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不杀臣,无杀臣考_第1页
宋不杀臣,无杀臣考_第2页
宋不杀臣,无杀臣考_第3页
宋不杀臣,无杀臣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不杀臣,无杀臣考

对于高宗被杀的将军岳飞,许多学者认为高宗宋以前就没有杀大臣了。例如,台湾学者王德毅在《高宗评价》一文中写道:“太祖有不杀大臣的发誓。宋代的学者们很多人都很开心。岳飞是正统的顾问。他是国家的大臣。他最终被扔到了大理寺。高宗杀死了秦晖,并有理由接受祖先的圣训。”大陆学者王曾瑜、何忠礼等也持相同看法。但笔者认为岳飞被杀与否,与宋太祖“不杀大臣”之誓约实不相干,因从宋朝有关史料上分析,此处所谓“大臣”,实指文臣士大夫,而不包括武将在内,即使如岳飞之类曾建立殊勋、身居高位的大将也是如此。关于宋太祖所立之誓约,南宋之初社会上似广为流传,但从有关记载上看,其内容却颇有出入错讹,时间较早且明确记载有“不杀大臣”之内容的文献为曹勋《北狩闻见录》。据曹勋记载,在其随宋徽宗“北狩”燕京时,曾亲闻徽宗亲口对他说:“艺祖(太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有违者不祥,相袭未尝辄易。”其后陆游《避暑漫抄》也载当靖康之变时,京师百姓曾进入太庙中纵观宋太祖誓碑,说其誓约有三条,其中第二条内容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历史上是否存在有宋太祖誓碑及誓约内容如何,现今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但从现见文献中看,南宋士大夫对此誓碑及其“不诛大臣”誓约,并未有否定的记载。一般认为,宋朝在屈杀岳飞之前未曾诛杀过大臣,若此“大臣”仅指文臣士大夫而言,那大体是不错的。虽然在靖康元年宋钦宗诛杀了曾为宰相的王黼,但因此时为非常时期,且宋廷对外又宣称王黼是“盗杀”,故也可认为并未违反祖训。但在整个北宋,诛杀武将之事并非没有,如建立“不诛大臣”誓碑的宋太祖就曾屈杀过统兵大将。宋太祖于“杯酒释兵权”后,又任命心腹大将张琼代其弟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统领御前禁军,并信任地宣称:“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琼不能统制。”可当有人诬告张琼“擅乘官马,纳李筠隶仆,畜部曲百余人,恣作威福,禁军皆惧;又诬毁太宗为殿前都虞候时事”时,太祖便大起猜疑,“乃召讯琼,琼不服,太祖怒,令击之,……气垂绝,曳出,遂下御史案鞠之。……狱具,赐死于城西井亭。”但《太祖旧录》为了掩饰宋太祖屈杀大将的真相,记载说张琼“自知不免”而“自杀”,而南宋史臣李焘似也出于同样目的,虽然《太祖新录》、《三朝国史》和宋白所撰的《张琼传》都已指明张琼是被赐死的,却反而认为这些记载“或加润饰也”,而将《旧录》的说法采入其所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之中。又如乾德五年,有人密奏殿帅韩重贇“私取亲兵为心腹”,太祖大怒,下令诛杀韩重贇,后在宰相赵普的再三劝谏下,方才息怒,但仍罢其殿帅之职。韩重贇为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为宋太祖篡周立有大功,但却几乎因这一未经证实的罪名而被杀,可见宋天子对武将忌疑之深。在如此背景下,宋初发生了多起监军逼死主将之事,如名将杨业因受监军王侁等的羞辱逼迫而被迫战死陈家谷,勇将郭进因不堪监军田钦祚的凌辱而被迫自杀等,事后这些监军却并未因此受到天子的重责。这就成为有宋一代文官重臣屈杀或逼死统兵大将之先例,使两宋武将始终处于战战兢兢之中。或有人认为此属宋初战时状态,实为不得已之事,然而即使在史称“恭俭仁恕”的宋仁宗统治时期,宋朝大将的处境也并未得到本质的改变。如枢密使王德用“为将,善抚士,而识与不识,皆喜为之称誉。