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文化区形成的历史基础_第1页
中国民歌文化区形成的历史基础_第2页
中国民歌文化区形成的历史基础_第3页
中国民歌文化区形成的历史基础_第4页
中国民歌文化区形成的历史基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民歌文化区形成的历史基础

1音乐地理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其音文化是一种综合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实质上就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描述,音乐构成了这一描述的一个组成部分。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它自身就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另外,作为人类在其历史演化过程中所创造的人文景观之一的民歌文化,总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把这种地域差异以文化区的形式分开,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这种文化区是地理学家用以描述空间文化差异的人为划分,但它客观上却是一个地域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作为古老而又传承不断的中国民歌文化,经过长期地交流、整合,在文化的选择上同样表现出一系列共同的趋向,从而形成中国民歌这一音乐文化的特质和地域风格。正如理查德·哈特向所言: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必须由文化特征入手。个性差异明显的中国民歌文化,最鲜明之处也正表现在其地域的风格差异上。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如今,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民歌这一类音乐文化的论著还不是很多。最早的论述为法国人乔治·德·基尔库尔的论著《音乐地理学》,书中描写了世界各民族音乐表现的不同之处。上世纪50年代匈牙利人萨波奇·辛采在《旋律史》书中,以地理的角度去探讨了音乐文化和风格的盛衰与地理的关系。另外,美国人纳什(P·H·Nash)在名为“音乐与环境:音乐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的一些空间调查”(1975)一文中分音乐地理空间为三种“综合音乐文化区”。直到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音乐之乡”大会的召开,才吹响了音乐地理研究的号角。然而国内地理学界一直都很少涉及,本文就是试着对中国民歌地域风格进行划分并分析这种划分当中地理环境的作用,从而达到对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的总体认识。2中国民歌文化特色的背景和整合功能2.1民歌地域风格的演变中国的文化表现在中国以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故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从地理方位角度对不同风格特征的民歌音乐进行比较认识,能显示出民歌的不同风格和不同的文化类型。民歌诞生的历史以古文献来考究可追溯到黄帝时期,但它一直是处于一种自发的地方性的分散发展当中,直到《诗经·国风》掀起了民歌集成的第一次高潮。《诗经·国风》的最大特点是以感性的方位认识进行收录,共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十五个诸侯国的风土歌曲(见表1)。随后,这种民歌地域性的直觉逐渐上升,到了战国时代,出现了明显的以秦、楚等这些地方名称来表述民歌地域风格的记载,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对民歌文化进行区划的有益尝试。汉代以后,随着民间歌曲流传的地域不断扩大,《乐府诗》就成了继《诗经·国风》之后使中国民歌迭起的又一个高峰。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人员:“邯郸鼓员”、“江南鼓员”、“巴渝鼓员”以及表演“颠歌”(西南滇族民歌)、“狄ue360”(西域民歌)等少数民族民歌的“诸族乐人”,便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民歌地区性风格的认同感已经很强。隋唐五代时期,政局稳定,国力强盛,使得民歌的记述也就更加系统。比如进入宫廷的各地民歌都以地区、民族和国家加以命名,从“七部乐”、“九部乐”、到“十部乐”不断增多。不过,这些民歌不是来自中原、新疆、甘肃,就是来自印度、朝鲜等地,我国南方的民歌记述不多。在宋元明清以后,南方的民歌有了大量的兴起,这使全国各地的民歌都能以地区来归纳,显示了全国不同的民歌风格地域区逐渐成熟。