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畲族心态秩序与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将人类发展问题分为人文生态问题和人文心理状态。前者指“人对资源的利用和分配的问题,人和人共同生存的问题”;后者指“人们的价值体系和心态秩序方面的问题”(1)。按此种说法,畲族21世纪的社会发展,既是人文生态的发展,也是人文心态的发展。学界对畲族社会人文生态层次的发展问题有较多的关注,而对其人文心态层次的发展及其两者关系关注不够。本文拟就畲汉心态秩序与畲族社会发展关系问题试作历史人类学的初步考察。一、影响满族社会发展的因素心态是指群体所表现的生理、心理、意识和精神境界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复杂而融洽的整体。它是一种在社会生活里积累形成的生理、心理文化现象,具有使群体持续和适应一定客观环境的作用(238)。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所表现出来的心态,是一种文化观,它是族群对自我文化与他群文化的态度。彼此族群的心态关系就构成了族群之间的心态秩序。心态秩序受生态格局的制约和影响,有什么样的生态格局,就有什么样的心态秩序。但心态秩序一旦形成,因具有使群体持续和适应一定客观环境的作用而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可以反作用于生态格局。这是人文生态与心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心态表现为“民族中心主义”,即“各美其美”并恶人之美的心态。民族中心主义是实实在在反映于各个群体的一种民间意识。在古代社会,几个文明“中心”对于异族抱有蔑视和敌视的态度。传统中国中原文明体系的持续发展,滋长了部分汉人对异族的偏见和傲慢。古代中国有“华夏”与“蛮夷”之别,并有着中原文明为天下“中心”的理念,“华夏居中”,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分处四周外缘;蛮、夷皆“非我族类”,天子又居其中,直接代天言事,教化黎民。这种层层相因的观念,至秦汉时期便形成了大汉族主义。其主要表现就是对周边各族的征服与歧视,对他们的习俗和制度不齿,甚至以武力迫其“归顺”。这一倾向,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时期(64-73)。例如,汉语中最早出现的“文化”一词,其概念含有“文治教化”或“文治武功”方面的文教之义。它其实是一种“各美其美”心态的产物。汉代刘向《说苑》“指武”条云:“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又晋代束皙《补亡诗》云:“文化内辑,武功外悠。”(2)这个“文化”似又来自《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只有中原汉人社会才是“文”的,他族则为“野”,文野之别,好在可以以“文”化“野”。所以汉文化历来喜欢以己之文而“化成天下”。“化”的结果是高级状态即“文化”,文化即化成“文”。“文化”一词积淀着汉族中心主义的心态意念,暗含着大汉族主义的深层结构,掩盖着大汉族主义的集体无意识。中原汉胡融合,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结合以后,追求疆域的开拓,人民迁居渗透,汉胡帝国统治地位的巩固,而常常以弱小民族的文化牺牲为代价,使弱小民族不得不适应于汉文化,吸收接受中原文化。在互动中弱小民族也千方百计强化自身的“我群意识”,加强群的聚合,重新解释自身历史、来源及文化,以提高本文化的地位,抵抗汉文化的渗透影响。这就形成了“各美其美”与“贬人之美”的族群心态秩序。这种心态秩序以相互排斥、对立、抵制为特征,常引起社会隔阂、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引起社会动乱。如上所言,人文心态秩序是由人文生态格局所决定和制约的,所以,我们欲了解畲族社会发展的心态秩序问题,首先须了解畲族在传统中国的生态格局中属于何种地位。