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之象的思维逻辑
周易又宽又深。你怎么能理解?这是历代易学研究者不可避免的中心问题。我认为,象构成易的本质和灵魂。因此,只有深入探索和体悟象的意蕴和内涵,才能识易道之庐山真面目。象在易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而微妙的内涵。就其微妙处而言,有些甚至难于诉之于理性的语言表达。即使不能不作语言表达,有些也需要体味其“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本论纲所作的探讨,拟着重于思维特征的角度。象为易之始源性范畴,如系辞所言:“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就是说,易道无论多广大深邃,都有一个得以生成的始源。这个始源就是象。或者说,易之道,始于象,源于象。没有象,就没有易。当然,易之为道,是人的一种创造。具体说,易之为道乃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创造。不过,这种思维不同于自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来的概念思维,而是一种“象思维”。本来,“象思维”乃是人类共有的始源性的思维方式,也即最根本的思维方式。世界各民族,在其作为初民之时,都处于这种思维方式之中。例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时代;而神话就是“象思维”的产物。同时,神话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又从一个方面显示出“象思维”的始源性和根本性。虽然,各民族在初民时,都处于“象思维”之中,但能把这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实用性的理论体系创造出来,例如,《周易》这样的体系,则只有我中华之先贤。那么,“易之象”又是怎样创造或显示出来的?现今流传的《周易》六十四卦体系,是由八卦重组而成的。因此,这个问题要从八卦说起。传说,八卦为伏羲所画。伏羲如何能画出八卦?据说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然而,这两句话,实在是太深奥,具有难以理会的“神秘性”。例如,何谓“天文”、“地理”?所谓“观”与“察”又当如何理解?这些,都是具有根本性的大问题。显然,这里所说的“天文”、“地理”,与我们现今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科学观所说的天文、地理,是大不相同的。易所说的“天文”、“地理”,还不是作为研究而对象化的东西,或者说,还是与人处于主客不分或主客一体的东西。在伏羲画八卦的时代,人们思维中的天、地、人,即传统所说的“三才”,乃是三而一与一而三的关系。在这里,三与一相比较,一是主宰,是灵魂。就是说,人们不仅不把天地看作人之外的东西,而且总是把人与天地看成一体相协相通的东西。这种“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思维特性,就是“象思维”的根本特性。由此可知,易之所谓“观”与“察”,亦不是通常的直观与察觉,而是体悟“天人合一”之“一”,“天人合德”之“德”。或者说,就是体悟作为“三才”的主宰或灵魂的那个“一”。可见,伏羲所画之八卦,似乎正是把他的这种体悟,借助八卦这种符号显现出来。从“象思维”的角度看,可以说,无论是我们的先贤对于“天文”、“地理”或“三才”一体相通的体悟,还是他们画卦(我这里说“他们”,在于把画卦看作一个过程,并非伏羲一人所为),都表明,他们处于“天人合一”的“象思维”之中,而非对象化的概念思维之中。并且,八卦作为易道的基础,也正是“象思维”的产物。如果说易道之深奥甚至“神秘”,那么,就在于对上述“天人合一”之象,主宰“三才”的那个灵魂之象,或简称为易道之象如何表述,乃是一个难题。我们的先贤,例如伏羲,用所画之八卦作了显示。后来,又有一些先贤,例如传说文王,将八卦重组为六十四卦体系,等等。但是,如果没有卦辞与爻辞留传下来,那么,这种符号体系,仍然是不可解的“天书”,也就不会有后来对《周易》解释和发挥的《十翼》。但是,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周易》的卦辞与爻辞?如果把《周易》看作有其形成的过程,那么,卦辞与爻辞,可以说,曾经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占筮,无论龟卜,还是草筮,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的不仅在殷商,甚至在夏,就存在了。