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会馆建筑_第1页
明清时期的会馆建筑_第2页
明清时期的会馆建筑_第3页
明清时期的会馆建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的会馆建筑

村民们住在会馆里,去散步,“培养和谐的友谊,描述桑梓的幸福”。会馆在成立初期大体有三类:一是为官绅乔寓之馆,二是既为官绅又为科举士子住居的馆所;三是专门为赴科士子住读之所。随着经商活动的日趋活跃,后来又有了工商会馆之设。浦城地连浙赣,控闽、浙、赣三省要津,是经济贸易之冲要,外籍之人在浦城城关建立会馆,商办同乡事宜等,先后建有五座会馆,即位于前街的江西会馆、瑞龙巷的盱江会馆、江山街上的浙江会馆、水南路的江南会馆,以及位于迎远门外磡头街西段的三山会馆等。随着时间流逝及城市改造,这五大会馆中只有三山会馆历经风雨沧桑、世事改造而保存至今,成为浦城会馆建筑的唯一遗留。一、城市浦城山馆“三山”是福州的别称,馆名取意于福建省会福州城中有三山,即九仙山、乌石山、越王山(福州府志)。以三山命名的会馆,我省现有三座,福州城内有两处,均为江浙两省在福州的绸布业公帮合建,因城内的会馆邻近“三山驿”,故叫“三山会馆”,与南台的三山会馆分别称为“城三山馆”、“台三山馆”,另一处即为浦城的三山会馆。浦城三山会馆的始建年代,为清乾隆年间,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会馆所处位置是古代浦城最重要的商业区、迎远门外磡头街西段(图一)。这一区域南临南浦溪,西近马莲河,处迎远门与万寿桥之间,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是浦城“地界三省”“物华天宝”“冠盖往来、商贾辐辏”的具体例证,也是浦城与浙、赣、福州等地区自古存在频繁商贸往来的主要见证。二、类型及地面布置浦城三山会馆的外观整体上与闽北的大型公共建筑相似,外部围筑有完整的封火山墙。会馆的前檐,为仿牌楼式的门面墙。两侧用一字迭落式的山墙围护,山墙在大殿位置随屋面升起,做成“几”字形的马头墙形式。整体建筑由前坪、门楼、戏台、拜亭、大殿、钟鼓楼及前天井二厢看楼等组成,现存面积821.57平方米,总进深达43.88米,格局基本完整(图二)。据年长之人介绍,会馆的大殿供奉妈祖,大殿之后有深而宽之后殿,为福州同乡聚会活动之场所,但现在后殿已完全没有痕迹了。会馆坐北朝南,前后建筑物的朝向略有偏差,并不在同一条轴线上。其中大殿与拜亭方向较正,为185°;从戏台内檐柱起,各柱渐次转东,最后大门的朝向转成170°。中轴线的转向,很可能是与闽东地区流行的风水意识有关,大门须朝向来水的方向。会馆南濒南浦溪,溪水自东而来,水主财,故大门略微偏东,含有迎水进财之意。三山会馆的地面用青砌铺设。铺设的方式,柱间及室内部分,用方砖平铺;公共部分,为方砖沿45°方向错缝平铺;台明部分,则用长方砖横向竖置铺设。用青砖横向竖置砌筑天井周边台明的做法,也是闽北地区常见的独特手法。三、“河清”的“天台”建筑三山会馆门楼平面呈“八”字形,正墙及二侧翼墙均有开门。正门门额“三山会馆”,门额之上,有竖形长方形匾额,是一幅雕刻精美的石浮雕,上书“天上圣母宫”;二侧甬门均有门额,其中左镌“海晏”,右刻“河清”,说明原来“三山会馆”当时也是拜祀天后的重要场所。门楼上方覆以错落有致的墙帽;墙帽之下,原饰有长条形白灰墙堵。门楼往外与二面边墙的墙帽相连,形成宽达12.8米、规格较高、宏伟壮观的九间九楼仿牌楼式立面门楼。