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形象新解_第1页
曹操形象新解_第2页
曹操形象新解_第3页
曹操形象新解_第4页
曹操形象新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操形象新解

毫无疑问,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伟大政治家和作家,在军事上也有一定的才华。但我认为他作为一个大军事家,颇有些逊色。因此,率尔操觚,写出自己看法,以求敎于史学界的师友。一、因军事上实去运,而消极的防御一九五九年,全国学术界讨论曹操时,不少专家认为他是个杰出的军事天才,老练的军事统帅。这种说法,当然有某些根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太祖……与虏对阵,意思安閒,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不过,王沈的《魏书》是受魏高贵乡公曹髦之命而修的官书,房玄龄等卽曾指出它“多为时讳”而非“实彔”(《晋书·王沈传》)。那么,王沈对魏之太祖曹操所作的论述多溢美之词,则是自然的了。究其实,曹操在与敌对阵的紧要关头,幷非“意思安閒”,而是心慌意乱;幷非“意气盈溢”,而是被气势汹汹之敌所吓倒。請看:194年(献帝兴平元年),曹操与呂布战于濮阳,多次不利,新失兖州,又遭蝗灾,军粮罄尽。九月,袁绍乘机派人迫他“連和”,把眷属送往鄴城当人质,他准备照办。如所周知,绍“外宽內忌”,“內忌多害”(《魏志·袁绍传》及评),不但部下较有才能之人,如沮受、田丰等遭忌被杀,就是与从弟袁术也矛盾重重。象曹操这么个颇具机权干略,且有强烈野心的人,投降而作他的部属,能不被忌遭杀吗?恰有程昱指出他“临事而惧”,考虑不到降绍的危险,做那“韩、彭之事”,“将北面而事袁绍”,那样,未来的“霸王之业”就会断送。曹操这才打消了降绍的念头(《魏志·程昱传》及注引《魏略》)。219年(献帝建安24年)八月,汉水泛滥,关羽进军,北攻樊城,淹沒于禁七军,斩杀了庞德。曹操为关羽一时声威所吓倒,要迁都以避其锋锐。这种单纯的退却,消极的防御,便是军事上逃跑的表现。他当时旣不能冷靜考虑“于禁等为水所沒,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又不能默察“刘备、孙权,外亲內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魏志·蒋济传》)的矛盾,可以派人去说动孙权,遣兵追躡羽的后路,则羽势必撤军南退,樊城之围自解;更沒想到利用关羽同麋芳、傅士仁之间的矛盾(《蜀志·关羽传》)。可见,曹操只看到前线一时的失利,而不问国家整个局势如何;只见着羽军从正面来的凶猛,而不知在其后面尙有它的强大敌人;只瞧着羽军表面甚是强大,而不识其內部具有足以削弱他的势力。眞是昧于知己,又暗于知彼。何况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是刘备集团欲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隆中决策所定的战略计划;而羽“为人强梁”(《魏志·董昭传》),“矜其驍气,陵轹于人”(《吳志·陆逊传》),是个“有幷兼心”(同上《呂蒙传)的“熊虎之将”(同上《周瑜传》)。如果,羽进操退,羽追操逃,迁都避羽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不但樊城之围无法解除;“淮沔之人”将动搖附羽(《晉书·宣帝纪》);就是国家根本京师许昌,也会沦于敌手。由于司马懿、蔣济依据总的作战情势,出谋划策,才打败羽军。按说,一个眞正的军事天才,能征善战的老练统帅,不在于战事顺利时能挫败敌人,却在于战爭失利、敌方占上风时不失理智,表现出特別的坚毅和高度的鎭靜,在不能正面迎击敌人的情况下,能从各方面钻敌人空子,想出种种办法打败敌人。而上述两例证明曹操与此相反,他临阵对敌,遇到危难,便想屈服、投降,或要逃跑、迁都,不知“意思安閒”、“意气盈溢”为何物了。曹操好走极端,失利时,或想投降,或想逃跑;顺利时,就轻敌冒进。