事实上,每次或占或筮,巫师都要根据或卜或筮的卦象而设辞。由此可知,不仅卦的体系有不同,例如,除《周易》外,在历史上流传今已失传的《连山》、《归藏》等;而且卦辞与爻辞,《周易》所设,也只能是多种之一。这样,不仅不能把卦爻辞看成对“易之象”的唯一表述,甚至不能视为“易之象”的本质表述。实际上,卦辞与爻辞不过是通向真正表述“易之象”的一个桥梁。这里涉及到,如何看待文字或语词在传达和显示中的作用问题。人类的文明,其真正的标志,应当归功于文字的发明。正是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储存和传播,从而促进了人类大大高于动物的自身发展。但是,文字或语词在表达或传播信息上,并不是尽善尽美的,而有其局限性,所谓“言不尽意”也。因此,在把《周易》挂辞与爻辞作为通向真正表述“易之象”的一个桥梁时,就包括克服或超越作为文字的卦辞与爻辞这种局限性。四“易之象”是指“易之象”的基本标准如果说“易之象”具有多层面,那么,应当如何把握其最基本的层面?明末清初,黄宗羲在对“易之象”的疏解中,曾指出七真象、四沩象。他主张,彰真除沩。如《黄宗羲年谱》所示:“大旨谓圣人以象示人,有八卦之象,六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七者备而象穷矣。后儒之为沩象者,纳甲也,动爻也,卦变也,先天也。四者杂而七者晦矣。故是偏崇七象而斥四象,而七者中,又必求其合于古,以辩象学之沩。”(102—103页)黄氏对“易之象”的分类与褒贬,只是从易学之义理派立场出发,并用儒家的价值标准,加以取舍。这种分类和取舍,对批判象术派支离而偏离易道,以至走向方术迷信,有其积极意义。然而,这种分类和取舍,还不足以廓清“易之象”的基本层面。黄宗羲无疑是其时代的大家,但他之大,主要表现为博学并突出在历史的知识方面。至于他对所涉及诸历史方面的思想深度之发掘,例如对“易之象”,则是他的精力所不及,也不是他所重视的角度。显然,在这里指出黄氏的局限,并不是苛求于古人。其实,在黄氏指出的七象中,除“象形之象”外,其他六象,都属卦象与爻象的不同表现。在他所指出的四沩象中,除“先天之象”外,也都属于卦象与爻象的变化之象。这里的问题在于,应当如何看待“象形之象”与“先天之象”?对于这两者的分析,特别是对后者“先天之象”的分析,必须先抛开价值判断,以求其事理之堂奥。“象形之象”,是直观可见、可识之象,即“三才”天地人外观之象。这种象,无论就其局部,还是整体,都还不是“易之象”。也就是说,还不是易所谓的“天文”、“地理”。但是,这种象却是深入易之“天文”、“地理”所必经的象思之路。能从“象形之象”这条路直接进入“易之象”吗?不能。为了进入“易之象”,还必须从“象形之象”,“观”“察”出“卦象”,例如从梦占、鸟占、兽占,直至龟卜、草筮,得出卦象,只有经过这一步,才踏上通向“易之象”的“象思之路”。而从“卦象”进入“易之象”,就涉及“先天之象”的问题。“先天”这个词语,在以往的一段时间,不仅视为荒谬,而且视为反动。但是,这个词语的本义,却是显示事物“本来如此”之性,而非人为后天陶冶之性。例如,人之天赋、天才,宇宙演化之“天行健”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这种易之象,就是“先天之象”。五“易之象”与“道”可见,“易之象”作为“先天之象”,就是“本来如此”之象,亦可简称为“本象”。实际上,“易之象”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说其具有“本来如此”之性。其二,是说其为万象之“始源”,成万象之“根本”。这种“易之象”就是“太极”或“道”。如系辞所言:“太极生两翼,两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成大业”。又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易之象”,就是这种作为“先天之象”的“太极”或“道”。“太极”或“道”这种“先天之象”,过去之所以遭到“唯心主义”的责难,乃由于脱离“太极”或“道”的“本来如此”之义,因而造成误解。或者说,那是从主客二分的对象化观点出发,去理解“太极”或“道”,从而导致误解。从其“本来如此”之义观之,“太极”或“道”,在“生生”过程中,并非产生出离开或与之对立之物。“两翼”、“四象”、“八卦”,不仅不离开或与“太极”对立,而且都是“太极”的展现,从而包含太极于自身。如胡煦《周易函书约存》(12卷3页)所言:“须知其来,俱由太极天心而来,所以方来之爻,俱名曰初,无一卦无初爻,则无一卦无太极”。