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税收原理周_第1页
章税收原理周_第2页
章税收原理周_第3页
章税收原理周_第4页
章税收原理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知识要点能力要求相关知识税收概述(1)能够了解税收的基本问题(2)能够了解税收的特征(3)能够掌握税收的基本要素(4)能够熟悉税收的分类(1)税收概念(2)税收特征(3)税收要素(4)税收分类税收原则(1)能够掌握和运用税收的效率原则(2)能够掌握和运用税收的公平原则(1)效率原则(2)公平原则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1)能够理解税收负担及其运算(2)能够理解和把握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1)税收负担(2)税负转嫁税收效应(1)能够了解税收的收入负效应和替代效应(2)能够学会流转税、收益税的效应分析(1)收入效应(2)替代效应(3)效应分析引例⑴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大约在93%到95%之间。这印证了一句名言:税收是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⑵税收负担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比较结果是:“低平均税负的国家要比高税负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更快”。⑶公平征税的原则是:“所得多者多征税,所得少者少征税,无所得者不征税。”⑷顾客到底是纳税人还是负税人?税收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因此,税收理论在财政收入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税收还属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范畴,体现着特定的分配关系。国家征税,就是把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强制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归国家支配使用。目录8.1税收概述8.2税收原则8.3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8.4税收效应(机动)8.1税收概述8.1.1税收概念8.1.2税收特征8.1.3税收要素8.1.4税收分类8.1.1税收概念早在奴隶制社会,税收就己经产生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和国家形态的变迁,税收分配的形式、内容和性质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现代社会中,税收是不仅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是国家机器和社会公共活动的经济基础,还是政府干预和调控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西方财政税收学界对税收概念的表述(1)税收之父亚当•斯密:公共资本和土地,即君主或国家所特有的两项大收入源泉,既不宜用以支付也不够支付一个大的文明国家的必要费用,那么,这必要费用的大部分就必须取决于这种或那种税收,换言之,人民需拿出自己一部分私人的收入,给君主或国家,作为一笔公共收入。不讲德国财政学家海因里希•劳:税收并不是市民对政府的回报,而是政府根据一般市民的义务,按着一般的标准,向市民的课征。美国财政学家塞里格曼:赋税是政府对于人民的一种强制征收,用以支付谋取公共利益的费用,其中并不包含是否给予特种利益的关系。不讲美国《现代经济学词典》税收的作用在于为了应付政府开支的需要而筹集稳定的财政资金。税收具有强制性,它可以直接向居民个人或公司课征。不讲英国《新大英百科全书》在现代经济中,税收是国家收入最重要的来源。税收是强制的和固定的征收,它通常被认为是对政府财政收入的捐献,用以满足政府开支的需要,而并不表明是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税收是无偿的,它不是通过交换来取得。这一点与政府的其他收入大不相同,如出售公共财产或发行公债等。税收总是为了全体纳税人的福利而征收,每一个纳税人在不受任何利益支配的情况下承担了纳税的义务。不讲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所谓税收,就是国家及其他公共团体以满足其一般经费开支为目的而运用财政权力向人民强制地征收金钱或实物。税收既不同于捐款这种仅体现提供者单方面意志表示的奉献收入,也不同于公有财产收入和公共事业收入这种根据提供者与作为接受者的国家及其他公共团体之间的合同而取得的合同收入,它是不必得到纳税者承诺的强制性收入。……税收并不像手续费、公共设施使用费和受益费那样仅仅向获得特别利益的人征收,它是以支付国家及其他公共团体的经费开支为目的的一般性收入。为了特殊的经费而课征的特定的税收称为目的税,这是一种例外。不讲我国经济学界⑴税收是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⑵税收只能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中国税务百科全书》: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据其社会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参与国民收入中剩余产品分配的一种规范形式。不讲共识⑴税收是只能由国家或者政府征收。⑵国家征税凭借的是其拥有的政治权力⑶国家征税的目的实现国家的各种职能⑷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税收概念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征税程序征税目的国家实现国家职能国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进行社会产品财政收入主体强制无偿参与分配客体强制无偿地取得征税依据8.1.2税收特征1.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政府凭借政治权力,以法律形式来确定政府作为征税人和社会成员作为纳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表现首先,征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征税人权利—纳税人义务纳税人权利—征税人义务其次,政府征税的依据。最后,双方关系以法律形式来确定,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范畴最为明显的形式特点,这是由税收作为补偿公共品或公共服务价值达一性质所决定的。税收的强制性使得税收与公债、政府收费和捐款等区别开来。税收的强制性具有相对性。2.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就政府与具体纳税人而言,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不对等的。政府向纳税人征税,不是以具体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依据,而纳税人向政府纳税,也不是以具体分享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利益为前提。因此,就政府和纳税人之间的具体关系而言,纳税人从消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分享利益是无偿的,而政府向纳税人征税也是无偿的。税收的无偿性也是由税收作为补偿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价值的性质所决定的。消费者对公共产品并不表示偏好,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对消费者的公共产品受益也无法测度,因而不能采取直接的价格形式,只能采取间接的税收形式,从而决定了税收的无偿性特点。税收形式上的无偿性将税收与罚款收入、特许权收入、债务收入、规费收入等区分开来。(罚款:惩罚手段;公债:还本付息;规费:提供服务)税收的无偿性具有相对性。