试观四例:190年(献帝初平元年),曹操以为董卓不曾“倚王室,据旧京”,便可“一战而天下定矣。”于是,轻敌冒进,与卓部将徐荣战于荥阳,兵败失马而为流矢所中。倘若沒有曹洪力救,以自己战马让给他骑(《魏志·曹洪传》,《太平御览》卷897),使得乘间逃去,险些儿命都送了。194年夏,呂布屯兵濮阳。曹操认为呂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路,乘险要击他,便以为呂“无能为”,而发动进攻。结果,被杀得落花流水,阵乱兵逃;自己则突火、墬马、受伤、被俘。如果不是呂军士不认识他,把他释放了,险些儿又将性命断送(《武帝纪》及注引《献帝春秋》)。]97年(建安2年),曹操南向驻兵淸水。张绣本已向他投降,只因他旣霸占绣的叔母,又收买绣的亲信胡车儿,欲谋杀绣而又不愼,以致军机走漏,遭到绣的袭击,二子沒于乱军之中,次子丕侥幸逃脫,本人右臂被射伤,坐骑亦被射中。要非长子昂以自己坐骑让与他,“帐下壮士”典韦与绣军作殊死格斗来掩护他(《魏志·典韦传》),那他的生命,也就完蛋了。要非“最号毅重”之良将于禁能于大败中,“有不可动之节”:始而独勒所部,且战且引,死命掩护曹操;继而讨击劫掠之兵,整顿军纪,凿堑安营,严以待敌,则绣大军追至,狼狈逃窜中的曹操(同上《于禁传》),终究是要被俘处斩的。尙须指出,曹操从184年(灵帝中平元年)至此淯水之战,已指挥十三四年的战爭了。在历次失败中,自应好好吸取敎训,便于以后指挥战爭。他不这样做也罢,反而对众将说什么:“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武帝纪》)眞的不再失败了吗?历史却嘲弄了他。211年(建安16年),曹操统领人马攻马超于潼关。议者多以为“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但曹操却说什么:“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武帝纪》注引《魏书》)似乎,这次战爭的主动权全由他掌握了。结果却为超军所追杀,全军四散奔逃。好在尙有一位“虎痴”——如虎而痴的许褚,举起马鞍拼命保护他(《魏志·许褚传》)。否则,非死于乱箭之下不可。而他却于诸将惶惧会合得庆更生之余,不但不承认自己在战术上的错误,反而大笑,说什么“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象这样强为之辞,聊以支吾搪塞,自解其嘲,该是矫情傲世到了怎样的地步!从以上四例,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曹操是个军事冒险主义者。他往往不顾敌我双方的客观条件,急于要求与敌决战,以致造成多次惨败。这还能谈到“每战必克,军无幸胜”吗?恰恰相反,纵然克敌制胜,也是幸胜。这不消我们说,在207年(建安12年),他破乌桓斩踏顿时,卽已指出那是“乘危以侥幸”的事了(同上)。第二、曹操狂妄自大。他自封为“天下英雄”(《蜀志·先主传》),自命为“多智”《,武帝纪》注引《魏书》),自以为“更事多”《武帝纪》),颇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之槪。不是以为“一战而天下定矣”,便是断定敌人“无能为”,轻视敌人是“小贼”。结果,本是可以败敌的,反而被敌所败。二、官渡开展政策斗争的原因在于官渡人们常赞扬曹操领导了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战役,如官渡之战、柳城之战、渭南之战。其实,平乌桓的柳城之战,从出谋划策到当向导,都是田畴(《》魏志·田畴传》);破韩遂、马超的渭南之战全系贾诩“本谋”(同上《武帝纪》、《贾诩传》)。而曹操指挥的对统一全局眞正起决定作用的战爭,如官渡、赤壁、汉中之战,只有官渡一役获得胜利,其余二役都以失败告终。先,我们分析官渡之战。首通观官渡一役,曹操表现了一定的军事才干。但他获胜的最主要原因,幷不是由于他的军事天才,而是袁绍內部产生了致命的弱点:第一,袁绍是个“昏世之主”,不明是非,“用人而疑之”(同上《郭嘉传,注引《傅子》)。人们认为不可与他亲近,亲近必有危险(同上《和洽传》)。