台“自然首都”的作品展重大节日、庆典也在这里举行其他集体性活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具有的特征硬件设施一流
包括市政、交通和商场乃至购物环境的硬件设施。功能多样化
包括购物、休闲、文化、娱乐、餐饮、旅游六个方面。知名的骨干商户具有不断更新的知名骨干店铺或核心店铺,是吸引客流的基石。独特的建筑和商业格局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建筑,却汇集着传统和现代的各种零售业态。便捷的公共设施和愉悦的环境配备有便利的交通和足够的停车位,有绿地、休闲椅和花园广场等。牢固的政企合作关系有自己的商铺组织,有相关的管理机构,并与政府保持着密切地联系。管理水平一流
不仅具备普通的商业物业管理功能,而且在步行街整体形象宣传方面,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水准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管理。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味
香榭丽舍大街是巴黎之魂,大街的东半部分是700米长的林荫大道,两侧绿树成行,郁郁葱葱,如诗如画。成群结队的飞鸽在草坪中悠然散步,是闹市中不可多得的是一块清幽之处。爱丽舍大街西段长约1180米,是商家云集之地,不太长的街道两旁布满了法国和世界各地的大公司、大银行、航空公司、电影院、高档商店和餐馆。在这条街上,仅电影院和电影发行公司就有50多家,著名的有“高蒙”、“巴黎”、“乔汉五世”等。这里每天都有法国和世界的最新影片上映。凯旋门前的香榭丽舍大街布置井然的香榭丽舍大街世界各大公司争相把这里作为向世界展示自己实力的窗口。“雷诺”、“白茹”、“雪铁龙”、“奔驰”、“菲亚特”等欧洲名牌汽车公司在这里设立汽车展销大厅;日本的“索尼”、“精工”等名牌公司在此开设专卖店;法航、俄航等众多航空公司在这里开设了售票处;高档的时装店、皮鞋店、首饰店、箱包店、香水店鳞次栉比;夜总会、歌舞厅、咖啡屋星罗棋布;巴黎三大夜总会之一的“丽多”就设在这里。这一切加上凯旋门和协和广场吸引了各国的游客。“流浪音乐家”、“街头画家”、“街头艺人”,也为这条大街增添了异样的情调奔驰展销大厅世界名牌云集于此香榭丽舍大街的对本项目的启示主要特征:声誉全球化人流量大收益可靠成功因素: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和商业格局全面的功能不断自我更新的主力商户便捷的公共设施和愉悦的环境牢固的政企关系关键词:文脉建筑功能商户交通景观环境商业空间政府人与人之间关系是街区的生命力营业空间共享空间半室外空间过渡空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街区人互为景色,互为欣赏,街区行人之间:急行的、闲逛的、休闲的;室内的人:悠哉、静思的、高谈阔论的;室内与室外人之间,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形成群体渲染互动,彼此认同欣赏愉悦,就成为群体催眠,后产生的一致的潜意识行为,进而形成明确的情感亲近。商业街成功运作规律硬件软件后天:先天:城市、区位、人口、竞争、位置、交通、规模规划商业氛围建筑定位招商策略销售模式营销推广商业营运政府资源空间形态共享空间尺度交通组织历史文化与建筑风格的传承天际线外立面建筑细部及材质的运用广告柱、广告牌、招牌、路牌灯光工程软装饰小品配套设施消费者功能形象规模档次直接销售带租约销售返租销售商业街运作的系统体系跨越商业和地产两大领域,涉及众多专业协调统一,运作繁杂,涉及众多关键因素不可缺失。商业街成功关键因素拿破仑帝国时代,在巴黎建造的马德伦教堂室内的三个连续穹顶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也被称为“帝国式”风格(EmpireStyle)巴黎万神庙(先贤祠)原为教堂,法国大革命时成为存放国家重要人物骨灰的先贤祠。万神庙正面模仿罗马万神庙,目前万神庙中安息的名人有伏尔泰、雨果、卢梭等。巴黎万神庙平面原为希腊十字式布局,神庙的穹顶在立面上是罗马城坦比哀多的造型,顶端有采光亭。巴黎万神庙
LePantheon,GenevieveParis,Soufflot1709-1780罗马复兴
希腊十字形平面
坦比哀多式的穹顶LePantheon希腊复兴英国和德国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1825~1829)、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1823~1847)等,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1789~1793),K.F.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1818~1821)和阿尔塔斯博物馆(1824~1828)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大英博物館
勃兰登堡门大英博物馆(BritishMuseum)
地点:London,英国
建造(或竣工)年代:公元1823~1847年
设计者:Sii’RobertSmirke等
结构及主要材料:砖、石、木、铸铁及穹顶结构
风格: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
主要特征:建筑的正面中央采用古希腊神庙的形式,立面两端向前突出,整个正立面由44根爱奥尼克式柱构成的柱廊形成。虽然正立面有很大的凹凸变化,但正面柱廊的爱奥尼克式柱完全一样,比例尺度等严格参照雅典卫城上伊瑞克提翁神庙的柱式。在规模上,大英博物馆与柏林皇家美术馆相仿。现存建筑中的直径为42m的铸铁结构的穹顶,是在1854年以后建造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对建筑结构材料的影响。
不列颠博物馆波尔多剧院建于1773年到1780年之间,堪称是一座新古典式的纪念堂,属于法国最美的建筑之列,被视为波尔多的标志。它的外观像一座庄严的希腊式神庙。一排12根科林斯式巨柱构成宏伟匀称的门廊。门廊阳台上,并排竖立着12尊神态各异的雕像,都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好似西洋的“金陵十二钗”。内部装饰金碧辉煌,宫廷式的包厢和楼座有四层。巴黎歌剧院设计时就曾以波尔多大剧院为样板。大剧院是1773~1780年建筑师维托·路易设计建造的一座古典样式的剧场。剧场长47米、高19米、宽88米,正面12根柯林斯式圆柱颇似希腊神殿前的圆柱,柱子的上半部雕刻着希腊神话中的音乐女神、诗词等。而内部华丽的大阶梯,则是仿自巴黎的加尼叶歌剧院。慕尼黑雕塑美术馆(Glyptothek)
地点:Munich,德国
建造(或竣工)年代:公元1816—1834年
设计者:LeovonKlenze
结构及主要材料:砖、石、木、铸铁及拱顶结构
风格:德国新古典主义建筑
主要特征:建筑围绕中庭而建,雕塑陈列室依靠墙面上部的高窗采光,屋顶为拱顶。雕塑美术馆的立面采用古罗马神殿的正立面(7开间罗马爱奥尼克式)与实墙面对比的形式,据说灵感来自雅典卫城上的伊瑞克提翁神庙(或者说是伊瑞克提翁神庙的对称版)。
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老博物馆申克尔设计柏林宫廷剧院申克尔设计柏林宫廷剧院美国国会大厦古典复兴总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像梦魔一样就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的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二、浪漫主义式建筑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在工业革命之后对社会状态的极度不满的社会现状之下,浪漫主义兴起,它强调继承中世纪传统(即哥特复兴),强调回到自然;浪漫主义艺术尽量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在建筑上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前期追求中世纪的田园情调和异国情调,模仿东方的建筑做法;后期则是哥特复兴。代表作:布赖顿英国皇家别墅、英国国会大厦等。