就政府与所有纳税人而言,税收具有有偿性。无偿性是形式上,本质上具有有偿性。3.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政府通过法律形式,按事先确定的标准征税。首先,税收的基本要素是事先明确的,而不是任意确定的;其次,税收的标准必须是统一的;最后,税收征纳关系以法律为依据,是相对固定的。税收的固定性特征既是税收补偿公共产品价值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创造了条件。税收的固定性使税收与货币的财政发行、摊派和罚没收入等区分开来。税收的固定性具有相对性。税收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税收的无偿性决定着征收的强制性,而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和要求征收的固定性。所以,税收是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基本形式特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税收。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结合构成了税收的权威性。8.1.3税收要素(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税收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征税依据和规范,是税收分配关系的体现形式,是各种税收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等的总称。税收制度由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附加与加成、违章处理等基本要素构成。税收要素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违章处理附加与加成减税免税纳税期限定额税率累进税率比例税率1.纳税人/纳税主体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缴纳税款的主体。纳税人也称纳税义务人,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相关概念扣缴义务人:税法规定的负有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纳税人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把税款转嫁给别人的情况下,纳税人只起了交纳税款的作用,纳税人不是负税人。如果税款不能转嫁,纳税人同时就是负税人。2.征税对象/课税对象/纳税客体它规定了每一种税的征税界限,是区别各税种的主要标志。征税对象是国家征税的基本依据。税源:指税收的基本来源。征税对象与税源的关系课税对象与税源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不同概念。它们有时一致。如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和税源都是纳税人的所得(货币形式)。它们有时不一致。财产税的课税对象是应税财产(实物形式),而税源则是财产的收益或财产所有人的收入。(房产税课税对象是房产,税源是余值或租金收入;车船税的征税对象是车辆和船舶,税源是车船使用人的收入)。征税对象解决对什么征税的问题,税源则表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3.税目税目是按征税对象规定的应税项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反映征税的具体范围和广度。作用:⑴明确征税范围,即解决征税的广度问题;⑵解决对征税对象的归类,即每一个税目就是征税对象的一个具体类别,通过这种分类便于贯彻国家的税收政策,为一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服务。4.税率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法定比例,是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反映税收负担的尺度和征税的深度,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税率的三种形式⑴比例税率。它具有计算简便,负担率明了,激励作用较强的优点,但不能兼顾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⑵累进税率。它能对纳税人的收入进行弹性调节,符合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原则。不足之处在于计算相对复杂,且对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⑶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率,税收收入不受征税对象价格变动的影响。税率的划分税基累进比例定额O税率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超倍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照所属级距的税率计算应纳税款的税率。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超倍累进税率:是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相当于计税基数的倍数为累进依据划分若干级距,每个级距规定的税率随课税对象一定倍数的增大而提高,纳税人的课税对象按相应级距划分若干段,分段适用相应税率征税的税率制度。如土地增值税。全额累进税与超额累进税比较(单位:元)税率(%)税级边际税率全额超额应税所得税额平均税率应税所得税额平均税率25000以下20250005000202500050002025001~500003050000150003025000125002550001~750004075000300004025000225003075001~10000050100000500005025000350003510000050000501000003500035超额税额=本级应税所得×本级税率+上一级税额平均税率=税额/全部应税所得某人某月工资7500元(应纳税所得额2500元)若按全额累进税率算,税收为(6000-3500)×10%=250元;若按超额累进税率算,税收为:1500×3%+1000×10%=45+100=145元(1)应税工资4999元应纳税所得额1499元(2)应税工资5001元应纳税所得额1501元应税工资与应纳税所得额(2)-(1)=2全额计算1499×3%=44.97(税率3%)1501×10%=150.1(税率10%)应纳税额(2)-(1)=105.13超额计算1499×3%=44.971500×3%+1×10%=45+0.1=45.1应纳税额(2)-(1)=0.13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级数全月应纳税(含税)所得额(元)税率(%)速算扣除数(元)1不45001010534500~90002055549000~35000251005535000~55000302755655000~80000355505780000以上4513505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特点比较⑴在名义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全额累进税率累进程度高,税负重;超额累进程度低,税负轻。⑵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额累进会出现税负增加超过所得额增加的不合理现象;超额累进不存在这个问题。⑶在计算上,全额累进税率计算方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采用“速算扣除法”予以解决。速算扣除数=全额累进数额-超额累进数额超额累进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5.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是指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纳税环节关系到税制结构和整个税收体系的布局,关系到税款能否及时足额入库,关系到地区间对税款收入的分配,关系到是否便于纳税人缴纳税款等问题。