我们知道,隋唐以前,畲族基本上已聚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区域,但随着传统中国之历史发展、中原文明体系的不断扩张、中原汉文化在华南地区的传播,畲族生活的人文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汉代到五代,经过不断的移民与传播,汉文化已在华南地区占据主导地位。汉族移民华南,带来汉族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以及儒家文化在华南的广泛传播。其传播特点是,一方面通过军政手段实现政治制度在华南社会的传播,因而具有强制性;另一方面生产技术和经验在汉族译名与华南土著社会的互动中被自然吸收。而传统中国时期畲汉族群互动之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一人文发展的趋势下,畲汉族群互动的过程,就是中原汉族文化在畲族社会传播的过程。汉文化最终以其强劲的力量在华南地区取得主导地位,而畲族文化在与汉文化的交争中最终处于守势,在滚滚汉化浪潮面前,不得不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垒筑起自我防卫的文化屏障,以求安于一隅之地。具体而言,唐宋或更早的时期,聚居于闽粤赣交界区域的畲族,与当地闽越土著和汉族移民社会已略有往来。随后由于该地区人口增长及战争等诸因素作用,畲族向外迁徙,在数百年的迁徙过程中,本处于“化外之民”地位的畲族社会始终处于汉文化的“包围”之中,畲族迁徙所经过的地方,所居聚落的周边,都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汉族传统社会,所以每到一处,都不可避免地与汉族发生联系,相互作用。汉唐时代已开其端,明清时期更趋密切。现代条件下的畲汉互动继续进行。每个时期畲汉互动的具体形式、内容有所不同,但均不可避免地引起文化心态的问题。唐宋时期,汉人已进入畲族地区活动,畲汉互动已经发生。据罗香林考证,唐宋间,大批中原汉人已深入到闽粤交界地区,形成畲汉杂居的局面。而“当时闽粤赣的畲民……其文化远不及客家民系”,“……惟其接触繁多,所以免不了要发生混化的作用。而那些畲民亦因须与客家盛营贸易的缘故,渐渐习染客人的语言和文化”(72)。就客观的情形而言,这一时期的畲汉族群互动对“客家”民系的转换生成和畲族共同体发展均有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畲汉生态格局已塑造了畲汉传统心态秩序的雏形。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畲汉在互动中发生了相互排斥、抵制的情形。如兴宁邓氏《请神文式》第一篇《请天神文》载:“二来暂斫春瘟夏瘟,秋瘟冬瘟,时瘟瘴气,远隔千里,上来隔山,下来隔海,暂斫五姓贼人(即畲族先人)。”(72)将五姓畲民与瘟疫相并列,视为“贼人”,可见矛盾之深。畲民以先到者的身份从事刀耕火种的旱作农业,“番人自斫,番火自烧”(2),引来汉族移民的不满和仇视,故称:“商量不听,计较不同,是非口舌,随口消灭。”(73)这些议论表达说明了畲汉互动过程中所引起的民族文化心态问题。到了明清时期,畲汉互动更趋密切、频繁。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的经济交流活动。明清时期,畲族逐渐由游耕和狩猎经济发展为定居农业经济,“大分散、小聚居”,与汉族聚落交错分布的格局已告形成。畲村既与汉村保有一定距离,又相距不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依存关系。有些畲村还逐渐变成畲汉共居村落。但是,畲族社会未能连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区,无法形成单独的民族市场和经济中心。由于自身社会经济结构不能满足全部需要,而必须与汉族进行交易,与汉人互通有无。一般交易都要到临近汉区进行,所谓“近则附近民居各村,与民往来交易”。如崇祯《汀州府志》载:“其入城贸易,多竹器、蜂蜜及野兽、山兽之类。”(3)为了与汉族进行交换,山区畲民根据自身条件,经营出售土特产品,常将狩猎获品、木炭、柴草、扫帚、竹子、蓝靛、木材、药材、及筐篚、蜂蜜、鱼、豕、鸡等,作为小商品出售,以换回铁农具、盐、米、布、妇女装饰用品等生活必需品(138-151)。不过,畲族入市贸易的竹器、蜂蜜、野兽、山禽等类物品,并非只有畲族才能供给,相反畲族人家非常依赖于汉人生产的布、丝,所以畲民“入市贸布易丝,率俯首不敢睥睨”。