同样,“道”之所生,“一”、“二”、“三”、“万物”,也是“道”之展现,从而也都包括“道”于自身。并且,“太极”和“道”既不脱离天地而由人之主观所生,更非脱离天地人之“神灵”。“太极”和“道”,不过是作为天地人的“始源”或“根本”,而与之构成一而二和二而一的关系。这就是“天人合一”或“天人合德”所展现的“易之象”。六“象”在“象思维”中的僵化与分裂前述已经提出“生生”问题。系辞言“生生之谓易”。如何理解“生生”?从思维角度看,作为“象思维”的“生生”,就是“象的流动与转化”。“生生”,其根本意义就是“生出陌生的东西”。这就是“创造”或“创新”的本义。这种“创造”或“创新”的思维,不能源于概念思维的判断、推理,而只能源于“象的流动与转化”。无论“象形之象”如种种“三才”之象,还是“卦爻之象”,其在“象思维”中都处于“象的流动与转化”之中。“象思维”对于这些象,并不是如照相机那样,把它们复制下来,而是借助这种“象的流动与转化”,使思维不断得以开窍。思维何以要不断开窍?这是由于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概念思维的发展,对于思维本身在开发理性的同时,却对富于“创造”或“创新”的悟性有所“遮蔽”,从而带来对于思维的某种僵化。前面谈及卦爻辞时,曾指出语言文字使用的功绩及其局限。事实表明,凡诉之语言文字的表达,都比其他表达具有理性的明确规定性。人们由此,可以借助概念思维,作出明确的判断和推理。但是,这种明确的规定性,其本身就是一种对象化的思维限定。这样,这种思维,无论对于“三才”,还是思维者与“三才”一体相通的联系,都具有某种僵化与割裂的性质。至于说到由此而异化出来的“科学主义与技术主义”,那么这种异化已经在实践上直接危害到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发展。例如,科学技术在给人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也使人逐渐养成不动脑子的习惯,例如缺少怀疑的习惯。从而在对科学技术信仰崇拜的异化中,正在使人“傻瓜化”。或者说,现代人在其拥有发达的左脑时,其右脑却在软化。七“遮蔽”到“越界”“开窍”的必要,已如上述。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理会“开窍”?以及如何理会与之相关的“遮蔽”?在直观中,有时也会发生“视而不见”。同样,在思维中,也会由于僵化在某一方面,而“思无心得”。按照对象化的思维习惯,思维总是先注意某一方面,如同笔者当下关于“易之象”的思考。这是概念思维在对象化研究中所必需的。这种思维习惯,可以从一方面转向另一方面,以至无穷。也可能滞留在某一方面,“一叶障目”。这就发生了“遮蔽”。即使在无穷递加的“从一方面转向另一方面”,这种思维如果没有“象思维”作为基础动力,也有转不动的时候。可以说,自从伴随文字产生而出现概念思维之后,特别是这种概念思维方式成为人们主导思维方式之后,对于“象思维”的“遮蔽”,就是一种必然发生的现象。因此,认识到“遮蔽”的必然性,也就进一步认识到“开窍”的必要性。“开窍”就是“祛蔽”,就是使滞留或僵化在某一方面的思维,重新“流动与转化”。从这里可以看出,“开窍”具有双重意义。其一,它表明,被“遮蔽”的“象思维”得到“开显”,发挥作用。其二,它表明,僵化在某一方面的概念思维,由于“象思维”的启发和推动,而又能“流动与转化”。所谓“象思维”的启发和推动,就是使人能从对象化的概念思维中,暂时退出来,或曰“反朴归真”。即暂时回到“象思维”状态。以求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解除前此由僵化而造成的思想禁锢。从而,能从创造或创新之源开始,例如从“易之象”,即从“太极”或“道”开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焕发出无穷的新思。八“易之象”的“无”“反朴归真”,回到创造或创新之源的思维状态,其可能性如何?或者说,“易之象”,“太极”或“道”,如何可能体悟?如果说神秘,那么,这里提出的问题,对于固执于概念思维的人来说,确实会感到迷惑不解或神秘。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说出来,写出来,已“非常道”。老子又言:“大象无形”、“有生于无”。对于“太极”来说,如周敦颐所言,也“复归于无极”,或“无极而太极”。可以说,这种种描述,都是需要领会其“弦外之音”的描述。正是这些描述,显示着“易之象”的最深层的内涵,也即是“反朴归真”的最真处。不难看出,这里提出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领会“无”的问题。