其状貌雄伟动人,虽里儿巷妇,外至夷狄,皆知其名氏”。于是,御史等纷纷上疏论奏,动作危言,使朝廷罢免了王德用枢密使之职,但“言者不已”,故出其为知随州,并特置判官,“士皆为之惧”。士之所惧,是惧王德用死于非命。但因王德用善自养晦,终得善死。然而名将狄青的遭遇就没有如此幸运了。早在狄青为定州总管时,知定州韩琦因故欲诛狄青的一员部将,狄向韩求情营救,韩琦却“立青而面诛之,青甚战灼,久之,或曰:‘总管立久。’青乃敢退,盖惧并诛也”。其后狄青因战功而入朝为枢密使,但言者借口彗星出,“皆指青跋扈可虑,出青知陈州”。据王大成《野老纪闻》载,当时狄青向宋仁宗申述,“仁宗亦然之,及文公(文彦博,时为宰相)以对”,仁宗道狄青之情,“且言狄青忠臣,公曰:‘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上默然。青未知,到中书”向宰相理论,“文公直视语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谋也”。狄的官位与韩、文不相上下,只是文武有别,就遭受如此羞辱,终于惊疑而卒。一般认为韩、文是当时文臣中较有远见者,但两宋贤相有鉴于“陈桥之变”,故对于防止武将权力尾大不掉这一点上,与宋朝天子一样都极其重视。如认为王、狄的遭遇是出于文臣的猜疑,那曹利用之死就直出于“天意”了。宋仁宗初年,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枢密使、尚书左仆射兼司空、武宁军节度使、景灵官使曹利用‘性悍梗少通,力裁侥幸’,“在朝廷忠荩有守”,但因“在位既久,颇恃功”,而为太后所“严惮”,结果在宦官的诬构下罢贬流放,于途中,在“护送”的宦官逼迫下“投缳而绝,以暴卒闻”。两宋之交的蔡絛曾说;“国朝实录、诸史,凡书事皆备《春秋》之义,隐而显。若至贵者以不善终,则多曰‘无疾而崩’,大臣亲王则曰‘暴卒’,或云‘暴疾卒’。”可见曹利用死得不分明。宋朝在徽宗之前,有鉴于唐朝后期宦官擅权之危害,故对宦官擅权之防范,与防范武将尾大不掉同样重视。章献太后垂帘时宦官势力虽有所扩大,但远未到敢擅自逼死朝廷大臣的地步。同样在宋仁宗时,谏官“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胡)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此从侧面证实了“护送”中使所为,当据天子旨意行事。因而曹利用“死非其罪,天下冤之”。如曹之死,确属宦官之胡作非为,士大夫岂能默默?因此事出自“天意”,故天下人只能“冤之”而已。曹、王、狄三人是北宋中期武将中较有才干、功勋者,且官拜枢密使,在百姓和军队中甚有声望。但正因为其有才干、功勋和声望,所以横被天子、文臣们所猜忌,而遭受迫害,甚至遭到杀身之祸。因此,南宋初宋高宗屈杀岳飞,不但未与宋太祖的誓约相违背,而且完全与其祖宗猜忌、迫害武将的家法一脉相承。宋高宗因其特殊经历,使其对武将的猜忌更深、更重,对武将的防范重于其他国务,甚至重于抗金雪耻、收复中原之大业。因此高宗在杀岳飞之前,就发生了多起诛杀统兵武将事件。据《宋史·高宗本纪》载,在高宗即位之初的建炎元年六月,“宗室叔向以所募勤王兵屯京师,或言为变,命刘光世捕斩之”;二年六月,秀州士卒作乱,迎前州守宗室叔近权领州事,高宗即命心腹将领张俊讨伐,此时赵叔向已平叛,出城迎接,却即被张俊以叛乱之罪所诛杀;三年七月,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范琼以“跋扈无状收下大理寺”处死;绍兴元年十月,沿江措置副使李允文以“恣睢专杀”的罪名赐死于大理寺。赵叔向、叔近与另一宗室赵子崧,都是两宋之交统兵抗金、较有号召力的宗室,当时赵叔向招勤王兵达“十数万人”,赵子崧“与知颍昌府何志向等盟,传檄中外”,据说都有称乱雄起的图谋,故而赵叔向、叔近即被猜忌心甚烈的宋高宗授命将佐诛杀,赵子崧也以起兵时“檄文颇涉不逊”而被贬死。而“跋扈无状”更是南宋初朝廷迫害武将的常用罪名。