6.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指纳税单位和个人缴纳某一种税款的期限。纳税期限的确定:⑴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征税对象决定;⑵根据纳税人缴纳税款数额的多少决定;⑶根据纳税行为发生和特殊情况实行按次征收。7.减税免税(税收优惠)减税免税是为了发挥税收的奖励、限制作用或照顾某些纳税人的特殊情况而做出的规定。它是税法的原则性与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的体现,有利于贯彻国家经济政策,支持某些行业、产品和经营项目的发展,实现宏观经济均衡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减免税的主要内容⑴减税和免税,即对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或全部免征。如: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新西部大开发中对西部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⑵起征点,即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按其全部数额征税。规定起征点主要是为了适当照顾应税收入、所得、财产等较少的纳税人,贯彻合理负担的原则;同时,可以适当缩小征税面,降低税收成本。起征点示例1.增值税:起征点的幅度规定如下(只限于个人):(1)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600—2000元。(2)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200—800元。(3)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日)销售额50—80元。2.营业税:适用于个人的营业税起征点,按期纳税的为月营业额200元至800元,按次(日)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50元。3.筵席税:起点为,一次筵席支付金额(包括菜肴、酒、饭、面、点、饮料、水果、香烟等价款金额,下同)人民币200—500元;达到或者超过征税起点的,按支付金额全额计算征收筵席税。⑶免征额,即征税对象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按一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减除,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费用扣除标准3500元是免征额,不是起征点。8.附加与加成属于增加纳税人负担的措施。附加:是在正税之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如原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附加;加成: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成征税措施,加一成等于加正税税额的10%。如: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一次劳务报酬畸高的,加成累进征收:20000~50000元,加5成征收,税率为20%×(1+50%)=30%;50000元以上的,加10成征收,税率为20%×(1+100%)=40%。9.违章处理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理。它对维护国家税法的强制性和严肃税收纪律有着重要的意义。纳税人的违章行为通常包括:偷税/漏税/欠税/抗税。偷税和抗税属违法犯罪行为,漏税和欠税属一般违章行为,不构成犯罪。偷税,即纳税人有意识地采取非法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的违法行为;抗税,即纳税人对抗国家税法而拒绝纳税的严重违法行为。偷税/抗税漏税/欠税漏税:指纳税人因不熟悉税法或财务制度,或计算错误而发生的漏缴、少缴税款的行为。欠税,即纳税人不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而拖欠税款的违法行为;2006年,胡润百富榜上榜富豪、广东顺德金冠涂料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伟彬,爆出了涉嫌偷税1500万元;2008年,谷歌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被曝涉嫌偷税500万元引起舆论热议;2008年4月,有消息称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涉嫌偷漏个人所得税近3亿元;2010年,“胡润中国富豪榜”成员王福生“落马”,.他涉嫌偷税高达2亿,自1996年就开始干起了偷逃税的勾当,直到2007年被捕。8.1.4税收分类⑴按照税制结构的单一性与复杂性来划分,可分为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⑵按照税收的征收实体或缴纳形式来划分,可分为实物税与货币税。⑶按照税收的征收方法或税额的确定方法来划分,可分为定率税与配赋税。⑷按照税收的计税依据划分,可分为从价税与从量税。⑸按照税负是否转嫁来划分,可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⑹按照税收归属于哪级政府支配使用来划分,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⑺按照税收的征税对象来划分,可分为流转税、资源税、所得税、财产税与行为税。⑻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⑼按税收主体与税收客体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对人税和对物税。⑽按税收能否作为单独的征税对象来划分,可分为正税和附加税。8.2税收原则税收原则又称税收政策原则或税制原则,是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的指导思想,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制优劣的准绳。税收原则一旦确立,就成为一定时期国家据以制定、修改和贯彻执行税收法令制度的准则。税收原则包括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效率公平普遍征税平等征税横向公平纵向公平税收行政效率税收经济效率微观效率宏观效率征税费用纳税费用8.2.1税收的效率原则①经济效率原则。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或减少效率损失。(课本:税收效率原则仅指此意)②行政效率原则。即降低征税费用和纳税费用。经济效率原则即政府通过税收筹措收入应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或者给私人部门带来最小的效率损失;(P152)政府征税通过会对居民的私人选择有着意义深远和复杂的影响。税收会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和投资意愿,也会影响某些商品和服务的而消费行为。(P153)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P185)从资源配置的行为主体进行分类,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可分为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两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价格为核心的市场配置被是最基本的资源配置办法,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处于基础地位;政府配置是基于市场配置的局限和缺陷,通过对资源的重新配置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处于再配置地位。