浪漫主义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学艺术领域的另一种主要思潮,它在建筑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英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1836~1868,见彩图)。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1842~1844,)、曼彻斯特市政厅(1868~1877)等。
英国丘园中的中国式塔先浪漫主义建筑Chambers记载的中国建筑英国皇家布莱顿别墅(模仿了印度伊斯兰礼拜寺的形式)哥特复兴的建筑实例英国议会大厦英国议会大厦(1840~1865)
曼切斯特市政厅布赖顿英国皇家别墅三、折衷主义式建筑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不同的要求。19世纪交通便利,考古学进展,出版事业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它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建筑风格,或者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究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又称“集仿主义”任意模仿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建筑形式,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强调形式美学,讲究比例和细部的推敲,又称”集仿主义“能够适应当时的商品化、多元化的建筑设计市场及需求,注重猎奇代表作:巴黎歌剧院、巴黎圣心教堂、罗马祖国祭坛等。复古思潮的局限性过分注重建筑形式新兴资产阶级在建筑艺术倾向上走回封建君主的老路商业气息的流露打击了新建筑探索: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是折衷主义建筑的大检阅,对新建筑运动打击沉重。占领建筑教育领域:1816年巴黎美术学院成立(以路易十四时期的皇家艺术学院为班底),对欧美传播折衷主义的创作观念。
巴黎歌剧院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舞台,可同时容纳450名演员。剧院里的座位不多,大约1400个,但休息厅很大,也很讲究。巴黎歌剧院(1861-1874)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洛克可雕饰。
巴黎歌剧院内部里面装修豪华,艺术氛围浓郁。富丽堂皇的门厅,四壁和廊柱布满巴洛克式的雕塑、挂灯、绘画,像是一个装满了金银珠宝的首饰盒。巴黎圣心教堂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廷建筑的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罗马“祖国祭坛”
意大利开国国王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型制。19世纪建筑的城市化发展一、英国工艺美术19世纪末,在英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拉斯金——莫里斯的“美术家与工匠结合才能设计制造出有美学质量的为群众享用的工艺品”的主张影响下,英国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工艺品生产机构。1888年英国一批艺术家与技师组成了“英国工艺美术展览协会”,定期举办国际性展览会,并出版了《艺术工作室》杂志。拉斯金——莫里斯的工艺美术思想广泛传播并影响欧美各国。这就是所谓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性建筑有:魏布设计的莫里斯红屋和美国甘布尔兄弟设计的甘布尔住宅。工美运动的创始人——莫里斯莫里斯是19世纪英国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主要的成就在工艺美术设计方面。莫里斯主张美术家与工匠结合,才能设计制造出有美学质量的为群众享用的工艺品。莫里斯一生始终厌恶机器和工业,也反对沿袭老套,强调艺术与实用结合。他的设计思想是“向自然学习”,从植物形象得来素材。产品注意结构合理,选材精当,装饰风格统一。他的工艺美术思想广泛传播并影响美国和欧洲各国,并演变出“新艺术派”,“分离派”等建筑流派。莫里斯的住宅“红屋”(RedHouse1860年)全部用红砖建造,不加粉刷,整体的布局完全出于实用功能的需要布置成L型,是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的尝试。甘布尔住宅二、新艺术运动
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启示,19世纪最后10年和20世纪前10年,欧洲大陆出现了名为“新艺术派”的实用美术方面的新潮流。新艺术运动的最初的中心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随后向法国、奥地利、德国、荷兰以及意大利等地区扩展。“新艺术派”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用新的装饰纹样取代旧的程式化的图案,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主要从植物形象中提取造型素材。在家具、灯具、广告画、壁纸和室内装饰中,大量采用自由连续弯绕的曲线和曲面。形成自己特有的富于动感的造型风格。
“新艺术派”在建筑方面表现在:在朴素地运用新材料新结构的同时,处处浸透着艺术的考虑。建筑内外的金属构件有许多曲线,或繁或简,冷硬的金属材料看起来柔化了,结构显出韵律感。“新艺术派”建筑是努力使工业艺术与艺术在房屋建筑上融合起来的一次尝试。代表建筑有戈地设计的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和霍尔塔设计的布鲁塞尔让松街6号住宅、索尔威旅馆等。“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运动的创始人凡·德·费尔德(1863-1957)德国的代表人是贝伦斯(1868-1940)英国的代表人物是麦金托什(1868-1928)芬兰新艺术运动的代表建筑师沙利宁(老)代表作品:凡·德·费尔德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霍尔塔设计的布鲁塞尔让松街6号住宅、索尔威旅馆。沙利宁(老)作品有赫尔辛基火车站新艺术运动索尔威旅馆霍尔塔新艺术运动布鲁塞尔让松街6号住宅霍尔塔芝加哥学派——昙花一现的建筑芝加哥在19世纪后期急速发展起来,经济发达、人口膨胀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的建筑师的群体,后来被称作“芝加哥学派”。使用铁的全框架结构,楼房层数超过10层以上。争速度、重时效、尽量扩大利润成为宗旨,楼房的立面净化和简化。为了增加室内的光线和通风,出现了宽度大于高度的横向窗子,被称为“芝加哥窗”。高层、铁框架、横向大窗、简单的立面成为“芝加哥学派”的建筑特点。最著名的建筑师是路易·沙利文、亨利·理查森。