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语普查与羌族文字的创制_第1页
羌语普查与羌族文字的创制_第2页
羌语普查与羌族文字的创制_第3页
羌语普查与羌族文字的创制_第4页
羌语普查与羌族文字的创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羌语普查与羌族文字的创制

羌语是中国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它是汉藏语系统藏缅语的中心语言,属于羌语系统的北支。由于羌语保留了汉藏语系统许多古老的藏缅语特征,受到国内外专家和科学家的关注。例如羌语北部方言至今没有发展声调、羌语复辅音比较丰富、语法意义和形式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前缀和后缀等等。近2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汉藏语学界尤其是藏缅语学界对羌语研究格外关注。羌语除羌族使用外,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黑水县的部分藏族也使用羌语。下面就近百年来,羌语的调查研究作一简要概述。一、羌语研究(一)羌语普查调查过程当代羌语的零星记录,早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编纂的《石泉县志》(1)中,就有少量用汉字记载的羌语词汇。这是迄今为止,记录当代羌语最早的文献。对此,聂鸿音先生在《民族语文》杂志(2000年第1期)有专文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著名语言学家张琨、闻宥、傅懋勣等用现代语言学方法对羌语进行过一定数量的调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调查报告。例如,张琨1967年在《华裔学志》上发表了《羌语南部方言比较研究》,所用资料是他本人20世纪40年代在汶川、理县一带亲自调查的羌语记录。闻宥从1940年起,连续在《中国文化研究汇刊》以及相关的杂志发表了汶川县羌语的后二枯、萝卜寨、瓦寺以及理县的九子营、理番等地的词汇、语音系统以及语法方面的调查报告共9篇,其中与傅懋勣合写了一篇。但是调查点大都集中在离成都比较近的理县、汶川一带的羌语南部方言。全面调查羌语,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6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了7个工作队,共计700多人,对全国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普查,当时的第7工作队川北组,在金鹏先生的领导下,负责羌语和嘉绒语的调查。1956年6月,羌语调查组一行4人,到达黑水,开始对羌语进行试点调查,第一个试点选的是黑水县的维古,先后共2个月,8月以后进入黑水县麻窝,并以此作为重点进行系统调查,为编写调查大纲做准备。此时,阿坝州民族语文研究室的4名研究人员也一起参加调查。10月中旬结束黑水调查,随后转入南部方言,分成4个小组分别对理县的桃坪、牛山、龙溪,汶川的绵虒进行试点调查,于1957年春节前结束。1957年春节后,羌语组在成都整理试点调查资料,编写普查羌语的调查大纲,同时,为在西南民族学院举办羌语、嘉绒语调查培训班准备教材。经过1个月左右的紧张工作,包括3600多个常用词,南北两个方言代表点(南部方言代表点为绵虒,北部方言代表点为麻窝)的羌语词汇调查大纲和98个问卷,700多个句子的语法调查大纲分别完成了油印和复写稿。3月初,由阿坝州民族语文研究室和西南民族学院部分老师参加的语言调查训练班在成都开学,金鹏、黄布凡、孙宏开等承担了羌语班的教学任务。训练班于7月底结业。经过4个多月紧张培训的10多名成员,分别组成4个组。其中黑水1组由孙宏开带领,2组由刘辉强带领,茂县组由黄布凡带领,理县、汶川组由金鹏带领,赴羌区各地对羌语进行普查。及至12月中旬,4个组分别调查了5—7个点,合计完成27个点的调查任务,每个点收集了3500个常用词和一套语法材料。部分调查点,还记录了长篇故事。普查结束后,黑水1组还返回麻窝,补充调查了新词术语和部分语法材料和长篇故事材料。羌语普查加上试点调查,前后共收集33个调查点的资料,基本上覆盖了整个羌区。1958年夏至1960年夏,孙宏开、刘光坤等带领一个小组,对所有羌语普查时记录的资料,逐点进行了复核,为编写《羌语方言研究》做准备。1962年4—5月,孙宏开又只身深入理县桃坪补充调查,为完成羌语简志的编写核实资料(2)。(二)调查方法和对象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民委共同组织课题组,并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成功,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为制订新的历史时期的民族语文政策打基础。这次语言使用情况调查,采用点面结合进行的方式,一方面以语言为单位进行,另一方面,以自治地方为单位进行。其中,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语等的使用情况的调查由孙宏开负责。1987年—1988年,他两次深入黑水、茂县、汶川、理县,对羌语使用情况进行点上的抽样调查和面上的统计分析,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发表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上(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分《四川省》(pp.397-402)、《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p.415-421)、《羌语》(809-812))等若干篇调查报告里。(三)设计小组的设计1988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向四川省人民政府报告,要求为羌族创制拼音文字,得到四川省人民政府的同意,并责成由四川省民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实施。