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广东省深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至二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是通过民俗活动表现出来的,民俗活动越丰富,越有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因此,要围绕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髓,创新其表达方式与传播形式,增强节日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吸引力、感染力,让传统文化贴近人民,融入生活。传播传承节日文化,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过节新形式不断出现。比如,元宵节,人们在微信群里约一场诗词“飞花令”;清明节,人们在网络空间参与线上祭扫活动;还有更多的人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分享自己家乡热闹的节日场景,又透过别人的镜头走进了不一样的过节现场。如今,各地在组织线下节日活动的同时,往往借助各种线上平台,推出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满足不同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传统节日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跟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演进密切相关,它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大环境,而是会随着时代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传统节日的“现代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比如重阳节,长期以来,避祸除邪消灾、强身健体一直是其主要文化内涵,但是随着时代进步,我国对重阳节中的敬老意涵加以强化,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赋予其“老年节”的时代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厚植新时代青年爱国情怀,塑造新时代青年思想品格,引导新时代青年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一些学校利用传统节日打造“红色思政课堂”,不仅有效推动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更加深入人心,还带动孩子们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弘扬了革命精神,传承了红色基因。传统节日要与时俱进,就要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但是“赋值”应建立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之上,背离或扭曲节日文化内涵的“赋值”是没有生命力的,也终究会被淘汰。(摘编自张春枝《文化内涵是传统节日的灵魂》)材料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和表现形态,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与社会功能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认同、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节日礼仪已经深深融入民众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具有引导思想观念、涵养精神情感、评判道德选择、约束规范行为等重要功能。这些社会功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传统节日承载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符号,传承了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在中华文化发展与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社会转型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轫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却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与危机。伴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复杂的状态,传统节日受到了各种冲击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节日观念的淡薄化。传统节日是建立在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文化体系上的,而伴随着这种文化体系的瓦解,传统节日失去了其存在的文化依托。当前,由于缺少对传统节日的宣传、重视与保护,许多传统节日没有具体的礼仪庆典活动,节日气氛严重缺失,许多传统节日逐渐简化成为一种日期的标示,这消解了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文化理解与精神向往,导致民众的传统节日观念逐渐淡漠。其次,传统节日活动形式的单调化。当前,许多传统节日沦落为“购物节”“美食节”,人们将传统节日简单地理解为休闲的假日,而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内涵却被抽空。再次,传统节日文化寓意的庸俗化。当下,许多传统节日的商业色彩与功利色彩越来越浓厚,过度的商业化包装与市场运作,使传统节日原本的文化元素与文化意义被抹杀,逐渐沦落为商业炒作的工具。同时,伴随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教化功能的式微,其娱乐功能却被无限放大,许多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与文化内涵被随意曲解,逐渐沦落为媚俗的工具。最后,传统节日面临西方节日的冲击与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西方文化与西方节日不断涌入。西方节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推动下,强烈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给本就处于困境之中的传统节日带来更为严峻的现实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有效的载体支撑。