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_第1页
17《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_第2页
17《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_第3页
17《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_第4页
17《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欲望。

1.师生随意交流:游览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叶圣陶先生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齐读。

3.理解“记”字义。

“记”字的基本义为记录,就是把口头的话、口传的事写下来。后引申为写下来的书或文章,由此又引申为一种文体。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有没有遇到难读的语句。随机指导部分生字读音,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3.出示文中词语,读准字音。

4.指导书写生字。

①观察本课生字特点:左窄右宽“杜、陆、端、源”,左右等宽“鹃、郁、移、额、乳”,上下结构“窄,笋”,半包围“肩”。

②教师示范书写“臀、笋、肩”。

③学生在本子上书写。

④交流点评。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默读课文,圈画描写作者行踪的语句。

2.交流反馈。

①出示相关句子:

一路迎着溪流。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②小结:作者游览的这些地点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课文就是按照这个游览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的。

板书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③讨论交流:观察以上语句在课文中的位置,想想这些语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过渡句,写清楚了游览的顺序。)

④对照课文,试着把这些地点连起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同桌互说。

⑤教师小结:以上作者游览的地点连起来就是一条线,串联了全文,因此构成了全文的一条线索。让我们知道了作者按游览顺序先写了途中所见,再写游洞,最后写出洞。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1//2—7//8第一部分:由双龙洞的时间、地点;第二部分:具体描写游览过程;第三部分:出洞)

四、通读课文,总结课堂。

1.作者每一次游览的景点中都有一处共同的景物描写,再次浏览课文,看看有什么发现?(泉水)

2.泉水是从哪流出来的?

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3.小结:泉水的流经线路和作者的游览顺序是相反的,可见,泉水的流经线路是课文的另一条线索。课文的思路我们都已经弄清楚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景物描写具体的呢?下节课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的两条线索还记得吗?

3.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泉水的流经线路。

4.导入: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叶圣陶的脚步,看看他是怎样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二、精读课文,欣赏美景。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作者在每一个地方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可以圈画语句,或写出自己的感受。

2.反馈交流。预设:

路上:映山红“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突出映山红的生机勃勃;油桐“这儿一丛,那儿一簇”,数量多;“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通过色彩描写山景一片明艳的特点;抓住溪流的宽、窄、缓、急以及溪流声,描写其随着山势变化的特点。

洞口:“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洞口像桥洞似的”写出洞口宽、大,很有气势。

外洞:“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描写外洞高大的特点。

孔隙:“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突出了狭小的特点。

内洞:“一团漆黑”“余外全是昏暗”写出内洞“黑”的特点;“名目有四十多”“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写出内洞景象之“奇”;最后抓住“比外洞大得多”“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声音轻轻的”等写出内洞之“大”。

3.教师小结:作者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这样的写法也叫做移步换景。那么作者重点写的是哪部分景物特点呢?

三、聚焦重点景物,感受写作方法。

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

2.小组内讨论一下。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眼睛看到的:“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行船的方式:“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亲身感受到的:“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贴”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触、挨”?“没有一处”又是什么意思?

“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进一步描写孔隙狭小的特点。

4.小结:作者通过自己眼睛看到的,再加上自己感受到的,也就是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写清楚了孔隙的狭小,让读者身临其境。

四、妙笔生花,拓展运用。

1.仿照作者的写法,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写一写校园中的一处景象,要写出景物的特点。

2.全班展示点评:是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