组织了创制领导小组和羌文方案设计小组。对羌文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点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首先对羌文方案的选点进行调查,为此,分别在黑水、茂县、汶川、理县召开了各种类型的座谈会。根据羌语方言土语的差异状况以及使用羌文的实际需要,经过反复协商,决定以羌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最接近南部方言的北部方言雅都土语曲谷话为标准音点。在此基础上,羌文方案设计人员,深入曲谷,对标准音点的词汇、语音、语法进行比普查时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词汇由原来的3000多,补充到6000多,重新整理了语音系统,尤其注意形态音位的补充,增补了语法现象,尤其注意大量记录长篇语料,为文字方案的科学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为完成博士论文或某些项目的研究和专项调查由于信息的限制,不在这里进行介绍二、羌语研究的成果过去的一个世纪,是羌语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世纪。尤其是20世纪的后50年,在对羌语进行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分述如下:(一)《羌语简志》与《麻窝羌语研究》羌语结构的整体描写,是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最早的整体描写是以“语言概况”的形式出现的。1958年,羌语的普查刚刚结束,调查组还在羌区核对普查资料,就接到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通知,要求每个语言写一篇全面介绍该语言的概况,为国庆10周年献礼。很快,《羌语概况》就在羌区核对材料的间隙中由孙宏开执笔完成了。寄到北京,由专家审核,数易其稿,于1959年定稿,并由研究所推荐,于1962年刊登在《中国语文》第12期上。(后来才知道,1959年后,《中国语文》杂志已经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达成陆续发表少数民族语言概况的口头协议,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共发表17篇少数民族语言概况。)与上述《羌语概况》相类似的是刊登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出版)一书中的《羌语》(执笔者黄布凡),简要描写了羌语北部方言雅都话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篇幅比《羌语概况》略少。对一个语言结构来说,10000—20000字左右的语言概况,毕竟过于简单,许多语言现象,仅仅点到为止,不可能详细介绍。于是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提出了为每一种少数民族语言编写语言简志的任务。孙宏开负责的《羌语简志》于20世纪60年代初启动,初稿写成后,经傅懋勣、金鹏、陈士林等专家审查,于1964年初步定稿。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一直拖到80年代初,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上马以后,《羌语简志》才有机会列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并于1981年与读者见面。羌语内部方言差异很大,《羌语简志》是以羌语南部方言桃坪话为代表描写的羌语结构特点。主要原因是当时羌族的政治文化中心茂汶羌族自治县的首府在汶川,作为突出政治的一种表现,选点应该在首府附近。根据这个原则,桃坪成为代表羌语的首选之地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由于桃坪羌语接近汉区,接受汉语的影响比较大,从语言特点来看,保留羌语更多古老特点的地区应该是北部方言,于是,20世纪90年代初,当《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项目上马的时候,作为方言研究单刊(3),深入描写研究羌语北部方言,使读者对羌语南北方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这项研究自然就落到了曾经开展过羌语北部方言教学的刘光坤身上(4)。经过对50年代调查资料的整理和研究,《麻窝羌语研究》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单刊之一,于1998年正式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另一部值得介绍的研究专著是美国学者余文生(JonathanPaulEvans)的博士论文(英文),《羌语语音和词汇概论:共时和历时》(IntroductiontoQiangPhonologyandLexicon:SynchronyandDiachrony),1999年通过,2001年由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出版。全书共426页,包括正文217页,附录及参考文献209页。这部著作是作者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读学位时在著名藏缅语专家马提索夫指导下完成的。本书描写了羌语桃坪、绵虒、龙溪、雅都、麻窝等地的语音系统,收集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并参考了闻宥等公布的羌语资料,对羌语南部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了构拟,还用专门的章节讨论了羌语南部方言声调的产生和发展。此外,在新修的地方志里,也有语言方面的介绍。例如1992年出版的《汶川县志》卷29“社会风土”的第4章有羌语一节。