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视角下的自我身份建构消费梦中的僭越盖茨比自我身份的想象与拼接_第1页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自我身份建构消费梦中的僭越盖茨比自我身份的想象与拼接_第2页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自我身份建构消费梦中的僭越盖茨比自我身份的想象与拼接_第3页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自我身份建构消费梦中的僭越盖茨比自我身份的想象与拼接_第4页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自我身份建构消费梦中的僭越盖茨比自我身份的想象与拼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自我身份建构消费梦中的僭越盖茨比自我身份的想象与拼接

《伟大的美德》是美国小说家f.西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传记。在1925年初版之际,T.S.艾略特就在给作者的信中大加褒扬,认为“……在我看来,它是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何宁,2008:98)。虽然作家在世之年这部杰作没有得到读者应有的重视,但是菲茨杰拉德于1940年骤然病故之后,小说却渐渐得到了包括艾得蒙·威尔逊、约翰·欧哈拉、麦尔克姆·考利等权威文学评论家的关注,读者中的拥趸也不断增加。何宁的文章《菲茨杰拉德研究与中国》全面梳理了美国本土和中国的菲茨杰拉德研究状况,包括相关论著的数目统计、理论视角的运用,并且指出国内外研究的问题与发展方向。根据他文中的数据,“在1951到1980年间,各类[关于菲茨杰拉德的]文学传记达21种”(何宁,2008:99)。引人瞩目的是,“从二战后到1980年,仅在美国就有关于[菲茨杰拉德研究]的213篇硕士论文和131篇博士论文”(何宁,2008:99),而《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其代表作品之一,地位不容置疑。在中国,菲茨杰拉德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也越来越受到读者和评论者的重视。(1)何宁的文章数据表明,“在主要的学术期刊中,研究菲茨杰拉德的论文由1997年的5篇增加到2000年的15篇”;而“以1997至2000年间在各学术期刊发表的38篇论文来看,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占29篇,其中绝大多数着重讨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手法”(何宁,2008:101)。笔者收集的资料显示,新世纪中国的盖茨比研究在诗学结构、意象研究之外,评论者更多地注意到了盖茨比美国梦的破裂。但是,至于盖茨比本人,按马科斯威尔·珀尔金斯的话来说,却“或多或少是个谜”,是一个虚实莫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的人物。对盖茨比这个神秘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实为一个值得探究的命题。本文提出,盖茨比沉溺于消费主义的景观幻象,自我建构起一个基于想象的虚假而虚弱的拼贴身份。盖茨比之谜是一个自我身份构建的问题,也就是他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探索和回答。盖茨比的身份建构超越了文本设定并体现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范围,僭越了社会与心理界限(Assadi,2007:76)。作为对这种僭越的惩罚,他的毁灭早已注定。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断言,“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积。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德波,2007:3)。