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教师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05fd6b5803385eb2b41779a2fa6e73b/705fd6b5803385eb2b41779a2fa6e73b1.gif)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教师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05fd6b5803385eb2b41779a2fa6e73b/705fd6b5803385eb2b41779a2fa6e73b2.gif)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教师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05fd6b5803385eb2b41779a2fa6e73b/705fd6b5803385eb2b41779a2fa6e73b3.gif)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教师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05fd6b5803385eb2b41779a2fa6e73b/705fd6b5803385eb2b41779a2fa6e73b4.gif)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教师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05fd6b5803385eb2b41779a2fa6e73b/705fd6b5803385eb2b41779a2fa6e73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一、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终生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无论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读书,常废寝忘食,焚膏继晷,最后长眠于书桌上。毛泽东是一位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的把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的坚持读书的楷模。他们都令人高山仰止。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①____________;闲暇时翻几篇,工作一忙就忘到脑后。这样的读书态度,心猿意马,②____________,很难有所收获、进益。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③____________,方可读出收益,读出效果。全民阅读,要加强引导,让大家多读好书,多读经典。人生如白驹过隙,书籍却浩如烟海。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我们就一定要多读经典,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多读经典,于个人而言,可以广见识、明事理、受熏陶,善莫大焉;对社会而言,则可教化民众,端正风气,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质,对于我们正在打造的书香社会更是功德无量。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示例)①束之高阁②一曝十寒③水滴石穿解析第①空,由上文“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知,高兴时读几页,那么郁闷时就扔在一边不读,故可填“束之高阁”。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第②空,由上文“心猿意马”和下文“很难有所收获、进益”可知,此处语境是在说时而勤奋,时而懈怠,没有恒心,故可填“一曝十寒”。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第③空,由上文“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可知,此处语境是在说读书要像水滴一样,不断地滴,坚持不懈,故可填“水滴石穿”。水滴石穿: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毛泽东是一位坚持读书的楷模,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把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解析题干要求把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先找出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一定逻辑关系排列的短句。先抽出句子主干“毛泽东是一位坚持读书的楷模”,再将附加成分“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的把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抽出来,将它变成4个短句子“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把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构成:“人生的短暂”为本体,“白驹过隙”为喻体,把“人生的短暂”比喻成“白驹过隙”;“丰富的书籍”为本体,“大海”为喻体,把“丰富的书籍”比喻成“大海”。(2)作用:形象生动地形容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知识却是无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来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应该多读经典。(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①________________,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可见,读书并不在多,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读书有两种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记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不仅记笔记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而且可以帮助你记忆。