这种明确的地理区域划分,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民歌十分丰富和同一品种不同的地域差别,同时也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较强烈的音乐地理分区的观念。2.2“同宗民歌”“应战”理论文化是历史的范畴,不是一种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民歌文化在一定地区形成后,随着环境变迁、人口迁移,其文化风格也会流传到别的地区。它在“应战”新环境的“挑战”时,自身便打上了新地区民歌文化的“烙印”(汤因比“挑战”与“应战”理论)。以“同宗民歌”《茉莉花》为例,它从江苏到河北、山西、黑龙江的文化风格演变,充分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歌文化的整合功能。同时音乐文化领域的整合方式,又表现出是多种多样的。从空间角度说,有顺时和逆时、有近距离和远距离跨地区的整合。民歌文化的整合方式概括为如图1的五种模式。模式1表示:两种不同地域民歌在第三地域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歌风格。模式2表示:两种不同地域民歌传到第三地域时与第三地域民歌融合为新的民歌风格。模式3表示:上述两种新民歌又在某地域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歌风格。模式4表示:多种民歌传入某地而形成多样统一的新风格。模式5表示:一种民歌与多种民歌融合为多种新的民歌风格。3中国民歌文化区的划分3.1民歌文化区的划分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下来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产生和形成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中国地理条件的相对独立性和内部自然、人文的差异性促使中国民歌一方面具有和而统一的东方文化的独特风貌;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不同风格或者特色的民歌区。把民歌风格与地区相结合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而且研究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划分特性:(1)从行政区域角度研究,由于文化区域的划分是根据某一区域文化的特色或本质的相对一致性来确定界域,因此它毕竟不是也不同于行政划分,具体来说就是民歌文化区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省域构成。(2)从区域面积大小研究,会发现地区面积大小与民歌的地方性成反比的关系,区域面积越大,民歌的地方性越鲜明,民歌间差异越显著;反之,区域面积越小,民歌的地区间差异性也就愈细微,这一点可以从一些音乐研究者在豫南、鄂西等地得到感受。(3)从民歌文化区进行划分时所考虑因素的多少分析,往往分析因素愈少、分析愈粗略,民歌文化区的宏观性空间也就愈突出;而且分析因素愈多、分析愈细化,民歌文化区的地方性空间就愈突出。进一步说,分析因素逐渐细化下去,民歌文化区也就逐渐具体细分下去,这也说明了民歌文化区划分的相对性、动态性;(4)从历史时间的发展来看,民歌文化区的风格也是具有相对性。在图一的民歌风格流变模式中便是说明随时间的推移,任何一地的民歌风格总会或多或少的发生演变。3.2确立了一个独特的土地文化区,即按织物上的地形地貌分类根据地理学的传统习惯,充分考虑区内的自然人文的特征,宏观上分中国民歌为东西二部分,并且内部进一步细分为二、三级(见图2和图3)。这其中主要从东部、西部农业的生产特色定义东部、西部民歌文化区;从地形地貌的差别定义二级民歌文化区;并且青藏高原以独特的地势和文化单独又划到三级。东部平原民歌区充分考虑了它内部社会文化因素的丰富,为了突出每一区居民的性格特征,从总体上仅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区,显然这只是相对性的划分,其内部还可以再具体的划分下去。4中国不同文化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理基础4.1江南人的气质:阴柔秦岭淮河以南的楚越、巴蜀之地,历来都是河湖众多,平原广布,人们过着的是“饭稻耕鱼,或火耕水褥,无饥馑之患”的生活(《史记·货殖列传》)。这种安稳的环境漫漫的渗透进了江南人的气质:温和的脾性,知识的性格。南方气候湿润,使得外部景物或风光秀丽,或淫雨霏霏,这使江南人多了一份细腻,多了一份灵性,生活中唱出的多是小范围的个人爱恨情感,唱词里描绘的不外乎丝竹、田园、花卉、水乡等。从《梦里水乡》、《杨柳青》、《茉莉花》、《无锡景》等典型民歌中,都可寻出这样的景致,体会到每字注情,每字用韵,充分说明了水乡的阴柔之风格;如果再从《摘红菱》里那一声声的“嗯!啊!咦!嘻!”中,更能感受到江南水乡那明朗活泼、柔宛妩媚的曲风。4.2构成上的整齐划一北方平原,华夏文明之源,历史的沧桑沉淀在北方山水之中。