“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们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认真解决新高层商业建筑的功能需要,创造了具有新风格新样式的新建筑。芝加哥学派的代表建筑:布法罗的信托银行大楼芝加哥的信托大楼1894年5.路易·沙利文(1856-1924)美国现代建筑(特别是摩天楼设计美学)的奠基人、建筑革新的代言人、历史折衷主义的反对者、“芝加哥学派”中最著名的建筑师。他提出了“形式随从功能”的设计思想;高层办公建筑的五个原则;他设计的商业建筑是美国建筑史上的里程碑。他在高层建筑造型上的三段法,即将建筑物分成基座、标准层和出檐阁楼的手法,流传久远,他重视功能,提出“形式服务功能”的口号。他认为装饰是建筑所必需的内容,他不取材于历史形式,以几何形式和自然形式为主。代表作:芝加哥会堂大厦(1889)圣路易斯的温赖特大厦(1890)芝加哥的施莱辛格与迈耶百货公司大厦芝加哥会堂大厦(1889)路易·沙利文芝加哥百货公司大楼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建筑,路易·沙里文设计。高层、铁框架、横向大窗、简单的立面”等建筑特点,充分体现了芝加哥学派“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思想。标准的“芝加哥窗”-在柱子之间全开的宽度大于高度的横向长窗。大楼的立面采用三段式处理手法,以“芝加哥窗”为主的网络式立面反映了功能与结构的特点。高迪——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1852-1926)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代表建筑师。他吸取东方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独创了塑性建筑。他一生的设计都围绕着巴赛罗那。他的风格带有明显的拉丁民族特有的富有激情的想象力,常用鲜艳的彩色砖、大量的彩色玻璃窗制造瑰丽的光线效果,用旋转的楼梯、突兀变形的墙面制造离奇的空间感。代表建筑:米拉公寓、圣家族教堂、巴特罗公寓、吉埃尔礼拜堂和居埃尔公园。吉埃尔礼拜堂高迪圣家族教堂高迪混合了各种建筑风格,以植物和抽象图案作为装饰,整体给人一种迷幻感,由于资金的关系,这座教堂至今没有完工。米拉公寓米拉公寓的屋顶高低错落,墙面凹凸不平,到处可见蜿蜒起伏的曲线,整座大楼宛如波涛汹涌的海面,富于动感。高迪还在米拉公寓房顶上造了一些奇形怪状的突出物,有的像披上全副盔甲的军士,有的像神话中的怪兽,有的像教堂的大钟。其实,这是特殊形式的烟囱和通风管道。后来它们与古埃尔公园和圣家族大教堂一样,也成了巴塞罗那的象征。巴特罗公寓巴特罗公寓与高迪设计的其他建筑不同,它的外墙全部是由蓝色和绿色的陶瓷装饰的,一种奇诡的颜色组合,远望去颇象印象派画家的调色盘,但色彩很和谐,萨尔瓦多、达利曾经将这面外墙比喻为“一片宁静的湖水”。巴特罗公寓的入口和下面二层的墙面都故意模仿溶岩和溶洞,上面几层的阳台栏杆做成的假面舞会的面具模样,屋脊如带鳞片的兽类脊背,屋顶上的尖塔及其他突出物体都各有其怪异形状,表面贴以五颜六色的碎瓷片。它的外墙缀满了蓝色色调的西班牙瓷砖,露台设计则像骷髅头,柱子像一根根骨头,屋顶则像满布鳞片的鱼背。
这栋公寓现在仍然有人居住,只对外开放了一层楼以供参观。房间内的设计延续了米拉公寓的风格,但米拉公寓的门和窗还是传统的直线条,房间也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而巴特罗公寓的门、窗、屋顶、天台全是波浪形的曲线,地面和天花的线条都是无比圆润,甚至房间内的灯具和一些家具也是高迪亲自设计的,以便与房间本身的风格相协调,使房间的布置更趋于高迪最初的设计居埃尔公园
1900年高迪高迪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最充分地表现了他的美学思想。造型古怪,图案怪异。屋顶平台周围的矮墙曲折蜿蜒,外表镶嵌着白、线、棕、蓝、绿、橘红等色的碎瓷片,组成怪异莫名的图案,仿佛一条弯曲蜷伏的巨蟒。
居埃尔公园维也纳学派
以奥地利建筑教授瓦格纳为首,他认为没有用的东西不可能美,认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反对使用历史式样。主张运用工业提供的建筑材料,推崇整洁的墙面、水平线条和平屋顶,认为从时代的功能与结构形象中产生的净化风格具有强大的表现力。维也纳学派建筑师路斯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式自身之美为美”,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主张建筑以适用为主,认为“装饰是罪恶”,强调建筑物的比例。
维也纳学派代表人物:①奥托·瓦格纳(1841~1918)、②阿道夫·路斯(1870~1933)、③荷兰的贝尔拉格(1856~1934)、④芬兰的埃利尔·沙里宁(1873~1950)。这一派对后来欧洲新建筑风格的影响很大。代表建筑:维也纳的邮政储金银行(1905年)、Steiner宅(1910年)、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维也纳的地下铁道车站。维也纳的邮政储金银行(1905年)Steiner宅(1910年)
分离派老师--瓦格纳奥地利著名的建筑师,早年擅长设计文艺复兴式样的建筑,19世纪末,他的建筑思想改变。出版专著《论现代建筑》,他认为,新建筑要来自代生活,表现当代生活。他的建筑作品推崇整洁的墙面,水平线条和平屋顶,认为从时代的功能与结构形象中产生的净化风格具有强大的表现力。1904年他在设计维也纳邮政储金银行时首次运用了简洁创新的建筑手法,是现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瓦格纳的观念和作品影响了一批建筑师,在他的支持下,他的学生奥别列兹、霍夫罗等人组成了“维也纳分离派。维也纳分离派——与传统分手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的产物。由奥地利建筑师瓦格纳的学生奥别列兹、霍夫曼与画家克里木特等一批艺术家组成名为“分离派”的团体,意思是要与传统的和正统的艺术分手。强调建筑物比例,墙面和窗的关系,成为基本立方体的组合。认为“装饰是罪恶”。作品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感染力强,初具20世纪20年代“方盒子”建筑的雏形。维也纳分离派的主要作品有:邮政储金银行、玛约利卡住宅、分离派展览馆、美国酒巴间、米歇尔广场、斯坦纳住宅。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1898年奥别列兹馆的设计风格完全符合瓦格纳的建筑观点:整洁的墙面,水平的线条和平屋顶。设计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矩形的大与小的对比、横与纵的对比,方与圆的对比,明与暗的对比,石材与金属的对比等。庄重、典雅,建筑顶部的大金属缕空球使这个厚重的纪念性建筑变得轻巧活泼起来。维也纳分离派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维也纳米歇尔广场维也纳玛约利卡住宅维也纳美国酒巴间格拉斯哥学派由英国建筑师麦金托什(1868-1928)和他的三个伙伴组成,被称为“格拉斯哥四人组”。主张建筑顺应形势,不反对机器和工业,抛弃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以曲线为主的装饰手法,改用直线,色彩简明快洁。室内设计常用白色墙面,家具以黑白两色为主,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格拉斯哥学派的还对维也纳分离派有过影响。主要建筑:风山住宅、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等。格拉斯哥学派风山住宅