因而荀或、郭嘉料他势力虽强,将来还是“无能为”者,“有十败”之理,毫无成功希望;杨阜、刘先、李通等也都断定他“终不能成大业”(同上《杨阜传》)。第二,袁绍自灭公孙瓒,“骄心转盛”,因而在官渡之战时更“矜愎自高,短于从善”(《后汉书.袁绍传》);处理军机,又迟疑不能决断。那么,“兵形象水”(《孙子·虚实》),迟速之势,变化无常,疑而不决,还能不失败吗?第三,袁绍所部,“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武帝纪》)。如“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魏志荀或传》);众将亦复骄横纵肆而“务其功”(《袁绍传》注引《献帝传》),象袁绍两员护粮大将,韩萁“锐而轻敌”,淳于琼“将骄卒惰”(《魏志.荀攸传》)。他们闹分裂,为曹操获胜创造了许多条件。比如:田丰因为强谅触怒了袁绍,致遭捆打,不能参与指挥作战。曹操听到这个消息,便肯定地说:“绍必败矣。”等到绍已败,曹操情不自禁地说:“向使绍用田别驾(田丰)计,尚未可知也。”(《袁绍传》注引《先贤行状》)可见绍官渡之败,与他不用田丰之言是分不开的。又如许攸家属犯法,被审配逮捕,攸怒而投奔曹操,曹表示热烈欢迎。攸因将绍军中辎重底细告诉曹操,得以烧尽绍军乌巢辎重粮谷委积。再加张邻为郭图所忌毁,忿惧交集,便同高览焚毁了他们那一部分武器,投降曹操。因而绍军自相惊扰,全部崩溃,实“袁氏自败也”(《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至于曹操,其软弱、动搖性在此次战爭中又有表现。当他在官渡被绍军包围、粮秣将尽时,又临事而惧,亟想还师许昌。幸亏荀或对他详陈利害:“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巳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否则,“先退者势屈。“曹操这才决心与绍较量下去(《荀丧传》)。所以后来,曹操向献帝指出或的功劳:“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同上注引《或别传》)。可见曹操在危急时是缺乏耐战的决志和取得胜利的信心的。曹操在官渡取得胜利后,又暴露了盲动性,以为乘袁绍新败之后,便可远师江汉,进攻刘表。他不考虑袁绍出身于四世五公之门,“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后汉书·袁绍传》),是世族集团的中坚人物,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在官渡虽吃了大败仗,但其势力幷未全部被摧毁,双方战爭势必将以新的形式继续打下去。事实上,当时绍尚“据四州(冀、靑、幽、并)之地,带甲十万”,还是他唯一劲敌。至于刘表,则毫无远虑,徒然“坐保江汉之间”,是个“无四方志”(《荀攸传》)的“坐谈客,”(《郭嘉传》),“不习军事”的“儒人”而巳(《吳志·甘宁传》注引《吳书》)。因此,当时正确的决策应是先袁后刘,而曹操打算舍袁而挥师南下,在决策上几乎犯下缓其所急,急其所缓的严重错误。若不是荀彧劝他乘胜继续攻袁,则袁可能乘虚而入,那时曹之大势岂不去矣!到了后来,曹操又不得不向献帝陈说荀彧之功。当然,曹能一再接受荀彧意见,这点应予肯定。反观袁绍官渡之败,其根本原因不就是“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魏志·袁绍传》评)吗?接着,曹操攻灭袁绍诸子,结束了北方世族军阀间长期混战局面。须知,这是政治、经济、军事诸种力量决战的最终结局。但胜利的取得,最主要原因是由于袁绍诸子連年互相攻伐,自行戕害。这时,他们已成“困穷之敌”,“疲弊之寇”,行将“土崩瓦解”(同上《辛毗传》)。袁谭不得不遣辛毗向曹操求和。辛毗、荀攸向曹详陈底细,要他不要放过消灭袁氏兄弟之机,因而才击破袁尚,斩杀袁谭。看来,曹操消灭袁氏父子,统一北方,计谋大都不是由他作出的。其次,我们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引军南下,吞幷荆州,凑合新得刘表部众七、八万,加上原有部众共二十三、四万。