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 我国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利保障_第1页
法学专业 我国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利保障_第2页
法学专业 我国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利保障_第3页
法学专业 我国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利保障_第4页
法学专业 我国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利保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 目录 引言 3一、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概述 3(一)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的定义 3(二)保障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的法律法规、政策 41.国际上有关的法律文件 42.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5(三)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状况 61.刑满释放人员就业途径有限 62.刑满释放人员边缘性就业 63.面临较多的就业歧视 7二、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无法顺利实现的原因 7(一)制度原因 71.刑事前科报告制度 72.刑满释放人员职业资格禁止制度 73.反歧视刑满释放人员就业的法律缺位 8(二)社会文化环境原因 8(三)刑满释放人员自身原因 81.刑满释放人员的自身素质 82.刑满释放人员在监狱的技能学习不够 9三、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利保障的依据及建议 9(一)保障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利的正当性依据 91.劳动与人的社会性理论 92.社会正义理论 93.法律的平等价值 10(二)刑满释放人员拥有就业权保障建议 101.科学地完善前科报告制度 102.制定《刑满释放人员保护法》 113.充分发挥政府各个部门对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的保障作用 114.强化对刑满释释放人员歧视的法律责任 12结语 12【参考文献】 13我国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利保障【内容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同时,人才的涌入数量过大带来的是就业难的问题。而刑满释放人员作为就业群体中的一类特殊群体更是面对的极大的社会与心理上的压力。本文将刑满释放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受到就业歧视的原因,以及对其就业平等权保障的实现程度,并且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以期能够助益于我国人权保障工作的研究。【关键词】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歧视;就业权利;平等对待引言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在与此同时我国的刑满释放人员的再社会化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再犯罪率高升反应的是我国罪犯再造的成效不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对于刑满释放人员无法做到的良好保障。摆在首位的就是对于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权利的保障,此类人员与社会接轨的第一步就是就业,只有其就业权利得到良好的维护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国家为了保障其人权所作出的努力。一、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概述(一)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的定义就业实际上是一个对人们来说至关重要的话题,脱离了教育生活的独立个体每个人都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能否顺利就业对一个人来说不仅仅是其能否融入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标签,也是其安身立命的一项重要资本。对于刑满释放人员更是如此,刑满释放人员是一类特殊的主体,其融入社会,进行就业的愿望更加的强烈,这也是能够体现其社会价值的一项重要的途径。因此,对于就业权的探讨不仅仅只是具有表面意义,也是对于个人的生存能力的判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对于就业权的详细定义为,拥有劳动权利和能够进行劳动的人,同时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合法的劳动,对劳动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组合,加入到社会经济建设当中,并且根据劳动行为获得报酬的权利。刑满释放人员在拥有就业权的人们当中属于一类特殊的群体,其一般来说都会经历人民法院的判决,并且根据宣告的刑罚在特定的时间内服刑。在服刑的这一段时间内,此类人员的人身自由是受到限制的,其接受监狱的再教育,并在监狱中生活以期在特定期满后能够回归社会。因此,当前的主流观点将刑释人员就业权定义为:刑满释放后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及劳动行为能力,并且具有劳动愿望的刑释人员依法享有的,在服刑期间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刑满释放后获取政府扶助,以将其劳动力与生产资料自由结合,参加社会经济活动,从事有劳动报酬的劳动的权利刘继虎、吴兆宏:《中国刑释人员就业权保障制度研究》,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4期,第38页。刘继虎、吴兆宏:《中国刑释人员就业权保障制度研究》,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4期,第38页。(二)保障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的法律法规、政策1.国际上有关的法律文件对刑释人员的保护,虽然不同于其他类群体的保护,但它仍然是人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例来说,国际上保护人权的规定最重要的文件即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其中规定了许多人权保护的条款。包括公民的生命以及人身自由权应当受到保护,公民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组建家庭,拥有婚姻自由的权利,作为劳动者有得到劳动保护以及福利待遇的权利,作为公民有得到国家司法机关的充分保障其权益以及受到人格尊重的权益。如此等等基本权益都被包括在了范围之内。