税收经济效率原则的内容(P185)当以价格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作为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己经使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时,税收应避免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以避免或减少效率损失。反之,如果市场配置并没有使资源处于最优配置效率,在这种情况下税收有必要积极干预经济,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如:生产型增值税)行政效率原则即政府征收税收的行为应该以一种相对简单并且可以连续操作的方式进行,在整个流程中没有附加不必要的额外成本。(P152)一国的税收体系有无效率用税收净收益来衡量,即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税收收益。(P153)Tn=T-CTn:税收净收益T:名义税收收入C:税收成本或税收费用(=征税费用+纳税费用)(P152)(如对居民个人的房产税、对个体户的税收、对涉及三农的税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税收成本越低,这种税制就越好。从目前来看,征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有些国家为2%~3%,而有些国家为7%~8%。一般来说,一般销售税和外贸税的征收成本大大低于所得税。8.2.2税收的公平原则税收公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社会问题。就税收制度本身来看,税收公平对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也是不可缺少的。(P185)税收分配与市场分配的公平性(P186)税收分配的公平问题必须联系由市场决定的分配状态来看。倘若由市场决定的分配状态己经达到公平的要求,那么,税收就应对既有的分配状态做尽可能小的干扰;倘若市场决定的分配状态不符合公平要求,税收就应发挥其再分配的功能,对既有的分配格局进行正向矫正,直到符合公平要求。税收公平的内容⑴普遍征税:通常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即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纳税。(广度)⑵平等征税:通常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深度)①横向公平: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②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税收的公平标准⒈受益原则⒉能力原则⑴客观说:所得/支出/财富⑵主观说:纳税人在纳税之后的边际效用相同⒈受益原则P152认为每个微观经济主体所应该缴纳的税收应该和其从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的收益存在一定的关联度。从这种角度讲,每一个单位纯粹公共产品的税收分配反映了纳税人的边际收益(MC=MR),而纳税人的公共选择决定了此种产品的有效产出水平。(每人对各种公共产品)受益原则下的普遍纳税政府之所以要向纳税人课税,是因为它向纳税人提供了公共产品;纳税人之所以要向政府纳税,是因为他们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中获得了利益。因此,税负在纳税人之间的分配,只能以他们享受利益的多少为依据。受益原则实际上是将公民纳税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看成是一种类似于市场交易的过程,税收就好比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受益原则下的平等纳税受益原则要求,纳税人应根据其从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纳税。纳税人从不同的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不同,导致纳税人间的福利水平不同,结果,享受相同利益的纳税人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应缴纳相同的税(横向公平);而享受到较多利益的纳税人具有较高的福利水平,就应缴纳较高的税(纵向公平)。受益原则的三大缺陷⑴受益原则的应用因公共物品的集体消费性质而受到极大限制。⑵受益原则的应用因公共物品的内在性质难以确定受益的多少。⑶受益原则的应用很可能使某些税种具有很大的扭曲性。⒉能力(支付)原则P152是指人们对财政收入的分担要与人们的支付能力相联系,缴纳的税收数量要与他们的支付能力成正比。能力原则下的普遍纳税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纳税。能力原则下的平等纳税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缴纳同等的税(横向公平);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即,纳税能力大的人多纳税,纳税能力小的人少纳税,无纳税能力的人不纳税(纵向公平)。所以,税收在一国公民或居民间的分摊取决于这种税收体制对公民或居民的税收负担能力的判断。支付能力的衡量标准支付能力的衡量根据个人偏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缺乏客观标准而变得高度主观。⑴客观标准1:所得标准(P152)认为以收入为纳税能力的标准,所得多,纳税能力大,反之则小,且所得税比其他税收更易于采用累进税率,最能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⑴客观标准2:支出标准消费可衡量一个人的支付能力,某人消费多,纳税能力必大,个人支出可通过纳税人的总收入来计算,然后根据消费的总支出来设计税率。⑴客观标准3:财富标准利用个人的总财富作为公平课税的基础。个人的总财富表明个人已积累起来的购买力存量。个人的财富原则上是其将来所得流量的现值。这相当于对个人的将来所得征税。⑵主观标准:边际效用衡量个人福利的标准主观说强调的是每个纳税人在纳税之后的边际效用相同。纵向公平要求我们对于税收负担应如何落在不同的人(依据不同的标准状况如所得大小划分)身上要做出价值判断。最终,这涉及到如何选择社会福利函数问题。关于课税原则的经济学观点(补充,不讲)⑴托马斯·曼的课税原则⑵配第的课税原则⑶尤斯蒂的课税原则⑷斯密的课税原则⑸西斯蒙第的税收原则⑹瓦格纳的课税原则⑺凯恩斯(凯恩斯学派)⑻庇古(福利经济学派)⑼当代经济学家⑴托马斯·曼的课税原则托马斯·曼(英国晚期重商主义)⑴交换原则:公民以纳税负担国防费用,可以使自己的安全得到保证。⑵节约原则:国王不应滥用税收,一定要节约以积累财富。⑶民主原则:国王课税必须取得议会的一致同意,临时征税应取得全体人民的同意。⑵配第的课税原则配第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和财政理论的先驱,不仅在国家财政支出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在国家财政收入理论上也有建树。他的主要著作是1662年的《赋税论》和1690年的《政治算术》。配第的一般课税原则可概括为:⒈公平:纳税人的能力不同,税收负担应当不同而且要适当。⒉便利:征收的手续、程序、方法要简便,符合纳税人的习俗和具备的条件。⒊节省:征税过程中的耗费要尽可能地少,即尽可能节约征收的费用。⑶尤斯蒂的课税原则尤斯蒂关于财政方面的著作有1755年出版的《国家经济学》、1762年发表的《赋税及捐税研究》和1776年问世的《财政体系论》。尤斯蒂认为,在国家征税时,必须注意不得妨碍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而且,只有在实属必要的场合,国家才能征税。最高原则:国库原则一般原则⑴促进自发纳税的课税方法;⑵不得侵犯臣民合理的自由和增加对人民生活及工商业的危害;⑶平等课税;⑷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期间没有不正之处;⑸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货物课税;⑹纳税手续简便,税金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亚当·斯密是税收原则明确化系统化第一人。