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靠背的功能看法律的作用张先生和李先生背对背座在同一辆火车上,张先生很累,他想躺下来,但固定的靠背使他只能维持坐的姿势。他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设立活动靠背,使他能躺下来。同样的抱怨还来自于正与他靠着同一个靠背的李先生,如果张先生回过头来看看,他可能会收回他的抱怨,因为李先生看上去远比他高大,如果靠背是活动的,李先生完全可以凭借力量上的优势使张先生连坐的权力都无法保有。靠背很坚固,无论是张先生还是李先生都无法依靠体重使其活动。于是靠背限制了他们躺下的自由,并也在同时确保了他们坐着的自由,在这个固定的靠背面前,张先生和李先生完全是平等的,尽管他们有力量上的差距。李先生回了一下头,他发现张先生比他瘦小,这时他或许会想如果靠背是活动的,那自己就能依靠力量上的优势,取得平躺的权力。但不久张先生下了车,他原来的位置上坐了一位运动员,力量的天平发生了倾斜,这时李先生开始为靠背的固定而感到幸运,自己仍能确切无疑的保有坐着的权力。靠背依据它的固定,结束了一种因力量的不均衡而导致的纷争。它拦在了人与人之间,将原来属于人们之间的争执,转变成对一个确定事物——靠背刚度——的考量,同时再依靠刚度的坚实,使人们完全接受它的裁定:限制你们躺下的权力,保障你们坐着的权力。于是,靠背无意间实现了法律才具有的功能。(或许在靠背被制造之初,由于对人们所持力量的不确定,靠背的刚度可能略有不足,不能实现上述作用,于是就需要通过后天补足,而这便也恰恰是法律可能面对的问题,法律需要通过实证来不断检验它的可靠性。)靠背和法律都是人类的产物,法律限制了一些自由,目的是为了保障另一些自由,就如同靠背限制躺下的权力正是为了保障人们坐着的权力。在它们诞生之前,权力只靠力量来维护和落实(这里的力量不仅仅指身体,而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在这种状态下,李先生可以凭借力量的优势获得躺下的权力,并在同时使张先生失去坐着的权力,而那位后上的运动员同样可以依据自己的力量优势取得之前李先生获取的权力。但运动员将是最终的获胜者吗?这谁也不能保证,除非他是世界上最强壮的人,而李先生会甘心使自己失去坐着的权力吗?这更不可能,他或许会通过别的方法从运动员手中夺回失去的权力,也可能去剥夺一个力量更小的人坐着的权力,于是冲突没有因运动员的获胜而终结,反而会更加复杂。但现在靠背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终结了这些冲突的产生可能,在靠背面前人们不因力量之差而获得不同权利,在法律面前同样如此。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就生活在一个个叫做法律的靠背中,它们限制了人们的一些自由,但同时也确切无疑的保护了一些权利。法律不允许人们偷盗,于是法律保护了人们的合法财产;法律不允许汽车闯红灯,于是它保护了人们在绿灯状态下通行的权力。小偷不能依据他的狡猾夺取他人的财产,一位司机不能依靠他的强蛮无序剥夺另一些司机通行的权力。法律通过限制和塑造人们的权力范围,维持了社会的秩序,使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现象都能被预见,并能对冲突进行可预见结果的仲裁——闯红灯的必然要受到处罚,偷窃的必然会被抓获。但法律是如何确定了以上的标准?靠背又为什么仅仅是确保人们坐着的自由?法律的仲裁点是如何确定的?如上的追问方使我们的问题得以刚刚展开。2.拉窗帘的思考我们还是在这列火车上。旅途漫长,因为不能躺下,除了打盹,李先生只能靠看窗外的风景打发时光。下午的阳光将靠窗的一侧照得通亮,本可以趴在桌上休息的王女士不愿受到阳光的打扰,并且也对窗外的风景不感兴趣,所以她开始拉窗帘。当王女士将她的意图通过动作确切无疑的“告知”李先生时,李先生开始略有不满,他认为王女士的这个行为干涉了他欣赏风景的自由,他用轻轻的一哼向王女士传递了关于他的不满的信息。王女士听到了哼声,她回过头并注意到了李先生的目光——此时李先生正在通过使劲朝窗外看,来暗示王女士的行为对他可能产生的影响。王女士的动作略有迟疑,她明确的知道如果她拉上窗帘李先生就不能再往外看风景,但她也会想,因为李先生希望窗帘开着,所以由此导致的阳光的射入必会干涉和影响到她休息的自由,简言之,她认为李先生可能的这个企图(反对她拉窗帘)同样也干涉了她的自由。于是在一个简单的动作下,李先生和王女士产生了冲突,因为是基于对自由范围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冲突,所以我将此称之为自由边界的冲突。