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后式与来去式的隐喻对比
我们的世界在时间之外,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时间的存在。但时间又是抽象的,人无法直接感知,也很难直接把它描述出来,这就需要借助其他事物,采用隐喻的方式来表示。在汉语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其中有两类比较引人注目:一类是原先用来表示空间的词语,其中以“前”与“后”最为突出;另一类则是原来的动词,其中以“来”与“去”(或“往”)使用频率较高。时间具有顺序性,所以能够用“前”与“后”来指称;时间又具有流动性,所以可以用“来”与“去/往”来表示。含有“前、后”或“来、去/往”这些语素、用来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举出许多,例如“前天”、“后天”、“来日”、“去年”、“以往”,等等。然而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前、后”还是“来、去/往”,当它们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语用来指称时间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复杂的现象。吕叔湘(1984)曾指出:“前”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后”只能指未来,不能指过去。“前”指过去:前天|前年|前人|前辈|前事不忘|前车之鉴“前”指未来:前程远大|前途无量|前景光明“后”指未来:后天|后年|后人|后顾茫茫|后患无穷吕先生指出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第一,同一个“前”字,为什么既可以用来表示过去,也可以用来表示未来?第二,“前”与“后”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对称现象存在?换言之,“后”为什么只能指未来,不能指过去?同样,借用动词“来、去”来表示时间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释的问题。比如古汉语中,既有“自今以来”,又有“自今以往”或“自今以去”。“来”一般指未来,所以“自今以来”就是“从今以后”的意思,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往”和“去”一般都指过去,那么“自今以往”或“自今以去”是不是指“从现在追溯到以前”呢?并不是。“自今以往”或“自今以去”也是指“从今以后”,它们与“自今以来”意思是一样的,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再如《陈书·高祖本纪下》:“自今以去,永可为准。”句中的“以往”或“以去”都相当于“以后”。现代汉语中也有“长此以往”的说法,其中“以往”也是指未来。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再比方说,同一个“来”字,在“来日”、“将来”中指未来,而在“本来”、“近来”中却是指过去,这又是为什么呢?本文打算探讨一下汉语时间表达中有关“前、后”与“来、去”的隐喻方式(下文分别称为“前后式”与“来去式”),同时对上面提到的种种问题进行解释。一“三年”是参照点我们先谈前后式。前后式中又可以分出两种隐喻方式。(一)第一种隐喻方式是汉族人比较常用的一种时间表达方式,把时间发展看作一条轴线,这根轴线有自己的方向,是一个矢量,本身就有“前(先)”与“后”之分,如图1所示:在这根时间轴上,各种事件依次排列。先发生的在前面,所以“前”就是早的,指过去;后发生的在后面,所以“后”就是晚的,指未来。当然,“早”和“晚”是相对而言的,所以,需要在这根轴上确立一个衡量早晚的基点。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用J代表基点,用S代表所要指称的时间,用R代表说话人说话时间。表达的时间是早还是晚,主要是依据S和J的关系,但有时也与R有关。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种隐喻表达方式的几种情况。1.如果没有特别的指明,一般就是以说话人当时所处的时间为基点,也就是说,在这根时间轴上,J和R是重合的。那么,早于说话时间的是“前”,比说话时间晚的是“后”。这种方式是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基本方式,用得最多,如吕先生提到的“前天、后天”、“前年、后年”、“前人、后人”、“前辈、后辈”等,“以前”和“以后”、“今后”的区别也都是以说话人所处的时间R(也就是J)为参照点的。另外像“三年以前、三年以后”中表示时间距离的“三年”,同样是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的。有时,“前”也可以说成“先”,如相对“后人”而言,有“前人”与“先人”两个词,相对“后辈”而言,也有“前辈”与“先辈”两个词。也就是说,与“后”相对的不仅有“前”,还有“先”。另外像“事前”、“事先”与“事后”也是如此。不过,能够用“先”的词语并不多,而且用“前”与用“先”有时在意义上也可能有些差别,如“前辈”可以指说话时还健在的老一辈,而“先辈”多指已故去的前辈。尽管如此,“先”与“前”在表示时间顺序上用法还是相同的。在某些场合下,用来表示早晚的不是“前”与“后”,而是“上”与“下”,如“上次、下次”,“上个月、下个月”,“上一年、下一年”,等。