视觉的功用被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而“经济统治社会生活的第一阶段,使人们实现了从存在到占有的明显堕落——人类实现的不再是等同于他们的之所是,而是他们之所占有。目前这个阶段则是经济积累的结果完全占据了社会生活并进而导向了从占有向显现的普遍转向,由此,一切实际的‘占有’现在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终功能”(德波,2007:6)。从存在沦为占有,从占有沦为显现,社会存在越来越趋于表象化。在这个表象化的景观社会,在消费主义席卷一切的时代,个人身份认同的定义被颠倒,从本质转为外表的呈现,外表代表了内在。个人所占有的一切,甚至是假装占有的一切,成为个体本质的证明,并通过对他人的展示来获得认同。个人身份是个人在阶级、性别、种族等层面的文化归属问题。在美国梦的炫目神话里,人人似乎都有可能通过个人奋斗,突破自身生来归属的社会阶层的拘羁,从而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socialmobility)。林德博格(Lindberg)认为“我们宣称的道德和我们容许的行为”之间的空间是“流动的”(Balkun,2006:14),这个看法未免过于乐观。构成社会的各种约束与界限随着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表象笼统一切的景观时代的来临,已经日渐流于不确定性与变动。对真实性的强调更促进了模仿与伪造,而“如果说真实的自我是内在,而不是外在,是本质,而非表象,那么看似是赝品的反而可以成为唯一真实的物(或自我)”(Balkun,2006:17)。在表象即为本质的社会之中,外表的仿真远远比内在更有说服力。鉴定真实性与区分赝品的强烈需求与模仿、伪装的社会心态互相映衬,而在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理念背后,阶级划分依然泾渭分明。想跨过自身的阶级范畴,必须在外表看上去煞有介事。而模仿、伪装、造假的存在,揭露了流动性的缺失(lackoffluidity)(Balkun,2006:14)。如果有流动的空间,个体完全可以本来面目呈现。金克斯指出,现代性无意中引发了一种不可控的延伸、超越可接受性范畴与常态表演的欲望,僭越因而成为一个主要的后现代主题(格拉夫,2006:8)。他援引杰维斯的定义,认为“僭越者反思自身的角色,以及把自身定义为他者性的社会的角色。僭越不仅仅是一种倒置,不仅仅是对现存秩序的机械性反转。与压制和颠覆不同,僭越包含了一种杂合,把既有分类重新混为一起,并质疑分类的界线。值得注意的是,僭越并不是颠覆,不是对现存秩序公然的有意挑战;而是对律法的暗中考量,质问律法依仗的通常武断的权力”(格拉夫,2006:9)。僭越者不是革命者,而在一定程度上默认现存秩序,并寄望于跨越原有分界,企及理想的另一端。一、不同时代的个人身份“人人生而平等”的美国原型诉求似乎意在消除阶级的壁垒森严,而大规模廉价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主义的必然来袭更加使人难以从外表甄别个体的社会归属。格拉夫的研究中提出,“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长久以来都认为自己是个‘不存在阶级’的国家”(格拉夫,2006:86)。巴尔昆认为,机器时代的到来,以及工厂与城市的同期激增与扩展,使人难以鉴定同事或邻居的身份,这在美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成为社会心理的一个焦点(Balkun,2006:4)。然而事实往往站在想象与愿望的对立面。美国固然没有英国的等级体系那么彰显阶级划分,但实际上阶级和群体之间有严格的区别,这似乎是心照不宣的常识,而小说家下笔之际对此有清楚的意识。霍桑在小说《福谷传奇》中对社会身份问题就直言不讳:“确实,在社会中,一个真正的美国人从来不梦想越过那道把各阶级区分开来的微不足道的透明界线。”(2)了不起的盖茨比算不上“真正的”美国人,因为他穷其一生致力于越过透明界限,奔向对岸的绿色灯火。或者,就是因为盖茨比拼死越界,拒绝真正美国人的道路,才成为菲茨杰拉德笔下“了不起”的人物。盖茨比原名杰米(或杰姆斯)·盖茨,父母是碌碌无为的庄稼人。