11.阿姆斯特丹学派荷兰新艺术运动中产生的流派。反对折衷主义,提倡“净化”建筑,主张表现建筑造型的简洁明快及材料质感。代表建筑师:贝尔拉格。代表作: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1903年贝尔拉格青年风格派德国新艺术运动中产生的流派。
主要由艺术家、建筑家发起,目的是希望通过手工艺的传统恢复,来挽救当时的设计。他们在思想上也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拉斯金、莫里斯的影响与感召,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开始从简单的几何造型,从直线的运用上找寻新的形式发展方向。
“青年风格”派最重要的设计家——贝伦斯(1865~1940)。贝伦斯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德意志制造联盟1907年成立全国性的“德国制造联盟”。宗旨是推动设计改革,目标是改进设计提高产品和建筑质量,达到国际水平能够竞争。肯定标准化和用机器大量生产的方式,完善标准的定型。“德国制造联盟”在欧洲产生了广泛影响,1933年希特勒执政,“德国制造联盟”解散。代表人物:贝伦斯、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代表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
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彼得•贝伦斯
德国著名建筑师和设计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他是一代人的宗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和柯布西耶早年都曾在他的设计室工作过,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贝伦斯主要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1909-1912)、圣彼得堡的德国大使馆(1911-1912)、奥地利烟草公司(1930)。透平机工厂(德国通用电气公司涡轮车间)表现派二十世纪初,首先在德国奥地利出现表现主义的绘画、音乐和戏剧。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人物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在这种艺术观点的影响下,一战后出现了表现主义的建筑,这一派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重要的建筑:爱因斯坦天文台门德尔松设计爱因斯坦天文台德国建筑师孟德尔松在爱因斯坦天文台的设计中抓住相对论是一次科学上的伟大突破,它的理论很深奥,既新奇又神秘,把它作为建筑表现的主题。他用混凝土和砖塑造了一座混沌的线型的体形,上面开出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窗洞,墙面上有一些莫名的突起。整个建筑造型奇特,难以言状,表现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氛。构成派第一次大战前后,俄国青年艺术家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雕刻,很象是工程结构物,因此称为“构成派”。构成派在旨趣和做法上和风格派没有什么重要的区别。代表人物:马来维奇、塔特林、加博等。代表作品:塔特林设计的俄国第三世界纪念碑维斯宁兄弟的列宁格勒真理报馆方案莫斯科工人俱乐部。俄国第三世界纪念碑莫斯科工人俱乐部风格派1917年,荷兰青年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团体。他们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风格派有时又被称为“新造型派”或“要素派”。风格派是二十世纪初期在法国产生的立体派艺术的分支和变种。主要成员:画家蒙德利安、万·陶斯柏,雕刻家万顿吉罗,建筑师奥德、里特维德等。风格派画家蒙特里安的绘画用点线面,垂直水平线条及红黄蓝色块组成绘画。荷兰乌德勒支住宅里特维德由简单的立方体,光光的板片,横竖线条和大片玻璃错落穿插成的建筑。
三、未来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前数年,意大利出现了一种名为“未来主义”的社会思潮。意大利诗人、作家兼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于1909年2月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他强调近代的科技和工业交通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必须随之改变。未来主义”的建筑观点虽然带有一些片面性和极端性质,但它的确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止,西欧建筑改革思潮中最激进、最坚决的一部份,其观点也最肯定、最鲜明、最少含糊和妥协。它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改革者的零散思想的集大成和深化的产物。不仅如此,直到20世纪后期,在世界上一些著名建筑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未来主义建筑师的思想火花,如巴黎蓬比杜艺术与文化中心(1972-1977)和香港汇丰银行大厦(1979-1985)等。
巴黎蓬比杜艺术与文化中心蓬皮杜中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现代艺术博物馆,约18000平方米;工业美术设计中心,约4000平方米;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约5000平方米。连同其他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为103305平方米。整个建筑物由28根圆形钢管柱支承。其中除去一道防火隔墙以外,没有一根内柱,也没有其他固定墙面。各种使用空间由活动隔断、屏幕、家具或栏杆临时大致划分,内部布置可以随时改变,使用灵活方便。设计者曾设想连楼板都可以上下移动,来调整楼层高度,但未能实现。
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红色的是交通运输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水、排水管道,黄色的是电气设施和管线。在面对广场一侧的建筑立面上悬挂着一条巨大的透明圆管,里面安装有自动扶梯,作为上下楼层的主要交通工具。设计者把这些布置在建筑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楼层内部空间不受阻隔。香港汇丰银行大厦整个设计的特色在于内部并无任何支撑结构,可自由拆卸。所有支撑结构均设于建筑物外部,使楼面实用空间更大。而且玻璃幕墙的设计,能够善用天然光;地下大堂门向着正南正北,冬夏都能保持大堂凉爽,节省不少冷气费。加上其设计灵活,可按实际需要轻易进行扩建工程而不影响原有楼层。楼内还有一部文件运输带,可每天自由传送数吨重的文件。建筑重点是“衣架计划”的设计方案。整个地上建筑用四个构架支撑,每个构架包含两根桅杆,分别在五个楼层支撑悬吊式桁架。桁架所形成的双高度空间,成为每一群楼层的焦点,同时还包含了流通和社交的空间。每根桅杆是由四根钢管组合而成,在每层楼使用矩形托梁相互连接。这种布局使桅杆违到最大承载力,同时把桅杆的平面面积降到最小。未来主义战士——圣伊里亚(1888-1916)圣伊里亚在“未来主义”影响下,于1912年~1914年间画了一系列以“新城市”为题的城市建筑想象图,形象地表现了未来主义的建筑理想。