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自由发展,作为“守夜人”的政府不干预或尽可能少干预经济的客观要求。⑷斯密的课税原则廉价政府1.平等原则principleofequality是指国民应依其在国家的保护下所得收入的多少为比例,向国家缴纳租税。“一国国民,都必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得的收入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2.确实原则principleofcertainty是指国民所纳税目与条例应该是确实的,而且纳税的时间、地点、手续、数额等,都要明确规定,使纳税人明了。“各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必须是明确的,不得随意变更。完纳的日期、完纳的方法、完纳的数额,都应当让一切纳税者及其他人了解得十分清楚明白”。3.便利原则principleofconvenience政府对国民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使国民感到方便。“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予纳税者以最大便利”。4.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principleofminimumcost亦称征收经济原则principleofeconomyincollection是指在征收任何一种税的过程中,其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数额之间的差额越小越好,亦即税务部门征税时所耗用的费用应减少到最低程度。“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得的收入”。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自由发展,作为“守夜人”的政府不干预或尽可能少干预经济的客观要求。⑸西斯蒙第的税收原则西斯蒙第(法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小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创始人)⑴税收不可侵及资本;⑵不能以总收入为课税对象;⑶税收不可侵及纳税人的最低生活费⑷税收不可驱使资本流向国外。⑹瓦格纳的课税原则内容瓦格纳是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财政学》提出了社会政策的财政理论,主要反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承认国家对经济活动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谋求改正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以解决社会问题。他的课税原则发展得最完备。1.财政政策原则即课税能充足而灵活地保证国家经费开支需要的原则,故有人也称之为财政收入原则。

①充分原则,税收收入应能充分满足国家财政的需要。

②弹性原则,即税收收入能够适应财政支出的变化。2.国民经济原则即国家征税不能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免危及税源,在可能的范围内,应尽量有助于资本形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税源选择:税源的选择要有利于保护资本即税本,主张以所得为税源而尽量避免对财产和资本课税。税种选择:是考虑税负的转稼作用,将税负归之于应该负担税收的人,尽是选择难以转稼或转稼方向明确的税种。3.社会公正原则即税收负担应普遍和平等地分配给各个阶级、阶层和纳税人。包含:

①普遍原则,税负应遍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人人有纳税义务。

②平等原则,应根据纳税能力的大小征税,通过累进税、免税等措施,达到社会正义目标。4.税务行政原则即税法的制定与实施都应当便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包含:①确实原则:纳税的时间、方式和数量等应预先规定清楚。②便利原则:纳税手续尽量简便,以方便纳税人。③最少征收费用原则:节省征收费用。此类原则要求,纳税的时间、方式及数量等应预先规定清楚;纳税手续尽量简便,以方便纳税人;征收费用应力求节省。瓦格纳的理论一方面适应了当时国家从消极的“守夜人”到社会政策执行者职能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把经济与税收的关系放到了突出的地位。亚当·斯密瓦格纳1在税务行政上较偏重于纳税人的立场在税务行政上对于政府的需要与人民的利益较能两相兼顾2无顾及税收收入弹性强调税收收入要充分而有弹性3重视自然的正义,主张采取以消费税为中心的比例税重视社会的正义,主张采取以所得税为中心的累进税制4在税收课征理论上采用利益说在税收课征理论上采用义务说斯密与瓦格纳税收原则比较⑺凯恩斯(学派)税收原则⑴收入分配原则:税收要有利于收入的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⑵自动稳定器原则:税收应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缓解经济波动。⑶相机抉择原则:税制的设计应具有弹性,政府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情况,通过调节税率来消除经济波动。⑻庇古(福利经济学派)税收原则⑴公平原则:横向公平;纵向公平。⑵效率原则:一是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应尽可能达到确实、便利和节约的原则;二是税收应是最不扭曲经济行为的中性税收,尽可能避免额外负担;三是税收的课征,应尽可能促使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⑼当代经济学家税收原则⑴效率原则:税收必须在税务行政、资源配置、经济运行三方面尽可能讲求效益,尽可能保持中性,对私人经济不发生任何干扰作用,⑵公平原则:税收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时应力求公平合理,包括按能力征税和按收益征税,以及横向公平和从向公平。⑶稳定原则:调节经济,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现代税收原则不讲李稻葵炮轰:个税已沦为“工资税”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刚出版的(2011年)5月号《新财富》杂志上发布署名文章《个税必须全面系统改革》。在该文中,李稻葵指出,“个税体制设计极其简陋,甚至‘弱智’。”为此付出巨大的政治成本和社会代价,“很不值得”。这一“弱智”观点甫一发布,立即引发强烈反响。李稻葵认为,在当前的税制下,投资回报的征收税率却比许多人工资的平均税率还要低(比如房租所得的税率为5%)。其中,更大的问题在于,资本增值所得却不用征税。李稻葵指出,在当前国内收入差距主要来自于财产性收入所得的背景下,这种税制毫无疑问打击了劳动所得,使得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与GDP相比差距更大。因此,这样一个设计非常不合理,甚至可以称之为“弱智”的个人所得税制,事实上已经沦为工资税,当然会受到社会各界的诟病。李稻葵认为,当前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必须全面、彻底、系统地改革,不能只是局部的修修补补。他提出,个税改革中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就是建议中国实施平税制度。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同时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累进幅度,用一个比较平、比较低的(如上限为20%以下)的税率对百姓征税。