以羌语龙溪话为代表,介绍了羌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还比较了雁门、绵虒等地的语音和词汇。2006年,有两部重要的研究著作几乎同时问世。一部是黄布凡和周发成合作,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羌语研究》,该书主要以茂县曲谷羌族拼音文字标准音点周围的语言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该书除了详细介绍了标准音点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外,还用了较多的篇幅,介绍了羌族拼音文字创制的经过,并附有一定数量的长篇语料。可惜的是此书所用字号太小,阅读起来非常费劲。另一部重要著作是黄成龙博士的《蒲溪羌语研究》,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此书实际上是作者在自己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补充后成书的。本书的特点是采用一种全新的语法框架来描述羌语的蒲溪话,实际上是国内最早出版的一部参考语法,出版后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二)在本过程中,对前中生动物的音变认识得到了认识羌语语音研究是个热点,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羌语某一地区的语音进行整体描写,以语音系统的形式出现。20世纪40年代闻宥发表有关羌语的资料,其中半数是语音系统,例如,1941年发表的《川西羌语之初步分析》(载《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二卷);1943年发表的《汶川瓦寺组羌语音系》(载《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三卷);1945年发表的《理番后二枯羌语音系》(载《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四卷);1943年与傅懋勣合作的《汶川罗卜寨羌语音系》(载《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三卷)等。20世纪90年代,刘辉强也发表了羌语若干地区的语音系统,例如发表在《羌族研究》第一辑上的《木苏话音系》;发表在《民族研究论文选》第二辑上的《曲谷话音系》等。语音研究的另一种类型是对羌语中某种语音现象的专题研究。这方面的论文比较多。根据发表时间先后择要举例如下:早在20世纪40年代,闻宥先生就发表了一些羌语语音研究的专题论文。如1940年在《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卷)上发表的《论黑水羌语中之塞音韵尾》,简要分析了塞音韵尾的发音特点和与相关语言之间的关系。其后,1947年,又在同一杂志(第六卷)上发表《羌语方言中某些强势辅音的来源》。其后,相关文章比较少见,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80年代初,最早发表羌语语音研究专题文章的是美国学者白保罗(PaulBenedict),他根据孙宏开公布的《羌语简志》后面的词汇附录,发现北部方言的韵尾与南部方言的音节对应,因此在《藏缅区域语言学》杂志第7卷第2期上发表题为《羌语的单音节化———一个第三相的循环》,引发声调起源和音节转换理论的讨论。其后,1984年,刘光坤在《民族语文》杂志第4期发表题为《羌语辅音韵尾研究》的文章,讨论羌语中的辅音韵尾。作者认为,羌语北部方言虽然有单辅音和复辅音韵尾,但这些韵尾都是假性的,非原始汉藏语的韵尾系统,而是后起的语音现象。它的主要来源是音节弱化引起的语音现象,藏语借词也是羌语韵尾存在的原因之一。1986年,刘光坤再次在《民族语文》杂志第4期上发表《羌语中的长辅音》的文章,揭示了羌语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语音现象———长辅音,它与普通辅音形成音位的对立。这个现象过去在普通语音学的著作里从未见介绍,这对于丰富普通语音学提供了一个新鲜资料。1987年,黄布凡在《民族语文》第5期上发表题为《羌语语音演变中排斥鼻音的趋势》的文章,揭示了一批在藏缅语族语言里声母读鼻音的词,在羌语中却读同部位塞音。这个音变规律的发现,对确定羌语与同语支、同语族的同源词的语音对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991年,台湾学者连金发在《清华汉学研究》学报第21卷第2期上发表题为《藏缅语的前缀与尔苏、羌、普米和嘉绒等语言复辅音的发展》的文章。提出了部分羌语支语言里的复辅音前置辅音可能来源于原始藏缅语前缀的学术观点。1995年,黄成龙在《民族语文》杂志第1期发表题为《羌语音位系统分析刍议》,针对某些学者认为对汉藏语系语言来说,声韵调分析方法是天经地义的。提出根据羌语的语音特点,采用元辅音分析方法比声韵调分析方法更加准确、简洁。其后,他于1998年在《民族语文》第3期发表《羌语的音节弱化现象》,揭示了羌语北部方言由于音节的重音在前,出现了普遍存在的后音节弱化现象,有的甚至成为前一音节的韵尾。1997年,刘光坤在《民族语文》杂志发表题为《羌语复辅音研究》的论文,分析了羌语各地复辅音的差异,复辅音的对应关系,讨论了复辅音演变的主要规律以及演变过程中对声母、韵母和声调变化的影响。1998年,她又在《民族语文》杂志第2期上发表了《论羌语声调的产生和发展》的论文。对羌语北部方言没有声调,南部方言有声调的现象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文章认为,羌语声调产生的起因是韵尾的脱落和复辅音的简化与消失,语境对声调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三)羌语语法专题研究成果羌语语法研究也是羌语研究的热点之一。出版的著作和发表文章的数量与语音研究不相上下。首先应该提到的是罗仁地和黄成龙合作完成的专著《羌语语法及长篇语料与词汇注解》(英文,445页)。2003年由德国MoutondeGruyter出版社出版。这部语法专著突破了传统语法的主—宾—谓为基本语法关系的分析方法,提出羌语的语法关系不是由句法功能(主语和宾语)决定的,而是由语义(施事与受事)和语用(话题与焦点)决定的。