圣伊里亚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牺牲。命运没有给他实施自己观念的机会。城市建筑想象图城市建筑想象图现代建筑一、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1919年德国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于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一书,热烈鼓吹应创造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建筑。德国建筑师L.密斯·范·德·罗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1925~1926),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1928~1931)、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1929)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一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A.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现代主义”或称为“现代派”建筑观点:①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时代的条件相适应;
②强调建筑师要注意研究和解决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③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④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形式的建筑;
⑤主张发展建筑美学,创造反映新时代的新建筑风格。现代派建筑现代派建筑并不是指现代的、时下的建筑。“现代派”是一种风格,主要流行于20世纪20~60年代。现代派建筑是和四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他们被公认是20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建筑师。“国际式”建筑在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了一个名称“国际式”建筑。1.包豪斯(Bauhaus)
德国魏玛市“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沿称“包豪斯,1932年停办。以包豪斯为基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包豪斯一词又指这个学派。
包豪斯提倡客观地对待现实世界,它主张新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生活,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并具有表现这个时代的能力为原则。它强调建筑师、艺术家、画家必须面向工艺;学院教育必须把车间操作同设计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学生只有通过手眼并用,劳作训练和智力训练并进,才能获得高超的设计才干。
包豪斯校舍(1925~1926)①校舍的形体和空间布局自由,按功能分区,又按使用关系而相互连接。它是一个多方向、多立面、多体量、多轴线、多入口的建筑物。为了使基地不被建筑隔断,公共活动部分和行政办公用房底层透空,可通行车辆、行人。②按各部分不同的功能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赋予不同的形象。实验工厂是一大通间,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悬挑楼板。外墙采用成片的、贯通三层的玻璃幕墙,既利于采光,也显示出与其他部分不同的外形。教室楼也是框架结构,由于间距不大,构造比较轻巧。水平的带形窗和白墙相间是它的外形特征。宿舍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和承重砖墙的混合结构;墙面较多,窗较小,各房间外面有各自的小阳台,形成了宁静和互不干扰的居住气氛。食堂兼礼堂是集体使用的大空间,外形开朗。屋顶全是平顶,为空心楼板上设保温层,铺油毡和预制沥青板构成,人们可以在屋顶上面活动。全部铸铁落水管隐藏在墙内,外形整洁。③在造型上采取不对称构图和对比统一的手法。一个个没有任何装饰的立方体,由于体量组合得当,大小长短和前后高低错落有致,实墙和透明的玻璃虚实相衬,白粉墙和深色窗框黑白分明,垂直向的墙面或窗和水平向带形窗、阳台、雨篷比例适度,显得生动活泼。2.格罗皮乌斯(1887~1969)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包豪斯学校创办人。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学界所推崇。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提出功能和美观是同现代材料和结构技术分不开的。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主要观点。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主张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
他的风格被后人称为"理性主义"或"功能主义"。代表作品:阿尔费尔德的法古斯工厂、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包豪斯校舍。
德国法古斯工厂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1911~1912年建),格罗皮乌斯、
A.迈耶设计。包豪斯校舍的实验工厂德国西门子城住宅区3.勒·柯布西耶(1887-1965)现代建筑大师,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1928年他与格罗皮乌斯、密斯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书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1.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的立面。二战后,他的建筑风格有明显变化,其特征表现在对自由的有机形式的探索和对材料的表现,喜欢表现不加装修的清水钢筋混凝土,这种风格后被命名为粗野主义。代表作品:萨伏伊别墅、平台别墅、马赛公寓、朗香教堂、昌迪加尔法院、拉吐亥修道院、巴黎瑞士学生公寓。萨伏伊别墅(1928~1931)别墅在巴黎附近普瓦西的一个占地约12英亩的花园中,宅基为矩形,长约22.5米,宽20米。整个建筑由立柱支承,共三层。底层三面透空,汽车可以驶入。别墅轮廓简单,像一个由几根细的圆柱支承起来的白色方盒子。立面全部为直线、直角,构图严谨,各部分比例统一采用黄金分割率。盒子的四边稍微挑出于柱子之外,墙很薄,水平向的长窗和窗洞里透露出的屋顶花园和明亮的房间,使人感到这个镂空的立方体内似乎充溢着无限的阳光和空气。雪白的粉墙和底层透空部分的虚实对比,盒壁和内部空间的前后层次,在阳光之下形成强烈的光影变化,使简单的形体显得生动丰盈。