联合国大会在1966年表决通过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家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两项公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世界人权宣言》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在其对于主体的经济、社会及文化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进一步细化的保障。除了以上两个公约之外,有对于刑释人员保护的规定还见于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在1995年第一届会议上通过的《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80条规定:“从囚犯判刑开始便应考虑他出狱后的前途,并应鼓励和协助他维系或同监所外个人或机构间的关系”。2.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首先,一段十分重要的时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当时我国正刚刚从战争的阴影中脱离出来,在这其中,刑满释放人员作为特殊群体的安置也显得十分重要,当时的党中央在1954年通过批准了《劳动改造罪犯刑满释放及安置就业暂行处理办法》,此政策的特出观点就是体现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进而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都经历了一些重要的调整,经济逐渐朝繁荣向好的方向发展。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我国关于刑满释放人员的政策也会有所改变,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从留场就业到安置帮教。首先,在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做好犯人刑满释放后落户和安置工作的通知》这一文件当中,深刻体现出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刑满释放人员的政策特点。其次,在1994年中央综治委、公安部、劳动部、司法部等六部委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和帮教工作的意见》这一文件当中,体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对于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的规定。再次,我国在2004年2月6日,中央综治委、司法部、公安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这一文件,该文件是我国迈向新世纪的崭新的规定了,进一步明确了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工作细则以及对其的劳动保障程度。在之后的2007年,我们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对于就业援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明确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进行就业歧视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最后,在2010年,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这一文件中指出,相关机构应当通过对刑满释放人员进一步加强帮教等一系列措施来对其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再社会化。第五,2013年党的十八大上均提出要“完善特殊人群的管理与服务”。刑满释放人员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一套涉及法律、政策、经济、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保障制度。(三)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状况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但是需求就业的岗位少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与就业者与需求者的双向选择不对称有关。尤其是我国的刑满释放人员,初次步入社会必然需要一份安定的工作来解决随之而来的生存的压力,但是目前的情况况不容乐观。大量的下岗职工都并未在再就业的过程当中寻找到稳定的工作,刑满释放人员的人就业压力就更是高出很多倍。目前。关于我国失业情况以及比率的详尽的数字,笔者查找相关资料之后并未给出确切的数据,但是一些资料仍然明确体现出了当前我国的就业的压力。1.刑满释放人员就业途径有限考虑到刑释人员有着更为特殊的经历,这让他们没有办法和平常人那样随意的前往社会当中各类人才招聘平台上寻找工作,需要其他人或者组织进行协调帮助。就目前而言,刑释人员大多数都是通过街道办就业科室介绍、安置帮教部门介绍、依靠自己及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寻找工作。不过根据实际的社会调查信息分析,他们所能够使用的途径较少,并且就业岗位也很有限,这使得他们的实际就业情况非常不容乐观。2.刑满释放人员边缘性就业在市场就业岗位中,很多工作岗位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薪资报酬低的,而且具有不稳定性,这种岗位多数属于边缘就业岗位。在实际的就业中,刑满释放人员多数从事的工作都是非正式的,而且多是一些临时性质的工作,干一些小时工。我们国家目前的很多法律法规中对于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有着过多的限制,导致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面十分的狭窄,只能选择一些条件要求不高的个体工商户的企业或者个人企业。很少能够人进入到企事业单位,即便是进入到事业单位或者机关部门也,也只是一些边缘性的就业,例如保安或者保洁员等。刑满释放人员就业的一些单位个人企业居多,而且规模都不大,这些个人企业一般不会和其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加之刑满释放人员自己个人能力有限,所掌握的劳动技能不多,导致其从事的工作一般没有多少技术含量,都是一些绿化、搬运类的体力活。这就导致他们的工作轻度大、时间长,工资的报酬却很低。与此同时,由于边缘就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不够稳定,这是由于这些行业通常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对就业职工的要求不高,同时当下国内的就业人员的数量要大于市场实际需求,对于雇佣方来说,有非常多的适合就业的人员选择。考虑到刑释人员的特殊经历,又会使得他们的就业稳定性比普通人更容易被破坏。部分刑释人员在就业前没有向就业单位说明自己曾经监禁的情况,在其工作期间,假如雇佣方自己了解到相关情况,那么他面临被解雇的风险就非常高。这对于刑释人员的工作稳定性是非常严重的破坏。3.面临较多的就业歧视刑满释放人员由于受过国家的刑事处罚,家庭成员认为他们是家庭的不幸者,是家庭无法抹灭的污点,刑满释放人员难融于他们的圈中,甚至还受到别人的谩骂。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罪人,产生自卑心理,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导致他们在就业中不能正确的面对自己。