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主动权问题_第1页
企业信息化的主动权问题_第2页
企业信息化的主动权问题_第3页
企业信息化的主动权问题_第4页
企业信息化的主动权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谈谈企业信息化的主动权问题

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到了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阶段。在如何搞好企业信息化方面,企业领导和信息负责人,面临诸多的压力、冲击、挑战和机遇。毫无疑问,企业领导和信息负责人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人物,这跟国际上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人物是总裁和信息主管(CIO)是一样的,是他们掌握着怎样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反应快捷的神经网络,支持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大市场中求得生存、发展壮大的命运。我认为,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人物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抓住企业信息化的主动权问题。我想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体会,与企业家和信息负责人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一、理解与把握企业信息化任务要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国外一些大企业的CIO是从数据处理人员、系统分析人员成长起来的,随着信息部门在企业里地位的提高,而进入到决策管理层。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形势,要求企业信息负责人勤于学习,勇于开拓,从实际出发,较全面地理解与把握企业信息化的任务。应该说,现在国家信息化的任务已基本搞清,而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和任务还很不清楚。我觉得,企业的信息负责人(CIO)应该首先搞清楚这个问题,然后再带动开发应用队伍搞清楚,但其关键在CIO。根据一个时期的学习与研究,我认为企业信息化的第一个任务是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信息基础设施(EII),是指根据企业当前业务和可预见的发展对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的要求,选购和构筑由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库和支持软件等组成的环境。这是现代企业有效运作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最重要的企业基础环境。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不太一样,不仅是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关系,更要强调结合企业实际,分清什么租用,什么购买,什么自己建设。第二个任务是企业信息资源开发这个核心任务。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开发信息资源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而要落实信息资源的开发,就要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从而保证标准化、规范化地组织好信息,这就是开发信息资源的基本工作。我们在1992年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五项基础标准--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实践证明,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选择运用信息资源基础标准,对信息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三峡总公司信息中心在开发三峡工程管理系统(TGPMS)的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数据需求分析任务,他们成立了若干个以业务代表为主体的调研分析小组,与系统分析人员密切合作,采用了统一的数据元素和用户视图等标准规范,并有软件工具辅助,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定义了数据元,理清了数据流,为工程管理的信息资源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个任务是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之上开发集成化的信息系统。生产型企业重点要搞好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建立从设计到制造和经营管理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服务型企业重点要搞好业务处理过程的信息化,既要开发企业各部门信息共享的内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还要实现企业与业务伙伴或与客户间的信息自动交换。应该从各家的实际出发,逐步搞好从下层到上层的应用开发,但许多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没有解决好运作层和运作管理层的信息采集问题,以至于系统缺乏信息源,因而大大影响全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第四个是信息化教育任务,即提高全体劳动者的信息化技能和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意识,激励全员参与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使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从目前反映出来的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某些被动局面来看,主要是企业领导层和信息负责人对企业信息化任务的理解缺乏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握得不够全面,抓不住重点。领导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高层构思、正确决策和把握企业信息化的任务上。企业信息负责人和系统分析员,在探讨、选择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寻求实用的方法工具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以保证企业信息化任务的完成。二、走出系统集成的误区,抓好数据重组织工作一个时期以来,许多企业饱尝了分散开发、外购和“下发”软件的苦头,在“系统集成”的浪头,又把希望寄托在联网和系统软硬件更新集成上,以为有了新的环境,只要做出一些应用“接口”就能实现系统集成。实际上,他们仍然在误区中辗转。我曾举过威廉·德雷尔的例子,说明靠接口是不能实现系统集成的(见本报1996年10月14日P125经过分析会发现,一些企业的信息系统实际上是一些互不关联的数据结构和一些程序的堆砌结果。这类信息系统已变成一张难解的、充满冗余数据存储的复杂的大网。要修改或扩充这种系统的任何部分,都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一个个应用所存储和变换的冗余或重迭的数据紧紧交织在一起,这样的系统是没有指望能经过“优化”而成为集成化的系统的。可是,换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个企业的全部数据是可以按业务主题来分类和进行组织的,而且,如果分析工作搞得好,可以得到稳定的数据结构。例如,运输企业的客户、货源、运力和路况等等数据,生产企业的供应商、设备、物料、设计和产品等等数据,不论企业机构如何变动、信息系统环境如何变动,都可以做到数据结构稳定不变。这就是数据稳定性原理。如果按这种结构来建立数据库(即主题数据库),各种应用模块是直接存取共享数据库,而不是通过接口相互交换数据,这就简单地、从根本上实现了信息系统的集成。信息工程(InformationEngineering,IE)是80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建立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方法论,它的一条基本原理是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应用开发应该面向数据,而不应该面向处理过程。信息工程十分强调信息系统建设的高层规划工作,即以总体数据规划为中心的总体规划与总体设计,有一套完整的“自顶向下规划和自底向上设计相结合”的策略方法,从规划、设计到建造都采用一套集成化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I-CASE)工具。