别墅的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由于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柱的框架结构,各层墙面无需上下对齐,空间不仅在垂直方向、而且在水平方向相互穿插,室内外彼此贯通。起居室靠屋顶花园的一边是大片玻璃窗,另一边是一半开敞的休息廊。萨伏伊别墅柯布西耶萨伏伊别墅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贯通。别墅轮廓简单,象一个白色的方盒子被细柱支起。水平长窗平阔舒展,外墙光洁,无任何装饰,光影变化丰富。别墅外形简单,内部空间复杂,如同一个内部精巧镂空的几何体,又好像一架复杂的机器,萨伏伊别墅是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五个特点的具体体现,对建立和宣传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影响很大。
1955朗香教堂柯布西耶的创作风格脱离了理性主义,转到了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朗香教堂又译为洪尚教堂柯布西耶马赛公寓(1946年)这是为了解决当时住宅紧缺问题而造的公寓楼。柯布西耶把这个可以容纳1600人的大楼设计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住宅单位,里面有商店、面包房、幼儿园、电影院等。房型有23种之多,可供各种类型的家庭入住。按他的设想,这种大楼就是未来城市的"居住单位",人人都会生活在这样的"单位"里。平台别墅柯布西耶拉吐亥修道院巴黎瑞士学生公寓柯布西耶印度昌迪加尔高等法院(1956)柯布西耶建筑物外形轮廓简洁,主要立面上满布尺寸很大的遮阳板,法院外表是裸露着的混凝土,上面保留着模板的印痕和水迹。大门廊之内有坡道,墙壁上点缀着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孔洞,并涂以红、黄、蓝、白等鲜艳色彩。怪异的体形、超乎寻常的尺度,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和不协调的色块,给建筑带来了怪诞粗野的情调。现代建筑流派中粗野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组成。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断,纵横交错,隔而不断,有的并延伸出去成为围墙,形成既分隔又联系、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使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外之间的空间相互贯穿。建筑形体简单,不加装饰,利用钢、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质感,显示着简洁高雅的气氛。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成果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承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的以手工业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墙体和顶棚相接,玻璃墙也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不像传统处理手法那样需要有过渡或连接部分,因此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印象。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石灰石、缟玛瑙石、玻璃、地毯等,显出华贵的气派。
二、有机主义现代建筑注重空间,认为建筑的真实性不在于围合作用的实体,建筑的本质为空间。这种重虚略实简化了实体形态的边界要素,几何形的抽象组合产生了简洁、明亮、轻快的形态特征。以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论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由内而外的建筑它的目标是整体性。实质上,由内而外就是强调功能,整体性就是建筑内外空间与环境的统一。有机建筑特征①建筑的整体性与统一性,特别突出视觉和艺术的统一,常以母题构图贯穿全局。②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主张从事物内在的自然本质出发,提倡自内而外的设计手法。③空间的自由性,连贯性和一体性,主张开放布局。④材料的视觉特色和形式美。流水别墅又称考夫曼住宅有机建筑的卓越的代表作品美国建筑师赖特流水别墅流水别墅,是建筑设计师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houseonthemesa)的梦想,悬的楼板锚固在后面的和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整个构思是大胆的,成为无与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有机建筑
·红有机建筑柏林爱乐音乐厅
赖特(1869-1959)本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建筑师。赖特独特的风格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他设计的最多的建筑类型是别墅和小住宅。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中,他在美国中西部地区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这些住宅大都属于中等阶级。坐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材料是传统的砖、木和石头,有出檐很大的坡屋顶。在这类建筑中赖特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建筑处理手法。赖特的住宅设计既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它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赖特这一时期设计的住宅建筑被称为“草原住宅”。后来发展为“有机建筑论”。他的建筑空间灵活多样,既有内外空间的交融流通,又具备有安静隐蔽的特色。他既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又重视和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并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赖特的建筑使人觉着亲切而有深度。主要作品有:东京帝国饭店、流水别墅、约翰逊蜡烛公司总部、西塔里埃森、古根海姆美术馆、普赖斯大厦、唯一教堂、佛罗里达南方学院教堂等。芝加哥郊区的草原住宅(1907年)赖特普赖斯大厦赖特佛罗里达南方学院教堂赖特东京的帝国饭店
1915年,赖特被请到日本设计东京的帝国饭店.这是一个层数不高的豪华饭馆,平面大体为H形,有许多内部庭院。建筑的墙面是砖砌的,使用大量的石刻装饰,建筑显得复杂热闹。建筑风格是西方和日本的混合,而在装饰图案中同时又夹有墨西哥传统艺术的某些特征。西塔里埃森赖特他自己的住宅兼设计室TaliesinWest(1938年),座落在砂荒中,那里气候炎热,雨水稀少,是一片单层的建筑群,其中包括工作室、作访、赖特和学生们的住宅、起居室、文娱室等等。很多部件可以拆卸或重新组装。里面充满着回旋和转折,整体的效果和周围的沙漠非常协调。
