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无衣》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无衣》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无衣》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无衣》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衣《诗经•秦风》——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和平与战争仿佛双生姐妹,哪怕身处和平时代的今天仍有战争的阴霾。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回顾中国历史上描摹战争的诗句有哪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战争诗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课程目标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熟读并背诵全文。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培养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无衣》,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体会诗歌中战士间的深厚情谊,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壹文

累《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内容:风、雅、颂形式:赋、比、兴手法:四言为主

重章叠唱风风·雅·颂

“风”包括“十五国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如《国风·周南·关雎》《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卫风·氓》。雅风·雅·颂“雅”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江汉》。颂风·雅·颂“颂”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如《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玄鸟》等。赋比"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兴诗经六义《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sìtiě]、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秦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爱者歌其情民歌特点:现实主义真实描绘当时社会风貌真实表达人民愿望与要求语言清新活泼,本色自然创作背景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无衣》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体裁介绍贰诗

读初读诗歌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把握节奏和语调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诗歌大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春秋战国时期,只有平民和一些小奴隶主才能去参军,奴隶一般是没有参军资格的,但是在秦国,奴隶是可以去参军的,且秦地人民多尚武,再加上军功嘉奖的巨大诱惑,很多奴隶也都愿意去当兵。但参军是需要自备军衣和兵器,而很多奴隶都没有能力自备服装兵器,所以就出现了"无衣",即没有军衣的情况。而次战役中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更是难以齐备。再读诗歌——为何说“无衣”呢?三节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与子同裳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长袍贴身内衣下衣(统一征战)(统一行动)铠甲兵器(统一思想)长柄武器长柄武器战服思想行动兵器层层递进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表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层层深入再读诗歌——品读诗歌,把握内容再读诗歌——比较变化,体会技巧《无衣》每章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手法:重章叠唱(重章叠句)

作用:语言上: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结构上:句式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效果;内容上:一唱三叹,增强气势,强化感情。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本诗重章叠句的作用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知识链接——重章叠句1.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

①第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与后一句的一问一答又形成了设问,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②“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研读诗歌,欣赏技巧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如果把“王于兴师”删除似乎也通顺,那么可以删除此句吗?明确:不可以删除。它在逻辑上与前面的一问一答有前后关系,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研读诗歌,欣赏技巧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同泽

……

……矛戟

……

偕作……同裳

……

……甲兵

……偕行内容形象主题(思想)(准备)(赴战)团结友爱不计困难积极响应齐心备战同仇敌忾勇赴战场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慷慨豪迈和爱国精神。层层递进小结全诗壹拓

读1.表现个人英雄主义,刻画英雄人物形象,突出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兵车派遣完毕,待命在那牧地。出自天子所居,让我来到此地。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谓其棘矣。召集驾车武士,为我驾车前驱。国家多事多难,战事十万火急。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彼兆矣,建彼旄矣。兵车派遣完毕,集合誓师外郊。插下龟蛇大旗,树立干旄大纛dào: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彼於兆(画有龟蛇鸟隼的旗)斯,胡不旆旆?忧心忡忡,仆夫况瘁。鹰旗龟旗交错,何不招展挥摇?心忧能否歼敌,士兵行军辛劳。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jiē,采蘩祁祁。春日缓行天宇,花木丰茂葱郁。黄鹂唧唧歌唱,女子采蒿群聚。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xiǎnyǔn于夷。押着俘虏审讯,高高兴兴回去。威风凛凛南仲,玁狁全被驱除。

2.表现集体主义精神,写将士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以《无衣》(秦风)为代表,它是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秦风·无衣》的创作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朱熹后人评价《无衣》夸其“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吴闿生更在《诗义会通》中赞道:“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3.通过写亡国之痛表现爱国之情,以《黍离》(王风)为代表。

黍离诗经·国风·王风〔先秦〕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诗的主人公是东周王朝的一位大夫,他于东周初年来到西周首都镐京,只见往昔巍峨的宫殿、繁华的街市到处长满禾黍,不禁悲从中来,忧伤至极。追念故国,彷徨心伤,遂作此诗。这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伤怀诗。“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状眼前之景,历历在目,表现了国破家亡,满目凄凉之景况。“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我头顶上的苍天啊,谁把故国弄成了一片废墟!)表现了亡国之痛。结构上重章叠唱,低徊深沉,是作者对周王朝由于腐败最终导致亡国的有力控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