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传统节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功能。传统节日活动既是以风俗礼仪等物质形态形式呈现的物态文化载体,又是以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与塑造民众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与精神品质的精神文化载体,同时还是以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让民众体验与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内涵的实践活动载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传统节日是特定的人类族群或团体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的实践与提炼,凝结而成的文化表现形态。当前,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载体功能,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高度统一,使传统节日的发展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摘编自苗瑞丹《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与功能探究》)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俗活动可以表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民俗活动越丰富,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就越有利。B.虽然传统节日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但我们在创新时不能背离或扭曲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C.依靠传统节日的文化特性与社会功能是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途径。D.传统节日具有载体功能,主要体现在物态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和实践活动载体等上。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作者在第一段明确提出论题,再在主体部分具体论证了如何传播传承节日文化,有理有据。B.材料一中,作者用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列举了一些当下传播传承节日文化的新形式的事例来加以论证。C.材料二指出,传统节日受到的各种冲击和挑战导致了我国农耕文化体系的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复杂。D.材料二既指出了传统节日的意义与其载体功能,又指出了当下传承传统节日的现实危机,给人启发与思考。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传统节日发挥着重要的载体功能”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在清明节和重阳节时,后人以扫墓和祭祀的活动表达出对先人的怀念,彰显孝道,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教化作用。B.外出打工的人们不怕奔波回乡,与家人共度佳节,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增加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C.正月十五、二月二、寒食、七夕、腊八等节日保留、渗入、积淀了大量的原始信仰习俗,表现出丰富的人文性。D.“年”,俗称“年三十”“年三十夜”。民间广泛流传着“年”是一个在除夕之时出来伤害人畜的怪兽的传说。4.当下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存在哪些阻碍?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5.文中说“传统节日的‘现代化’是一个必然趋势”,那么应如何将传统节日与现代化相融合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虹(节选)瓦西列夫斯卡娅顾尔泰把小衫撕开。小儿子鼓着小肚子,捏着小拳头,小腿蜷到肚子上,赤裸裸地躺在桌子上哭。顾尔泰像抓小狗似的,抓住孩子的脖子,用两个手指提起来。孩子两只小脚在空中乱蹬,粉红色的透亮的脚指甲,像小花瓣似的。“怎么样?”他慢慢举起手枪来。娥琳娜呆住了,手脚像冰一般。房屋高大起来,德国人在她面前也不断高大起来了。现在对着她站在桌子后边的,已经不是从前同她说话的那个人,而是头挨着云,奇大无比的怪物。在这不断延伸的无边无际的空中,只有她那孤零零的、赤裸裸、粉红色的儿子,悬在天与地之间战栗着。大概绷紧的肉皮,使他上不来气了。他不哭了,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了,只有小腿在痉孪地抖动,小拳头一捏一放像在捕捉空气。“喂,你说你是谁,是布尔什维克的孩子呢,还是母亲?”娥琳娜醒悟过来。上尉再不像巍峨的山一般,在天与地之间摇摆。房间又恢复原来的大小了。“回答吧。”“我是母亲。”娥琳娜回答,她用的是森林里人家对她的称呼,他们这样称呼是为了答谢她的关心,答谢她的亲切话语,答谢她为他们煮饭,洗衣服。“那么,你说,他们在什么地方?”她不看自己的儿子,她一直望着那淡色睫毛围绕着的水沧沧的眼睛。“我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说……”手枪的枪口,向小脸上移动。她没有望就看见了。“这是你唯一的儿子,对吗?”顾尔泰问道。她否定地摇摇头。握着手枪的手,一下不动地停在空中。“怎么?你还有孩子?是儿子,还是姑娘?人在哪里?是在村子里吗?”光彩照人的微笑,突然出现在肿胀的、发裂的、干透了的嘴唇上。“是儿子……净是儿子……好多好多儿子……在那儿,在森林里……卷毛、游击队……都在那儿,在森林里……”砰的一声枪响了。正好打在小脸上。发出一股烟气和火药气,抓住娥琳娜的士兵们,都打了一个冷战。上尉把孩子抖了一下。“瞧瞧吧,母亲啊……”两只小腿死死地下垂着,捏着紧紧的小拳头下垂着。“瞧你把自己的儿子弄成什么样子了。”顾尔泰说。她摇了摇头。这一刹那,她距这里很远很远了,到森林了。他们此刻在森林里做什么呢?坐在篝火旁呢,还是沿着林中小路偷袭德国部队呢?是包围驻扎的德国司令部的房子呢,还是抬着自己的伤员并向森林里撤退呢?德国士兵们带着恐怖的表情望着她。“喂,我最后再问你一次,你说还是不说?”娥琳娜没有回答,她甚至没有听见。