由于资源占有与分配差异造成的这种贸易需求的不对等,在经济生活中畲族经济体系对汉族社会的依附性,造成畲汉间社会经济交流的不平等关系,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对畲汉心态秩序造成消极影响。就汉族方面而言,在与畲族接触、交流中形成了“畲族观”,一般汉人对畲民怀疑惧轻视的态度。由于经济上的互补需求,表面上汉人仍对畲民表示适度的客气。“畲民不喜人称为畲,故相见必讳言之。俗呼畲民为畲客,因并讳客字,而曰你边人,我边人,对畲妇通称曰阿嫂。”(31)但在闽浙汉人民间风俗中,有给小孩儿取名以助其顺利成长的习惯,所取予贱名除“狗儿”、“奴才”等外,也有称“畲客”的,“将畲民和狗儿、奴才”一般看待,也就可见蔑视的程度了(65)。这种发自文化深层的歧视,正是汉人民族中心主义歧视他族的“集体无意识”,甚至是“集体有意识”。就畲族社会而言,其对汉族社会就相应产生了一种抵触、排斥的心理,它典型地表现在畲族内婚制度上。畲族《高皇歌》唱道:“今下晤比当初时,受尽阜老(汉人)几多气;朝中无亲难讲话,处处阜老欺侮你。当初皇帝话当真,盘蓝雷钟好结亲;千万男女莫作贱,莫嫁阜老做妻人。当初皇帝话当真,吩咐盘蓝四姓亲;女大莫去嫁阜老,阜老翻面便无情。皇帝圣旨吩附其,养老莫嫁阜老去;几多阜老无情义,银双对重莫嫁其。当初出朝在广东,盘蓝雷钟共祖宗;养女若去嫁阜老,就是除祖灭太公。”《高皇歌》反对畲汉通婚,“莫嫁阜老做妻子”。因为,在畲族社会看来,汉人常“欺侮”畲民,汉人“无情无义”,且翻脸不认人。若嫁给汉人为妻便是“作贱”,便是“除祖灭太公”,必须受到谴责。这种禁止畲汉通婚的风俗,反映了畲汉传统族群关系的紧张和矛盾对立的心态秩序。二、闽浙山区权利保障的差异现代文化多样性时代的社会良性发展,应既是人类各个社会族群之间生态格局、生态秩序的持续发展和改善,也是各族群间心态格局、心态秩序的和谐化。人文心态秩序与生态秩序一样,已成为任何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外在条件,也是内在条件。就外在条件而言,不和谐的、非理性的族群心态秩序是危险的。这种心态秩序所表达的人类族群间相互敌视、相互歧视、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文化观、人类观,是人类灾难性冲突的祸因,是人类和平的敌人。就内在条件而言,这种既“过时”又没过时的心态秩序也是人类发展的敌人。因为它消极地影响了任何一个人类族群的内部精神状态,也因而影响了任何一个族群自身的社会发展,使之无法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明清时代,在国家与社会不断交替互动下,畲族逐渐从“化外之民”成为国家编民。作为国家的编民,既有向国家纳税的义务,也应有享受编民应有之权利,如参加国家统一的科举考试权利及其他一般国民待遇。如同治《福建通志》引《南平县志》云:“里图之外,有蓝、雷之族,是谓畲民……亦佃民田耕耨,间有一、二读书者。乾隆五年(1740),编图入籍,亦有入庠者。”(2)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主流社会,参予国家政治生活,自是畲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但是国家规定的一般国民待遇并非所有编户畲民均能享受到。一般而言,处于闽浙山区的畲族,其国民权利得到较多的保障。如道光年间的龙岩州:“今畲客固安分,而汉网亦宽,许其编甲完粮,视土著之名一例。”(20)即畲族人被纳入保甲、征税之列,也就获得受国家“保护”的权利。又如乾隆《永春州志》引《德化县志》云:“邑有畲民,以钟、蓝、雷为姓……今俱遵制编保甲,从力役,视平民无异。近又与土民联婚,并改其焚尸浮葬之匀,亦足见一道同风之化云。”(7)即政治地位的改变,促使畲族社会的变迁。再如道光《顺昌县志》载:“今县只蓝、雷二姓,俗呼为畲客,饮食服物与世无异。今且有出应试者。”(10)即畲民子弟也可涉足科举考试。又如浙江内陆的处州府,各地畲民在清代中叶已陆续取得应试进学之权利。同治《云和县志》载:“嘉庆八年(1803),巡抚阮元会同学使文甯,咨准一体考试,云邑畲民援例求考,近亦有列名爨序者矣。”但是,在闽浙沿海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同一时期畲汉交流相当有限,政府编民措施也难见效果。如乾隆《龙溪县志》载:“穷山之内有蓝、雷之族焉……无征税,无服役……不读书,语言不通,不与世往来。”