清水砖砌的高大门楼,是闽北地区常用的本土建筑形式,但是这一做法明显地随着会馆、宫庙等大型建筑的影响力而日益扩张,逐渐地扩大了分布范围。案例之一,就是福州的古田会馆,其门楼形式已与当地传统的三开间重檐木楼截然不同,而采纳了闽北的清水砖门楼外观,只是色调与质地已经由闽西北通行的青砖,变成了闽南地区更为常见的红砖形式(图三)。四、平台上的、平板式结构及与缺少建筑关联的部位关系会馆的基本功能,主要是“祀神、合乐、义举、公约”,从“合乐”的角度出发,戏台与看楼成为多数会馆必备的重要建筑。在三山会馆的门楼之内,连接着内门廊。因为外门楼为“八”字形,所以与之相接的内门廊二侧梢间向前做三角状外突,使门廊整体平面呈现为不规则的倒“凹”字形。门廊在正对大门的二柱间做插屏门,以分隔大门、门廊与内部的戏台等建筑物。门廊顶部为如意形四架轩梁,梁背斗拱支替,替木做成琵琶形状,恰与门廊内的戏台相对应,构思相当巧妙。戏台上、下二层,分内、外二区。内区与门廊相接,是演职人员换装、休息场所。内区平面不规则,顶部覆以平板天花;在前方二根立柱之间,另加二根内退式插屏柱,使立柱与插屏柱间形成二个甬门,做为演职人员进出前台表演区的通道和缓冲区。戏台的外区,也就是前台表演区,飞檐翘角,装饰华丽,是整组会馆建筑的精华所在。单檐歇山顶,屋面陡峻,总高约8.9米。平面略呈方形,四角立四柱。表演区为向天井内前突,除背部与戏台内区相依相通外,其余三面均凌空而挑。表演区的顶部,做八角形藻井天花,藻井由底部三层如意斗拱内挑,再经三层立板层层内收,最后转为圆形镜面,居中则悬饰一大朵层层绽放的梅花,华美之极!戏台前檐,在立柱二侧挑檐位置,檐下做有四处垂柱,其中二侧垂柱为三足炉形式,朝前的二处垂柱每面则雕饰精细的戏曲人物,而且垂柱的前立面及前伸的梁头侧面,也都雕有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同时,前檐额枋的立面,雕出鲤鱼跳龙门图案;二侧雀替,则雕成二条漆金大鳌鱼。除此之外,檐角各处的梁头、雀替、隔架,乃至三面飞檐板的底部等等,都雕有各式各样的图案,惟妙惟肖。戏台往里,即为会馆内的大天井。天井两侧,是上下二层的看楼。看楼内侧与钟、鼓楼相接,外侧与戏台内区二侧的厢房相通。看楼的下层较为低矮,高仅2.2米,前有格扇门窗,平时应是作为客房,供会馆来往人员住宿使用。看楼的上层相对较为讲究,除使用通长额枋,梁架做四架卷棚轩顶外,其楼面还向天井内挑,前部立望柱栏杆等,显示上层应是做为看戏或平时饮宴之所。相比较而言,三山会馆在内廊与戏楼的关系处理上,与福州地区的同类建筑更为近似。虽然三山会馆在戏楼的挑檐等部位,使用了较多的当地雕刻题材与技法,但从整体格局看,如藻井的上部空间、内门廊的使用及轩顶装饰等,都与古田临水宫、闽侯将军庙等建筑相近。显然,会馆的建造者们对这一重点部位的建造,是以其家乡福州地区的建筑理念作为蓝本进行摹造的。五、重四重前面四合高会馆最主要的功能是“祀神”,所以会馆与多数庙宇相似,会有拜亭与钟鼓楼之类的建筑存在。本地区的天后宫一般少见钟鼓楼,尤其是与大殿相连的前凸式拜亭更为少见。浦城三山会馆的做法却与福州地区的此类建筑有着极大的相同,钟、鼓楼与拜亭等建筑在大殿之前一字摆开。拜亭居于大殿之前的中轴线上,其屋面为单檐歇山顶,其平面为方形,立四柱,面阔、进深均为4.7米。拜亭前部及二侧挑檐檩之内,加覆半边卷棚顶;前檐柱在45°方向左右各立有狮形斜撑,其中左边为狮子戏球,右边为太狮少狮,狮子头下尾上,上托外挑水平角梁。前檐额枋雀替及下部斗拱雕成龙凤双飞,而二侧额枋下的三角雀替则为双面雕,内为人物,外为博古,颇具匠心。