①窗外,野地里飞扬的暴风雪,像死神一样在用沙嗓子哈哈大笑着。“如果你不回答,现在也把你结果了。”她没有听见,没有回答。因为一切的一切完了。孩子没有了,她等了二十年的儿子没有了,心平气静了,内心没有恐怖,没有惊慌,没有战栗,只有死一般的空虚。娥琳娜用空虚的眼光,向上尉望了一眼,冷淡得就像望一块木石,就像望一件没有生命的东西。“把她带出去结果了!”上尉吩咐道,“不过别在房子跟前,这儿死的够多了。最好弄到河里去!”她被枪托推着,顺从地走了。是的,这是她的村子,她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在这里出嫁,一直期待着孩子,这孩子终于出世了,同她相处了几小时,可是现在他已经没有了。是她,是她自己,把他的命断送了,她亲眼看见手枪口偏着移近,可是她没有说出那可以使这枪口从孩子的小脸上拿开的那句话。不,她没有说出那句话。…………顾尔泰向后退了一步,拼全力把刺刀刺进女人的脊背。她倒下去了,脸贴在冰窟窿的边缘,仰面看到被晨曦唤醒的虹。②虹倾泻着蔷薇瓣似的色,闪着早春紫丁香的色,发着鲜莴苣叶的翠绿,射着铃铛花的紫蓝色,映着玫瑰花鲜艳的深红色和剪秋萝花瓣的金黄色。它的周身放射着温慈透明的、不灭的光辉。上尉鼓起力气,拔出刺刀,又刺了一刀。女人颤抖了一下,挺直身子,一动不动地躺在盖着雪的冰上,一缕缕乱发垂下来,挨住了水。水托着头发,波浪冲刷着,乱发像精灵似的,在水里跳跃着。“把她扔到水里!”上尉命令说。士兵们跳到跟前,用枪托把尸身往下推。冰窟窿很小,头栽倒在水里,可是胳膊竖在两边,仿佛还在抵抗。“你们怎么了,连一个女人也对付不了?”上尉气得发昏,咆哮着。士兵们匆匆扑到死人跟前。他们把她的胳膊往里扭,用力把她往冰下推。她胸部先没入到水里,后来肚子也没入到水里,现在他们在上尉的眼光逼视下,慌慌张张用枪托、皮靴把她往下推。最后,水哗啦一声,尸体落了下去。现在冰窟窿只露出两只又青又肿、没有一点人样的脚。他们用枪托照着这可怕的、四不像的无趾的脚打着。最后,水哗啦又响了一声,呻吟了一下,涨起来。尸体不见了。汩汩响着的小小的浪花,从冰下涌出来,又在冰下消失了,顺着自己漫长的道路,向很远很远的地方奔腾而去了。雪白的河面上,留着一块清晰的鲜红的红斑,那是孩子的身体掉落的时候留下的。看来它永远不会消失,它会永远留在这儿,直到春光明媚的日子来临。那时冰化了,雪消了,自由的河水在辽阔的平原上奔流,汇入无边无际的大海,汇入祖国亲人似的大海里。(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儿子”“小肚子”“小拳头”“小腿”“小脚”“小花瓣”,写出了新生儿的幼小、娇嫩,突出了顾尔泰等德国侵略者的残忍。B.新生儿被杀死之后,小说连用“没有听见”“没有回答”“没有恐怖”“没有惊慌”“没有战栗”等,写出娥琳娜的心如死灰。C.“德国士兵们带着恐怖的表情望着她”,是因为侵略者发现娥琳娜貌似弱小却宁死不屈,因而从内心深处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D.“冰窟窿只露出两只又青又肿、没有一点人样的脚”暗示娥琳娜在生前遭受了非人的虐待,与“这儿死的够多了”相呼应。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不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多的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如德军军官顾尔泰审问娥琳娜时的对话。B.小说没有从正面展现战斗场景,而是主要表现主人公在战争背景下的弱小,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死难人民的同情。C.小说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娥琳娜的苦难和英勇不屈是一种象征,娥琳娜这个坚强的母亲形象成了不可战胜的祖国的形象。D.小说的结尾写孩子的尸体掉落的时候留下的红斑永远不会消失,流露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作品添上一抹亮色。8.在德军军官顾尔泰审问娥琳娜的时候,“母亲”一词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母亲”的含义。(4分)9.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简要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选自《论语》,有删改)材料二: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敏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就有道而正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的“焉”含义不同。B.“请事斯语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的“事”含义相同。C.“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的“去”含义不同。D.“以备王道”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两句的“以”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B.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C.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D.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分)(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4分)14.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答张十一功曹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篑笃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②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③觉霜毛一半加。[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本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到郴州,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恩波:皇帝的恩泽。③斗:通“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勾画出了春山明净的优美景色,哀猿的啼叫更显出阳山的幽静。B.贫笃与嫩笋争相滋长,踯躅开出艳艳的花朵,此处远景优美、迷人。C.诗人被贬,面对炎热的瘴气不禁发出感叹,但求不要在此虚度余生。D.这是一首赠答诗,尾联诗人看到自己双鬓更加斑白,心中一阵无奈。16.