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示例)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②而在于选(读)得精、读得彻底(透)③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解析第①处,前文“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以及后文“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说的是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的后果,故此处可填“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第②处,“可见”表总结,由前文“读书并不在多”可知,此处应填有“而在于”;后文“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强调读书要精要透,故此处可填“而在于选(读)得精、读得彻底(透)”。第③处,前文说“多读”,后文说“少读”,语境是就“多读”与“少读”辩证分析,对应“多读不能算是荣誉”,故此处可填“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位置不当,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主语“记笔记”后面;二是分句语序不当,作为递进分句,“帮助你记忆”是记笔记首要的直接的作用,应放在前面,改为“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二、课外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陶渊明在他的“自况”文《五柳先生传》中,塑造了一位“爱读书”“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形象。里面有一句引起颇多关注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方法方式很多,有的人看得“僵”,便对“不求甚解”非议或曲解。其实,在另一首《移居》诗中,陶渊明还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句,可见他对阅读,是有不同对待的。在《管锥编》中,钱锺书专门引用了古人对此两语的释读:仇兆鳌选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二《〈古文析义〉序》中,有“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仇兆鳌是明末清初学者,他的《杜诗详注》至今是人们倚重的杜甫诗歌注本。他选的这篇文章作者林云铭,是明末学者。钱锺书引号中“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后面,原文还有“后人不明此意,为卤莽者藉口”。这位林云铭,把陶渊明两句话解析到位:“不求甚解”,就是不过分穿凿附会而失去了文章主旨;陶渊明读书当然求“解”,不然在读“奇文”时分析“疑义”干啥?钱锺书大致同意林云铭的解说,自然也包括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不过他还是借了他人句子来表达自己看法:“窃谓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以“重与细论文”比附“疑义相与析”,看来这一句的理解,大致清楚。对于杜甫“读书难字过”,人们的解释也颇有不同。字面意思,即书中难识读的字,任其过去,钱锺书以此比附“不求甚解”,显然是一样看法。可有人认为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历”,怎么可以如此读书?应该作:经眼之字,难以轻易放过云云,这是往好处解说的一般读书态度。接着前面征引的两句杜甫诗,钱锺书再引一西方学者的话:“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英国学者培根谈论读书的篇章,颇有名气。他认为,有的书略略染指即可,有的书可以粗粗一通翻过,有的书却需要细细阅读,慢慢消化。说得够明白。可钱锺书却认为此说“语较周密,然亦只道着一半”,还说得不够全面。钱锺书的看法:“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以词章论,常只须带草看法,而为义理考据计,又必十目一行。”即使是必须细加考索分析的书,有时也可以“不求甚解”读过。这看你此时的阅读需要。倘若你欲领略其中修辞铸句效果及蕴藏之文气,可以扫眼过去,总括把握,以求文气通畅,品得深致韵味;假若要写作论文,则须细细读来,紧扣其中脉络,一字不可放过。钱锺书总结:“一人之身,读书之阔略不拘与精细不苟,因时因事而异宜焉。”这就周全了。除去前人所谓的书可以“染指”“囫囵吞者”“须咀嚼而消纳者”外,一个人读书或“阔略不拘”,或“精细不苟”,也该因时因事不同而有所差异。体会一下自己的读书过程,钱锺书的补充确实说出了那种特别感受。《朱子语类》卷一九有“《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不过,对于朱熹说辞中的一个字,钱锺书认为可探讨:“朱熹虽以‘如鸡伏卵’喻熟读,而此节‘熟’字颇乖义理,《论语》岂不当‘熟读’哉?”朱熹说:《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打眼看去,没什么毛病,可细分析,就出现了钱锺书提的问题:难道《论语》不须熟读?这个“熟”字,钱锺书认为在此处“颇乖义理”,逻辑道理上不通。朱熹意思大致还是清楚的,钱锺书给他圆场:“‘熟’当作‘热’字为长,谓快读也,与‘冷’字相对。”完全正确,朱熹正是“热读”即“快读”的意思。为何“热”与“快”相联系呢?钱锺书再举例:“如陶奭龄《小柴桑喃喃录》卷上论草书云:‘热写冷不识’,‘热’与‘急’每相连属……”陶奭龄是明代文人。他说的这种情况很有趣,一些人写字时极快,笔底飞龙缠绕,等写完后,你问他其中某字,他也不能辨识。过去用毛笔、钢笔时,这种情况多见,是可进笑话书的真事。钱锺书引用此例,是要证“热”在此是“急”的意思。还有一个“热慌”的词,钱锺书认为“即今语‘急忙’也”。“热”字厘清了,“热读”意思就出来了。可钱锺书还不直说,又用他人说辞:“‘热读’略类董说《西游补》第六回所谓‘用个带草看法’‘怀素看法’。”《西游补》是明末董说的一部《西游记》续书作品。怀素乃草书大家,运笔行云流水,极是快畅。