他瞧不起自己的出身:“在他的思想里从来没有真正承认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菲茨杰拉德,2004:84;以下仅标注页码)。在小盖茨柏拉图的理念中“他是上帝之子”(84)。这种理想自我的构建拒绝了他出生的真实,超越了现实的局限。鉴于他贫寒的出身,小说叙事者尼克不由地感慨:“有一段时间,这些幻梦为他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发泄的途径:它们令人信服地暗示现实是不真实的,它们也表明世界的基石是牢牢地维系在仙女的翅膀上的”(84)。为了脱胎换骨,小盖茨17岁就离家出走。他到过明尼苏达州南部路德教的圣奥拉夫学院,可在那里只待了两个星期:“一方面出于学院对他擂响的命运之鼓听而不闻,他感到很沮丧;另一方面他不屑为了支付学费去做勤杂工的工作”(84)。盖茨比的理想身份在第四章他与尼克开车去纽约的途中,表述得非常清楚:“我是中西部的富家子弟——家里人全过世了。我在美国长大,而在英国牛津受的教育,因为我家祖祖辈辈都在那里受教育多年。这是家庭的传统”(56)。盖茨比自编的这个家史,完全套用尼克引以为骄傲的家世:“我家祖孙三代在这个中西部城市里一直门第显赫,殷实富裕[……]我一九一五年从纽黑文毕业,恰好距我父亲毕业晚四分之一个世纪[……]”(4)。两个版本的家史涵盖了尼克和盖茨比共同认可的社会身份,其中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布尔迪厄,1997)。经济资本意味着家传的物质财富:“有钱,殷实”。文化资本不待说是指尼克在耶鲁读书的经历。尼克仗着他殷实的家财,打算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既能靠卖证券挣钱又能舞文弄墨的“通才”。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积累相联系的社会资本则体现为家族的社会声望:家庭成员间代代相传的亲密关系体现了对家族社会声望的认可与加强。尼克到东部学债券就可以说是个家庭决议:“我的叔叔伯伯、姨姨姑姑为此展开了讨论”(菲茨杰拉德,2004:4)才许可的。职业的选择确保给其带来的前途有助于家族及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巩固,而这种巩固进一步加深了与其他阶层的差距,使个人身份的超越越发成为不可能。既无经济资本又无文化资本的支持,盖茨比显然无法企及尼克和汤姆家族所具有的社会声望。理想的身份认同的是“有来头的头面人物”,一个具有显示成功与业绩的社会资本的人。而现实生活中,他只不过是一个无名之辈。社会心理学界定的身份认同主要是要找到恰如其分的“参照人群”(referencegroup):一个被认为是个体归属并可作比较的群体。盖茨比不认可自己出生于贫苦的劳动阶级的现实,一心想加入牢牢把持财富地位的有闲阶级。照老盖茨的话来说,儿子总有办法提高自己,是大有前程的,会像詹姆斯·丁·希尔那样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父亲对儿子的信心接近崇拜,这既是因为小盖茨表现出了非凡的理想,也是因为父子俩都错误地以为个人可以凭借才华与努力超越自身的社会等级,实现阶层的流动。盖茨比毫不奇怪地选择了汤姆、黛西作为自己的参照人群,企图制造新的自我,获得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实现理想身份。二、不同身份的身份认同盖茨比身体力行,梦想按照通用的消费文化的标准,对自我重新塑造,努力使自己一眼看去就是一个真正的绅士,能经得起见多识广的上流阶层人士目光的无情打量。他从小就显示出改变自己身份地位不凡的意志和决心,为此还制定了详细的日程安排和个人决心表,写在他爱读的书《牛仔卡西迪》最后的空白页上。盖茨比的个人规划书体现的价值观多半来自时下畅销书的教导:最重要的是锻炼身体,学习实用技术、中上层社会流行的体育运动,还有练习演说、仪态。与富兰克林《自传》中提到的关于节制、沉默、决心、节俭、谦逊等13条美德相比,盖茨比的计划具体而细微,关注更多的个人形象问题而非内在修养的提高,而教养主要成了外在的、表面的东西。小盖茨有次因为说父亲吃饭的样子像猪而挨了打。这个细节反映了他对于仪表、举止的敏感,以中产阶级的眼光判断自己出身寒微的父亲,在还没有能力获取经济改善之时已经疏远了自己所属的阶层。在盖茨比的身份建构中,最核心的部分都与黛西有关。