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城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城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城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城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城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城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已知N2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气体X、Y为CO2和N2中的一种。某同学用下图装置验证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色。实验中装置气密性良好,一根导管通入气体时另一根导管为出气状态。具体操作有:a.通入气体X;b.通入气体Y;c.滴加适量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①X为N2,Y为CO2②操作步骤为bacb③操作c中只需打开分液端斗活塞即可④纸花应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染后再干燥A.1个 B.2个 C.3 D.4个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CO2 B.O2 C.N2 D.稀有气体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烟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D.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4.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和日本的三位化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发工作。LiCoO2(钻酸锂)主要用于制造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其它便携式电子设备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已知LiCoO2中Li元素的化合价为+1,则Co元素的化合价为A.+1B.+2C.+3D.+45.下列实验方案中,合理的是()A.要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B.要粗略地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用铁丝代替红磷在空气中燃烧C.要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集气瓶中D.要鉴别木炭粉和二氧化锰两种黑色粉末:将少量固体分别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洋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B.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元素C.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21%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硅元素7.实验室收集氨气(NH3),与选择收集方法无关的信息是A.NH3的密度 B.NH3的溶解性C.空气的密度 D.需收集NH3的体积8.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错误的是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试剂操作方法ACO(CO2)氧化铜将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BFeCl2(CuCl2溶液)过量铁粉搅拌、过滤CCuO(炭粉)不用外来试剂在空气中灼烧DCu粉(Fe粉)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A.A B.B C.C D.D9.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下列物质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湿法炼铜 B.气球充气过多爆炸C.利用太阳能蒸馏海水制取淡水 D.氧气液化变成淡蓝色液体10.在“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写化学式).地壳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氯化钠的构成微粒是____(写出离子符号)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儿童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等症状。如图为某补锌口服液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2)葡萄糖酸锌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3)每只口服液中锌的质量分数_________(4)要满足儿童身体正常的需要,在某一时间段需要适量补锌。若儿童1kg体重每日需要0.5mg锌,每天从食物中只能摄入所需锌的一半。体重为20kg的儿童,理论上一天还需服该口服液多少支________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下图是探究质量守恒的实验装置,锥形瓶内插有一根上端系有一小气球、下端能与白磷接触的玻璃管。(1)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为27.6g,则右图托盘天平中游码的读数为________g。(2)引燃白磷,气球胀大,待锥形瓶冷却至室温后,又看到气球变瘪,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玻璃管上方系一气球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结束后(锥形瓶已冷却到室温),将锥形瓶瓶口倒置于盛满水的水槽中(如下图所示,瓶口贴紧水面),拔下瓶塞,发现水进入锥形瓶中,则进入瓶中的水约占锥形瓶的容积的______。(4)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种类14.2018年4月2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将“珠海一号”五颗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一箭五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高氯酸铵可用于固体火箭推进剂,制备时将高氯酸钠NaClO4与氯化铵的饱和溶液混合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高氯酸铵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火箭升空时高能燃料燃烧从而推进火箭的运行,此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为:____________;(3)火箭升空过程中外壳与空气发生摩擦,产生大量的热,可以采用钛合金做外壳体材料,主要利用它的_________性能。A.熔点高、密度小B.导电性好、抗腐蚀性能好C.延展性好、可塑性好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甲乙小组按下图1、2所示实验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现象。甲组:如图1,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看到木条与外焰接触部分变得焦黑,与内焰接触部分为浅黑色,与焰心接触部分没有明显变化。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证明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_____部分温度最高.如图2,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出现,能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__________________。乙组:图2中当烧杯位置明显降低时,烧杯内壁不仅有无色液滴,还看到烧杯底部附着有黑色固体。(提出问题)黑色固体是什么呢?(猜想)猜想黑色固体是碳,其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验证)为了证明上述猜想是否正确,甲、乙小组的同学用图3装置分别设计了以下方案进行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甲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加热。黑色固体燃烧,发出_______________,b中溶液变浑浊。乙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__________,点燃酒精灯加热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b中溶液变浑浊。(分析与结论)(1)实验结束时,停止通入气体,后续两步实验操作如下,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A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B将试管b移走(2)根据甲乙两组实验b中的实验现象、都说明黑色固体燃烧生成了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断猜想正确。(反思)(1)进一步实验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越低,产生黑色固体越多。查阅资料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并且:石蜡+氧气(足量)→二氧化碳+水;石蜡+氧气(少量)→一氧化碳+水;由此推测乙组实验产生黑色固体的原因是: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越低,蜡烛燃烧时因_________________不能及时补充,而不充分燃烧,会产生黑色固体碳。(2)甲、乙小组最终证明了蜡烛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A碳、氢和氧三种元素B碳和氧两种元素C碳和氢两种元素16.兴趣小组利用下列方案测定CO2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石灰石中碳酸钙的纯度(除碳酸钙外,其他物质不与盐酸反应)。方案一:测定CO2的质量(1)在上述实验中将石灰石研磨成粉的目的是_____。(2)在该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作用是_____。a.促使石灰石与盐酸充分反应b.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散逸(3)实验I中,将小烧杯中的稀盐酸分几次加入到大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判断石灰石中碳酸钙完全反应的操作及实验现象是:最后一次加入稀盐酸,_____。方案二:测定CO2的体积(4)实验II中,连接好装置,再_____(填操作名称),然后装好0.5g石灰石样品,最后将10ml稀盐酸快速推入烧瓶中。(5)实验II的实验记录如下(表中数据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条件下测定):时间/min12345678910注射器读数/ml60.085.088.089.091.592.598.999.699.699.6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和数据综合分析,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_____ml。(6)数据计算:已知常温常压下CO2的密度是1.96g/L,则该方案中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g(精确到0.001g),石灰石的纯度为_____。(7)实验反思:有同学认为实验Ⅰ操作即使正确,测定结果也不准确的原因是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A【解题分析】