或者说,“易之象”,“太极”,“道”,其根底都系于“无”。至于对“无”的理解,不仅常识的理解,甚至黑格尔的辩证法,都是把“无”与“有”对立起来或联系起来加以理解。但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因为,“易之象”,“太极”,“道”,其所涉及的“无”,恰恰是没有对应的“终极”,任何“有”,都不足以同其对应。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这里所说的“无”,就如同一个无底的深渊。任何“有”,在它那里都等于零或化作“无”。因此,任何“有”都不能与之作对应的显示。然而,易道之广大而深邃,恰恰就显示在这种“无”性上。所谓“神无方而易无体”,正是指这种“无”性。虽然,“易无体”,“大象无形”,但这种“无”又无所不在,并构成万物得以“生生”的根本。从思维角度看,“象思维”之“生生”,也完全有赖于“无”。因为,只有回归到“无”的境界,才能杜绝一切僵化、异化的根苗,才有可能不断创新。“有生于无”,在这个意义上是千真万确的。九从三.三大u从表面上看,领会易之道,或把握“易之象”,似乎有一套方法或技术。例如,从“象形之象”到“卦爻之象”,再到“先天之象”的“太极”或“道”。但是,这个程序,其每一步以及从前一步到后一步,其“观”,其“察”,其“体悟”,都没有现成的方法或技术,而是靠天才的灵性和体悟的功夫。那些算卦先生,尽管可以把六十四卦背诵得烂熟,可以根据,例如“纳甲”法等,作种种推演。并且能把他们的技巧传授给学生。但是,这种程式化的所谓“易之道”,与真正的“易之道”,不仅相距十万八千里,而且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东西。那么又如何理会“天才的灵性”和体悟的功夫?人有聪明与愚钝之分,这是世所公认的。但是,一提到“天才”即聪明人中的聪明人,特别是他们的超常表现,对于认为“天才就是勤奋”的人来说,就似乎不可理解了。实际上,人们都生活于“易之象”,“太极”或“道”之中。并且,人之“生生”,无论表现在思维上,还是表现在其他方面,都以之为本。但是,能真正领悟其本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凤毛麟角。这就表明,“天才”的重要。因为,只有“天才”在每个时代的出现,由于他们对于“易之象”的深切体悟,才为易之道的传播撒下种子,从而使之流传。当然,“天才”的发挥作用,并不是自发的,而需要功夫。十“象思”的路径现在要问:体悟“易之象”,或者深入易之道这种“象思维”的功夫,又如何?常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不过这种功夫,带有“熟能生巧”的技术性,与体悟“易之象”的功夫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首先,我们看到,这种功夫在思维中表现为“象的流动与转化”。从“观”“象形之象”,到“察”“卦爻之象”,再到体悟“先天之象”即“太极”或“道”。这种“象的流动与转化”,用我们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说,就是“思”的深入。但是,这种“思”之路径说,还不足以表达这里所说的“象思”路径。因为,现在哲学中所讲的“思”,多是对象化之思,即主客二元之思。但是,“象思”的路径,则是不分主客,即“天人合一”或“天人合德”之思。作为“三才”的天地人,在“象思”的路径上,是一体相协、相通的。因此深入“象思”路径的功夫,乃是一种灵悟而提高境界的功夫。十《艺术欣赏》中“易之象”的地位如果说“太极”或“道”这种“先天之象”具有难以言说的神秘意味。那么,通向和显示这种“先天之象”的境界,同样具有难以言说的神秘意味。但是,如果借助相关的事物,那么,境界的韵味还是可以得到某些显示的。例如,与功利相关,有“功利境界”,与伦理相关,有“道德境界”,与艺术欣赏相关,有“审美境界”等等。但是,“易之象”在本质上是“大象无形”,作为“太极”或“道”更是以“无”为本。因此,与此相关的境界,又当如何显示和体味?“大象无形”,却无所不在。由此可知,“易之象”虽然最高,看似超越一切具体境界,但其本身又圆融着一切具体境界。正因为在“易之象”的境界中,具有既超越又圆融的特性,所以,就使这种最高境界,并非绝对高不可攀。相反,只要人们具有相当的天才灵性,又肯于下功夫,能对于境界作不懈的追求,则无论从哪种具体境界入手,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到达“易之象”的境界。这一点,有似“六祖坛经”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无边,佛境至高,但与世间的一切相联系。