西塔里埃森赖特唯一教堂赖特约翰逊蜡烛公司总部赖特这是一个低层建筑。办公厅部分用了钢丝网水泥的蘑菇形柱。中心是空的,由上而上逐渐增粗,到顶上扩大成一片圆板。许多个这样的柱子排列在一起,在圆板的边缘互相连接,其间的空档加上玻璃覆盖,就形成了带天窗的屋顶。四周的外墙用砖砌成,并不承重。赖特的这座建筑物结构特别,形象新奇,仿佛是未来世界的建筑。古根汉姆博物馆在纽约赖特设计的唯一建筑。螺旋形的博物馆,是赖特的得意之笔。7.密斯·范·德·罗(1886-1969)现代建筑大师。1886年生于德国亚琛。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强调建筑要符合时代特点,不要模仿过去。重视建筑结构与建造方法的革新,认为“建造方法必须工业化”,他以“少就是多”为建筑处理原则。
“密斯风格”主要表现为“运用钢和玻璃为专一手段”。代表作品: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范斯沃斯住宅、
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及设计系馆、纽约西格拉姆大厦(1956~1958,与菲利普·约翰逊合作)、朗格住宅、湖滨公寓、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等,其中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堪称国际式风格的顶峰。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密斯·范·德·罗设计,建于1929年,博览会后拆除。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及设计系馆(1956)密斯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密斯朗格住宅密斯芝加哥湖滨公寓(1953年)密斯密斯喜欢钢和玻璃的组合。现在很普遍的钢框架加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可以说全是出自密斯的构想,即"密斯风格"。是密斯在战后的主要风格。
“巴赛罗那椅”密斯他自己设计的“金属藤椅”。启示了后来无数室内设计师,被称为是现代室内设计的经典之一。巅峰之作——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1958年)密斯这座38层的大厦外形极为简单,综合了当时已知的各种先进技术,内部的设施全面周到。其玻璃幕墙更是后来诸多摩天大楼仿效的对象。他注意细节和新技术的应用,已经和以前的"少就是多"的原则有了一定的距离。范斯沃斯住宅(1950年)密斯由外部的钢结构撑住的玻璃住宅,设计精巧。不过主人的睡觉、起居、吃饭都是在四周透明的环境中进行的。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他所设计的建筑平面灵活,使用方便,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建筑造型娴雅,空间处理自由活泼且有动势。欧塔尼米技术学院礼堂阿尔瓦·阿尔托伊马特拉市教堂阿尔瓦·阿尔托奥尔夫斯贝格文化中心阿尔瓦·阿尔托阿尔托建筑思想发展和作品的特点,他的创作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白色时期:1923~1944年,作品外形简洁,多呈白色,有时在阳台栏板上涂有强烈色彩;建筑外部有时利用当地特产的木材饰面,内部采用自由形式。代表作:维堡图书馆(1927~1935)
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1929~1933)
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1929~1933)阿尔瓦·阿尔托红色时期:1945~1953年,创作已臻于成熟。这时期他喜用自然材料与精致的人工构件相对比。建筑外部常用红砖砌筑,造型富于变化。他还善于利用地形和原有的植物。室内设计强调光影效果,讲求抽象视感。代表作:芬兰珊纳特赛罗市政中心(1950~195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宿舍(1946~1949)。
珊纳特赛罗市政中心(1950~1952)
阿尔瓦·阿尔托第二白色时期:1953~1976年,这时期建筑再次回到白色的纯洁境界。作品空间变化丰富,发展了连续空间的概念,外形构图重视物质功能因素,也重视艺术效果。代表作:芬兰珊纳约基市政府中心(1950~1952年)、伊马特拉市教堂、卡雷住宅。珊纳约基市政府中心阿尔瓦·阿尔托卡雷住宅阿尔瓦·阿尔托洛克菲勒中心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投资建造的大型商业娱乐和办公建筑群,在纽约曼哈顿岛中部,共有建筑19座,建于1931~1940年。设计单位包括三个建筑师事务所,主要设计人有R.胡德、H.W.科比特、W.K.哈里森等。中心的各个建筑物之间都有地下通道连接。建筑群的主体是R.C.A.大厦,外观强调垂直线条,是板式高层建筑的雏形。整组建筑群布局紧凑,建筑密集有序。但毕竟过分拥挤,楼厦重叠,既遮挡阳光,也影响建筑艺术效果的发挥。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中心R.C.A.大厦
帝国大厦摩天楼的代表之一,建筑师为施里夫、拉姆和哈蒙,工程师为巴尔科姆。帝国州大厦比例匀称,它的外形轮廓成为摩天楼的象征和纽约市的标志。闪亮的镀镍钢板组成的垂直向上的图案,在朝阳和晚霞辉映之下,光彩耀目,为建筑造型艺术效果开辟了新的境界。大厦为钢框架结构,采用门洞式的连接系统。现代主义建筑学术团体——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28年~1959年)
1928年,12个国家的42名现代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简称CIAM。现代建筑派有了自己的国际性组织。以后会员人数逐渐增加,遍及27个国家。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多次举行会议,研究建筑工业化,最低限度的生活空间,高层和多层居住建筑,生活区的规划和城市建设等问题。
在1933年的雅典会议上,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息、交通四大功能,应该科学地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会议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
协和建筑师事务所“(简称TAC)格罗皮乌斯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门生遍及美国各高校的建筑系。他和他最得意的7个哈佛的门生一起组成了的"协和建筑师事务所"(简称TAC),对于建筑发展的方向作了不少探索。TAC尝试了以"簇"为单位设计房屋。每个簇都由独立的房间和其它设施组成,房间都是按标准设计的,可以依功能的不同自由地组合。他们管这个叫"成长图形"。比较有名的设计有:马塞尔·布劳耶设计的IBM法国研究中心(1962)、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50年)、麻省的西水桥小学(1954年)、阿姆斯特丹的儿童之家(1960年)。TAC——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50年)