此手法有浙派、徽派影子。拜亭二侧,左为钟楼,右为鼓楼。钟楼屋面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一间,进深三柱。钟楼上下二层,高约9.4米。钟楼的上层檐下使用斜撑支挑,下层则以四层如意斗拱层层外挑,支托檐口。木构件上的雕刻均涂饰金粉;下层檐口之上,还有灰塑的“空城计”人物故事以及鱼、虾、螃蟹图案等。参考周边地区庙宇形制,钟楼上层为悬钟之所,底层的前部原应立有神像,后部则为楼梯,供人上行,进入二侧的看楼(图四)。右边的鼓楼已遭改建,后期根据钟楼式样予以复原。六、模式二:明间天台式结构大殿是三山会馆中最重要的主体建筑,也是会馆内主神天后娘娘的供祀场所。大殿重檐歇山顶,总高度达12.2米,这在当时的同类建筑中,也是相当少见的。大殿明间下檐脊檩下皮尚存墨书,上书“大清光绪叁拾叁年丁未孟冬□浣□旦众绅董捐资重修建”字样,显示大殿现存构架曾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大殿规格很高,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带前廊,内部抬梁、减柱,结构亦相当精巧。前部挑檐檩的内侧,同拜亭一样,也加覆半边卷棚顶。大殿前廊顶部,做四架卷棚轩;大殿明间内部,在前檐柱与前金柱间、前后金柱间、后金柱与后檐柱间的下檐位置,加覆前、中、后三个人字形轩顶,形成上下双层二坡面屋顶。另明间部分,在前檐柱与前、后金柱间,都使用了通长额枋,额枋长度达8.5米;前后三根通长额枋的同时使用,也是福州地区的通用做法,可以使大殿内部减去八根内柱,拓展了殿内公共空间,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加强并满足了大殿明间的祀奉与礼拜功能。明间的二侧,用板壁分隔出左、右二个次间,次间规格较低,均为穿斗式梁架结构,上覆二坡顶。大殿内普遍使用的扁高梁枋做法在浙江江山、闽西北(清流、宁化)地区多见,而扁宽的蜀柱做法在闽地尚无发现,应为本地特色。与内部结构相对应的,是大殿极富闽北地方特色的屋面形式。大殿仅仅明间做重檐歇山顶,二侧次间则为单檐二坡硬山顶,由此,明间上檐歇山部分的二侧檐口与次间前后坡屋面产生相交,另行做出瓦沟排水。明间前后下檐的内侧,也都筑有围脊,围脊表面用灰塑并有彩画图案等,做工相当精细。同时,在升起后露明的上檐二山部位,不做博脊,仅采用挂瓦的方式用以封护,远远望去,状如点点鱼鳞;而山墙挂瓦的做法,在福州永泰、闽清、闽侯等地区都是相当流行的(图五)。七、城市浦城的历史文化传承浦城三山会馆建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年从浙江清湖码头到浦城码头之间的120余公里山路,货物需要肩挑,被称为“江山担”;到了浦城码头,货物集中装船后,沿南浦溪就可直入建溪、闽江,径达福州。浦城三山会馆,就建在这一“海上丝绸之路陆路运输线”上最繁华的水陆码头旁。当年,来自福州、浙江、江西、安徽、江苏等地众多的商人齐聚于此,热闹非凡,而现在只剩下了这座仍然气度恢宏的会馆建筑,成为浦城当年历史繁华的真实记忆。一座建筑,原本就是一部丰富的历史,对于会馆建筑而言,尤其如此。在浦城三山会馆的屋瓦墙垣之间,不仅有着受浙赣建筑影响至深的当地建筑风格的身影,更多的却是来自于建筑者与使用者的家乡——地处闽江下游的福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