我们猜测古人很可能是把时间想象成一根垂直的轴线,箭头向上,这样的话,“前”又是“上”,“后”又是“下”了。2.说话人也可在这根时间轴上另外设立一个基点,在这种情况下,J和R是分离的:从图3可见,某段时间在表达上用“前”还是用“后”,与说话人所处的时间(R)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以另外设立的基点(J)为标准的。如“解放前、解放后”,就以解放的那一年为“前、后”的分界线,至于说话当时在哪一年,关系不大。有时“X后”的时间还可以早于R,如“昨天早饭后我去上课了”;而“X前”的时间也可以晚于R,如“明天晚饭前你来找我一下”。如果某类事件在时间轴上是周期重复的,也同样采用这种表示方式,如“上班前(后)”、“放学前(后)”。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时间,首先要注意的是,这些时间词语所表达的“前后”基点究竟在时间轴上的哪一点,因为有时候在表达上词语本身并没有直接指出基点所在。比如“生前”,表面上看来似乎用“生”作为基点的,其实“生前”通常不是指“出生以前”,而是指“死者还活着的时候”,也就是说“生前”的基点是定在他“死”的时候,“生”只是所指的这段时间的特征,也就是说这段时间他是活着的,“生”本身并不是基点。当然也有“死前”的说法,这里“死”才是基点。不过“死前”与“生前”尽管基点都是“死”,两个词的意思却并不完全相同,“死前”只是指“临死前的一段时间”,时间跨度比较小,而“生前”的时间跨度就大多了。还有个例子,“还没有吃饭之前”与“吃饭之前”,说法好像并不相同,意思倒是一样的,都是指“吃饭”这一动作发生之前的一段时间,基点都是“吃饭”。“还没有吃饭”不是基点,而是这段时间的特征,所以“还没有吃饭之前”也可以说成“还没有吃饭的时候”,但是“吃饭之前”却不能说成“吃饭的时候”。其次要注意的是用作基点的事件本身在时间轴上的跨度大小,因为这涉及到“J后”所指的时间究竟以哪一点作为起点的问题。比方“文革”,从1966年开始,一直到1976年才结束,所以“文革前”是指1966年以前,这一点没有问题。而“文革后”究竟从哪一年开始?我们曾就此询问了不少人,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是从1976年开始,但是也有人认为可以指1966年以后。我们的看法是,这跟说话时间(R)在时间轴上的位置也有关系,如果R1位置是在文革期间之内,那么“文革后1”当然指“1966年以后”,如果R2处在1976年文革结束之后,那么“文革后2”就是指“1976年以后”了,而“1966年到1976年期间”则应该叫“文革中”。如图4所示:所以,同一个“文革后”的说法,随着R在时间轴上的不同位置而有不同的起始时间。另外,“抗日战争”从1937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历时8年,那么“抗战后”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当然,“文革后”如果改说成“文革开始后”或“文革结束后”,就不会有歧义了。“抗战后”也可改说为“抗战爆发后”或者“抗战胜利后”。3.基点所指是时间轴的一个范围,然后在这一范围内再分出早晚,如图5所示:采用这种方法,无论“前”或“后”,所指称的时间都在J的所指范围内。这跟上面两种方法有所不同。这种方法往往在“前”、“后”之后还要再加上个“半”字,如“前(后)半生”、“前(后)半夜”等,用“上、下”来表示同样如此,如“上(下)半月”、“上(下)半年”等。这里要注意的是,“前半生”并不是“前生”(指“人生的前一辈子”)的一半,“下半月”也不一定是“下个月”的一半(“下个月”相对“这个月”而言,“下半月”可指任何指定的一个月中“16日至30日或31日”)。当然也有不是一半对一半这样对分的,而是在“前”与“后”之间另外再划分出若干阶段的,如在“唐朝前期”和“唐朝后期”当中还有“盛唐”、“中唐”等时期,这里“前、后”之后就不能再加“半”了。以上所说的都在图1所表示的方法之内,属于“前后式”中的第一类情况,或者叫第一种隐喻方式。(二)“前后式”中第二类情况(或叫第二种隐喻方式),是指把时间想象成一段路程,人生好比一段旅程,而我们人则是行进在时间的长途之中,如图6所示(“△”代表说话者,下同):在这种隐喻方式中,时间并不是一个矢量,它本身没有前后之分。这里的“前”,指我们人行进的方向。由于我们人总是不断从过去走向未来,所以“前方”就是未来的方向。所谓“前程远大”、“前途无量”的说法,正好印证了我们所指出的隐喻方式。《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前”的一个义项是“未来的(用于展望)”,这是很正确的,因为我们在行进途中辨别方向主要是依靠视觉,未来对我们来说就是“前景”,对未来的预测就是一种“前瞻”。现在我们可以来解释吕叔湘先生指出的“前”、“后”所指时间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前”既可以表示“过去”又可以表示“未来”?我们的回答是:当“前”表示“过去”时,它是采用第一种隐喻表示法,“前”指时间轴上的相对位置;当“前”表示“未来”时,它采用的是第二种隐喻方式,“前”指我们面对的方向,是相对人而言的。正因为是两种不同的隐喻方式,所以同一个“前”才会有“过去”与“未来”两种不同所指。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后”只能表示“未来”而不表示“过去”?我们的回答是:当“后”表示“未来”时,它采用的是第一种隐喻方式,这里的“后”指时间轴上的相对位置;而“后”之所以不表示“过去”,是因为在第二种隐喻方式中,人们行进在时间长途中,从心理上说,对“前途”当然是很注意很在乎的,而对已经走过的路途就不会那么注意和在乎了,从生理上说,人的眼睛长在前面,不容易看到后面的东西,因此在语言表达中缺少“后”表示“过去”的说法也合乎情理了。