则中冲突并不需以王女士和李先生之间的争吵开始,当他们意见相左时,即使不诉诸于行动,冲突也已经开始了,只是当争论产生于他们的行动之前,冲突先在他们自我的判断中发生。我的自由和他(她)的自由,谁应该优先?现在,没有现实的靠背可以用来终结双方的冲突,如果他们都坚持自己的自由优先,那么要么他们商量出一套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条款,要么继续冲突,直到一方获胜,或获得仲裁。可以预见的是,李先生和王女士之间,更习惯于忍让的一方会最终同意妥协,将行动自由优先转让给另一方。此外,还可能存在这样一种状况,或者是坚持想看风景的不止李先生一人,或者想拉上窗帘以便休息的不止王女士一人。在这种状况下,人数的多寡是否必然应该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我想很多人都会提出这一点,并且提出这点的人大多会举出“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然而事实上,人数的多寡并不必然影响自由的优先与否,就像法律并不因为3个男子相对一个女子有人数上的优势,而不对他们性侵犯行为进行惩罚,女子的人身自由和选择自由在这里必然是有限的。所以同样在窗帘问题上,即使某一方人数占优也不一定必然是他们的自由应该优先(靠背的事例也是如此,即使李先生和另一人同坐一处,靠背仍然将保持原状)。如果王女士和李先生都精通法理,那争论将是非常有趣和精彩的,但这里我将先讨论另一个问题。如果让法律来仲裁这场冲突,它将以什么为判别标准?一般来讲,法律的设定将充分考虑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容忍底线,典型如侮辱罪,如果共同体内绝大多数人对某种歧视习以为常,并平和的接受,这种歧视可能就不会被判定有罪,所以至今印度的法官们仍会对种姓习惯表示容忍。还有像奴隶制,无论是在《罗马法》还是在美国建国之初,绝大多数立法者都容忍了这种被现在认为极端不正义的制度的存在。人权斗士们可以高呼这些都是非正义的,维持这种非正义的法律是恶法,但马克思.韦伯却会告诉他们,法律和正义本没有必然关系,法律只是为了维持一种秩序,它几乎从不对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导作用(近代共产主义国家是一种特例,但事实证明那样的法典文本已经失败)。如果要临时对类似于拉窗帘冲突这样的事件制定一套法规,立法者将充分考虑矛盾双方各自的容忍底线,但此时他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外在及内在因素塑造了人们各自的容忍底线?立法者又该如何来判别这些底线的真确位置?3.从容忍底线透视习惯对人的影响这是一个引伸出去的话题,如果讨论不向这个方向发展,关于“法律的仲裁点是如何确定”这一追问就难以找到答案。一个简单的回答是,通常一个气度宽宏的人他的容忍底线要低于一个气量狭隘的人,但如果要寻找一种普遍现象,个人的修养就难以考虑在内,立法者将更多从习俗和传统上寻找鉴别资源。习俗和传统对人们内在法则的修饰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位宋朝的妇女可以忍受绑脚的痛苦,而一位现代社会的女子则会对相同要求嗤之以鼻。即使她们性格、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很接近,却仍将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习俗在对人们的习惯进行修饰的同时,也对当下的律法产生影响,甚至于这种影响还会延续到数百年之后。美国的伯尔曼发现西欧在1100年左右制定的法律仍然在受到早期部落法的影响,例如神明裁决、共誓涤罪裁决等等。还有一个鲜明的例子来自于西方法庭(甚至于包括香港)在开庭前的宣誓制度,这一规则的最早起源至少可以追溯的氏族时代,但却一直保留至今。法律的制定总需将习俗因素充分考虑在内,设想如果伊拉克临管会制定出一部可以允许人们自由的食用猪肉的法规,恐怖袭击将更为猛烈。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如果在王女士和李先生所在的国家,有一个休息自由至上的习俗,那么法律的判决必将有利于王女士。反之如果该国家是秉承先行者优先的习俗——在王女士想要休息之前,李先生已经在欣赏风景,所以不该让王女士的后一个行为干扰到李先生在先的行为——那么李先生将最后胜诉(既然可以有禁食猪肉的法律,那么以上的习俗也并非不可能)。