他却又志骄意盛,虚张声势,号称八十万人马,急剧沿江南下,企图一面追击刘备,一面威服孙权,迅速解决统一全中国的问題。这时,孙氏据江东已历三世,深为大江南北大族周瑜、鲁肃、张昭、陆逊等拥护。早在200年(建安5年),孙策初死,孙权以年少任国家大事,人心恐惧,且有庐陵太守孙辅谋通曹操,董袭尚认为江东地利人和,万无所忧。所以202年,尽管曹操想乘新破袁氏,统一北中国的声威,胁迫孙权送子为质、表示臣服,但孙权、周瑜都是坚强不受屈辱的。再经六年的经营,吳已成了“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境內富饶,人不思乱”(《吳志·周瑜传》及注引《江表传》)的富强之国,曹操还要以虚声来懾服他们,岂非梦想?这时刘备在荆州亦已八年之久。因他怀有野心,又巧于“知人待士”(《先主传评》),一向“甚得众”(《武帝纪》,《郭嘉传》注引《傅子》),故“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蜀志·刘巴传》)至于他未到荆州前,已有关、张、赵云等虎臣、国士,“幷作爪牙”(《关羽等传》评),更不待言。建安初曹操已推许他是“今天下之英雄”(《先主传》);此时,他旣得战略家诸葛亮出谋划策,又多经十来年鍛炼,岂是一番追击就会屈服的?曹操错误估计了战爭形势,把孙权、刘备看成了袁绍、袁术、呂布、刘表之徒;把周瑜、鲁肃、诸葛亮,当作了田丰、许攸、审配、逢纪之辈;把新收的刘表的狐疑之众和原来北方被迫南征的疲惫不堪的旧军所组成的素质极差的军队,来与那训练有素、奋起保卫乡里的东吳选卒等量齐观;把他那沒有巩固下来的后方和一切早称粗定的东吳,认为沒有什么两样;把南方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看得与北方幷沒有什么不同;更沒有想到荆州原非孤立地区,向之急剧行军,则使孙、刘紧密团结,共同拒敌;缓则使他们漸成水火,互相吞噬。可见曹操平时口头上讲的虽是《孙子兵法》,临战又犯了兵法上的种种大忌:盛寒行军,远来疲敝,轻骑速进,供应不足,水土不服,水战不惯,北土未安,关西患重,旧部厌战,新军狐疑,荆民不服。看来,曹操统率的这支大军,貌似强大,但本身却蘊含着覆灭的危机。因而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曹操终究“困于周郎”(《苏东坡全集·前赤壁赋》),遭到惨败。从此,天下三分鼎立,曹操至死也只能做个“英雄割据”(《杜少陵集·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的英雄了。我们还得指出,曹操统一北方后,如能凭挟天子以令诸矦的政治优势,在经济军事上重作统一全国的部署,积蓄力量,然后再通过一段战爭,把南北统一起来,这当然是顺应历史前进规律幷有可能的。本来,当曹操破荆州要顺江东下时,贾诩就劝道:“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旣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饷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贾诩传》)这一远见卓识因不合他口味,未被采纳。诚如周瑜早在202年向孙权指出的:“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说明曹操不能统一中国,关鍵在于好为暴乱,只想迅速以武力征服天下,绝不能“率义以正天下”,稍使人民过“安土乐业”的生活。由于曹操超越客观条件,离开当时大多数人的实践,将那只在不会很远的时期才有现实性的理想,勉强放在卽刻去做。因而周瑜、诸葛亮力主与之抗衡,幷不是反对统一,而是反对强暴;不是主张割据,而是进行自卫。这就在道义上给他们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优势,使他们成为抗曹战爭中出色领导者。此次曹操大兵南下,所有荆州人和东吳人鉴于敌人一贯残暴,意识到敌人南侵危害的严重性,只有紧密团结起来,把战爭支持下去,才是摆脱这次大难的唯一办法。