高宗曾多次表示“武臣少能知义理”,故曾要求心腹大将张俊仿效唐肃宗时中兴功臣郭子仪之作为:“今卿所管兵乃朝廷兵也,若知尊朝廷如子仪,则非特享福,子孙昌盛亦如之;若恃兵权之重而轻视朝廷,非特子孙不享福,身亦有不测之祸,卿宜戒之。”并曾对岳飞宣称“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在此背景下,大臣也多以诛杀武将立威,著名者如张浚屈杀方面大将赵哲、曲端而失陷陕西五路,但高宗因为张浚忠实地执行了防范武将的国策,故并未给予严罚。由此可知,宋高宗诛杀岳飞之事并不与宋太祖“不杀大臣”誓约相冲突,且宋太祖所说的“大臣”本就不含武将,故《避暑漫抄》明确指出是“不得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高宗于建炎初年曾诛杀了上书人陈东等二人,但没几年就在朝野舆论的压力下予以昭雪,恤及家人。绍兴八年宋、金和议时,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书坚决反对,请天子“诛秦桧以谢天下”,由此“高宗震怒,以为讦特,欲正典型。谏者以陈东启上,上怒为霁,遂贬胡儋耳”。此与岳飞被杀时满朝大臣无人上书营救恰成对照。或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有惧于秦桧淫威而不敢上书营救的缘故。其实不然,当时秦桧还没有只手遮天的威权,而秦桧晚年虽有尽诛胡铨等政敌的图谋,但也因种种原因而终于未果。故此正可以看出两宋君臣对于文臣、武将的不同态度。这里再举一例以证明高宗君臣反对轻易诛杀文臣的态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4建炎四年六月壬午日载高宗对宰执说:“(潘)良贵顷为谏官,与袁植皆劝朕诛杀。祖宗以来未尝戮近臣,故好生之德信于天下。若此必失人心。”宰相赵鼎也说“谏诤之职,尤不可以此导人主。”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5《杜悰范文正》条详载袁植劝诛之事,曰:“建炎初,维扬之祸,谏官袁植乞诛黄潜善等九人,高宗不可,曰:‘朕方责己,岂可归罪股肱?’宰相吕颐浩曰:‘我朝辅弼大臣,纵有大罪,止从贬窜,故盛德足以祈天永命。植发此言,亏陛下好生之德。’乃出植知池州。”罗大经随后论赞此事道:“大哉!高宗之德。至哉!颐浩之论。当时若从植言,潜善等固死有余罪,然此门既开,厥后秦桧专国,必借此藉口,以善类,其产祸宁有极乎!”由此可见,生活于南宋中期罗大经对于宋高宗屈杀岳飞之冤狱,也并没有认为有违“祖宗以来未尝戮近臣”,“我朝辅弼大臣,纵以大罪,止从贬窜”的祖宗家法,更未有亏宋高宗的“好生之德”。此也可证明,南宋士大夫似也未把官任枢密副使的岳飞等同于天子“近臣”与“辅弼大臣”。对于岳飞被杀的原因,《宋史·岳飞传》后论赞说:“盖(岳)飞与(秦)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后世所论大体不出此说范围。此论实属皮相之见。宋高宗诛杀岳飞的根本原因在于君臣相疑,而坚持抗金与偷安江南的矛盾,只是使君臣间的猜忌进一步深刻、激化而已。如当时有一无名狱卒曾对系于狱中的岳飞说过这样一席话:“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若臣疑于君不反,复为君疑而诛之;若君疑于臣不诛,则复疑于君而必反。君今疑臣矣,故送下棘寺,岂有复出之理?死固无疑矣。”此语正可说明岳飞被杀的根结所在。在此还可以南宋初大将韩世忠的遭遇予以佐证。韩世忠也坚决反对与金议和,甚至曾遣兵欲伏杀金朝使节以破坏和议,而遭到秦桧的仇视。在迫害岳飞之前,秦桧曾令人诬告韩世忠部下“鼓惑众听”,欲拥韩图谋叛变。其手段与随后陷害岳飞之方法相同。但韩世忠在宋高宗的保护下,虽然秦桧“讽言者论之,帝格其奏不下”,由此得到保全。这是因为在宋高宗眼里,韩世忠仅为一介武夫,未为他所深忌,只要韩世忠因此而言行有所收敛,不再反对与金和议,就不欲深罪。而岳飞就与其不同了。史称岳飞“文武全器、仁智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