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讲义_第1页
高等教育学讲义_第2页
高等教育学讲义_第3页
高等教育学讲义_第4页
高等教育学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高等教育目标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法》第一节高等教育目标原理

高教目标是指高教所要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和专业规格。一、高教目标的性质:主观性、客观性、复杂性教育活动的主体不仅仅是教育者,还包括作为教育对象客体的受教育者。这是因为教育客体是一种特殊的客体,它们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转化为主体。二、高教目标的作用是高教活动的总方向,对高教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是高教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教工作的出发点。(指导)是高教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教效果的标准作用。

第四讲高等教育目标

高教目标是高教内部与外部联系的中介,是高教目标理论与高教实践的纽带。高教之所以会产生并被社会接纳,正借助于其目标的达成。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

我们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作影响高教发展的外部因素,而把课程、教学、管理等当作高教领域内部的因素。外部因素对高教的制约,集中体现在高教目标上,即通过制约高教目标去制约高教的内部因素。反之,高教内部因素则通过自己的旨在实现高教目标的活动,去满足高教外部因素的需求。第四讲高等教育目标三、制定高教目标的依据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片面强调一个而否定另一个,看不到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关系:辨证统一P77第二节高教目标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P78-79人的全面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大德育)*心身关系;德才关系;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心理品质关系;知识智力能力素质的相互关系(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第三节高校培养目标与人才类型一、分层次培养目标:本专——硕士—博士二、种类、专业目标

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体育学)、文学(语言学、艺术学、图书馆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科类培养目标:涉及业务要求、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学科有时是交叉的,如师范民主要是文理科,药科与化工类似。高校主要是按专业来培养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教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三、人才类型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精英人才不够,一般人才没有特色

19世纪中期以前,基本是英才教育模式,以后逐渐具有大众化的色彩。在英培养才之外培养一般高级人才,并不是降低标准,而是建立多种不同的标准。第四讲高等教育目标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19世纪中叶前,基本是学术人才,莫里尔法案之后,实用人才得到重视,19世纪末,美国培养实用人才的学校在数量上超过学术型大学。通才与专才:区别在于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哲学意义上的通才:全才:亚里士多德、达芬奇教育学意义上的通才:不仅在知识能力上,而且在基础理论、一般能力、一般方法上“通”中世纪基本上是专才教育,文艺复兴时期基本上是通才教育(博雅教育)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那种一旦他们的专业在地球上消失以后,他们就成为没用的人”第四节我国不同时期关于高教目标的法规表述第五讲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专业、专业构成、专业改革趋势,课程、课程类型、课程编制第一节专业及其结构概述

专业:实质就是职业(广义),比较高级的复杂劳动,有声望的职业Profession_trade(行业)高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和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种类,是高校的基本教育单位。专业与学科:前者多用作教育单位,多用于本专科教育,后者多用于科学研究,多用于研究生教育。专业的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影响专业形成和设置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结构层次与种类结构98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科学规范拓宽”原则

11大学科门类(科),71种类(类),249专业(种)