这说明语言的表达受到人们隐喻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另外要指出的是,汉语中第二种隐喻方式并不发达,它只是在极有限的场合使用,我们能够找到的词也只有“前途”、“前程”、“前景”等有限的几个,它的数量远远少于第一种隐喻方式,并且词语结构上限于“前X”式。不过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社会上也开始出现了“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这类“后”表“过去”的说法,这表明语言体系已经开始对这种不对称现象作出调整了。表1是“前后式”两种隐喻方式的比较(“+”表示优势格式,“[+]”表示弱势格式,“—”表示缺位格式)。二“来去式”的使用以上我们探讨了“前后式”,下面我们讨论“来去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来去式”这种表达时间的方式中,与“来”相对的不仅有“去”,还有“往”,在古汉语中,更多的情况下似乎是“往”与“来”相组配的,所以我们讨论的“来去式”也包括“往”。使用动词“来”和“去/往”,事物移动的方向十分重要。如果移动的方向是朝向说话人的,应该用“来”;如果移动的方向是离开说话人的,那么就要用“去/往”。在表示时间的“来去式”中,同样遵循着这一原则。“来去式”也有两种隐喻方式。(一)未来时间移动的方向是对人的了情感进行了描述在这种隐喻方式中,时间是不断地从远方向我们靠拢,越来越近,随后经过我们,又不停地向远方流逝而去,越去越远。所以未来的日子不断地向我们奔来,过去的日子不停地离我们远去。在图7所示中,它的方向始终是左指的。从图7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未来时间移动的方向是指向说话人的,所以很多表示未来时间的词语都带有“来”字,比如“将来”、“来年”、“来日方长”,等等;而过去时间移动的方向是离开说话人的,所以不少表示过去时间的词语都带有“去/往”字,比如“去年”、“去岁”、“去冬”、“去日苦多”,等等,还有“往年”、“往日”、“往事”、“往常”、“往昔”、“以往”、“既往(不咎)”,等等。有一个成语叫“古往今来”,非常鲜明地指出了这一隐喻方式的特点。此外汉语中像“春去秋来”、“继往开来”、“时间过得飞快”、“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等说法,也无一不体现了这种时间表达的隐喻方式。(二)“来/来”的隐喻方式在这种隐喻方式中,是物质世界在时间轴上移动,而说话人与时间轴的相对位置是不动的。而物质世界移动的方向,与时间轴本身的方向正好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如果时间轴的方向是左指的,那么物质世界移动的方向就是右指的。根据物质世界移动方向是指向说话人还是离开说话人的不同情况,人们分别采用“来”或“往”等不同说法。如图8所示:在这种时间隐喻表达方式中,往往有一个起始时间Q1,采用“(从、自、由)Q1以/而来”这样一种说法,终止时间是说话人所处的时点,如“解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等等。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至少先秦就已经出现了,如《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韩非子·定法第四十三》:“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如果用“往”,那么情况有些不同,必须是以说话者所处的时间点Q2为起始点,所指的时间段从起点向未来方向移动。正因为移动的方向是离开说话人的,所以就有“自今以往”的说法,“自今以往”就是“从今以后”,“长此以往”的“以往”也是指“以后”。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前面所提出的使用“来去式”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了。“自今以来”与“自今以往”为什么都表示“从今以后”呢?这是因为,“自今以来”的“来”所指的是时间本身移动的方向,未来的时间不停地向我们奔来,所以“自今以来”意思是“从今天起所奔来的时间”,也就是“从今以后”;而“自今以往”的“往”指的是物质世界移动的方向,它离开我们(假设我们已经固定在时间轴上的某一点了)不停地奔向未来,所以“自今以往”也是“从今以后”。正因为采用了不同的隐喻方式,所以尽管使用的词语似乎是反义词,所表达的却是相同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中,不论采用什么隐喻方式,凡是表示某段时间的,一般都是从起始点开始向终结点展开的,也就是说,它的方向总是右指的,而“自”、“由”、“从”这些介词都是起始点的标志,所以“自今”后面不管跟“以往”还是跟“以来”,总是指“从现在(到未来)”,一般不会搞错,甚至就是单说“自今”,也是指“从今以后”的意思,比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至于同一个“来”字又表未来又表过去,这也是由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隐喻方式所造成的。“来日”、“将来”中的“来”指的是时间本身向我们移动的方向,而“本来”、“近来”的“来”则是指物质世界向固定于时间轴上某一点的我们所移动的方向。“来去式”的两种隐喻方式中,第一种方式是基本的、常用的,包括表示未来的“来”和表示过去的“去/往”都有不少的词语。