二、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无法顺利实现的原因(一)制度原因1.刑事前科报告制度《刑法》第100条规定,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向有关机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这条表面上看起来并无歧视之意,但就是强调如实报告的规定造成了他们就业屡屡受挫。2.刑满释放人员职业资格禁止制度刑法从法条规定上间接地使得刑满释放人员在再就业的道路上遭到了阻碍,举例来说,法律规定我国的刑满释放人员如果在社会上进行再就业,需要履行相关的报告程序,即向用人单位或者军队汇报曾经遭受刑罚处罚的情况。实际上,这一条文并没有从字面上明确地予以刑满释放人员以不公平待遇,但是却间接地造成了这一效果。原因就在于,实际上,刑满释放人员通过受刑已经达到了处罚的目的,而在其释放融入社会后又给其附加这一程序无异于给其再加上一道枷锁,更是给其赋予了一种标签。这一标签有可能伴随其一生,为其再社会化设定了障碍。除此之外,我国的许多法律,诸如《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也都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再社会化作出了限制,规定了其不能从事的诸多职业,从行业类型上剥夺其职业资格。比如说,曾受过刑罚处罚的人员就不得担任法官、检察官等特殊的公职人员。3.反歧视刑满释放人员就业的法律缺位制度因素不仅是现行制度存在不合理因素,也包括制度的缺位,即消除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专章规定了“公平就业”,并对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别、残疾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农村劳动者等歧视因素进行限制。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歧视目前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刑满释放人员遭受就业歧视无法找到法律依据寻求救济。政府也无以依据法律法规对相关歧视进行规制。(二)社会文化环境原因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会造成刑满释放人员就业难的问题,并且这种文化类型的限制对于人们来说往往是更加根深蒂固的。刑满释放的人员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上好像是毒瘤或者说是定时炸弹,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都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一个人一旦受过刑,在许多人的心中就是有污点的存在,是难以被原谅的。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也影响了其生活的质量,使得其难以更好地融入社会,进行再社会化。这种思想观念与我国的传统的刑罚报复主义即罪有应得,罪不可赦的观点密不可分,正是这种朴素的报复主义思想使得刑满释放人员的改造变得十分困难。我国当前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当随时得到更新,这样才能够赋予特殊人员更多的融入社会的机会,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三)刑满释放人员自身原因1.刑满释放人员的自身素质就业难是当前社会存在的一项普遍的问题,影响就业的难易程度的因素有许多,包括年龄、学历、见识、道德水准等等。而刑满释放人员自身的特殊性就注定了其在这些方面都存在劣势。举例来说年龄,这类人员一般在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之后往往都已经错过了就业的最佳年龄,在就业时就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刑满释放人员一般来说文化水平不高,而具备这类特点的人员往往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很难找到能够融入社会的满意的工作。但是体力劳动是十分辛苦的,很多刑满释放的人员由于脱离社会太久又无法承受工作的艰辛,因此,就业效果往往不佳。2.刑满释放人员在监狱的技能学习不够服刑人员在监督内接受监狱系统的劳动改造,但是监狱内的劳动改造对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说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目前很多监狱内部的改造,往往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经济劳作,缺乏对于服刑人员技能的培训。监狱实际上不仅仅是服刑人员入刑的地方,也是帮助其与社会再衔接的过程。只能够造成罪犯在监狱中无法得到良好改造的效果,无法突出监狱的衔接作用。三、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利保障的依据及建议(一)保障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利的正当性依据1.劳动与人的社会性理论基于马克思的“劳动与人的社会性理论”,人类为了自身需要的满足,必须驯服自然。也就是说,人类必须在行动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且通过自身的劳动,在自然的驯服过程中留下痕迹,以此来促成自我实现。为此,人与劳动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几乎同义。事实上,只要能够使得劳动者个性得以彰显的人类行为都可以统称为劳动。人类可以通过劳动以满足自我需求,或者通过劳动超越当下的需求,以此来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成长。因此,劳动相当于是对自我的一种解放。为此,劳动也被赋予了人的社会性,也就不再具有其它诸如疲惫、重名重利的属性。”人的社会性,也就注定了人在社会上的存在不可能脱离劳动,同时其生存和发展也是密切联系、彼此依存的。为此,罪犯离开监狱,重返社会,要想重新成为社会中的其中一员,必须通过劳动再就业方能实现。只有通过就业,刑满释放人员才能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劳动而存在,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彼此相互依存的。刑释人员作为社会中的分子,要重返社会,重新回到社会秩序结构中,就业成为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真正的回归社会,刑释人员只有通过就业,才能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社会群体建立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来体现其社会归属价值。2.社会正义理论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认为,“社会正义问题牵涉的是社会基本结构的问题,为此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对每一个人利益的适合性是合理的,可期的,同时为了体现差别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这种不平等性将根据每一个人所处的地位和职位进行开放。”