复旦大学金融学院孙立坚教授对记者表示,当下收入越来越多元化,个税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家和中产人群面临的税负负担过重;而在对资本性所得与官员灰色收入上的税收执行和监管不力,这样不利于经济活力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孙立坚认为,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减轻低收入和欠发达地区家庭的负担,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但是,不能因个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较小,而低估改革的长期影响,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不利于社会公平。知名财经评论家谢国忠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率过高,最高边际个人所得税率为45%;另一方面,在中国拥有自己公司的高收入阶层,他们的个人所得税率就等于25%的企业所得税率。这样一来,导致中国的高税收负担主要落在了中产人群特别是大公司员工的身上。对此,他认为,政府应将最高边际税率降至25%,和企业所得税率持平,同时根据通胀提高每档所得税率的门槛。中央财经大学财税研究所所长王雍君也对记者表示,45%的最高所得税率偏高,属于惩罚性的税率;个税改革的重点应该针对高收入阶层,而如今的个税体制事实上打击的是中产人群。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靳东升指出,低税率能够消减居民的逃税动机,有利于征税效率的提高和降低征税成本。高收入群体的经济来源更多是非工资性收入,从公平性的原则出发,应该对财产性收入多征税、对工资性收入少征税。因此,个人所得税的全面、系统改革还需要一个过程。真正需要的是减税目前,中国个税收入总额中,征自工薪所得的收入超过6成,而2005年个税收入中工薪所得占一半。个税中来自工资的贡献不但占了半壁江山,而且五六年来又提升了10个百分点。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二十多年中持续下降了20个百分点。劳动报酬在GDP中的占比降低,但来自工资收入的个税占税收总额的比例,同样也可以说占GDP的比例却持续增加。这证明,个税已经是一种主要针对工资的课税。个税沦为工资税,违背了税收伦理。如果同样的所得,一种所得是纳税人通过辛勤劳动而取得的,另外的是通过别的方式比如投机、博彩或者继承而取得的,对于劳动所得征收了较高的税,而对于非劳动所得则征收较低的税甚至不征税,那么,这显然是通过政府的税收杠杆,通过歧视性的税收征管,既表彰了通过其他方式积累财富的人,也惩罚了通过劳动取得财富的人。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们通过劳动本来赚不了什么钱,而一旦赚一点钱还要课以重税,那么,谁还愿意去做勤劳的劳动者呢?所以说,个税沦为工资税,是国家为增加收入,惩罚了守法勤劳的劳动者。我国个税表面上虽然对工资收入有一定的优惠,但因为立法和执法的双重原因,使得劳动收入的税收不成比例地具有高税负。因为人们收入增加,尤其是通货膨胀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工资收入者缴纳个税,而个税的缴纳者也以工薪阶层为主,个税实现公平分配的功能又让位于给政府提供财政收入的老路,其本身的公平性越来越差。从执行的角度来说,因为中国个税实行分类征收,源泉课税,雇主是雇员个税的法定扣缴人,政府只要抓住雇主这个“税收把柄”,就可以应收尽收,而其他收入则因为没有“税收把柄”,导致大量的偷漏税存在。在同样是为国纳税,如果工资收入者系统地被应收尽收而其他收入则能收则收,那么,这种税收征管本身就是选择性的,歧视性的,其结果必然是覆盖大部分所得的个税,最后只成为拿工资的劳动者的纳税义务。源泉扣税尽管征管成本低,但是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8.3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个人和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社会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依考察层次,税收负担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8.3.1税收负担税收负担宏观税收负担微观税收负担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企业负担率个人负担率1.宏观税收负担主要研究国家当年的课税总额与一国的社会产出总量或总经济规模之间的对比关系,即社会的总体税负水平。衡量指标(1)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T/GNP):指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T)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T/GNP=T÷GNP×100%(2)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T/GDP):指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T)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T/GDP=T÷GDP×1OO%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国家职能的大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文化观念及历史传统政治因素等。每一因素的变动都会对宏观税负产生影响。中国宏观税负的统计口径最小口径(狭义):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全口径(广义):是政府掌握的各种收入(税收、收费、其他各种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小口径:税收收入加社会保障费收入占GDP比重。中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障缴费收入占GDP比重。在进行不同国家的宏观税负比较时,应用广义宏观税负指标。专家称中国宏观税负比国际水平高8.4%主要结论:1、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实际偏低。财政部取此口径。2、税收收入加社会保障费收入占GDP比重更低。社保收入占GDP比重偏低是主要原因。3、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高。原因在于是各种明目繁多的非税收入(占2010年GDP比重为13.8%)。4、宏观税负的主要问题还在于福利(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和税收的不匹配。5、全口径宏观税负过高让人产生国家资源配置格局出现‘体制复归’的担心,需要重新评估宏观税负目标的取向。⑴计算宏观税负的口径—最小口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2010年中国完成税收77390亿元,占同期GDP比重19.4%,比2007年的17.8%上升近1.5个百分点。OECD21个国家2007年同样口径计算的宏观税负水平,平均比重为26.9%。财政部按照这个标准认为“中国的宏观税负实际偏低”。⑵计算宏观税负的口径—小口径税收收入加社会保障费收入占GDP比重。2007年,上述OECD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占GDP比重由1965年的5.4%上升到了10.1%,而人社部公布的中国2008年五项社保基金占GDP比重仅为3.9%。按照小口径计算的税负水平则更低。社保收入占GDP比重偏低是中国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⑶计算宏观税负的口径—中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障缴费收入占GDP比重。⑷计算宏观税负的口径—全口径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抬高中国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的“功臣”是各种明目繁多的非税收入(各种预算中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等)。