而第二种方式则有所偏重,主要用于表达“从过去某时到现在的一段时间”这个意义,包括起点模糊的“本来”、“向来”、“比来”、“迩来”、“后来”、“年来”、“日来”、“素来”、“从来”、“历来”、“古来”、“近来”、“由来(已久)”。“去/往”表示未来的例子极为少见,现代汉语中似乎只有用在动词后的“下去”(如“等下去”)可以表示“从现在继续到将来”的意思,另外就是成语“长此以往”了。这是因为在“来去式”的第二种隐喻方式即“物质世界移动式”中,虽然说话人作为物质世界移动方向“来”、“去”的标准,在时间轴上的位置是不动的,但这只是一种设定,实际上说话人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已经走过了“来”的历程,这一历程已经是一种现实,对于世人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可以有不少话题。至于未来,在这种隐喻方式中还不是现实,还只是一种假设,比较陌生和渺茫,没多少谈资,因此在表达上就比较偏重于“来”(即“过去”),极少使用“去/往”表示未来。所以第二种隐喻方式的使用是有局限的。即使单就“来”而言,在第一种隐喻方式即“来”表“未来”时,既有“X来”的构造方式,如“将来”、“未来”等,也有“来X”的说法,如“来年”、“来日”等。而在第二种隐喻方式即“来”表“过去”时的词语,却似乎只有“X来”这样一种形式。这说明第二种隐喻方式远不如第一种隐喻方式自由。不过如果仅从“X来”这一形式来看,那么“X来”表示未来的又似乎只有“未来”、“将来”等有限的几个,而表示“过去的一段时间”的“X来”的数量就比较多了(例子见上文)。因此,“来去式”的这两种隐喻方式是有所分工的,如表2(“+”表示优势格式,“—”表示弱势格式或缺位格式)。三种隐喻方式,中具有同步性现在我们可以对“前后式”和“来去式”作一个小结。我们看到,无论是“前后式”还是“来去式”,实际上都包含了两种不同的隐喻方式,所以在表达上才出现文章开头所指出的那些复杂现象。但是,不管“前后式”还是“来去式”,第一种隐喻方式才是基本方式,另一种方式只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如“前后式”第二种方式中,除了有“前”表未来而无“后”表过去之外,“前”表未来也只是限于有限的几个词语,所以这是一种有标记的隐喻方式。再如“来去式”的第二种方式中,“去/往”表未来的词语极其罕见,“来”表过去的词语虽然不少,但是在构造上有明显的特征,集中在“X来”这一种方式上,因此这也是一种有标记的隐喻方式。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前后式”或“来去式”在表达上有着前述种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但是人们在理解上还是能够分辨,明确语句的实际含义。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某种不协调的情况,如“来日”,一般是指“将来的日子”,是“来去式”中第一种隐喻方式,但是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属于第二种隐喻方式的指“过去的日子”的例子,如唐代李白《来日大难》:“来日一身,携粮负薪。长鸣食尽,苦口焦唇。今日醉饱,乐过千春。”诗中的“来日”与一般的“来日”不同,是指“往日”。不过语言体系是不允许这种不协调的现象长期存在的,很快就会对之作出调整。所以说,“来日”表示“过去的日子”的例子,即便不是绝无仅有,也是极为少见的,一般人不会选择这种表达方式。如果我们对“前后式”与“来去式”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第一种隐喻方式之间有相似之处,实际上在第一种隐喻方式中,“前、后、来、去”都是用来指称时间本身的:“前后式”中的“前”与“后”所指的是时间轴本身位置的“前”与“后”;“来去式”中的“来”与“去”指的也是时间本身移动的方向(相对于说话人而言)。同时,两者的第二种隐喻方式之间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血管科护士关爱心血管疾病患者工作总结
- 资源节约与环保措施计划
- IT部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以保障信息安全
- 餐饮业保安工作总结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英语期末试卷
- 室外广告设计师的视觉冲击力与传播效果
-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
- 2024年陕西省宝鸡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3年河北省承德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4年山东省莱芜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德育状况调查问卷
-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及知识点整理
- 重庆万科渠道制度管理办法2022
- 上海黄金交易所贵金属交易员题库
- 蒸汽管道设计表(1)
- 提捞采油安全操作规程
-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in、ing对比辨音练习.doc
- 光刻工艺光刻对准
- 世界各国标准钢号对照表
- 文化部鼓励参加的国际艺术比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