这里多草原山林,气候寒冷,生活条件低下,加上“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故为了生存不得不同严酷的大自然做艰苦斗争。这种艰难造就了他们勤劳俭习、质朴豪爽的气质,反映在民歌的风格上是一种整齐划一,雄健磊落,慷慨激昂而又悲壮的格调。同时民歌里也洋溢着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如河北民歌《打花鼓》、东北民歌《东北风》里,令人想到的是北方的寒苦;《打硪号》、《嘹号》等黄河号子中一声声的“咳哟号、哟咳”,体会到的只能是那刚强与沉重;不过,在《大实话》等鼓秧歌里,也能体会到的是长期受正统文化熏陶的北方人民在强烈、粗犷的性格里也不乏憨厚、纯朴。4.3.主方言比兴半干旱、半湿润的西北黄土高原,深居内地,山广人稀,交通不便。压抑的生活里时常爆发出一声“呀,哟”类自由的吆喝,道出秦腔的高亢嘹亮。黄土高原宏大、雄浑、质朴的自然风貌与民歌腔高板稳、曲调粗犷有力、音域较宽的风格相适应。一声声悠扬的拖腔里有反复的比兴手法,有浓厚的方言村语,表露出高原的人们在风寒水干的气候下,经济相对贫困的无奈和性格上的硬冲特征。若再从“鸡娃子,狗娃子”等一类方言歌词里便会体会到缺少江南人那种山青水秀的细腻,有的是大胆、泼辣的方言土语;在“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就数哥哥你好”等一类短小结构里,没有含蓄曲折的表诉,有的是内心感受的直接表露,这可由“花儿”的两句唱词“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中得到原因解释,这就是高原人的风格。4.4山之隔、内外之差异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山高水长,气候也湿润多雨,因而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正是这样,同样高亢的高原民歌在此便节奏明快,内容丰富起来。那优美多情的歌词内容和比兴的对象中大多是与山、水等相关。加上由坝子、河谷、丘陵、高山相连又相割的地理环境,这里便成多民族和多种民歌汇聚的乐土,一山之隔便会有民歌的差异。如在《槐花几时开》里,每句都衬有“喂、啥”四川特有的衬词;在《放马山歌》、《上茶山》中唱出了云贵人放牧、采茶的生活气息;而在《小河淌水》、《跑马溜溜的山上》等民歌里,则又把那生动欢快的节奏、优美流畅的曲调表现得淋漓尽致。4.5声乐作品的节奏和节奏从大兴安岭到阿尔泰山东南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古便是广阔的天然牧场,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里,歌声最能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那歌声多是字少腔长,嘹亮悠扬;节奏同时也非常的自由。民歌的唱词中广泛涉及到的是蓝天、白云、骏马、绿草,一切都顺应草原辽阔的气势和牧民们宽阔的胸怀。4.6民族音乐的音乐色彩与文化变迁深居内陆,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地形地貌上更是高山、盆地相间,大漠沙丘起伏,这一切变化强烈的感观特征促使这里的民歌内容上涉及到的多是天山、骏马、骆驼、雪莲和吐鲁番等,曲调欢快,节奏感特别强烈并且在表达上往往是能歌能舞。同时,也正是位于我国西北边陲,使这里自古便成了文化交汇之所。频繁的文化选择与变迁,一方面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色彩,增强了音乐的表现能力,发展和拓宽了我国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便是给文化的整合和持久文化体系的确立造成了困难。正是这样,这里民歌多是具有异域(多是伊斯兰)的风格。4.7自然统治的生活全心这里同样是辽阔的高原,这里的民歌同样激越嘹亮,音区很高。但这里高原最高,雪峰连绵,使这里的民歌在歌词中赞美的是雪山、雄鹰、太阳和雪莲等。高寒缺氧、严峻恶劣的生态环境下,藏人不管吟唱的是“鲁体”还是“谐体”,都鲜明的表达出藏人倔强豪放的性格以及对自然统治的生活全心的虔诚。加上这里宗教文化的宏观背景,这里的民歌似乎也变得更加至上飘渺,这正是它的引人之处。5有利于推动各地民族性的文化繁荣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开始就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内有不同的民歌文化景观。中国复杂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是中国民歌文化区域形成不同文化特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划分中国民歌文化区的重要依据。基立于我国南北自然、人文特征的差异,形成了江南是以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北方是以号子为代表的“粗犷刚劲风格”;同是高原,西北高原风格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