认为羌语的词序是SOV语言的提法,过于笼统,没有真正体现出羌语的词序规律。提出羌语不及物动词句的词序为SV(S为单一论元),而及物动词句的词序为APV(A为施事者;P为受事者)。对目前国内民族语学界很少关注的关系小句结构、补语化结构、假分裂句结构和话语结构和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语法专题研究是羌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发表了相当可观的论文。早在20世纪40年代,闻宥先生就羌语的某个语法专题进行过探讨,发表的论文有《嘉绒语动词的方向前缀及其在羌语中之类似》(中国文化研究集刊1943年第3卷)。20世纪80年代以来,羌语语法专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表的成果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值得称道的。1981年,孙宏开在《民族语文》第1期发表长篇论文《羌语动词的趋向范畴》,分析了羌语趋向范畴的各种表达方式,而且与普米语、嘉绒语以及新发现的羌语支语言进行了比较研究。其后不久,日本语言学家西田龙雄、西义郎等,申请了文部省项目,专门讨论藏缅语族语言里动词的趋向范畴,出版了长篇报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孙宏开以羌语和羌语支语言为起点,在不同的刊物以及更大范围内(藏缅语族)讨论了一系列语法专题,其中主要有关于动词的人称范畴和再论动词的人称范畴研究(《民族语文》1983年第2期和1994年第4期)、名词的人称领属范畴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动词的互动范畴研究(《民族语文》1984年第4期)、量词的起源和发展的阶段层次研究(《中国语言学报》总第3期)、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研究(《民族语文》1992年第5、6期连载)、反身代词构成及起源研究(《民族语文》1993年第6期)、代词化问题研究(《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3期)、人称代词格范畴研究(《民族语文》1995年第2期)、特指问句构成方式和来源研究(《民族语文》1995年第5期)、语法形式研究(《民族语文》1996年第2期)、动词的命令式研究(《民族语文》1997年第6期)、动词的使动范畴研究(《民族语文》1998年第6期)等。与此同时,刘光坤也发表了一些羌语语法专题研究的论文。主要是《论羌语代词的“格”》(载《民族语文》1987年第4期),文章主要讨论了羌语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泛指代词等用辅音、元音屈折变化等手段表达不同句子成分角色的语法意义。《论羌语动词的人称范畴》(《民族语文》1999年第1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成龙也发表了一批羌语语法研究的专题论文。主要有《羌语动词的前缀》,载《民族语文》1997年第2期。《羌语的存在动词》载《民族语文》2000年第4期。《羌语名词短语的词序》载《民族语文》2003年第2期。《羌语的形容词》(英文)(与罗仁地合著),载《形容词:跨语言类型学研究》一书,第13章,由R.M.W.Dixon和AlexandraY.Aikhenvald编,200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动作的种类与羌语的体》(英文),载《国际角色与参照语法会议及课程论文集》,2005年6月,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羌语的名量词》载《民族语文》2005年第5期。2002年《民族语文》杂志第1期,刊登了李山和周发成合作的语法研究文章《论羌语语法中的否定形式》。文章比较深入地讨论了羌语中陈述句、命令句和疑问句中的否定形式,还讨论了受汉语影响下的否定形式。(四)宪法及联邦制语专题研究词汇研究是羌语研究的薄弱环节。羌语的词汇研究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公布调查记录的常用词表。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闻宥先生就已经公布了羌语九子营的词汇,但数量比较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有一批词表陆续公布。首先是《羌语简志》的词汇附录,公布了南部方言桃坪话和北部方言麻窝话的对照词表各1004个。其后,1991年,由孙宏开等主编的《藏缅语语音和词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里,再次公布了同样数量的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的词表,但内容稍有一定数量的替换,主要用历史比较常用的核心词替代了原有的一些新词术语,如“人民公社”、“政府”、“工人阶级”、“政策”、“总路线”等。第2年(1992年),由黄布凡主编的《藏缅语族语言词汇集》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公布了羌语雅都乡峨口村的羌语词汇1800多条。但是公布词汇最多的要算刘光坤的《麻窝羌语研究》一书的词汇附录,共公布了3250多条羌语麻窝话的常用词。该词汇附录还对词汇的语义进行了分类,便于与相关语言进行对照。词汇研究的另一种方式是该语言的构词法研究,或者说词汇组成研究。这主要包括在综合研究的专著之内。《羌语简志》和《麻窝羌语研究》都有一章专门讨论羌语的词汇,包括词汇的构成和构词法。其中词汇的构成一节还讨论了羌语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外来词的情况。词汇研究的再一种方式是词汇的专题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很少。仅仅有刘光坤的一篇,题目是《羌语中的藏语借词》,发表在《民族语文》1981年第3期上。文章从羌语北部方言记录的3500多个常用词里,挑出180多个藏语借词,分析了它的语义特征、语音特征以及和固有词的关系。