总之,立法者将充分考虑这些习俗对人们日常习惯的影响,并使具体条文尽量不与其发生冲突。然而,以上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以下的问题同样关键。无论是禁食猪肉还是休息自由至上,都只是习俗中的特例,在更多情况下,日常冲突与它们没有直接关系。就像拉窗帘冲突是发生在中国,习俗中的特例和这场冲突没有直接关系,仲裁者无法将习俗因素考虑在内,他们只能考量双方的容忍底线。那么容忍底线从何而来,受什么样的环境和因素影响?1792年,马葛尔尼和他的英国使团一起来到中国。在这次旅行中,他们觐见了当时的中国皇帝——乾隆,双方都对对方表示出一定的好奇,气氛也算友好。然而在这场见面仪式中,中国的礼仪官员却和这些英国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礼仪官员要求英国人向乾隆行下跪礼,但却遭到了他们激烈的反对,争论的结果至今仍是谜团,一种说法是这些英国人最后采取了妥协,但即使如此,双方的矛盾依然昭然。英国人认为向任何人下跪都是一种侮辱,而中国的官员却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向皇帝下跪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根本不算什么侮辱。在此,双方的容忍底线有了明显差异,下跪行为在当时英国人的容忍底线之外,却同时又在当时中国人的容忍底线之内(不仅如此,当时的中国人还习惯于晚辈向长辈下跪;犯人向审判官下跪)。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两条截然不同的容忍底线?直接的回答就是习惯,因为习惯必将受到习俗和法律的修饰,所以对上述的回答再引伸下去就是法律或习俗以及对它们的服从。并且我们也可以发现,法律(或习俗)使人们对某种行为视为天经地义并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习惯使中国人能自然而然的向皇帝做出下跪举动,而英国人只向上帝下跪。现在,问题已经进行了一半。马葛尔尼们在旅途中还发现中国的普通百姓大多是顺从且易于组织的,他们总是惧怕官长,并愿意服从他们的绝大多数指令,甚至包括一些同样被这些英国人视为侮辱的指令和要求,比如鞭打、回避制,以至向官长下跪。而这些都被英国人视为对人格的莫大侮辱。如果这些英国人熟知中国的历史和习惯,他们就会知道中国百姓的这种服从已经延续了3千余年,并且这种习惯和法律在此方面的严酷不无关系。如果在官员过街时百姓不进行回避,他们极可能会遭到吏卒的殴打;如果不向官员下跪,他们则将面临杖刑的惩罚,而如果他们不向皇帝下跪,等待他们的将是死刑。中国法律对上级尤其是皇帝权威的维护远胜于当时的英国。法律和习俗在某一方面严酷度将直接影响人们在该方面的容忍底线,通常越是严酷,人们的容忍底线越低,越习惯于服从和忍受。奴隶会容忍主人的各种要求,因为法律不允许他们反抗;犹太人默默容忍纳粹集中营的种种非人道,同样因为当时的法律和习俗剥夺了他们反抗的权力,久而久之,这种容忍渐渐变为他们的某种习惯,由被迫接受变为服从,就像中国人对官长的下跪。而皇帝呢?他的容忍度基本只取决于个人的修养,一个普通人可以从容接受别人的恶意玩笑,而皇帝可能只能容忍极少数宠妃的这类玩笑。法律对他的约束只涉及到他自身,而在人与人交往中,法律始终是站在他的一边,所以他会习惯于别人对他的顺从,而难以容忍各种或轻或重的冒犯。一个家规严格的家庭,孩子会很听话,而一个对孩子非常宠爱的家庭,孩子可能就会显得飞扬跋扈。在我们国家不止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例,一个受到很多宠爱的孩子,因为另一个孩子对他的要求表示不服从,而对他施以暴力,日常生活习惯上要求的宽松使一些孩子在待人接物上的容忍底线变得很苛刻,稍有不如意就会采取激烈的反应。以上例证俱可说明法律和习俗对容忍底线的影响,某一方面的宽松会使它们在该方面表现得较为苛刻,美国人会对政府剥夺言论自由的行为表示极端不满,而朝鲜人则不会,同样一个伊斯兰妇女会对丈夫拥有许多女人表示容忍,而一个朝鲜妇女则很难接受。再回到我们的这列火车上,如果王女士来自一个比较传统的讲求顺从的家庭,她可能马上会对李先生表示妥协,而李先生如果长期生活在英国,他可能以绅士风度欣然接受王女士的要求。但当我们要根据这一事例判断法律的制定原则时,我们则要进行以下设想。如果这列火车行驶在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法律的制定将倾向于李先生,而在一个妇女地位至上的国家,法律的制定则会倾向于王女士。