从而周瑜深信以五万兵制曹操、擒曹操;诸葛亮力言能破曹操,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都是按照客观事物的逻辑得出的结论。具有全国规模的赤壁大战的实践,是检验战爭双方指挥员军事才能高低的唯一标准。我们认为曹操军事才能不及周瑜、诸葛亮,是有一定理由的。从而曹操赤壁大败后,尽管他对消灭东吳幷未死心而作了某些备战,发动了多次战爭,都因北方破坏不堪,远未恢复,“息军养士”作得不够,对待人民依然残暴,而孙吳贯彻“保江东”、“观成败”(《吳志·孙策传》)的方针,国势足以与曹氏旗鼓相当。所以曹操也就终于枉费心机而“无功”(《武帝纪》注引《九州春秋》)了。最后,我们分析汉中之战。对曹操说来,盆州本可唾手而得,但因他对益州牧使者张松简慢无礼,使之转与刘备相结,以致备顺利取得盆州,他则失之交臂。因而备凭其“殷富”与“险阻”,“成业,犹反掌也”(《蜀志·法正传》)。无怪习鉴齿要说“骄伐”的“曹操之不能遂兼天下者也。”(同上《刘璋传》注引《汉晉春秋》)限于篇幅,不赘。至于汉中,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关重要。自古以来卽为立国爭霸者必爭之地。战国时汉中属楚,便构成秦难向东发展之一因;后秦得汉中,卽使楚易于受到侵陵。秦末汉初,刘邦更凭汉中而成帝业的基地。西汉末公孙述据蜀,也因北有汉中,他的部下荆邯便提出了窥伺秦陇的计划。东汉末,汉中“户出十万,财富土沃”(《魏志·张鲁传》),更关系到秦陇、巴蜀之安危,而为魏蜀双方必爭之地。曹操博览兵书、经、传,又力图爭夺天下,对于汉中地位之重要应是淸楚的。215年(建安20年),他率大军十万鎭压张鲁,且不说他因山势陡峻,军食颇乏,“便自引归”。后经刘曄挑动,才进军取得汉中,因而使“蜀人望风,破胆失守”(同上《刘曄传》)。当时刘备得蜀日浅,蜀人尙未归附而又駭怕曹兵来临,一日发生几十次骚动,备斩之,亦不能安定。曹操旣不接受司马懿、刘曄一举而下全蜀的意见,反给备取得了“据险守要”的机会;又不能愼择人选,固守汉中,作为日后窥蜀的准备,竟用“但知任勇”,不能“行之以智计”的夏矦淵做征西将军,担任屯守汉中的重要责任(同上《夏侯渊传》)。因此法正劝备“举众往讨”,“则必可克”(《法正传》)。219年(建安24年)春,夏矦淵战败身死,曹操方率大军从长安出斜谷以爭汉中,则已“主客异势,劳逸异形”(章邦元《读通鉴札记》)。备料他“无能为也”,曹操至,备“斂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先主传》)。果然,夏,曹操引兵退出,拱手将汉中送给刘备,可是他却又自我解嘲地将汉中比成一块“食之无所得”的“鸡肋”(《武帝纪》注引《九州春秋》),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而“得胜回朝”。这是曹操最后指挥的一次战爭,还是碰了个大壁回去。正因汉中是“蜀之股臂”(《蜀志·黄权传》),“盆州咽喉”,所以它的得失,关系到刘备集团“存亡之机会”。当刘与曹爭夺汉中急令发兵之时,诸葛亮曾以其事问杨洪,杨答曰:“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当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同上《杨洪传》)刘备倾全力夺得汉中,一等曹兵撤退,便登上汉中王宝座。那么,当时中国不得统一,始而让刘备轻易在蜀立足,造成鼎立割据之势,继而任刘备取得汉中,巩固其鼎立割据局面;以致先后用魏延、吳壹、王平都督汉中,诸葛亮、蔣琬、费、姜維屯田汉中,屡次北伐,都是由曹操在汉中爭夺战中的迭次失误造成的。三、因战滥杀而致伤害《孙子兵法》在我国和世界军事学上都有很高地位,现代仍有借鉴作用,因而被推为“兵经”。我国秦汉以来统兵之人莫不习用其法,然却秘其书,不肯传之于世。对它首先进行编定、注释的便是曹操。他一生总揽军政,备极繁忙,却能“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他对《孙子兵法》不但尽了删削繁芜之劳,而且具有阐发內容之功。他作的注释,确能结合本人作战经验,阐发独到见解,和以后九家注格外不同:中肯明确,简易扼要,阐述出其中奥义。