诗歌尾联写得委婉曲折,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2)《论语·雍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3)《论语·泰伯》中,曾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说作为一个士人,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教育部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后,一群年过花甲的专家教授背上行囊奔赴祖国的西部,重返三尺讲台,勇当①的“提灯者”、青年教师的引路人,用执着和奉献点亮夕阳之光。吉林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陈长生退休后来到新疆政法学院,被聘为图书馆顾问。新图书馆即将竣工,16万册图书要从北疆校区搬迁到南疆校区,陈长生②地奔波于两个校区间,参与到繁忙的搬迁工作中。图书馆二次装修时,学校希望他帮助设计方案。陈长生在图书馆管理上③,但在装修设计上却是“门外汉”。他没有推辞,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一周后拿出了设计方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鸣背上行囊,从北京直奔图木舒克。到了新疆政法学院后,主动提出担任“中国法律史”的教学任务。李鸣老师学识渊博,善于使各个朝代联系起来对比教学,让学生印象深刻。每一节课堂,他都会以金句结束,同学们都会报以热烈的鼓掌。徐凤君是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的退休教授。到达新疆政法学院后,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上。徐凤君针对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较难、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而花费大量时间精心编写且写满不同颜色批注的教案被青年教师当作学习的模板。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组短句,以使句子表达相对舒缓。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人开始重视自身的健康。坊间一直流传着输液可以清理血管垃圾、每天喝一杯红酒能够活血化瘀的“秘方”。其实,我们担心的“血管垃圾”这一说法并不存在。人体的代谢废物通过血液运输到肾脏等器官进行排泄,是人体正常的工作模式,并不存在所谓的“血管垃圾”。事实上,大家真正担心的其实是血管狭窄堵塞引发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不是输液可以解决的,更没有任何研究提示,①。相反,常常不当输液,还可能增加出血、药物过敏以及静脉炎等风险。对于每天一杯红酒活血化瘀的说法,专家表示并没有十足的科学依据。更何况喝酒容易上瘾,稍不注意就会过量,如果纵酒或者酗酒,带来的健康风险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专家还提醒,②。不少人认为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减少肠道癌症等,似乎是个“万能药”。但阿司匹林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已经得了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此后是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再发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擅自服用③,还可能导致消化系统溃疡、出血等副作用。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春节前夕,我们全家收拾好行李,踏上了返乡的旅程。B.事实上,我们的机体是否缺钙,与多种因素有关。C.我们一起打扫、布置好教室,迎接新学期的到来。D.运动会上,我们班运动员顽强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中国精神有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探月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这些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对应材料一第一段第一句,“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越有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B的前半句对应材料一第三段第一句,由“传统节日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必然趋势”可知“传统节日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后半句对应材料一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由“但是‘赋值’应建立在……也终究会被淘汰”可知“我们在创新时不能背离或扭曲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选项C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第一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第二段最后一句”这些社会功能对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知,传统节日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但无法判断是否为”最佳途径”,有用≠最佳。选项D对应材料二倒数第二段,由“传统节日既是以风俗礼仪……实践活动载体“可知,传统节日是物态文化、精神文化和实践活动载体。故选C。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A,材料一作者在第一段明确提出论题(最后一句,“要围绕传统节日……贴近人民,融入生活“),随后论述了如何传播传承节日文化(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适应时代环境、赋予时代内涵,适应文化强国、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不能背离或扭曲节日文化内涵)。选项B对应材料一第二段内容,作者选用微信飞花令、线上祭扫、直播过节等例子,来论证传播传承文化节日,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选项C因果颠倒,由材料二第四段(“伴随着我国进入……各种冲击和挑战“+”传统节日是建立在……其存在的文化依托“)可知,“我国农耕文化体系的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复杂”是“传统节日受到的各种冲击和挑战”的原因,而不是结果。