然而在此我们仍然是用特例来进行分析(塔利班和妇女地位至上都属于极端特例),该事件发生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容忍底线可能都不会被立法者放在重要位置,但目前的论述还不能容许我直接在现代社会的框架内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我们仍将游走于现代社会的边缘地带。4.如果车厢的空间够大呢?我们此前的讨论都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即车厢的空间不允许李先生随意更改座位,但如果车厢够大,而列车员又不去干涉旅客随意更改座位的自由呢?首先在靠背问题上,李先生可以选择一排无人的座位,以实现躺下的自由;并且他还可以选择未拉上窗帘的那排座位,继续欣赏风景,而王女士也可以就此安心休息。由这个假设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自由会受到空间的制约。假设自由体数量恒定,那么越是大的空间自有被限制的可能越少,反之则越多。空间影响着共同体的生存环境,为适应各种空间大小各异的共同体的生存环境,其间的法规也大相径庭。如果车厢内的乘客很多,那为了保持车厢秩序的稳定,许多自由不得不受到限制,比如姿势、语声、物品放置、动作幅度、穿着等等(这里暂不讨论公域和私域的区别)。如果车厢内人数稀少,那么姿势、物品放置等因为对他人自由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对它们的限制都将不怎么严格,乘客也将拥有更多的行动自由。所以当车厢内人数很多时,我们不得不制定一套将限制很多自由的规则来维持车厢的秩序,并且有时,为保障更大多数人的权益,有些法规会显得相当严酷。记得某部美国影片有如下一段情节:一艘游轮触礁沉没,幸存的人搭乘一艘救生艇漂浮于海上,艇上的食物有限,不能长久供应所有的人,于是在万般无奈之下,船上的人决定牺牲一部分幸存者以保全更多的人,商量的最后结果是那些体弱者和老人被推入了海中,剩下的人分的足够的食物,并最终坚持到拯救者的到来。决定将一部分人推入海中自然是极其残忍的决定,而不做这样的决定又将出现什么情况?或者有些人甘心舍己为人,自愿跳入海中;或者为争夺有限的食物,争得你死我活,最终最强壮的人得以留存,或者每人只分得很少的食物,然后等待奇迹的出现,如果奇迹不出现,就集体走向死亡。或许有人会建议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谁留下,但如果结果是老弱病残留下呢?他们是否有能力坚持到最后?影片的结果是,那个提议将老人和体弱者推入海中的人被船上的另一些人以谋杀罪告发,但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如果不是他的提议,这些告发者可能都不能活着回到岸上?但这就是否能否定他们的行为呢?导演自己也得不出答案,即使是学术界也很难就这一事件得出一个最终定论,可能因为这是一个虚构的事件而有人认为讨论它毫无意义,但在现实中,我们仍能不时发现与救生艇事件类似的例证。比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至今在国际上仍在受到广泛的指责和质疑,为遵守这一政策,不少母亲忍痛打掉了第二胎,不少妇女被强制节育,同时另一些社会问题也一再凸现,如男女比例失调、独生子女教育、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但这些是否就足以将此政策全盘否定?如果政策制定者的考虑是:国家要发展,一定的自由要被限制,那这种理由将是不全面的,但如果他们提出这样的理由(如果政策的执行只限定在提倡节育,而不是强行打胎),号召妇女牺牲养第二胎的权力,是为了保障当下公民能有其他更多的权力。那么持反对意见的法理学家们该如何应对呢?(但在某一点上大多数人的意见都会一样,强制打胎和强制节育都是非正义的,这和纳粹的行为没有什么两样。)生存空间的有限必会对人们各自的自由边界进行挤压,共同体法规的制定也必将考虑到这点。比如说,即使宗教信仰、地理位置等等都极为接近,澳大利亚和印度的法律仍将有极大差异。(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空间并不仅仅是指面积和体积,人类可以用高科技弥补度量意义上的空间对自由的限制,比如说耳机,因为它的存在,噪音减小了,本来在一个房间内,两个人同时听音乐必会干扰到对方,但在耳机诞生之后,双方都可以相安无事。)