因此,得佛法,达佛境,并不需要脱离世俗。并且,只有在俗中不俗,能“出淤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至高佛境。攀登“易之象”的最高境界,亦然。十“易之象”的最高境界境界不同,人们的眼光、感受、言谈、心态、行为举止,都会有所不同。局限于“功利境界”而利欲熏心的人,视钱财如命,见钱眼开。如巴尔扎克小说的“葛兰台”,或如中国俗语中所讽刺的“抱着元宝跳井”的守财奴。而引导人们为善的种种“道德境界”,似乎比局限于“功利境界”,对于人要好一些,不至于象庄子所揭示的那样,为“物役”、“物累”,以至于“殉物”。但是,如果僵化在某些僵化的道德教条里,同样也会使人套上精神枷锁。因此,任何具体境界,都只能是通向“最高境界”的桥梁,必须超越之。例如,即使是执著于现实的儒家,其所追求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必须以“修身”为前提,即以追求“圣与仁”为旨归。其实,在最高境界上,儒、道、佛三家的追求是一致的,非常接近。正如王阳明所言:“只有毫厘之间”。这就表明,“易之象”的最高境界,乃是一种殊途同归的最高境界。由此可知,《周易》最终能成为儒道佛三家共同承认的首要经典,也就决不是偶然的了。十进入“易之象”最高境界也许最困难的问题,要算是如何体味和显示“易之象”的最高境界了,这种境界只有在悟性极高的大思想家、大诗人、和大艺术家等人那里,才可能有深切的体味和显示。例如,在庄子那里,他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吾为一”,以及他所描述的“心斋”、“坐忘”等等。可以说,这都是进入“易之象”最高境界的体味和显示。另如,在屈原的辞中,也有这种体味和显示。在《涉江》中有这样的描述:“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在《远游》中的描述,则更深沉:“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我们知道,在德国现代大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其晚年的思想,曾达到天地人神一体的体味和显示。与此相比,两千多年前,在中国的大思想家庄子、大诗人屈原那里,这种体味和显示已经是活灵活现了。如何看待这种最高境界?一方面,它不是可以得到实证的实在。正如,不能把梦当成现实一样。但是,另一方面,它之为人的一种精神,象梦境一样的精神状态,又是实实在在的。并且,这种象梦境一样的精神状态及其显示(如诗、如画、如音乐、如寓言、如小说等),不仅使显示这种境界的作者,能够借此深切地领悟到宇宙与人生的真谛,而且能够以其显示这种体味的作品,感化众生,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十“无”的境界关于“象思维”,前面提到“象的流动与转化”。其中,“象流动”,是人们时刻经历的思维活动。每个人的头脑,都如一台电影自放机。只要有思维活动,就有各种“象流动”。问题在于:“象转化”,当如何理会?“象转化”,意味着象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宠物买卖合同范文
- 上海市技术开发合同范本
- 猪场租赁合同中二零二五年消毒室改造条款
- 公司租车协议合同标准文本
- 班级环保活动的实践方案计划
- 公司退伙合同标准文本
- 2025新版高级经理聘请合同书
- 军工电源采购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农村商铺租赁合同协议
- 传授厨艺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届高考作文备考训练:局中局外人生如棋
-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
- 中华武术-太极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 小红书食用农产品承诺书示例
-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2年版)
- 23J916-1:住宅排气道(一)
-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汇编
- JJG 162-2019饮用冷水水表 检定规程(高清版)
- 纺织品生产企业代码(MID)申请表
- 冠心病的护理 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