[[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0—61]基于罗尔斯的定义可知,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社会地位低,收入低,由此注定了其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也是最弱的,所以他所能享受到的利益也是最少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这种现象刚好与正义社会相背离的,正义社会中弱势群体应该被救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平等分配和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理论上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有的,当然这不可能是绝对的。刑释人员因为在重归社会前是基于犯罪的原因在监狱里度过了一段时间,其出狱后由于脱离社会过久地原因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弱势群体。基于这方面原因,为了实现真正的平等对待,刑释人员应该被法律赋予更多的权利保护,以避免其在社会地位和财富分配过程中被差别对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就是说,罪犯在刑满释放后,在正义的标准下,他们不应受到社会的歧视。罗尔斯认为,现实生活中,当刑释人员在社会上受到不平等对待,国家和政府应该通过引导和社会救助等方式予以补偿。也就是说,对于刑释人员,政府应该通过旧业扶持等相关政策的推出,以此鼓励他们再就业,以实现他们真正地重归社会,享有基本的社会公平和平等待遇。当然,该观点是罗尔斯基于福利国家而提出的。3.法律的平等价值平等是法律价值体系中最基本价值类型。从语义学角度,平等价值可以简单归纳为:“人与人的对等对待的社会关系”。从社会角度,“平等是一种原则,一种信条,当今社会,从某方面观察,除此原则之外,别无其他基础。”“平等”要求采取一视同仁的普遍原则,一切社会成员都有权得到与其他人相同的对待,任何人都不会因为无理由的得到与其他人不同的对待。(二)刑满释放人员拥有就业权保障建议1.科学地完善前科报告制度刑事前科报告制度,目的在于预防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然而这项制度实践中却为雇主歧视。刑满释放人员提供一个便利,许多如实依法律规定告知情况的人因而受到了歧视,失去了工作机会。刑满释放人员的前科记录属于其个人的隐私,除非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且有正当理由,并经过合法的程序,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非法获得或强迫其公布。目前在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者认为,在目前条件下,完全取消刑事前科制度是不合时宜的,但应该吸收其他国家的做法和实践中的成果,一方面严格前科记录的管理制度,任何人除非依法定程序不得获取相关记录;雇主基于特定工作需要可以调查雇员的前科信息,但须依法进行,且不得公布相关信息,且不能因此实施与具体工作无关的歧视。2.制定《刑满释放人员保护法》至今专门的系统规范刑满释放人员保护的法律没有出台。刑满释放人员保护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各行各面必须使之规范化、法制化。因此,制定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与21世纪经济形势相适应的刑满释放人员保护法势在必行。专门的刑满释放人员保护法是维护刑满释放人员人权的需要。中国已建立了基本的监狱法来保护犯罪人,但是对于保护刑满释放人员的人权的系统的、完善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刑满释放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特有的特点。根据刑满释放人员独特的社会特点,行为特点,创造和培育有利于刑满释放人员生活的工作的环境,减少社会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偏见。《刑满释放人员保护法》其内容包括:保护对象、保护的提起和终结、保护期限、保护内容、保护机构、保护措施、保护责任、保护工作经费等。3.充分发挥政府各个部门对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的保障作用政府应该做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以达到充分保障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的目的。(1)政府应该积极地提高各地方监狱的劳改质量,积极地对各地方监狱的刑满释放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比如,我国福建省就针对刑满释放人员专门开设了一个职业学校。该学校针对刑满释放人员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见的问题以及说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一个系统化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集中在刑满释放人员社会道德以及实用技能的提高上。据有关数据统计可以得知,福建省刑满释放人员经过该职业学校培训在回归社会之后基本上都可以遵纪守法,安分守己地做好相关工作。也正因为该职业学校取得了成功,现在在全国各地都有办理职业学校的趋势。(2)我国的公安机关以及相关部门都需要积极地对刑满释放人员办理好办理落户、身份证等,掌握刑满释放人员的去向和动态;(3)民政部门及有关基层组织应将生活苦难的刑满释放人员纳入社会保障和待业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刑满释放人员也应享受获得基本生活保障金的权利。(4)工商部门在审批刑满释放人员个体工商经营和开办经济实体时,对其应与社会待业人员一视同仁,保护其合法权益。4.强化对刑满释释放人员歧视的法律责任我国社会公民对刑满释释放人员存在偏见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该现象的存在使得刑满释释放人员在社会上生活时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歧视,从而提高了刑满释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风险。因为政府已经积极地采用相关措施对社会公民所存在的偏见给予纠正。其中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歧视行为所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我国的劳动行政已经出台相关的劳动监督政策,积极地加强对市场上不同的劳动雇主的招聘行为的监督,针对一些对刑满释释放人员存在偏见的招聘广告应该及时地给予批评教育处理,从而达到保障刑满释释放人员合法权益的目的。(2)重视刑满释释放人员对歧视行为的举报信息,针对举报的内容给予相关违法行为严厉地惩罚。我国法院的应该积极地营造一个平等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社会公民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歧视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62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条规定赋予了劳动者对就业歧视的起诉权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