但接下来的问题则更为复杂,我们到底该以共同体的哪种目的来限制他人的权力?并且这个限制应有一个怎样的范围?仍以救生艇事件为例,他们的理由是为了使更多的人能生存下去,以权宜的原则牺牲某一部分人的生命,那么照这个说法,是不是人吃人也有了合理的理由?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正以显得何其脆弱,在那条救生艇上,如果不以披着文明外衣的手段达到大部分人生存的目的,那么可供人们选择的除了全体死亡就是丛林法则(基本只有后者)。为了不使这种悲剧一再发生,为了生活能更舒适,人们自然而然的希望能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救生艇事件是个无奈的事件,从中可以透视出人类在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不得不正视的挫折和困难,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又该采取什么手段?是否也必须有严格限制?我可以大胆的判断这是当然的,比如在两个共同体之间,一方为了所谓的生存空间就发动战争侵略另一方必然是非正义的,而在共同体内部,我们采用的手段又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这个问题又将引申出一连串复杂的讨论,但在火车内继续发生的事似乎可以为我们的一文提供一些答案。车厢空间并不宽裕,李先生无法换座位,面对拉窗帘的矛盾(感谢读者还能记得它,我们之前已经离开得太久),他最终选择牺牲自己的自由,放弃看风景的打算。在表达了一些歉意后,王女士拉上了窗帘,李先生则只有靠打盹来消磨时光。然而在这次旅行中,我们的李先生似乎总是那么倒霉,很快他就开始面临另一个麻烦,使得打盹都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坐在他身后的运动员此时也开始休息,他发出了巨大的打鼾声,而更糟糕的是,这位粗鲁的运动员为了更舒适还脱了鞋子,由此散发的臭味使周围所有的人都难以忍受,尤其是心情不佳的李先生……5.运动员的威胁和一个共同体的诞生现在情况有了新的变化,运动员无意中的行为严重干扰到周围的人,包括李先生。但问题在于没有法律不允许人们在睡觉时打鼾,即使是在公共场合,也没有哪条法律表示人们不能在公共场合脱鞋子,运动员的行为属于个人自由,那么该以什么理由说明运动员的行为存在不妥呢?开始时,情况还没有彻底威胁到李先生的容忍底限,所以他先选择了忍耐,并且希望别人先站出来向运动员交涉,但似乎所有人都在容忍,都在等待别人先采取行动,而坐在运动员身边的人则采取了回避,他们已不知跑到了哪节车厢中去。打鼾声越来越大,运动员脚上发出的古怪味道也越来越浓……终于,我们的李先生忍无可忍了,他回转身,叫醒了运动员,并向他说明他的某些行为已经严重干扰到了别人,希望他能稍有收敛。运动员显然对李先生的意见很不耐烦,他站起身,威胁地站在李先生面前,这时人们发现李先生比运动员矮了不止一个头。李先生有些害怕,但既然已说出了口,就只能坚持,李先生把他的想法重说了一遍。运动员看来很蛮横,他非但对李先生的抗议置之不理,而且手上还开始推推搡搡,弱小的李先生被他推倒在座位上。起先在休息的王女士这时坐不住了,她开始斥责运动员的粗鲁和蛮横,但运动员的态度依然强硬。如果这节车厢中的旅客始终都保持沉默,而列车员又置身事外(列车员象征的身份后面会作叙述),那运动员仍能为所欲为,但好在乘客们这次的目标出奇的一致,王女士之后,甲先生、乙女士也纷纷加入了指责运动员的阵营,运动员的对手越来越多,他开始明显处于下风,甚至他听见不止一个人在喊着要对他使用暴力,于是他灰溜溜的离开了。乘客们获得了胜利,他们之所以能团结首先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出奇的一致,运动员的行为威胁到了他们大多数人的权益,并且只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无法与运动员抗衡,所以他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制止运动员的行为。正是在这一目标下,乘客们组成了临时联盟,于是一个临时共同体也就此诞生:为了同一个目的而走到一起的一群人。而运动员呢?因为他威胁到了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和每一个共同体成员都处于战争状态,所以被排斥在共同体之外:共同体内不允许存在战争状态。