选项D,材料二既指出了传统节日的意义(第一二段)、载体功能(第五段),又指出了当下传承传统节日的现实危机(第四段)。故选C。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相关知识的能力。选项A、B、C均体现了传统节日的载体功能。选项D提到的是“年”这种节日的来源,不属于传统节日的载体功能。故选D。4.①传统节日观念的淡薄化,伴随着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文化体系的瓦解,传统节日失去了其存在的文化依托。②传统节日活动形式的单调化,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内涵被抽空。③传统节日文化寓意的庸俗化,传统节日原本的文化元素与文化意义被抹杀,逐渐沦落为商业炒作的工具。④伴随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教化功能的式微,许多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与文化内涵被随意曲解。⑤传统节日面临西方节日的冲击与挑战。(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二去找寻当下传统节日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阻碍。由“传统节日受到了各种冲击和挑战“一句定位到第四段,根据关联词“首先“”其次“”再次“”同时“”最后“,可找出五点。5.①利用适合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②借助多种平台,推出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满足不同群众的个性化需求。③与时俱进,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之上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④利用传统节日打造“红色思政课堂”等,有效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更加深入人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探讨将传统节日与现代化相融合的方法/方式/途径。定位到第二段,可找出两点:1.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2.借助各种线上平台……。定位到第三段和最后一段,可合并找出一点: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定位到第四段,可找出一点:利用传统节日打造“红色思政课堂“……。6.C【解析】本题考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以及分析能力。从原文的情节分析可以得知,娥琳娜的儿子被枪杀,她陷入莫大的悲恸之中,甚至没有做出反应。这种表现落在已经杀了婴儿,心中本就有恐惧的侵略者眼中无疑是恐怖的。在他们的想象中,也许娥琳娜应该疯狂或者失控,而她这种看似“冷静”的状态无疑不符合这些侵略者的预期,但正是这种反差和失控,勾起了他们心中的恐惧。这说明这些侵略者是色厉内荏的,而不是敬畏娥琳娜。7.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情节的概括和理解以及信息的提取能力。文章是通过战争中侵略者虐杀一对母子的景象来显示战争的残酷和侵略者的冷酷。从文中的情节可以看到,面对虐杀,母亲并没有表现得脆弱,而是坚韧和不屈。原文面对侵略者的质问,母亲冷静的回答,面对侵略者的胁迫和逼问她从未屈服,甚至于让侵略者产生了恐惧之情。通过原文里‘“你们怎么了,连一个女人也对付不了?”上尉气得发昏,咆哮着。’能够得知,这些侵略者并未使这位母亲屈服。所以表现得应该是小人物的坚韧不屈,而不是弱小。8.①“是布尔什维克的孩子呢?还是母亲”“瞧瞧吧,母亲啊”中的母亲指娥琳娜是新生儿的母亲。②“我是母亲”中的“母亲”指娥琳娜还是游击队员的母亲关心爱护着游击队员为他们煮饭洗衣服。【解析】本文考察对信息的提取以及整合能力。对母亲这一形象的解读需要回到原文中去。小说中的“母亲”即有表层含义,也有深层含义:浅层含义能够在侵略者和娥琳娜的对话中得知,她是一位新生儿的母亲;再根据“你是布尔什维克的孩子呢,还是母亲”。“我是母亲,她用的是森林里人家对她的称呼”从这里也可以推断出,她保护关心游击队员,为他们洗衣做饭,扮演母亲的角色。9.①把暴风雪比喻为死神,形象地孝先出暴风雪的猛烈,表现了德国侵略者的残忍和毫无人性,反衬出娥琳娜无助、悲愤与绝望的心情。②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写出虹色泽美丽,表现了以娥琳娜为代表的苏联人民对美好未来,胜利之日和向往和坚信;且紧扣住了标题《虹》。【解析】本文考察对精彩语句的理解和含义的分析,赏析景物描写。这道题主要是需要赏析景物描写,在选择语句的时候需要着重寻找具有代表性的语句。能够分析出其中的内涵,本文的许多景物象征意义是很浓厚的,需要从文本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分析。10.BDF(原文标点)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是一道新型断句题,需要先弄懂句子的含义,然后才能确定在哪里断开。此题没有可供比较的选项作参考,难度增加。根据句意断句的主要根据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要断开。本题可以通过虚词“也”“以”,名词“周”等帮助断句。11.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A.“就有道而正焉”的“焉”是指“自己”,而“焉能治之”的“焉”是指“于是”,因此,两者不同。B.“请事斯语矣。”中的“事”是实践、从事的意思;“不足以事父母”中的“事”,是侍奉的意思。C.前“去”指“离开”,而后“去”是指“删去,删除”。D.前“以”是指“得以”,而后“以”是指动作“至”的目的或方向。1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错,原文是“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13.(1)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得分点:“迩”“识”“名”各1分,句意1分)(2)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人有七十二位。(得分点:“以”“盖”“通”,各1分,句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句:“迩”,近;“识”认识,辨别;“名”,名称。第(2)句:“以”,用;“盖”,大概;“通”,通晓,精通。14.