操作顺序为a:通入X气体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b:通入Y气体为氮气(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c滴加适量水,(纸花不变色)a通入X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纸花变为红色。【题目详解】①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则X为CO2,氮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则Y为N2;故说法错误;②操作顺序为a:通入X气体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b:通入Y气体为氮气(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c滴加适量水,(纸花不变色)a通入X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纸花变为红色;正确的顺序为abca;故说法错误;③操作c中打开活塞开关,滴入少量水,即可关闭;故说法错误;④纸花应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染后再干燥;说法正确;所以①②③说法错误,只有④说法正确;故选:A。2、C【解题分析】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故选C。3、D【解题分析】

A、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白烟,放出大量热,故不符合题意;B、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热,故不符合题意;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故不符合题意;D、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名称,故符合题意。4、C【解题分析】

LiCoO2中,锂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锂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2=0,则x=+3价。故选C。【题目点拨】熟练掌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够根据化合价原则来判断指定元素的化合价,在判断时要注意是“先定后变”,即根据具有唯一价态的元素的化合价并结合化合价原则来解答未知的化合价。5、D【解题分析】

A.气体的验满在瓶口处进行,要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此选项错误;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此选项错误;C.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不能鉴别出空气与氧气。可用燃烧的木条,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照常燃烧,气体是空气,如果木条燃烧更旺,气体是氧气,如果木条熄灭,气体是二氧化碳,此选项错误;D.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而木炭不能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要鉴别木炭粉和二氧化锰两种黑色粉末,可将少量固体分别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此选项正确。故选D。6、A【解题分析】A、海洋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正确;B、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错误;C、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错误;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错误。故选A。点睛:地壳内元素含量前四位的顺序为:氧硅铝铁。7、D【解题分析】

实验室收集气体考虑的因素为制取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小,气体的溶解性,故与选择收集方法无关的信息是D需收集的气体的体积,故选D。8、A【解题分析】

