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性角度谈《内经》五味理论_第1页
从心性角度谈《内经》五味理论_第2页
从心性角度谈《内经》五味理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心性角度谈《内经》五味理论

《中医药》2014年出版了本文的全文,并对《内经》中的味道和五味子进行了探讨。现承接上文,从性味入药方面连续探讨《内经》五味理论。3性味入药古人认为食物得四时之气而具四时之性,四时就是四季,始于春终于冬,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主要体现在温度的变化上。人是恒温动物,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春暖(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自然规律,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样也影响着其他生物的生长,因此就形成了生物属性的温热凉寒。人们为了适应四季的变化,而学会了选择不同的食物,比如在炎热的夏季吃些寒凉的食物,在严寒的冬季吃些温热的食物。加之自身个体的偏寒、偏热,于是乎就形成了食物的性味。食物之性即温热凉寒,食物之味即酸苦咸甜。由于食物性味的不同,可以弥补身体偏寒、偏热,或抑制身体过寒过热。比如发热时吃些寒凉的食物,使体温下降;寒冷时吃些温热食物使体温上升,摸索中就形成了药物概念,这也是中医药食同源的道理所在,因此就有了“补偏救弊,惟毒药乃能”的医学理论。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除病邪,消除病痼,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状态。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治疗作用,就是因为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即所谓补偏救弊,是毒药的功能发挥。这里的毒药指味厚辛苦、气味浓烈的药物,如《周礼·医师》:“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郑玄注:“毒药,药之辛苦者。”《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毒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则更明确指出毒药就是苦药水。《说文》:“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这里的害人之草,一般指气味浓烈刺鼻之草,对正常人可造成伤害,但对病人就可以利用其毒来辟邪安正,变害为利。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王冰注解为:“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兽之类,皆可以祛邪养正者也。然辟邪安正,惟毒乃能,以其能然,故通谓之毒药。”《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得更加明确:“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把药物毒性强弱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最后强调的还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恐怕损伤其正气。后世将毒药中毒的含义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指药物的偏性,如干姜偏热,石膏偏寒,升麻提气,苏子降气。即用药物之偏性,调整阴阳之偏盛偏衰;二是指药物副作用,也叫副反应,如常山治疗疟疾,兼有导致呕吐的副作用;三是指药物的毒性,有些药物含有毒性,服用过量则导致中毒,如水银、轻粉、细辛等。另外,毒也指极盛的热气,比如把酷热的夏天称为毒暑,生病时高热不退、肿胀不减、呕吐不止、昏迷不醒叫毒气炽盛等。字义延伸为厉害、猛烈、狠毒,如把夏季炎热的三伏天,阳光刺眼,称太阳正毒;再如把心肠或手段凶狠严酷称毒辣,把下手杀人或凶残害人称为毒手等。在中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药物的代名词,如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唐本草》《食疗草》《本草纲目》等。《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已经提到草石寒温的特性,以及药味的五苦六辛。《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兰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些药物具有寒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又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首先提出“药分阴阳”,这里的味厚为气味浓烈,味薄为气味清淡。气厚为热药,气薄为温药。气味浓烈为阴,气味清淡则为阴中之阳药;热药为阳,温药则为阳中之阴药。这一理论在《神农本草经》中则描述得更为具体,如从植物药与矿物药中分阴阳,则矿物药质地沉重而主降,属性为阴,植物药质地轻清而属阳。若就植物药而言,凡药用其花、其叶、其枝者多属阳,若用其根、其干者多为阴。《神农本草经·序录》说:“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主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因此早在二千多年前中药剂型就已经形成,丸、散、煎、膏等制剂完备。书中还记载了消石“炼之如膏”,术“作煎饵”,茺蔚子“可作浴汤”(外用洗剂)等药物炮制加工方法。“一物兼主”的理念反映出《内经》君臣佐使的用药组方原则,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尤为可贵的是还提出了药物配伍的七情和合及有毒无毒,如“(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再如“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指出临证用药时,务必要先知道哪些药物有毒,哪些药物无毒。有毒之药,其毒性之大小及程度何如等,然后再根据临证实际情况,斟酌用药。认识到服药时间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密切关系,如“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告诫人们,有病必须早治,强调了疾病的痊愈与否,不能完全依赖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机体的防御机能和在药物干预下机体驱邪愈病的内在能力。如“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所以《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一日分为四时,是说人体阳气的消长盛衰依照自然界一日中的阴阳消长,一昼夜分为四个阶段。把一天的时间来比喻一年,按四季划分,早晨像春天,中午像夏天,傍晚像秋天,夜半像冬天。人体阳气的活动情况,可以影响邪正斗争的势力,故病情在一日之中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不同表现。同时说明有些疾病,因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故其轻重变化,决定于各脏气与邪气的盛衰,凡脏气不胜邪气则病甚,脏气胜邪气则病轻,强调在治疗上必须适应时令,不可违逆。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五味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涩味、鲜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鲜附于咸,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药食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大而。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大而,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里提出五味的基本作用是“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大而”。古人在对药物性与味的认识过程中,发现性和味的不同其药物功效亦不同。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