(516)乾隆《仙游县志》亦载:“畲民……不得与齐民齿,倩舂佃山,率为服役。”(15)又如浙江沿海的温州,限制畲族子弟参考进学,民国《丽水县志》载:“嘉庆八年巡抚阮元会同学使文甯,咨准一体考试。其散居温州者,于道光元年(1826)援例求考。诸生禀于学使朱士彦云,照例身家不清白者,不准与考,泰邑(泰顺)畲民皆作舆台,为人役,身家未为清白,奉批不准与考。”(15)视畲家子弟为“身家不清白”者,阻止其士途发展。山区与沿海不同地区畲族社会发展权利的差异,是由于生态格局的地区差异而造成的心态秩序地区差异所带来的。闽浙山区,畲汉经济、文化差距较小,在生态格局中,畲汉地位差异相对较小,彼此更易相互接受和交流,因而畲族更易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等权利。而闽浙沿海经济发达先进地区,汉族人口多,畲族人口少,畲汉经济、文化落差过大,彼此不易交流。而且沿海畲民兼入汉民社会从事劳作,进入工商业较发达的汉族地区,只得从事被汉人视为“下贱”的与体力相关的工作,因此而为汉族社会所不齿,畲族也就较不易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历史的考察,表明了不和谐的心态秩序对畲族社会发展所形成的阻力。这种阻力来自于汉族社会的偏狭、傲慢心态。当这种偏狭、傲慢的心态转化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官方就会以“救世主”自居,采取一种“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政策或社会发展政策,以某一民族文化为标准制定社会改革发展措施,强迫其他民族“就范”,从而带来危害性。如民国时代的社会改革,以汉文化为标准来推进畲族社会的汉化发展,强迫畲民加入农民协会,取缔畲族妇女传统服饰等,这些过激的汉化措施,最终造成民国19年部分参加农运的畲民行为失控,而与地方保安部队发生冲突,造成伤亡(12)。而“汉化主义”被畲族社会广泛接受,获得“文化霸权”之后,就会引起“文化自杀”的问题。如闽北地区有畲民“欲与汉人为婚,则先为其幼女缠足,稍长,令学针黹坐闺中,不与习农事”。可以说,未蒙汉化之利,反先受其害。然则,在不和谐的心态秩序中形成的一个民族精神状态,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则更为持久、内在、深刻。传统中国时代,在畲汉互动中,以“盘瓠信仰”为原核,阐发、引伸、建构的畲文化自我中心意识模式(280-288),渗透于文化的各个方面,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它所具有的排外倾向和闭锁心态,对现代畲族社会的发展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它严重阻碍了作为畲族社会发展变迁动力之一的畲汉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与互动。长久以来畲汉两族互不通婚,至今不少农村地区仍然保留这种传统。潘宏立对福建罗源畲村的价值取向调查发现,50%的受访者赞成“不同汉族通婚,因为我们族有传统的说法”,64%的受访者认为“同汉族通婚,会使我们人口减少”。这种排外倾向,不利于吸收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技术,也使社会经济发展受阻。三、建国工商政朝民:开漳圣文畲族在21世纪的发展,需要一种积极、和谐、良性的畲汉人文心态秩序。这样一种和谐的心态秩序的建构涉及三方面的力量:一即国家力量,提供权力支持,这对民族工作者提出挑战;二即科学知识界,提供充分的、准确的论证、决策和认知方面的信息,这对学术界提出挑战;三即民间社会,提供文化资源,对社会自身提出挑战。在一个多种力量交织的复杂社会中,任何一方单独力量均无以完成理性建构的任务,必须协调合作,方能建构和谐的社会人文心态秩序,实现人文生态秩序与心态秩序的理性调控。理性建构的力量来自于国家,国家代表全体国民的意志与需求。对传统国家民族政策应具体、辩证地评析。就畲族社会情况而言,明清时期,官方的态度是较为超然、客观的,均将畲民视为国家属民,视为国民一体对待,只要行政能力所及,就希将之纳入征税、保护之编民。又明清地方官因有避讳本籍之规定,所以闽浙府县地方首长对当地畲民多无成见,一般而言,颇能贯彻中央的一视同仁政策。