“运动员离开后干了什么,共同体无从得知,但他们中的有心人开始思考类似事件的终结解决方案。这是运动员又回来了,并且带着乘警和列车员。他和某个列车员勾肩搭背,看来彼此,这一现象引起了车厢内其他人的不安,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更大的威胁。果然,列车员站在了维护运动员的立场上,要求停止对运动员的责难,而以李先生为首的乘客集团则针锋相对的指出,他们花了钱来座列车,理应得到与之相称的服务,列车也理应为更多数的旅客服务,一位乘客还很有创意的打了一个比方,火车就像是国家,旅客是纳税人,列车员是公务员,是纳税人旅客养活了列车上的这些公务员,所以列车员只有服务的义务,而没有资格仲裁,仲裁权应该在旅客自己手中(特别提醒读者注意,我暂时没有讨论司法独立的打算,有以上内容纯属巧合,但从该事例中也可以证明些许司法独立存在的意义)。乘客们的义正词严和意见的高度统一使列车员和运动员终于选择退让,运动员被安排在了别的车厢,乘客们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车厢内的秩序恢复平静后,人们又重新坐在了自己的位置。可以肯定的是,此后经历过这一事件的乘客都不会在本车厢内作出类似运动员曾经有过的行为,在他们心目中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我的个人行为不能影响到多数人的权益,这是我继续坐在这节车厢内的前提保证。于是乘客们心中就有了一些不成文的内在约定,他们自觉地遵守这些内在约定,以最终实现他们共同的目标:顺利抵达各自的目的地。此时,这节车厢正呈现出一幅近似于黑格尔描绘的图景,多数的某一共同意志导致一种新的共同体的诞生,该共同体内的成员为了这一共同意志,必须规定着存在于共同体中,他们的一切行为都需在此一共同意志的框架之内,否则将被该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剔除出去。并且,不是每个人都能任意地成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因为这个共同体的存在不是为了简单的保护单个人的本身利益,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如果新成员能遵守目前该共同体的内在约定,那么他才将被承认成为共同体的一员。简单的说,在运动员事件发生之前,车厢只是一个市民社会,它的目的仅在于保证和保护所有成员的个人自由及所有权,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共同体,而在事件发生之后,这个市民社会已经演变为国家。然而国家是否就是共同体社会发展的终点呢?我们可以继续往下探索。当车厢共同体的内在约定成为共同体成员的一种自觉的习惯,比如即使是那个运动员也心甘情愿的自觉遵守这些约定,并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车厢可以因为这些习惯的存在而始终保持在和平状态,那么车厢将恢复一些市民社会的特色。此时,个人权利是被内在规定着,并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共同意志的色彩被淡化,或者说被生活化,国家也将不再是原来的国家。但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至少在当前只存在于假设,所以我们的讨论还是在这个近似国家的共同体框架之内延续和进行,列车在继续往前开,新的故事还将继续。插叙:运动员的脚臭和作为实用主义的判例有些问题在我认为是昭然若揭的,但作为完整的陈述,忽略将导致陈述的脱节,所以在此将对某些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没有法律不允许人们在睡觉时打鼾,即使是在公共场合,也没有哪条法律表示人们不能在公共场合脱鞋子,运动员的行为属于个人自由,那么该以什么理由说明运动员的行为存在不妥呢?”运动员的行为并未超出个人行动自由的范畴,但是在这里,在车厢这个公域内,运动员某个行为的结果干扰到了他人的自由,那么法律在此将作如何的陈述?事实上许多法条和法规的确立,以及一些司法判定更多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道德和所谓的正义则会退居其次。打个比方,某人随意往窗口外扔了一块砖头,这行为本身不违法,也属于个人自由范畴之内,但如果这块砖头碰巧砸到了人,或砸坏了某样东西,那么抛砖者就必须为他行为造成的后果负责。