另一个专题研究是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与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内容是做外来词历史层次研究,羌语作为一种对象语言,也是专题研究目标之一,主要将《麻窝羌语研究》一书词汇附录中的汉语借词共580多条,根据它的语音、语义等特征进行历史层次的分类,同时做成一个小型的数据库。这种研究目的是通过借词历史层次的研究,能够找到区分同源词和借词的界限。研究论文还在撰写之中。词汇研究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编纂词典,自从羌语拼音文字创制以来,羌语词典编纂工作一直在进行之中,由周发成主编、孙宏开审订的《汉羌词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已经出版,收词2万多条。虽然这是一部简明词典,但是它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比较全面反映羌语词汇特点的专著,填补了一个语言没有词典的空白。(五)羌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语言学的分支,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几年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羌语社会语言学研究起步较晚,发表的文章也不多。主要有孙宏开发表在《民族语文》1988年第4期上的文章,题为《论羌族双语制———兼谈汉语对羌语的影响》和发表在《语言·社会·文化》一书上的《羌族双语制的形成和发展》(语文出版社,1991年)。这两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羌族双语制的形成的政治条件、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以及形成羌族双语制的历史过程。文章讨论了由于羌族双语制的形成,使羌语接受了汉语较大的影响。文章剖析了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影响,指出影响的不平衡性以及这种影响的发展趋势。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另一个侧面是对羌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前面在羌语的使用情况调查方面提到,1987年—1988年,孙宏开曾经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其中包括对羌语和阿坝州的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束后分别写出调查报告,其中羌语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和阿坝州语言情况使用调查报告都刊登在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5)上。报告显示,羌语北部方言的使用基本正常,但南部方言已经开始走向濒危,部分地区的羌语已经被汉语替代。语言规划从宏观上说,也属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有人把它放在应用语言学里来讨论,也有人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单列。但无论如何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孙宏开曾经以羌族拼音文字为例,讨论了我国的语言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发表在《云南民族语文》1997年第1期,题目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规划新探———从羌族拼音文字创制谈起》。最近,由国家民委有关负责人主编,国家民委副主任周明甫作序,由一批专家学者执笔的《中国民族语文工作》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由孙宏开执笔的第五章在少数民族的文字创制、改进和改革中,第3节的标题是创制13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第12种是羌文。此前,国家民委向中央所报由国家民委批准试行的文种中,也包括了羌文。此外,在羌族拼音文字方案设计、讨论并通过的过程中,在一些知名专家审订方案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文字方案设计的原则、经验和语言学知识,此项工作虽然没有写书或文章,但这项实践活动本身,是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近10多年,有关濒危语言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一些语言已经处在濒危状态,羌语也不例外。尤其是2008年羌区地震以后,学术界非常关心羌族的文化保护和羌语的传承。2009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关于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加强羌语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学术讨论会。孙宏开在会上提出了全面保护羌语的意见,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更得到了社会的响应。(六)羌语方言土语划分的互通羌语虽然分布的面积不大,但内部差异不小。如果用理解度(听懂度)来测试,羌语绝对不止划两个方言。但是我们依据的是语言学的标准,根据词汇比较和语法比较的差异状况来划分羌语的方言土语,当然也考虑少数民族自己的语感。这项工作主要在1958—1960期间进行的,当时羌语研究小组根据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工作计划,开展羌语方言研究工作。