黛西在书中被描写为明眸善睐,嘴唇娇艳。但除此之外,她的相貌模糊不清,文中多处提到她的一身白衣,“声音细微而又激奋,喉咙里耍起了呢喃作嗲的花样”(89),是一个矫情世故的上流社会女子。盖茨比回忆初见的印象大有深意。使他惊异的是黛西的家:“他从来没进过这样漂亮的住宅”(125),在路易斯维尔“旗子中最大的旗子和草坪中最大的草坪都是属于黛西·费伊家的”(65)。“草坪”是私有空间的标志,“国旗”更象征主流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金钱与消费理念打造的景观征服了盖茨比。集财富、社会地位、显赫身世于一身,美貌出众的黛西成为身价不菲的符号,成为一个含义丰富的能指。盖茨比不由地感叹:“她是[我]所认识的第一个‘大家闺秀’”(125)。他的参照体系有了明确的标准,黛西和她出身的家庭成为盖茨比的执著梦想,他的未来就是与黛西拥有共同的时空。还有一点让盖茨比激动不已:“很多男人曾经爱过黛西……这抬高了她在他眼中的价值”(125)。黛西在盖茨比心中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情爱因素,成为社会竞争中的高级战利品,也是一种象征身份地位的消费品。在盖茨比自我身份的设计中,黛西的美貌、出身、财富都指向他理想的归属。他能得到黛西是对他超越现实身份努力最大的肯定。他心目中的黛西既是物化的又是精神化的,他对黛西的热恋验证了自己的理念;登上那在他心中可以跨越的社会阶梯,他就拥有了黛西和她代表的理想身份,就“可以吮吸生命的浆液,大口吞下那无与伦比的神奇的琼浆玉液”(94)。他追求黛西是一种献身于理想的追求。黛西是财富,也是衣装,是可以炫示的表面,是他理想身份归属的证券。没有黛西,盖茨比的人生梦想已经没有意义。“黛西像白银一样熠熠发光,安然高据于穷苦人激烈的生存斗争之上”(126)。如费德勒所言,黛西对于盖茨比而言,是成功的象征——即,美国本身。而这个从中西部东进的年轻人追求的不是艺术、经验,对罪恶的逃避,而是一种更终极的天真梦想:豪宅、名车、金钱、女人,皆大欢喜的绝对美国(Fieldler,2003:35)。对小盖茨身份重塑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因素是丹·科迪。这是一个19世纪后半期靠采矿发了大财的人物。他是一个拾荒者,有着一张“外表刚毅、内心空虚的脸”(85),他把“边疆妓院和酒馆的粗犷和狂暴带回到了东部沿海地区”(85~86)。杰米·盖茨在苏比利尔湖东飘西荡为糊口干杂事的时候遇见了他。当时小盖茨看见科迪的游艇在最险恶的沙洲上抛锚,便借了条小船划去警告科迪可能有大风暴。科迪见他聪明伶俐就收他为私人雇员。从科迪那里,小盖茨得到了“独特而实际”的教育,其“模糊轮廓已经逐渐充实,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86)。这教育包括为了金钱尔虞我诈,甚至杀人害命,新闻小报,法律手段,女色的厉害,而这些伎俩似乎与光鲜体面的上层人士的形象断然迥异。要取得进入上层社会的入场券,成为其中的一份子,盖茨比就像他公馆的前主人酿酒商一样,“白手起家”(91)。盖茨比自我塑造和积累资本的过程,因为科迪的“添砖加瓦”而得以定型,但是科迪的手段就是不择手段,盖茨比想跨越阶级的透明线,就只能不择手段。盖茨比想要超越自己的经济、文化阶级身份,塑造自我的努力体现在各个方面:他讲究谈吐,却到了近乎造作的地步:“说话措辞文雅,文绉绉得近乎可笑”(44),给人的强烈印象是他“字斟句酌”;在黛西身上他明白了“财富怎样帮助人们拥有和保持青春与神秘”,才能体会到“衣装怎样使人保持清新靓丽”(125)。同样,他在穿衣打扮上更是花尽了心思:“我有一个人在英国专替我买衣服。每年春秋两季开始的时候,他都挑选一些东西送来给我”(79)。盖茨比不惜重金添置的行头绝非可有可无。他与同样出身寒微的茉特尔看法如出一辙,认为“皮鞋”、“西服”是真正的绅士派头,它们代表的绅士风度等同于文化教养。在这种衣饰诠释社会身份、外表表征内在的消费文化中,服装可以比言语透露更多关于社会身份的信息。盖茨比铺天盖地的衬衫也是一个小小景观,但却不足为奇。不仅在个人外表上下足工夫,盖茨比还买了豪宅、名车、水上飞机,在自己的豪宅中堆满了各种象征品位的元素,把家弄得像是摆富显阔的“博物馆”。巴尔昆认为,他收藏一切消费文化指向的流行物,是为了把梦中情人黛西也收藏其中,成为最昂贵的藏品(Balkun,2006:127)。