TAC——IBM法国研究中心设计的(1962)马塞尔·布劳耶,混凝土的树形支架是唯一的装饰。三、典雅主义典雅主义,亦译“形式美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蒂奥主义”、“新复古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它吸取古典建筑传统构图手法,比例工整严谨,造型简练轻快,偶有花饰,但不拘于程式;以传神代替形似,是战后新古典区别于30年代古典手法的标志;建筑风格庄重精美,通过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典雅的安定感。典雅主义发展的后期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趋于历史主义,另一是着重表现纯形式与技术特征。典雅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建筑师菲利蒲•约翰逊(P.Johnson1906~)、斯东(Edwand.D.Stone,1902~1978)和雅马萨基(M..amasaki,1912~)。斯东设计的美国在新德里的大使馆(U.S.EmbassyNewDelhi1955~1958)于1961年获美国AIA奖,是典雅主义代表作。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主楼为长方形,周围有一圈柱廊,左右对称,有明显的基座,柱子,檐部,三个部分。这种构图与古希腊神庙有相通之处,但是柱子是带金色装饰的钢柱,薄板是薄薄的一片,与古典柱式比例相差甚远,而带有现在信息。廊子后面有大片花格墙,能让人联系到著名的泰姬马哈陵。这座使馆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建筑神韵,典雅,高贵,受到了广泛的赞赏。1959年1月,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使馆落成时说:“这座建筑令我欢喜。它把印度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到了一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座建筑是被称为典雅主义的作品。
“典雅主义”——西雅图世界博览会中的科学馆(1964年)“典雅主义”——纽约世界贸易中心(1973年)雅马萨奇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四、粗野主义粗野主义,亦译“野性主义”或“朴野主义”。以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比较粗犷的建筑风格为代表的一种设计倾向。1、粗野主义同纯粹主义一样,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的形式美,认为美是通过调整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空间、车道、走廊、形体、色彩、质感和比例关系而获得;2、把表现与混凝土的性能及质感有关的沉重、毛糙、粗鲁作为建筑美的标准。粗野主义在建筑材料上保持了自然本色;3、以大刀阔斧的手法使建筑外形造成粗野的面貌。突出地表现了混凝土“塑性造型”的特征。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粗野主义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但它正式得名是在1954年史密森夫妇(A.&P.Smithon)提出“新粗野主义”概念之后。史密森夫妇追随柯布西耶粗犷的建筑风格,热衷于对建筑材料特性的表现,并将之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一种有理论、有方法的设计倾向。他们自称是“新粗野主义”,即柯布西耶以前的探索则为“粗野主义”。两者一脉相承,并无本质上的差异。“粗野主义”倾向马塞公寓柯布西耶“粗野主义”倾向——英国亨斯特顿学校(1954年)史密森夫妇"粗野主义“——剑桥大学历史系大楼詹姆斯·斯特林“粗野主义”倾向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1963年)鲁道夫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馆保罗·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馆建成于1963年,是粗野主义的代表作品,在建筑的形体组合、体量空间上作了大胆的尝试。保罗·鲁道夫反对国际式的玻璃方盒子的坚硬冷漠,他揉和了勒·柯布西耶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作品的特点,创造出这个独具特色的、代表个人风格、里程碑式的著名建筑。
五、高技派高技派(High-Tech),亦称“重技派”。“高技派”这一设计流派形成于在上世纪中叶,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要建造超高层的大楼,混凝土结构已无法达到其要求,于是开始使用钢结构,为减轻荷载,又大量采用玻璃,这样,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形成并开始流行。到70年代,把航天技术上的一些材料和技术掺和在建筑技术之中,用金属结构、铝材、玻璃等技术结合起来构筑成了一种新的建筑结构元素和视觉元素,逐渐形成一种成熟的建筑设计语言,因其技术含量高而被称为“高技派”。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炫耀,崇尚“机械美”,在室内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高技派典型的实例为香港中国银行、约翰汉考克中心等。约翰汉考克中心(JohnHancockCenter)是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一幢摩天大楼,别名"BigJohn",楼高343.5米(1,127英尺),加上天线更高达457.2米,地上100层,总楼面面积260,126平方米,开工於1965年,完工於1969年,是当时纽约之外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约翰汉考克中心是现在芝加哥第3高和美国第4高的大楼,是由结构工程师法兹勒汗(FazlurKhan)所设计。在大楼的94楼设有观景台,95楼设有餐厅,能饱览芝加哥和密西根湖的景色。44楼设有一个全美国最高的室内游泳池。中银大厦中银大厦,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安全教育活动方案2025年模板
- 伺服系统与工业机器人 课件汇 第6-13章 伺服驱动器的参数配置-工业机器人工程应用及实例
- 迎接2025年元旦节联欢晚会活动方案
- 酒店安全知识培训
- 2025年学校学校体育工作方案
- 经济学说史课程
- 2025年运动会向健康出发主题活动方案
- 妊娠合并肺结核产后护理
- 成功的职业销售技能培训讲义
- 河北唐山市区县联考2025年高考化学试题原创模拟卷(六)含解析
- 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一)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 【原创】学校书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心得
- 楼梯踏步抹灰标准合同7篇
- 【厦门大学】DeepSeek大模型赋能高校教学和科研
- 西安房屋租赁合同(官方版)6篇
- 2025年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榆林城市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液氯钢瓶应急堵漏工具操作指导规程
- 2025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化学工艺流程 课件
- 自然辩证法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学
- 医院药品临时采购申请单(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