《2011年预算报告》中显示,中国2010年各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五项社保金收入共计54987亿元,占当年GDP比重13.8%。而2007年26个OECD国家非税收入占GDP比重的加权平均值仅为5.4%。如果剔除政府性基金中的土地出让收入中用于征地、拆迁补偿以及补助征地农民支出的15644亿元(剩余的为政府净收入),则2010年全口径政府收入为122423亿元,占GDP比重30.7%。宏观税负的主要问题

是福利和税收的不匹配财政支出对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支出的比重对比国际水平仍有差距,从而造成纳税人对税负水平的观感产生了偏差。中国政府提供的公共福利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2007年中国这方面的数据累计不足30%。2009年中央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水平分别为7.63%、2.7%、4.52%。根据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中国目前全口径财政支出中,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占GDP比重约为10.6%,而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这个比重应达到发达国家上世纪60年代的水准,即至少还需要提升3个百分点。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边际税率高于中国,但他们的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比重非常大,公民可以享受到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以丹麦为例,2007年政府支出的福利性支出(含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等)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70.25%。由于高税负产生高福利,这些国家中的公民并没有对自己国家的税收政策产生很大的反感情绪。政府承担的资源配置职能范围过广,而政府应当承担的再分配功能受到了挤压,转移性支出处于较低水平。全口径宏观税负过高让人产生国家的资源配置格局出现‘体制复归’的担心,中国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审视资源配置格局,并重新评估宏观税负目标取向的时候了。(联合早报网2011-05-10)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主持的课题组,以及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的测算分别显示,2009年中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2.2%和34.06%。之前,由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满燕云教授负责的课题组,计算得出2007年中国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就已达到32.2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认为,2009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即宏观税负,是32.2%,2010年是34.5%。其中,财政收入在整个政府收入里头的只占55%。因为财政收入不包括卖地收入的2万多亿,也不包括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以及很多基金。政府各项收入加起来占到40万亿GDP里头的14~15万亿。按照世行的标准,低收入国家比较好的宏观税负应该是13%左右,中上收入国家应该是23%左右,高收入国家是30%左右。中国的宏观税负很重,已经超过高收入国家。政府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不是用在改善民生,而是用于投资,用于提高GDP的增速,用于民生的比重太小。如果再加上其他民生支出,包括保障房在内的,占的比例太低。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要转型,要调整结构,将国富优先改为民富优先。世界银行的调查资料一国宏观税负水平与该国人均GDP呈正相关。人均GDP在26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最佳宏观税负为13%左右;人均GDP在750美元左右的国家为20%左右;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的中等收入国家为23%;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30%。中国2009年人均GDP3700美元。2007年至2010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32.2%和30.7%。2.微观税收负担主要研究单个纳税人向国家交纳的税收与其产出的对比关系,即企业或个人的税负水平。以纳税人为区分标准,可分为企业税收负担和个人税收负担。(1)企业税收负担率(简)反映企业整体税负率:企业税收总负担率=各种纳税总额÷同期销售收入×100%企业净产值税收负担率=各种纳税总额÷净产值×100%反映个别税种(名义)税负率:企业商品税负担率=商品税总额÷同期销售收入×100%企业所得负担率=所得税额÷同期利润所得和其他所得总额×100%(2)个人税收负担率(简)由于税负转嫁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不同,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定,再加上统计资料的困难,个人真实的综合税收负担率是无法计算。可能有实际意义的指标是个人所得税负担率。8.3.2税负转嫁⒈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⒉税负转嫁的方式⒊税负转嫁条件1.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的含义税负转嫁:指纳税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己所缴纳的税款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在某些情况下,税收负担可以不停地朝不同的方向转嫁。税负转嫁是纳税人主动的行为。税负归宿:表明全部税收负担最后是由谁来承担,使负税人最终确定。又称为“税收归宿”“赋税归宿”或“课税归宿”。税收负担的分配层面税负转嫁实质上是税收负担的再分配。税收负担有政府分配和市场分配两个层面。⑴政府分配:是指政府依法征税所形成的税负分配,即税收负担的初次分配。⑵市场分配:是指政府征税后,纳税人通过市场机制主要是价格机制进行税负转移或转嫁,即税收负担的再分配。因此,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而且价格的升降是由税负转嫁引起的;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税负再分配其结果必然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分离;税收负担再分配的结果⑴纳税人,通过转嫁使全部税负最终落在负税人身上;⑵税负无法转嫁而由纳税人自己承担;⑶转嫁一部分,纳税人自己承担一部分。研究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意义研究税负转嫁与归宿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从而合理安排不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更好地表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2.税负转嫁的方式税负转嫁的方式前转后转混转旁转消转税收资本化(1)前转/顺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顺着商品流转方向,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办法,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税负前转实现的基本前提条件是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当需求弹性大时,转嫁较难进行;供给弹性大时,转嫁容易进行。