他注成《孙子》后,幷不以功臣自居,只说是“撰为略解”(《孙子兵法序》),以明他只能“解其粗略”(孙星衍《孙子兵法序》),不能深究细绎其中的奥义。他不但为之作注,而且将之公布于世。从此,注家辈出,最著名的有:梁之孟氏,唐之李筌、杜牧、陈皞、贾林,宋之梅圣俞、王晳、何廷锡、张预等。宋人吉天保乃集曹操和上述九人注为《孙子十家注》,《孙子》这才成为能懂的兵书。可见曹操注解《孙子》对后人的启发、帮助是颇大的。如果他也象当时人把学问看成私产,如蔡邕不肯推广《论衡》(《后汉书·王充传》注),稍后的嵇康秘存《广陵散》(《晉书·嵇康传》),不肯把《孙子注》公开出来,那么,这部“兵经”或许亡佚,或许至今也难理解其中隐微艰深之处了。可惜的是,曹操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孙子一贯反对冒险(《谋攻》),反对骄傲轻敌(《行军》),强调用兵必须事先了解敌军內部情况(《用间》),愼重观察敌军企图(《行军》),然后再作正确部署,去打败以至消灭敌人,而曹操一再违背这些原则,因而不是百战不殆,而是屡遇危殆。须知,孙子作兵法是“本之仁义,佐以权谋”(孙星衍《序》)的,卽以仁厚爱人为本,诡诈杀敌为末,杀人为不得已的。在阶级社会里孙子提倡的这种笼统的仁爱尽管有欺骗性的一面,但在反军阀战爭的残暴性上,却有一定进步意义。只因曹操嗜杀成性,于此极端重要、用兵第一着的地方,故意“隐微”其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四):不但在《计篇》强调爱民的前半篇未置一辞;就是对《地形篇》所云“唯人是保”等句,亦未阐场一字。可见曹操虽在钻硏《孙子》,但对其不合自己观点处,则避而不作注释。在曹操看来,战爭滥杀乃理所当然。正如孙权说的,曹操“所行,其唯杀伐。”(《吳志·诸葛瑾传》)在他指挥战爭围城时,曾强硬规定:“城拨,皆坑之。”(《魏志·曹仁传》)因而往往不是“坑杀”,便是“屠城”;不是“所过多所残戮”,便是“鸡犬亦尽。”为父复仇,他能屠杀男女数万于泗水,水为不流;官渡之战,他能斩袁大将八个,杀降卒七、八万,还自鸣得意。到215年,曹操已61岁,率兵进攻汉中,因为河池氐人凭险坚守不降,他又用暴力攻而屠之。有一位事魏四世的缪袭,做《鼓吹曲》十二篇,第四曲《克官渡》,赞美曹操于官渡“屠城破邑”,“僵尸流血被原野”的“神武”;第七曲《屠柳城》,颂扬曹操破三郡乌桓而屠之的武功(《全三国诗》卷三,《宋书·乐志四》)。然则今天还用我们替曹操残暴行为辯护吗?曹操毕竟是个奸诈的人,一方面不以残暴为耻;一方面又假作慈悲,瞒心背己,在《蒿里行》里吟咏什么白骨蔽野,鸡犬无遗,生民所剩无几的惨象,是“群凶”造成,与他这位“义士”无关,他曾为之哭断肝肠(《古诗源》卷五)。表面上看,曹操军事上的残暴和他的艺术实践存在矛盾,实质上,曹操是用文艺为他的残暴政策进行粉饰,欺骗当时,迷惑后世。如果用人民性来赞许曹操的这类诗,就未免有些天眞了。诚然,当时連年不断的战爭,不是曹操个人的恶念造成的,而是东汉末军阀豪强之间爭夺的产物。但曹操终究是个黷武主义者,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因而人民一遇机会就举行起义以谋推翻他的政权(《资治通鉴》卷68,《魏志·钟繇传》)。至于孙、刘,虽同样是封建军阀,从本质上说和曹操幷无不同,但在战时对人民的手段则显得颇有差別。孙策军令整肃,孙权能体验“士民勤苦”,非“事不得已”,不肯“兴军”以“劳百姓”(《吴志·孙权传》)。从而东吳高级将领如呂蒙、蔣钦等对于军纪更是严加整顿。刘备也懂得“济大事必以人为本”。曹操率军南下,在刘琮率众投降后还肆虐“屠荆”(《全三国诗》卷六韦昭《伐乌林》),因而十多万人背井离乡随刘备奔逃。备于“顚沛险难”之中,宁可与他们“同败”(《先主传》注引习凿齿曰),也不抛弃他们。入盆州后,仍“树恩德,以收众心”(《先主传》)。这正是孙、刘能与曹抗衡的力量所在。最后,我们尙得追究,曹操在战爭中为什么对古代兵法上行军须“以仁义为本”的格言束之高阁?谋士有人向他说用兵须“兼抚其民”,“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魏志·袁渙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