盖茨比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在离开黛西5年的时间里不惜一切打造自我,渴望重新开始,从而回到过去,重新赢得黛西。巴尔昆引用了波德里亚的理论,认为“重新开始”的概念是广告中屡见不鲜的一个策略,把商品描述为能够让购买者变得更好、更干净、更聪明、更有吸引力。消费文化背后的机制就是广告,而消费文化则“建立在缺失之上”(Balkun,2006:136)。盖茨比渴望自己没有的一切,黛西表征了他的所有缺失。通过非法手段聚积的财富使他有能力拼凑出一个重生的、理想的自我,但是这个自我不可避免是虚假的,是不堪一击的。盖茨比梦想通过得到黛西,就能得到她所具有的让他渴望的真实性,使自己的虚假身份得以正名,使表象成为内在,模仿成为本质。三、“专横”—僭越的代价:格格不入与走向毁灭盖茨比煞费苦心拼贴出一个全新的身份,盼望置身他梦寐以求的社会阶层。但是他的种种努力,只不过是外表的光鲜与炫目。在僭越身份的同时,他也必然要承受这一僭越带来的所有危险。盖茨比梦想加入的上流社会有教养的阶层远看很美,但是实质上与他的本来面目完全不同,依然不会欢迎这个赝品、这个外来者。盖茨比受蛊于景观,并且制造出炫目的财富景观,强调自己无中生有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但是他自己却始终与这个景观格格不入。固然,按照巴尔昆的研究,盖茨比的时代恰好是鱼龙混杂,可以施展身手模仿伪造的时代,是最强调真实性、却又充斥着赝品的时代,但是老辣的汤姆还是识破了盖茨比用名车、华裳、豪宅和夜夜笙歌拼凑起来的爵士时代世家弟子的伪装。汤姆说他是“一个江湖骗子”(91),并且一句话道出了盖茨比晚会的失败:“你非得把自己的家搞成猪圈才能交朋友”(110)。可受了款待的陌生人却不领他的情,往往是借着他慷慨提供的美酒的劲头对他大加诋毁。另一个上层社会的代表人物尼克在叙事里早就给了盖茨比一个确定的位置。同样是那天在去纽约的路上,尼克把盖茨比和以下人物相提并论:浑身是劲地在加油机旁喘着气替人加油的威尔逊太太;身边行驶的气急败坏的警察;送殡的忧伤的东南欧新移民;3个坐在白人驾驶的大型轿车上的时髦黑人。尤其是最后的一群,“他们带着一副蓄意较量一番的傲慢神气,冲着我们翻翻白眼”(59)。尼克忍不住大笑,心里说“过了这座桥,看来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所以,冒出这么个盖茨比来,毋须大惊小怪”(59)。让尼克发笑的是盖茨比的僭越:他本来是属于威尔逊太太一类的劳动阶层,与有色人种、贫穷的移民为伍,现在却像骑在白人头上的黑人一样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被这种只注重外表的教养所堆积起来的文明的代表者汤姆则显示了时代所谓的文明的另一面:专横,自以为是,自私自利。汤姆身上的文明的真正含义是狭隘和排他性。他对他晚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嗤之以鼻,拒绝与他们结识,倒宁愿“以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的身份看看这么多有名的人”(89)。而黛西虽曾倾心于盖茨比,后来尤其被他表现出来的社会身份所打动,但在本质上始终与汤姆保持一致,满意于自己稳固的拥有,排斥地位低微的阶层超越社会等级的种种企图。她在晚会上很不习惯与那些人物打交道,“厌恶它那突兀的命运引导它的居民沿着一条捷径白手起家,买空卖空”(71)。她接受的是盖茨比虚构的身份,而一旦了解了真相,明白了他的伪装,她便恐惧地退缩回没有了爱情的家庭之中。就连盖茨比自己,其实也对全新的身份及其象征的一切拿捏不准。在他浪漫的幻想中,他可以颠倒自己的社会出身,重塑自我,但在跟尼克的谈话里却显示出他对自己理想的身份认同时信心的不足:对这自编的身世他缺乏底气,说话时“一带而过,或者说半吞半吐,哽哽噎噎,仿佛这句话以前曾使他犯过嘀咕”(56)。尼克不由地感到:听盖茨比交代身世他好像“匆匆翻阅十几本杂志一样”(57)。他所能表现出来的一切都不过是流行消费文化所导向的一些概念的拼贴而已。盖茨比一掷千金,想把各种没有联系的人拉在一起,建立联系,建立真正的社区。而这样试图僭越自己的文化身份,融入到不属于自己的群体之中,是注定要失败的。他徒劳地想打造自己的金钱帝国,以强化自己建构的社会地位。但是事实证明,在一个注定与自己没有交集的阶层中盖茨比始终建立不起联系,找不到真正的归属。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