材料一侧重孔子解说学习《诗经》的意义(作用);材料二侧重孔子删减、编写《诗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先阅读文本,标出相关语句,再整合概括,用自己的话分条陈述。材料一第一则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的第12章,通过四句“诗可以”能够概括出本章论述学习《诗经》的意义。材料第五段说原本古诗三千多篇,孔子删减、编订而成了305篇的《诗经》,让它皆可弦歌,皆符合先王之道。可归纳出,这一段中提到的孔子和《诗经》是侧重于孔子删减、编订《诗经》。【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颜回请教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说的话去做。”材料二: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政务,孔子回答说:“为政最主要的是选择好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务,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抛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在下的人)即使鼓励他们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可是鲁国始终没有任用孔子,而孔子也不去谋求做官。孔子在世时,周王室衰微,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追溯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依次编定《书传》的篇章,上记唐尧、虞舜的时代,下至秦穆公,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整理历史事件。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讲述,(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证实它。殷商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殷商的后代)宋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证实它。如果文献充足,那么我就能够证实它了。观看殷、夏礼仪制度的损补的情况后,孔子说:“以后即使再经过一百世,礼仪制度也还是可以推演而知的,因为一种洋溢着文采一种充满着质朴。周王朝的礼仪制度的制定是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礼仪制度,因此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王朝的礼仪制度。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孔子告诉鲁国乐官太师说:“乐律是可以知晓的。开始演奏,五音配合乐声洪大,接下去是音律高低和谐,音节明快,再连续不断,造就一部乐曲。他又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了原来应有的曲调。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时,删去重复,选取那些可以用于礼仪教化上的,往上采用殷商始祖契、周朝始祖后稷的圣德,再述殷、周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时礼乐制度的残破,把高二语文·参叙述夫妇关系和感情的诗放在首篇,所以说“《关雎》这一乐诗放在《国风》的开始,《鹿鸣》乐诗作为《小雅》的开始,《文王》乐诗作为《大雅》的开始,《清庙》乐诗作为《颂》的开始。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配乐歌唱它,以求配合《韶》《武》《雅》《颂》乐舞的音调。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可以得到称述,因为具备了先王的仁义之道,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的编修。孔子晚年喜爱《易经》,为《象》《系》《象》《说卦》《文言》诸卦辞作了序文。孔子勤奋研读《易经》,多次翻断了编穿竹简的绳子。孔子说:“给我数年时间,像这样,我对于《易经》从文辞到义理就可以全部掌握了。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人有七十二位。像颜浊邹这样的,很多方面都受到孔子的教育(而又不在七十二人之列)的弟子,也是很多的。15.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A,首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山明净、春江辽阔清澈、猿啼悲伤哀怨的画面,勾勒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渲染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感。选项B,粗大的贫笃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杜鹃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描绘的是近处花草的生长之势,属于近景描写。选项C,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选项D,尾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无一字写愁,但愁却无处不在。故选B。16.①诗歌尾联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而是写读了张十一的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把愁的原因归于来诗,使本诗委婉曲折。②诗歌尾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使诗意婉转,韵味醇厚。(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作技巧的能力。“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唯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颇有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之感。17.(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主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第一句要求学生概括“君子”和“小人”的义利观,我们结合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