A、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化铜不反应,不符合除杂要求,错误;B、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反应后过滤,得氯化亚铁溶液,符合除杂要求,正确;C、碳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铜不反应,剩余固体只有铜,符合除杂要求,正确;D、铁是活泼金属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铜与盐酸不反应,能达到除杂目的,正确。故选A。【题目点拨】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9、A【解题分析】

A、湿法炼铜有新物质铜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B、气球充气过多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C、利用太阳能蒸发海水制取淡水,是分离水的过程,变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错误;D、氧气液化变成淡蓝色液体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故选A。【题目点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0、B【解题分析】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故不符合题意;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燃烧的木条熄灭,故符合题意;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故不符合题意;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故不符合题意。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N2SiO2Na+和Cl-【解题分析】

空气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化学式为:N2。地壳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是氧元素和硅元素,可形成二氧化硅,其化学式为:SiO2。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其符号为:Na+和Cl-。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45572:110.05%1支【解题分析】

(1)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12×12+1×22+16×14+65=455(2)葡萄糖酸锌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12):(1×22)=72:11(3)每只口服液中锌的质量为5.0mg=0.005g,每只口服液中锌的质量分数为:×100%=0.05%(4)体重为20kg的儿童,理论上一天还需补充锌的质量是:0.5mg×20×=5mg,需要服用该口服液一支。【题目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说明书获取化学信息。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2.6g4P+5O22P2O5起缓冲作用,防止因气体受热膨胀而冲开橡胶塞(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1/5①②⑤【解题分析】(1)根据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为27.6g-(20+5)g=2.6g;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根据反应放热易把活塞冲出开始燃烧时,反应放出的大量热,使密闭体系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气球变大;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氧气被消耗,使密闭体系内的压强减小(P2O5常温下是固体),导致气球变小,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在玻璃管上方系一气球的主要目的是起缓冲作用,防止因气体受热膨胀而冲开橡胶塞(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实验结束后(锥形瓶已冷却到室温),将锥形瓶瓶口倒置于盛满水的水槽中(如下图所示,瓶口贴紧水面),拔下瓶塞,发现水进入锥形瓶中,则进入瓶中的水约占锥形瓶的容积的1/5;(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元素种类、各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变,因此选①②⑤。14、NaClO4+NH4Cl=NH4ClO4↓+NaCl+7价,-1价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A【解题分析】

(1)高氯酸钠NaClO4与氯化铵的饱和溶液混合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高氯酸铵沉淀和氯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4+NH4Cl=NH4ClO4↓+NaCl;设:NH4ClO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在NH4ClO4中铵根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有:(+1)+x+(-2)×4=0,x=+7;在NaCl中钠元素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生成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7价,-1价;(2)火箭升空时高能燃料燃烧,推进火箭的运行,此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火箭升空过程中外壳与空气发生摩擦,产生大量的热,可以采用钛合金做外壳体材料,主要利用它的熔点高、密度小性能。故选A。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蜡烛火焰的各部分温度是否相同,或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或验证外焰温度最高或焰心温度最低等外焰水固体碳是黑色的红光氧气BA二氧化碳氧气C【解题分析】

甲组: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看到木条与外焰接触部分变得焦黑,内焰接触部分为浅黑色,与焰心接触部分没有明显变化。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蜡烛火焰的各部分温度是否相同,或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或验证外焰温度最高或焰心温度最低等,因与外焰接触部分变得焦黑,所以可以证明蜡烛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故填:验证蜡烛火焰的各部分温度是否相同,或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或验证外焰温度最高或焰心温度最低等外焰;如图2,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出现,能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故填:水;乙组:[猜想]猜想黑色固体是碳,其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并且固体碳的颜色是黑色的。故填:固体碳是黑色的;[实验验证]甲组:通入空气并加热黑色固体时,黑色固体会燃烧并发出红光,因为碳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红光,同时会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填:红光;乙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