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人_第1页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人_第2页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人_第3页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人_第4页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单元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作业)一、选择类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③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④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⑤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⑥焚百家之言

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A.①②③⑤/④⑥/⑦ B.①②⑤⑥/③④/⑦C.①②④⑤/③⑦/⑥ D.①②④/③⑥/⑤⑦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D.才能不及中人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方正之不容也

③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⑥举贤以自佐

⑦下道齐桓

⑧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始以强壮出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欲因此时降武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C.为降虏于蛮夷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或招致)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D.逸豫可以亡身

身:身体。二、情景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的《过秦论》中,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后,以致“,”,使北部边境的百姓免受匈奴侵扰之苦。(2)贾谊认为,起初,秦国以很小的地盘而“”,最后却因为一个人发动叛乱而导致彻底灭亡,根本原因就是“”。(3)贾谊认为,推翻秦王朝的力量其实并不强大,陈胜吴广起义军连武器都没有,只不过是“,”,装备极为低劣。8.按要求填空。(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国风》《小雅》作品风格的基础上评价了《离骚》的作品风格,能表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概括《离骚》的行文特点(文辞)和内容特点(志行)的句子是:,,,。(3)《屈原列传》中用比喻的手法赞美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4)《过秦论》中写秦国有统一天下野心的句子是:,,,。(5)《过秦论》中用夸张手法写秦国毫不费力就打得诸侯疲惫不堪的句子是:,。9.五代史伶官传序(1)《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2)《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3)《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丙]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有删改)10.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序八州而朝同列……A.单于壮其节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逸豫可以亡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相当B.此其所以为得也

得:得到,收获。C.而不委郡邑

委:委托,委命。D.遂过而不变

过:犯了过错。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B.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C.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D.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作为地理区域的名称,始于战国,时秦人称崤山以东地区为“山东”,代指东方诸国。秦以外六国都在山东。B.“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只能设一庙。C.“六合”意谓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它与“宇内”“四海”“八荒”,都可指“天下”。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原意指的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代亦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的能力等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B.乙文先写秦朝在统一了全国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了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了郡县长官,再加上它自身地形上的优势,有利于它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C.乙文认为秦王朝不能正确地发挥郡县制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残酷的刑罚与繁重的劳役导致了人怨沸腾、官民皆反,这是政治之失,而非郡县制的过错。D.丙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也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纠正主上之过。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2)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乙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有删改)1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B.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C.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D.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称帝”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B.“以养四海”的“四海”,古人认为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后用“四海”指天下;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C.“夫寒者利短褐”中的“短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也比喻做官或进士的及第授官。D.七庙指宗庙,古代礼制规定诸侯可设立七座宗庙,“七庙隳”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这里指秦王朝灭亡。1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贾谊着重评论秦始皇,综论秦统一天下及其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B.乙文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为灭亡埋下了隐患。C.乙文中秦二世即位后,天下的百姓都期盼着他改变政策,但秦二世非但没有改变秦始皇的做法,反而更加残暴。可见不知变通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陈涉虽然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也不能凭借公侯那样的尊位,却能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2)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20.乙文主要论述了秦二世的过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的过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巳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徽,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乙)五代史一行传序欧阳修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赞。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B.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C.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D.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羊、猪各一头。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少牢规格低于太牢。B.搢绅,插笏于衣带间。搢,插;绅,大带。官宦垂绅搢笏,故称士大夫为搢绅也叫缙绅。C.中道,中庸之道。《屈原列传》中“屈平正道直行”中的“正道”的意思就是中庸之道。D.俛,同“俯”。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中“俛仰之间”的“俛”字,和这里用法一样。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列举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例作为论据,具有一定的有过渡作用,使论点与后文具体史实的陈述之间衔接紧密自然。B.乙文写郑遨、张荐明,采用明贬实褒的手法。先说他们“处乎山林而群麋鹿”不足为“中道”,但紧接着用一“虽”字,为下文的表扬作铺垫。C.乙文欧阳修赞美程福赞称得上“古之义士”,为了国家大局,宁愿负屈而死。“忠”,在当时已非常难得;“以忠获罪,至死不言”,就更为难得。D.乙文最后一段先写环境,再提李自伦的名字,从结构上看很好地呼应了文章开头先写五代极乱的环境再写忠义之士多出于乱世。2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2)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25.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说:“其于《五代史》尤所留心,褒贬善恶,为法精密,发论必以‘呜呼’。”请结合对两篇选文的理解探讨欧阳修“发论必以‘呜呼’”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C.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D.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迁徙之徒也

而皆背晋以归梁B.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C.然后以六合为家

而告以成功D.为天下笑者,何也

自然之理也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是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褒奖的称号。B.少牢,是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猪俱用叫太牢,只用羊、猪二牲叫少牢。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D.《书》,是《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四、小阅读-课内3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借古喻今,过秦的目的是劝唐玄宗施行仁政,以防重蹈秦始皇因施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B.文章前四段是叙述历史事实,记叙了秦的兴亡过程;第五段则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C.本文先叙述史实,然后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避免了空泛的议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文章除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之外,还运用了丰富的辞藻,铺排渲染,使文章酣畅流利,极富文采。3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的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史论”。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秦国六代国君的开拓功业,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C.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比喻论证,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瓦解的历史事实,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说明民心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D.分析概括陈涉起义三个不利的方面依次是:战斗力低下,人员少,武器差;一个有利的方面是深得民心,最终造成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所以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五、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颓然乎”醉其间,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历程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________,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儒家_______人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要以天下为己任,义不容辞地承担社会使命。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必然以入世求仕为开端。于是,在青年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多年的仕途闯荡,风波迭起,贬谪成为常态。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_________。沉醉,便是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老年欧阳修________的宣告。3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了解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B.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C.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D.欧阳修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3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传播者

鼓吹

置之度外

置身事外B.缔造者

激励

置之度外

置身事外C.缔造者

鼓吹

熟视无睹

超然物外D.传播者

激励

熟视无睹

超然物外3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B.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C.这种超脱不是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D.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六、古代诗歌阅读36.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汤

式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①,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注】①干戈: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领杭州,和朱元璋领导的反元军形成对立之局。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有人评价这首元曲在谋篇布局方面极具特色,请结合整首曲子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B2.C3.D4.D5.B6.D7.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致万乘之势仁义不施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