注意,不失为他的行为本身负责,而是为他行为造成的后果负责。法律上有过失杀人罪,当事人的行为虽然属于无意,但如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他就得承担为此造成的法律后果。这里显然和道德没有任何直接关系,设定的原则只在于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结合。运动员的脚臭就如同那块被抛出的砖,这一行为本身虽符合个人行动自由的范畴,但运动员必须为他行为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如果他拒绝承担,法律必将对他进行惩罚。在火车上的事例中,运动员遭到了驱逐,他最后到底去了哪儿这并不重要,关键是他因为个人行为与某个团体造成了冲突,于是便被这个团体组成的临时共同体排斥了出去。6.防备小偷和战时状态在经过白天一连串事件后,李先生感觉很疲劳,所以在天色渐黑时,他很快入了睡。此时,火车在黑暗中穿行,行驶在内陆的一个省份。接近午夜时分,车厢内的大多数人都睡着了,但就在这时,列车员突然出现,并摇醒了包括李先生在内的所有乘客。这一行为激怒了一些乘客,他们质问列车员为什么会有如此行为。列车员回答:这一路段晚上不太平,可能有小偷,也可能比这更糟糕,所以希望乘客们能保持警惕。这时一位经常走这条路线的乘客附和了这一说法。事例叙述到此须稍稍打住,这一意外事件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比之运动员对人们的干扰(而且还是无意的),这一次列车员的干扰更直接,并且还有明确的目的。那么是否他的行为比运动员更糟糕呢?先来看看列车员采取行动的背景。此时车厢临时共同体成员的普遍利益受到了一个共同的迫在眉睫的威胁,如果不紧急采取行动,叫醒乘客,他们的财产权以至其它某些基本权利极有可能遭到侵犯,而列车员的目的正是为了尽可能保障乘客的利益,他侵犯了乘客的休息自由,目的是为了保障其他他认为更重要的个人自由。列车员在采取行动时,必有一个事先的假定,他一视同仁的确定车厢内每一个乘客的某种权力诉求:财产权及其他权利更高于休息的权力,所以他采取了针对所有乘客的统一行动。劫匪和小偷意图挑战法律,侵犯乘客的财产权,当他们决定采取行动之时,他们已经与乘客处在了战争状态,只要法律被某种强力略在一边,全力冲突的双方就将处于战争状态。所以如果将车厢视为一个国家的缩影,那么这个临时国家正面临了一场入侵。为了国家的安全——更确切的说——为了这个国家中公民的共同利益,国家进入了战时状态。而国家将采取什么手段来对抗入侵?个人的抵抗显然无济于事,只有依靠整体的力量,使国家所有成员采取某种统一行动,但整体的利益又是不均等的,在行为整齐划一时,另一些个人利益必然遭到不同程度的侵犯,所以某种程度的强制便必不可少,并且威胁来得越大,强制的程度也越大。比方说,如果这辆列车是行驶在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的印第安人聚居区,那么乘客们面临的就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入解析技术服务合同范本模板
- 保安服务提供商合同
- 延期还款协议
- 物资招标文件写作技巧
- 水利建设合同协议
- 货品购买合同格式
- 专业合同协议合规管理方法服务
- 联营共营合同范例
- 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
- 节能改造合同能源
- 2024年大学生军事理论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10道题)
- 仓库负责人年终总结
- 四《最后一片叶子》教学实录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
-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件:安装工程定额计价体系
- 心肺复苏术课件2024新版
- 中国校服产业挑战与机遇分析报告 2024
-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双基测试(期末考试) 地理 含答案
- 2024年4s店提前还款协议书模板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带答案
- 学校开学安全隐患自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