总体数据规划是基于数据稳定性原理,通过业务主题相关数据类的调查和借助软件工具进行规范化的分析,规划出主题数据库,建立起稳定的数据模型,这就是总体数据规划的基本任务。处于由分散开发向集成化发展转折点的总体数据规划,要把建立全组织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正确制定数据库计划,研制新的业务功能模型作为重点;在此基础上,才能恰当地制定计算机系统网络计划,新项目开发和老项目改造进度计划,以及技术队伍组织、人员培训和经费预算计划,等等。按信息工程方法论进行全企业范围的信息系统的集成,实际上是一种再造工程的过程,其基本特征如下:·企业内部的数据交换不使用数据接口;·为全面利用信息资源,要进行共享数据库的重新规划设计;·要有全域的、稳定的数据模型,其基本单元是基表;·用全域数据模型来控制与协调全企业范围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多年来,许多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成功率不高。成功的MIS应该服务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四个层次--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可是,大多数企业搞的MIS只不过是一些分散的事务处理系统(TPS),尚不具备集成化的特征,特别是真正具有在线事务处理(OLTP)和在线分析(OLAP)功能的系统更是少见。看看他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设备是一流的,为什么系统功能搞不上去呢?说到底,是没有重视、或者不了解数据组织技术。从前面讲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四项任务来看,第一项差不多是花大钱买来的;第三项如果孤立地搞,而扔掉第二项任务,就会越搞越被动。一些有多年的计算机应用开发基础的企业,目前正处于由分散开发走向集成开发的转折点,能否抓住时机搞一次正规的总体数据规划,是能否推进本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新建企业,或计算机应用还没有搞起来而现在有了资金,想“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建设新一代信息系统的企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也是看能否搞好新系统的总体数据规划,首先建立起新系统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可以说,总体数据规划是所有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发展阶段上所必须进行的工作,是早晚要做的事情,对一些企业来说,早做早主动,越推迟越被动。例如,我国的一家大集团企业,用数百万美元引进一套应用软件,事前没有进行总体数据规划,没有自己的明确的信息需求,没有自己的数据标准;引进后的二次开发,不是首先搞清应用系统的数据结构,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设计好数据库,抓好信息源的组织,而是在功能定义、甚至是在用户界面定义上反反复复改个不停,结果搞了两三年也没有用好。他们总结了这一经验教训,准备近期组织好队伍,搞一次正规的总体数据规划,对全企业的数据进行重组织。正规地进行总体数据规划之日,也就是落实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之时。这是需要动员组织业务人员参加,与系统分析人员密切合作的全企业的数据重组织工作,比起第一项任务困难得多、复杂得多。我们自86年引进信息工程和总体数据规划方法论,结合国情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经过了系统化和工程化的两个发展阶段,目前已形成较科学、实用、简明的一套方法和工具,可以有效地进行全企业的数据重组织工作。例如,97年我们完成了两项“百日工程”--中远国际货运公司的全国陆上物流信息网络总体数据规划、北京怀柔供电局MIS总体数据规划。后者,在三个多月中经历了“一次动员,两次培训和两个战役”的有次序的工作,不仅产生了一批计算机化的总体设计成果,而且还完成了部分急用项目的开发。三、坚持企业主导,克服信息技术冲击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既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冲击。回顾我国十年来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工作的经验,有许多新出现、新引进的信息技术给不少的单位带来了冲击。由于一些单位不了解新技术的实质,没有从实际出发,盲目引进实施,因而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例如,80年代后期的原型法,以为用了它就解决了MIS开发的全部问题;90年代初的C/S体系结构,使许多单位盲目搞计算机系统的更新换代;93年前后,国内陆续出现“快速建立”MIS的软件工具,广告说一旦拥有立即就可以成为MIS大师,实际是用后就失望,因为这类属于下游CASE工具的软件只能生成一部分MIS的应用软件,与中、上游的CASE或I-CASE还有很大的距离;前一个时期,更多的恐怕是来自面向对象(OO)技术的冲击,应该说OO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软件技术,但它远没有成熟为一种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论,尤其是面向对象分析(OOA)用于信息系统建设还有许多问题,至于在大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中使用OO方法成功的实例,还没有见到;近来,Internet和Intranet的冲击使不少人误认为有了信息查询网和E-Mail就解决了全部信息传输交换问题,企业不需要再搞MIS了,或者简单地将Intranet等同于企业信息系统;最近的一个冲击(会越来越强的)就是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有人说数据库不行了,非得搞数据仓库不可,赶忙去选购数据仓库产品,准备搞本企业的数据仓库,等等。我们丝毫没有怀疑上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可用性,而是说不要脱离自己企业的实际,盲目地、片面地、甚至是赶时髦地去引进与实施,而把自己置于被动境地。以数据仓库技术为例,研究数据仓库的存储内容表明,数据仓库是一种单一的、完整的和一致的数据存储,这些数据从多种数据源获取,经过加工成为最终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的形式,以便用于业务管理工作。企业数据仓库是多种数据库的集成,其中结构化的、公用的业务数据和元数据(Metadata)是主要的,非结构化的、公用的元数据是用来描述业务数据的,也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些数据都需要建立稳定的数据库,有科学的结构,才能有效地存储和使用,为此,必须经过前面所讲的数据重组织工作,运用好信息组织技术。现代企业置身于数据的海洋之中,它本身所产生、存储和使用的数据浩繁,数据环境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如果一个企业连数据库都没有搞好,何谈建设数据仓库。在当前推广Internet应用,人们大讲企业Intranet的情况下,有不少企业领导和信息负责人,忽视或完全不了解建立本企业稳定的、高档次的数据环境的重要性和技术方法。他们只知道“上网”,使信息“流通”,但是,上什么网,流通哪些信息,才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有效地服务?企业自身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与上网流通的信息有什么关系?等等问题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事实上,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联机存取共享数据库来实现的,这是以结构良好的数据库为基础的。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通过联机存取共享数据库,第二种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第三种是通过Internet、CEInet等查询外部信息或通过E-Mail与外部交换信息。需要指出的是,企业与外部交流信息的前两种情况,也是以结构良好的数据库为基础的,特别是EDI的较高级形式,要解决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信息的自动传递和自动处理,必须以结构化的数据为基础,即企业本身必须有结构良好的数据库;企业与外部交流信息的第三种情况是非结构化的数据,但它只是整个内外信息流通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不能过分夸大这一部分的作用,不能认为只要上了Internet,企业的内外信息交流问题就完全解决了。还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多种数据库集成的数据仓库,里面的确包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