例如山东德州举人吴楚椿于乾隆三十八年(1772)冬知浙江青田县事(37),三年后,受处州府令查办是否准该地畲民应试进学一事,吴在报告中力陈,“土人辄攻之曰畲民系盘瓠遗种兽类也”,完全是无稽之谈,实源于“今夫习俗之弊,莫甚于党同伐异”,而力主“国家中外遐迩,一视同仁,导民为善”(31)。处州府之畲民其后终取得应试上进的资格。现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恢复民族成分,积极倡导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畲族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平等幸福之一员。畲族有自己的人大代表、行政人员、知识分子,享有一系列发展社会经济和教育的优惠政策,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案)中增加的条文中有惩治“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规定,这是运用国家法律手段,调整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是建构理性民族心态秩序的法律手段。理性建构的力量也来自于知识分子,明清传统中国地方志的文化观可视为知识分子的一般观点。明清地方志编修者,只要意识到畲族的存在,大都抱持一种试图了解其源流、生活、动向的理性态度,有时难免以讹传讹,但其所发议论一般较为温和持平。尤其是清代中叶以后,地方志编修者更常以理性态度辩明前人之谬,如道光《顺昌县志》即云:“畲客……旧志所谓盘瓠之后,且木皮为衣之说,皆不经之论也。”(10)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抱着追求全民族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的真切愿望,均以科学精神去关注、调查、了解畲汉民族关系,他们在现代畲汉人文心态秩序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性建构的力量源泉更来自于民间社会。人文心态秩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民间也并非一味承受历史形成的心态秩序,民间也在不断地调整一定阶段的人文心态秩序。积极和谐的族群心态秩序之所以是我们所呼唤的,因为这种建构已深藏于民间,并经常性地表演于民间。但它停留在自发阶段,需要提升,需要自觉化。蓝岭对闽南赤岭蓝姓畲族奉祀“开漳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索赔起诉状3篇
- 有关平面设计师工作计划范文(31篇)
- 2025年银行职工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6篇)
- 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2篇)
- 家具制造空气质量条款3篇
- 心内科主治医师任职工作总结(15篇)
- 单位劳务合同样本3篇
- 银行工作总结
- 住宅院落买卖合同修订版3篇
- 公证委托书涉及的公证程序详解3篇
-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二八大专题知识复习提纲
- 2025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及答案200题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健康教育技能试题及答案
- 机车车辆试题及答案
- 地理澳大利亚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 常用施工规定和技术要求1
- 旅游景区娱乐服务设计
- 新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24)培训试题及答案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营销(南昌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健合集团笔试在线测评题
- 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