在普查资料进行核实、整理的过程中,抄写了词汇比较的综合卡片,开展了大量的点与点之间的词汇比较和语法比较研究工作,这种比较先后进行了100多次,4个人历时一年多,找出词汇异同(全同、半同、异源)的百分比和语法异同的内容和形式,直到现在,这些比较的原始记录仍然保存在研究所里。根据这些比较的差异程度确定羌语方言土语的划分,并撰写羌语方言调查研究报告。由于其他任务的干扰,近百万字的《羌语方言研究》至今没有最后定稿。但划分方言土语的意见已经首先在《羌语概况》后来在《羌语简志》中公布,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1998年《麻窝羌语研究》出版时,根据《羌语方言研究》书稿的写法,对《羌语简志》的土语划分又进行了小量的修订,主要将原黑虎土语细分为黑虎、三龙、较场3个土语。这样使土语的差异度更趋平衡。但是总体来说,羌语北部方言内部的差异程度要小于南部方言。现将羌语方言土语的研究结果公布如下(划分方言土语的语言学依据见即将出版的《羌语方言研究》):关于上表,有几点说明:1.土语的使用人口数是根据地区人口数字推算的估计数。2.松潘县的羌语没有进行语言结构调查,据松潘羌族毛明君先生提供的资料,西路接近较场土语,东路接近小黑水茨木林一带的羌语。3.阿坝州以外的羌族,没有进行语言调查。本表未涉及。2007年,刘光坤申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干局项目获得资助,继续开展20世纪60年代的羌语方言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羌族学者黄成龙也参加了此项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七)关于羌语支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是在藏缅语族内,他的历史地位如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也就是1958年的第二次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上,散发了一张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谱系分类简表,羌语和相当一部分语言均属于语支未定的语言。1960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工作队长会议上,决定对一些谱系分类未定的语言进行调查研究,以确定他们的谱系地位。当时在阿坝州刷金寺开展《羌语方言研究》的孙宏开、多尔吉,接到电报派他去云南调查独龙族和怒族的语言,以解决他们的系属问题。1960年冬,有6—7位青年研究人员参加的围绕羌、独龙、怒3种语言的历史地位问题的研究小组正式成立。从收集资料,开展比较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历时近2年。这次研究一共有国内10多种藏缅语族语言及其方言资料参加,一起排比、研究。在关于羌语的历史地位的研究报告中,认为“羌语与普米语、嘉绒语比较接近,可以划为一个语支,称羌语支”的初步结论,经傅懋勣、金鹏、罗季光、陈士林等老一辈语言学家的审核,同意在1962年的《中国语文》杂志发表的《羌语概况》上公布。确定在藏缅语族内建立羌语支,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羌语支的特点是什么,羌语支包括哪些语言等等,在该研究报告中都没有详细论证。20世纪80年代,孙宏开等对此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和研究。1980年1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在北京开成立大会暨首次学术讨论会,孙宏开向会议提交了长篇论文《羌语支属问题初探》,比较了羌、普米、嘉绒等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列出了这些语言同源词的语音对应规律。还与国内藏缅语族藏、景颇、彝等语支的语言进行了比较,初步揭示了羌语支语言的特点。此文1982年发表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族语文研究文集》上。该文还指出,“在川西一带,尚有木雅(弥药)、尔苏(多续)、尔龚、贵琼、纳木义、史兴、扎巴等语言,与羌、普米、嘉绒语也比较接近,很可能划为一个语支”。至此,羌语支的外沿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1981年冬,国家民委召开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会议,孙宏开向会议提交了一篇题为《川西民族走廊地区的语言》,将他自70年代末以来在川西调查的新发现的羌语支语言情况进行了一个简要报告,被当时任云南民族学院院长的马曜先生发现,他建议此文可以收入西南民族研究会编辑的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南民族研究》上(1983年出版)。同时,他希望将这几年调查的语言情况,写一篇详细一点的文章,以备六江流域综合考察参考之用。根据他的约稿,另一篇长文题目为《六江流域的民族语言及其谱系分类———兼述嘉陵江上游、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民族语言》,由他安排,也于1983年刊登在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学报》第3期上。这两篇文章,前者比较概括,后者比较具体地介绍了新发现的一批羌语支语言。这两篇文章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日本和美国的同行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学者马提索夫(JamesA.Matisoff)给孙宏开的信中说:“您的论文在这里广为传诵。”还说:“我要把羌语支这个观点告诉这里的每一个人!”日本的西田龙雄也很快做出反映,他在当年完成的关于动词趋向范畴的项目给文部省的报告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