热读即快读也。证明完毕,回到朱熹《孟子》要“热读”上,钱锺书说:“盖《孟子》词气浩乎沛然,苟十目一行,逐字数墨,便拆碎不成片段,难以领会其文澜之壮阔。”《孟子》文章,条理畅达,气势流贯,读来胸中有浩然之气。正该是“热读”“快读”的作品。反之,“‘冷看’则正是二程之‘《论语》逐句看也’”,“冷看”,自然是逐句追究清楚地细细“慢读”。综合全文下来,钱锺书对于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及“疑义相与析”两方面,甚至多方面,算是说清楚了。在笔者,“不求甚解”经过一番“疑义相与析”,与自己有限的阅读经验全然吻合起来。(摘编自杨建民《钱锺书谈读书》)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钱锺书注意到了陶渊明对阅读情形的两种不同表述,在他的《管锥编》中专门引用了古人的相关释读进行阐述。B.有人主张“不求甚解”即不过分穿凿附会而失去文章主旨,对书中难识读的字无需理会,钱锺书则认为不应轻易放过。C.无论是“不求甚解”还是“疑义相与析”,都与陶渊明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D.钱锺书对于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及“疑义相与析”有两方面甚至多方面的理解,也包含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答案B解析“钱锺书则认为不应轻易放过”错。由原文可知,关于“书中难识读的字”,钱锺书是“以‘读书难字过’比附‘不求甚解’”来说明读书的方式方法;认为“书中难识读的字”“不应轻易放过”的,是“有人”。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仇兆鳌认为“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他对“不求甚解”的理解没有林云铭通透。B.钱锺书以杜甫《漫成》诗句“读书难字过”对“不求甚解”作类比性阐释,是往坏处解说读书态度,这一点有别于通行的观点。C.钱锺书对名人培根《论读书》中的观点有所补充,他认为读书之“阔略”与“精细”,应因时因事而定,自信之中又颇有几分自负。D.钱锺书认为有些书必须细加考索分析,不可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读,作者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答案C解析A项“他对‘不求甚解’的理解没有林云铭通透”错。由原文“仇兆鳌选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二《〈古文析义〉序》中,有‘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可知,“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失其本旨耳”是仇兆鳌引用林云铭的观点,张冠李戴。B项“是往坏处解说读书态度”错。由原文“钱锺书以此比附‘不求甚解’,显然是一样看法。可有人认为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历’,怎么可以如此读书?应该作:经眼之字,难以轻易放过云云,这是往好处解说的一般读书态度”可知,“钱锺书以杜甫《漫成》诗句‘读书难字过’对‘不求甚解’作类比性阐释”,推导不出“是往坏处解说读书态度”。另外,“这一点有别于通行的观点”也不准确。D项“不可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读”错。原文是“即使是必须细加考索分析的书,有时也可以‘不求甚解’读过”。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钱锺书观点的一项是()A.《诗》《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书》《论语》可以逐句看。(程颐)B.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张潮)C.人如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黄庭坚)D.为学须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约,中间一节甚广大,到末梢又约。(朱熹)答案A解析A项符合钱锺书对于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及“疑义相与析”的理解。B项谈论读书与境界的关系。C项谈读书的重要性。D项谈治学路径。9.作者的“阅读经验”与钱锺书的哪些观点“全然吻合”?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钱锺书认为读书的方法很多,因时因事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在:①“草看”与“十目一行”;②“阔略”读与“精细”读;③“热读”与“冷读”;④“快读”与“慢读”。解析由原文“钱锺书的看法:‘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以词章论,常只须带草看法,而为义理考据计,又必十目一行。’即使是必须细加考索分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龄球馆简易装修合同模板
- 预制性塑胶跑道施工方案
- 印染行业氨水配送协议
- 咖啡馆设计合同样本
- 旅游景区装修安全合同范本
- 汽车维修中心装修合同样本
- 保健食品道路运输合同样本
- 专业录音棚装修合同模板
- 旅游业务居间合作协议模板
- 顺义重防腐地坪施工方案
- 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模板)
- 危险化学品目录2023
- TSXDZ 052-2020 煤矿矿图管理办法
- GB/T 7631.18-2017润滑剂、工业用油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18部分:Y组(其他应用)
- 2022年第六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
- GB/T 14258-2003信息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
- 政府资金项目(荣誉)申报奖励办法
- 最新如何进行隔代教育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 当前警察职务犯罪的特征、原因及防范,司法制度论文
- 奥特莱斯专题报告(经典)-课件
- 《新制度经济学》配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