(2)后转/逆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逆商品流转方向,以压低购进商品价格的办法,向后转移给商品的提供者。税负后转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供给方提供的商品需求弹性较大,而供给弹性较小。(3)混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又叫散转。混转是在税款不能完全向前顺转,又不能完全向后逆转时采用。混转不是一种独立的税负转嫁方式,而是前转与后转等的结合。(4)旁转指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商品购买者和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5)消转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在新增利润中求得抵补的转嫁方式。即纳税人在不提高售价的前提下,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将所缴纳的税款在所增加的利润中求得补偿。消转实质上是用生产者应得的超额利润抵补税收,实际上不转嫁,由纳税人自己负担。消转有合法消转和非法消转两种形式。合法消转指采用改进技术、节约原材料等方法,降低成本求得补偿;非法消转指采用降低工资、增加工时、增大劳动强度等方法,降低成本求得补偿。(6)税收资本化它是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纳税人以压低资本品购买价格的方法,将所购资本品可预见的未来应纳税款,从所购资本品的价格中做一次扣除,从而将未来应纳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资本品出卖者。它一般表现为课税资本品价格的下降。(即压低要素买价)假设某一资本品在各年末能够产生长期收益流,那么其现值的计算公式为:为各年的利率,即贴现率。税收资本化计算公式不讲3.税负转嫁条件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的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企业利润增减的关系等。税负转嫁的程度取决于征税后的价格变动⑴税种因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明显的;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如对个人财产和劳动所得课征的税收。⑵供求弹性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大的商品,生产者可灵活调整生产数量,最终使其在所期望的价格水平上销售出去,因而所纳税款完全可以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转嫁出去。而供给弹性较小的商品,生产者调整生产数量的可行性较小,从而难以控制价格水平,税负转嫁困难。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其价格最终决定于卖方,也可以顺利地实现税负转嫁;但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买方可以通过调整购买数量影响价格,税负转嫁比较困难。如果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考虑,则: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时,税负大部分由消费者负担,税负容易转嫁;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时,税负大部分由生产者负担,税负较难转嫁;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时,税负由供求双方均摊,供求双方共同负担税款,税负转嫁只能部分实现。生产者承担部分PP1P2OP3DSS’SS’Q需求弹性(缓)大于供给弹性(陡)的税负转嫁和归宿供给弹性(缓)大于需求弹性(陡)的税负转嫁归宿SQDDSS’P2P1P3OS’P对生产者征税消费者承担部分生产者承担部分消费者承担部分难转嫁易转嫁⑶课税范围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税负转嫁必然引致商品价格的升高,若另外的商品可以替代加价的商品,消费者往往会转而代之,从而使税负转嫁失效。但若一种税收课税范围很广,甚至波及同类商品的全部,消费者无法找到价格不变的代用品时,只好承受税负转嫁的损失。⑷生产者目标企业利润与税负转嫁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两者也会发生矛盾。经营者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销量减少的损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销量。这类情况在竞争性商品转嫁中有所表现,在独占性商品税负转嫁中更为常见。⑸竞争程度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⑹课税方式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8.4税收(微观)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收入效应收入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2.替代效应替代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由于政府对食品征税而对衣物不征税,改变了纳税人购买商品的选择,其最佳点由P1移至P3,这意味着纳税人减少了食品的购买量,相对增加衣物的购买量,从而改变了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也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下降。⒈流转税及其效应分析⒉收益税类及其效应分析⒊资源/财产/行为税类及其效应分析8.4.2税收效应分析1.流转税及其效应分析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营业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我国现行的流转税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1)增值税是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创造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其优越性表现为负担合理,避免重复征税,便于出口退税,形成逆向纳税制约。2)消费税是以某些特定的消费品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征收消费税的目的在于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限制不良消费,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保证财政收入。3)营业税是以经营商品或劳务取得的营业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营业税分行业和行为实行高低不同的比例税率。4)关税是对进出国境(关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税种。关税由海关征收,分为出口关税和进口关税。流转税的效应的主要表现(1)财政效应。流转税按税率计征,征收范围广,不受成本高低的影响,能够保证及时、稳定、可靠地取得财政收入,因而具有良好的财政效应。流转税是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支柱。(2)社会经济效应。从经济角度分析,流转税依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