专业的层次结构就是学科门类、专业种类和具体专业三个层次的结构。我国专业设置历经52-63、82-87、89-93、97-98四次调整。其中82年开始陆续恢复一批文科、财经、政法专业。第五讲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内部结构:专业的名称、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主要专业实验、修业年限、授予学位等业务培养要求:基础理论和方法、基本知识、基本训练和基本能力。专业模式:大专业模式(通才):麻省理工学院共5学院,按科或类设置专业。美英法德日小专业模式(专才):苏联东欧,专业具体到职业或产品我国:两者结合,以前是“小专业”,现在朝“大专业”发展,但仍保留部分小专业第五讲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第二节高校的课程结构课程:教学科目及其内容。或在学校指导下的和学生自我安排的学习、活动的总体计划和学习、活动本身及其过程中的非计划因素。一、课程的纵向结构:层次结构:按学生认识规律、专业发展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划分公共课程:高校所有专业都有的课程:最基础的德智体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一般基础课程。某一学科门类(科)的必修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某一专业门类(类)的基础课专业课程:某一专业(种)的课,该专业最必要的核心课程,最基本的训练。以及起启发点拨作用的课工科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践课课程的层次结构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第五讲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课程的横向结构: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系统性、完整性和相对稳定性。某专业的“主要课程”均为必修课校定必修课和系定必修课选修课:6种情况:P96。美国有的学院和系开设课程比学生还多。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一般是若干门课程,是必修课的补充。美国选修课一般占30-50%,可以跨校选修。学年制,学分制,学年学分制第三节课程编制与教材一、课程编制原理课程编制: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阶段了解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查特斯的工作分析法和泰勒原理1949(课程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第五讲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二、课程目标的确立行为目标:具体准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一般适用于基本知识和技能展开性目标:重视参与、经验和体验,适用于能力培养和个性陶冶方面表现性目标:重视学生个性和首创性,适用于思想品德培养和个性发展方面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行为目标的重要补充形式。三、课程内容和教材:课程内容或经验的选择专门职业或专业活动分析——社会需求分析,课程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学科体系分析——学科的逻辑内容和演变历史分析,科学性、整体性、简约性学生分析——学生的能力水平和需要情况分析,可接受性、可理解性和满足性资源与约束条件分析——分析人力、经费、时间、设施、设备、组织机构等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科学性、量力性、满足性、过程性、经济性第五讲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我国课程编制的主要问题:认为传授知识是首要任务。普遍重视纵向研究专业知识、不重视复合知识和知识的相互渗透;重视知识积累,不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科研方法;重逻辑结构,轻知识发展过程和知识运用能力;种传统经典,轻现代思想。教材: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都属于教学材料或教材。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适合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学科讲义:变动较频繁或不够成熟的学科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教科书或教材多样化编写教材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科学逻辑与认知逻辑*;观点和材料;少而精和多而全第六讲教学过程与原则概要:教学过程的实质、规律、特点,教学原则等。是高校教学论的基础。第一节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一、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了解)

教学:教的人引导学的人学习,实现学的人的发展的社会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以认识活动为起点,通过掌握他人和前人的间接经验发展能力、经验以及态度倾向的过程,即包含着认知和交往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不是以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真理为目的,而是以他人或者前人已经发现的各门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即主要是书本知识,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即再发现的过程;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第六讲教学过程与原则2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活动的过程*师生双方配合,共同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是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关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师生之间不仅存在认知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存在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是认识与交往相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必须实现高度统一。3教学过程的发展性特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发展智能和能力,形成一定的态度倾向与行为习惯,这就是教学的发展性特点。传授知识过程发展的是承认权威、因循守旧的态度,不易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发现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发展开拓创新的能力和态度。二、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大学与中小学、社会生活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继承人类积累的间接经验的过程;社会实践过程则基本上是一种独立活动过程。高校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学校教学过程向社会实践活动过渡的阶段。特点:专业理论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第二节高校的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规律:客观存在;原则:主观反映,取决于对规律的认识程度。教学原则来源:教学成功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某种教学思想或理论的产物八条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相结合;(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博与专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高校特有)第七讲教学方法与形式

方法、高校教学方法的特征、具体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基本形式、辅助形式、学分制、选修制、教学组织形式的趋势、教学基本环节第一节高校教学方法一、高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教学方法:教、学、教学信息、传输载体、工具。教的方法:选择、整理信息,选择载体和工具,传输信息和控制信息传递等学的方法:有选择的接受信息、加工整理以及存储、再现信息等高校教学方法特征:由教师直接控制向师生共同控制信息传递的方向发展:学生如何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如果大学生在毕业生时还不会自主能动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获取选择各种信息的话,那么高校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教法的成分递减,学法的成分逐渐增加:由教“书”向教“学”转化;师生两极模式——师生、生生三级模式转化:生生相互影响,导生制,小讨论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相互渗透和结合:探索研究:主要是人类未知领域;教学:主要是人类已知领域第七讲教学方法与形式二、常用教学方法(掌握)第一类: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第二类: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技能的方法: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第三类:指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技能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艺术;教育艺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符合教学条件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不要片面追求时髦的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现代化(掌握)

发现教学法(科研);问题教学法(有预定答案);案例教学法(经济、法学、管理、医学、教育);程序教学法(利用计算机等);暗示教学法(用的不多);电化教学法(视听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第二节教学工作体系教学工作体系是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工作各环节的总称,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规程。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现出来,即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是教学的人员、时间、空间如何联系、控制和利用等问题。(一)班级上课制,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文化程度编成班级,由教师按固定的课程计划分科实施教学的形式。课业主要在规定的课堂上进行,有一定的学习年限,学生按照规定逐年升级,直到毕业。优点:多快好省;有利于教师作用发挥,有利于集体教育缺点: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难以因材施教,限制了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限制了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二)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班内分组、班外分组):快中慢班,不民主(三)选修制、学分制德国美国哈佛1869;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